趙曦處理的很隨意,但內閣卻不能這樣隨意,也不能隨意。
在太子將宗澤的文章帶到議事廳後,讓書記員謄抄後,每位內閣傳遞了一份。
不一會兒,內閣就又集中議事了。
不僅如此,王安石還讓人把曾布喚來…~
“子宣,此人來曆可清楚?”
曾布很少參與內閣議事,這是範純仁的活,他不像蔡確那樣。所以,相對於蔡確,曾布在內閣的人緣還不錯。
突然被召集議事,他還有點奇怪……畢竟近日內參沒有什麽涉及三品以上朝臣的彈章。
沒想到是這事……
“迴王相,宗澤宗汝霖,婺州人士,其父雖為讀書人,並未參加過大考。”
“宗汝霖十六歲外出遊曆,在國朝各州府的抵報撰寫些風土人情的文章,並以此自給自足。”
從抵報允許民間承辦以來,這些年也施行了撰稿人賺取稿費的事。
官家為此還有過專門的批示,認為抵報撰稿也是一種學識傳道,既然求學有束脩,撰稿人也應該有稿費。
“前段時間宗汝霖抵達京兆府,便撰寫了此文。”
“曾布以為,以此文判斷此人頗有才華,胸中算有文韜武略……”
曾布也確實是從這篇文章而看重宗澤這人,否則也不會直接將文章呈於官家。
“子宣,老夫是問,此宗汝霖現在可還在京兆府?”
王安石似乎有點焦急。
“迴王相,下官在見到此文之後,便知曉京兆府監察官予以關注,應該此時還在京兆府,否則京兆府會有奏報。”
這一點曾布還是考慮到了。雖然曾布不曾參與過內閣議事,總監察衙門還是有相關記錄的,他也有權閱覽。
“沒必要如此慎重吧?不過是一位士子求幸進而選擇的一個途徑而已。”
在章惇看來,即便是宗澤文章中所說的事真的,對國朝不會有任何意外。就以現在國朝的軍力,即便是西北、西南都有些小範圍的作亂,根本不會影響到朝廷的決策。
再說了,宗澤估計也就是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作為閣老爾等他們,完全沒必要如此重視此人。
朝廷越重視,就證明這條路行得通。倘若此風一開,天下讀書人都算是找到的捷徑,動不動就妄議邊疆形勢,就沒邊了。
這樣召集內閣討論一個士子的文章,在章惇看來已經算是殊榮了。
“章閣老,並非如此。若真是一名士子的求進之為,倒也好說。老夫看此文章,應該是對北遼、西北西南都有所了解的,所陳述的也是事實。”
“不管怎樣,為國朝穩妥計,都應該予以重視。在老夫看來,一旦此文刊登並被有心人看到,勢必在朝廷未完全之前,國朝內部就會生亂事,更有可能是一些勢力蓄積力量,待國朝與北遼戰事開始時作亂。”
“不管是那一種形式,對於國朝而言都不是好事。”
從看問題的角度而言,王安石的觀點是真正站在朝廷立場的,而且相當穩妥,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也不是說章惇不負責任,而是章惇是對國朝軍力相當了解的內閣,知道國朝火器相對於其他王朝的軍備,甩開了兩條街。
別說經過這些年的西南西北都在安靖,當地的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接受了大宋為尊的事實。就即便是,西北西南真有作亂,對國朝而言也是疥廯之疾。
章惇並沒有跟王安石爭論這個,事實上,他也承認王安石所說的比較穩妥······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朝廷戰時的麻煩,當然是最好不過了。
“王相以為如何?”
這事本沒有曾布多大關係,但是因為他在事實上成為了宗澤的引薦人,就有了關係。曾布不明白官家怎麽會將此事交予內閣······
“老夫以為,朝廷此時應將宗澤帶迴汴梁,如何處置待官家定奪。”
這個帶迴······怎麽說呢,見仁見智,就看具體執行者的意思了。
“王相,隻是撰稿,而且文章還是通過正規的流程上報內參審核的,下官以為嚴苛了。若朝廷需要,下官可通過抵報渠道,通知宗汝霖進京便是。”
隻是一片文章,雖然文章涉及朝政了,或者說是涉及到朝廷的謀劃和部署了,也不至於這般大張旗鼓。
“王相,惠卿倒覺得曾監察所言甚是。文章撰寫,並沒有公之於眾,合理合規的呈報,沒必要緝拿,倒是繼續通過內參渠道合適一些。”
“老夫並非是要緝拿,既然如此,那就請這宗汝霖進京吧······諸位可有其他意見?”
這是內閣統一意見的程序。
一篇文章,一名士子,能讓內閣議事定奪,也算是破天荒了。自然沒人再提什麽意見。
雖然閣老們因為看到文章後的切入點不同,但重視撰文的宗澤這點是一致的,也都認同宗澤的觀點。
隻是,宗澤目前還是白身······就已經及第了,內閣也就這樣。即便是執宰之才,那也是很久以後的事了,跟他們不怎麽相關。
“王相,諸位閣老,孤不知能否承擔請宗汝霖進京之事?”
太子在內閣,算是聽政,也算是理政,在多數時候是不發言的,內閣也很少專門征求他的意見。
這也是規矩,官家在位,沒有哪位重臣去跟太子諂媚,甚至說親近都忌諱。不管官家是不是在意,朝廷的重臣都很在意。
“太子殿下,此事······”
王安石也不知道怎樣迴複太子了。能讓自己召集內閣針對一個人商談,那太子重視也是常理。問題是,官家那裏······
“王相,宗汝霖的文章是曾總監察呈於官家的,孤也是從官家處獲得。官家令孤先見一見此人······”
早說呀。如果官家已經讓太子接見宗澤,內閣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很顯然,官家這是在給太子找未來的執宰······從文章的深度來看,此宗澤宗汝霖確實有執宰的才能,最起碼在武略方麵,堪比在場的各位內閣。
這是基於文章出自於宗澤本人之手來考慮的。
估計官家讓太子見一見,也是為了避免朝廷鄭重其事後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在太子將宗澤的文章帶到議事廳後,讓書記員謄抄後,每位內閣傳遞了一份。
不一會兒,內閣就又集中議事了。
不僅如此,王安石還讓人把曾布喚來…~
“子宣,此人來曆可清楚?”
曾布很少參與內閣議事,這是範純仁的活,他不像蔡確那樣。所以,相對於蔡確,曾布在內閣的人緣還不錯。
突然被召集議事,他還有點奇怪……畢竟近日內參沒有什麽涉及三品以上朝臣的彈章。
沒想到是這事……
“迴王相,宗澤宗汝霖,婺州人士,其父雖為讀書人,並未參加過大考。”
“宗汝霖十六歲外出遊曆,在國朝各州府的抵報撰寫些風土人情的文章,並以此自給自足。”
從抵報允許民間承辦以來,這些年也施行了撰稿人賺取稿費的事。
官家為此還有過專門的批示,認為抵報撰稿也是一種學識傳道,既然求學有束脩,撰稿人也應該有稿費。
“前段時間宗汝霖抵達京兆府,便撰寫了此文。”
“曾布以為,以此文判斷此人頗有才華,胸中算有文韜武略……”
曾布也確實是從這篇文章而看重宗澤這人,否則也不會直接將文章呈於官家。
“子宣,老夫是問,此宗汝霖現在可還在京兆府?”
王安石似乎有點焦急。
“迴王相,下官在見到此文之後,便知曉京兆府監察官予以關注,應該此時還在京兆府,否則京兆府會有奏報。”
這一點曾布還是考慮到了。雖然曾布不曾參與過內閣議事,總監察衙門還是有相關記錄的,他也有權閱覽。
“沒必要如此慎重吧?不過是一位士子求幸進而選擇的一個途徑而已。”
在章惇看來,即便是宗澤文章中所說的事真的,對國朝不會有任何意外。就以現在國朝的軍力,即便是西北、西南都有些小範圍的作亂,根本不會影響到朝廷的決策。
再說了,宗澤估計也就是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作為閣老爾等他們,完全沒必要如此重視此人。
朝廷越重視,就證明這條路行得通。倘若此風一開,天下讀書人都算是找到的捷徑,動不動就妄議邊疆形勢,就沒邊了。
這樣召集內閣討論一個士子的文章,在章惇看來已經算是殊榮了。
“章閣老,並非如此。若真是一名士子的求進之為,倒也好說。老夫看此文章,應該是對北遼、西北西南都有所了解的,所陳述的也是事實。”
“不管怎樣,為國朝穩妥計,都應該予以重視。在老夫看來,一旦此文刊登並被有心人看到,勢必在朝廷未完全之前,國朝內部就會生亂事,更有可能是一些勢力蓄積力量,待國朝與北遼戰事開始時作亂。”
“不管是那一種形式,對於國朝而言都不是好事。”
從看問題的角度而言,王安石的觀點是真正站在朝廷立場的,而且相當穩妥,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也不是說章惇不負責任,而是章惇是對國朝軍力相當了解的內閣,知道國朝火器相對於其他王朝的軍備,甩開了兩條街。
別說經過這些年的西南西北都在安靖,當地的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接受了大宋為尊的事實。就即便是,西北西南真有作亂,對國朝而言也是疥廯之疾。
章惇並沒有跟王安石爭論這個,事實上,他也承認王安石所說的比較穩妥······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朝廷戰時的麻煩,當然是最好不過了。
“王相以為如何?”
這事本沒有曾布多大關係,但是因為他在事實上成為了宗澤的引薦人,就有了關係。曾布不明白官家怎麽會將此事交予內閣······
“老夫以為,朝廷此時應將宗澤帶迴汴梁,如何處置待官家定奪。”
這個帶迴······怎麽說呢,見仁見智,就看具體執行者的意思了。
“王相,隻是撰稿,而且文章還是通過正規的流程上報內參審核的,下官以為嚴苛了。若朝廷需要,下官可通過抵報渠道,通知宗汝霖進京便是。”
隻是一片文章,雖然文章涉及朝政了,或者說是涉及到朝廷的謀劃和部署了,也不至於這般大張旗鼓。
“王相,惠卿倒覺得曾監察所言甚是。文章撰寫,並沒有公之於眾,合理合規的呈報,沒必要緝拿,倒是繼續通過內參渠道合適一些。”
“老夫並非是要緝拿,既然如此,那就請這宗汝霖進京吧······諸位可有其他意見?”
這是內閣統一意見的程序。
一篇文章,一名士子,能讓內閣議事定奪,也算是破天荒了。自然沒人再提什麽意見。
雖然閣老們因為看到文章後的切入點不同,但重視撰文的宗澤這點是一致的,也都認同宗澤的觀點。
隻是,宗澤目前還是白身······就已經及第了,內閣也就這樣。即便是執宰之才,那也是很久以後的事了,跟他們不怎麽相關。
“王相,諸位閣老,孤不知能否承擔請宗汝霖進京之事?”
太子在內閣,算是聽政,也算是理政,在多數時候是不發言的,內閣也很少專門征求他的意見。
這也是規矩,官家在位,沒有哪位重臣去跟太子諂媚,甚至說親近都忌諱。不管官家是不是在意,朝廷的重臣都很在意。
“太子殿下,此事······”
王安石也不知道怎樣迴複太子了。能讓自己召集內閣針對一個人商談,那太子重視也是常理。問題是,官家那裏······
“王相,宗汝霖的文章是曾總監察呈於官家的,孤也是從官家處獲得。官家令孤先見一見此人······”
早說呀。如果官家已經讓太子接見宗澤,內閣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很顯然,官家這是在給太子找未來的執宰······從文章的深度來看,此宗澤宗汝霖確實有執宰的才能,最起碼在武略方麵,堪比在場的各位內閣。
這是基於文章出自於宗澤本人之手來考慮的。
估計官家讓太子見一見,也是為了避免朝廷鄭重其事後出現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