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宋應該是這個時代最為發達的王朝,所以朝廷拓海的意願並不強烈,再加上海上貿易的利益,沿海的勢力也不希望朝廷介入。
若不是從呂惠卿的奏報中,看到海商之於海盜的付出,恐怕朝廷連籌建海軍都會出現波折。
至於四皇子拓海,大多朝臣看來是為謀劃北遼的一支偏師。
現在之所以朝廷能順利推動海軍的籌建,並作為朝廷重事,是因為朝廷並無意介入海商貿易,反倒是會為航海提供武裝護航。
朝廷航海更多是所謂外交意義的交流······這是普遍認識,趙曦在沒有完成收複燕雲之前,也沒有想過什麽殖民政策。
趙曦想了其他事,他寄希望於這個時代航海出現意外,從而他能看到後世才傳入本地的物種······
當朝廷籌建的海軍,能將就在海船上使用火器,並有一定的設計準度後,已經又到了冬日,離四皇子東出拓海敗退接近一年了。
這一年,工坊城、都水監配合著,營造出了真正意義上的戰船,而不是商船的改版,也不是炫耀工藝的那些華麗的官船,是真正具備作戰能力的戰船。
戰船不僅僅裝備了可以發射火藥彈的投石機,裝備了火炮,還將船艙改造,讓船艙成為作戰和休息兩用的地方,同時,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火槍避水的問題。
而海軍軍卒,以新軍遴選出來有隨船出海經驗的軍卒為主,搭配招募的水手,經過陸地和近海訓練,基本上掌握了海戰的要領。
不僅僅是懂得火槍火炮,以及火藥彈的使用,更是針對海戰近戰的跳幫白刃戰,進行了適應性訓練。
剩下的就看實戰了。
同樣,四皇子在接到官家詔令後,也組織起了再次東出拓海的隊伍······即便是國朝的主流溫和,也有暴烈的人。
誰都知道,國朝一旦籌建海軍出征,整個海洋上,將會是國朝海軍說了算。而四皇子這時候組織的隊伍,勢必是做一些海軍,或者說官麵上不好意思做的事。
掠奪是積累財富的最佳辦法。海盜的富庶,是做海上貿易的商賈最清楚的,似乎四皇子出海後,跟海盜應該並無區別,就跟二皇子在安南一般。
所以,四皇子的隊伍中,著實有很多的高手。
“這已經不是烏合之眾了,這是聚集了一群亡命之徒!”王安石感慨。
海上貿易催富了一大批的沿海商賈,同樣海上貿易的風險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傾家蕩產的人。或因為意外,或因為海盜,總則,這群人對航海相當的熟悉和了解,卻也因為航海失去很多。
朝廷的海軍軍卒有限製,除非海上經驗絕對豐富,有特殊的技能,否則,朝廷的海軍軍卒是有要求和標準的。
所以那些本來來京師準備在海軍中謀個差事,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成事的,就通過各種渠道摻和到了四皇子的隊伍中。
海商相互都熟悉,當四皇子的組織起隊伍來以後,各種信息也就匯集到朝廷了。朝廷一直在關注著四皇子的隊伍,有許多朝臣還繼續往四皇子的隊伍裏塞人······
“官家到底是何意?”
王安石是懂得變通的,並沒有急於到麵聖求答案,先是在內閣議事時提起。
一邊是海軍出征準備製定並維護海上秩序,一邊又組織這樣不倫不類,介於海商、海盜、海軍之間的隊伍,真心猜不透。
關鍵是,這支隊伍的訓練,基本上是跟隨著國朝海軍的訓練章程進行的,甚至裝備都是工坊城裝備海軍淘汰下來的。從戰船,到配置,雖然對於海軍而言是淘汰的,但是,一旦出海,也就國朝的海軍能製約了。
“王相,海洋之大非我等所知的範圍,海島之多也非記載之數。如今單說琉求,就有各方勢力存在,國朝也需要這樣的勢力。”
“況且,海軍那是仁義之師,出征的目的是護航,是彰顯國朝的王道。但是,官家曾有言,大海不幹,海盜不絕。海軍任務是護航,也就沒工夫專門去殲滅海盜,也不會去占據海島。四皇子的這支隊伍,說白了就是國朝海軍的補充······”
呂公著的說法,是出於光明正大的立場。
“國朝海軍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很可能會讓海盜聞風而逃。所以,很難知道當今各國海戰的實力。官家留在講武堂的記載中提到過,海洋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堪比陸地邊境的安全。遣一支這樣隊伍出海作戰,對朝廷製定海上方略有益。”
章惇漫不經心的迴了一句。他不理解王安石糾結這些的原因。
“琉求出現北遼的勢力,不管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北遼勢力出現在琉求,都應該引起警惕。一旦國朝與北遼作戰,東海一帶的海島,朝廷必須予以清理,以確保北遼不至於從海路襲擾沿海州府。”
王韶補充了章惇的說法,或者說把章惇的意思詳細化了。從軍略上講,確實存在這樣的可能。
“唉······這都是亡命之徒呀。一旦盤踞外海諸島,恐怕對國朝不僅僅沒有補遺,甚至將會成為危害。”
王安石明確的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王相多慮了,二皇子之於安南,四皇子出海,若想久存,或者說博的一定的生存空間,都必須依附於朝廷存在。”
經蘇頌這樣一提醒,王安石瞬間就明白了。
不是說王安石就沒有這樣的智慧,就考慮不到這樣的事實。而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王安石所側重的點不同,也沒有工坊城的經曆,甚至說對火器的了解相對少。
並且,在看到海軍的戰力和四皇子這支隊伍的戰力對比後,對官家允許四皇子如此做很不理解。
這與二皇子在安南不同,安南是個穩定的王朝,二皇子說白了是在夾縫中生存,依賴於國朝的地方多。
而出海,王安石總覺得有點鞭長莫及的感覺,總擔心四皇子一旦成事後對國朝穩定的威脅。
現在看來,官家對於拓海,是謀定了兩方麵的方略。
若不是從呂惠卿的奏報中,看到海商之於海盜的付出,恐怕朝廷連籌建海軍都會出現波折。
至於四皇子拓海,大多朝臣看來是為謀劃北遼的一支偏師。
現在之所以朝廷能順利推動海軍的籌建,並作為朝廷重事,是因為朝廷並無意介入海商貿易,反倒是會為航海提供武裝護航。
朝廷航海更多是所謂外交意義的交流······這是普遍認識,趙曦在沒有完成收複燕雲之前,也沒有想過什麽殖民政策。
趙曦想了其他事,他寄希望於這個時代航海出現意外,從而他能看到後世才傳入本地的物種······
當朝廷籌建的海軍,能將就在海船上使用火器,並有一定的設計準度後,已經又到了冬日,離四皇子東出拓海敗退接近一年了。
這一年,工坊城、都水監配合著,營造出了真正意義上的戰船,而不是商船的改版,也不是炫耀工藝的那些華麗的官船,是真正具備作戰能力的戰船。
戰船不僅僅裝備了可以發射火藥彈的投石機,裝備了火炮,還將船艙改造,讓船艙成為作戰和休息兩用的地方,同時,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火槍避水的問題。
而海軍軍卒,以新軍遴選出來有隨船出海經驗的軍卒為主,搭配招募的水手,經過陸地和近海訓練,基本上掌握了海戰的要領。
不僅僅是懂得火槍火炮,以及火藥彈的使用,更是針對海戰近戰的跳幫白刃戰,進行了適應性訓練。
剩下的就看實戰了。
同樣,四皇子在接到官家詔令後,也組織起了再次東出拓海的隊伍······即便是國朝的主流溫和,也有暴烈的人。
誰都知道,國朝一旦籌建海軍出征,整個海洋上,將會是國朝海軍說了算。而四皇子這時候組織的隊伍,勢必是做一些海軍,或者說官麵上不好意思做的事。
掠奪是積累財富的最佳辦法。海盜的富庶,是做海上貿易的商賈最清楚的,似乎四皇子出海後,跟海盜應該並無區別,就跟二皇子在安南一般。
所以,四皇子的隊伍中,著實有很多的高手。
“這已經不是烏合之眾了,這是聚集了一群亡命之徒!”王安石感慨。
海上貿易催富了一大批的沿海商賈,同樣海上貿易的風險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傾家蕩產的人。或因為意外,或因為海盜,總則,這群人對航海相當的熟悉和了解,卻也因為航海失去很多。
朝廷的海軍軍卒有限製,除非海上經驗絕對豐富,有特殊的技能,否則,朝廷的海軍軍卒是有要求和標準的。
所以那些本來來京師準備在海軍中謀個差事,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成事的,就通過各種渠道摻和到了四皇子的隊伍中。
海商相互都熟悉,當四皇子的組織起隊伍來以後,各種信息也就匯集到朝廷了。朝廷一直在關注著四皇子的隊伍,有許多朝臣還繼續往四皇子的隊伍裏塞人······
“官家到底是何意?”
王安石是懂得變通的,並沒有急於到麵聖求答案,先是在內閣議事時提起。
一邊是海軍出征準備製定並維護海上秩序,一邊又組織這樣不倫不類,介於海商、海盜、海軍之間的隊伍,真心猜不透。
關鍵是,這支隊伍的訓練,基本上是跟隨著國朝海軍的訓練章程進行的,甚至裝備都是工坊城裝備海軍淘汰下來的。從戰船,到配置,雖然對於海軍而言是淘汰的,但是,一旦出海,也就國朝的海軍能製約了。
“王相,海洋之大非我等所知的範圍,海島之多也非記載之數。如今單說琉求,就有各方勢力存在,國朝也需要這樣的勢力。”
“況且,海軍那是仁義之師,出征的目的是護航,是彰顯國朝的王道。但是,官家曾有言,大海不幹,海盜不絕。海軍任務是護航,也就沒工夫專門去殲滅海盜,也不會去占據海島。四皇子的這支隊伍,說白了就是國朝海軍的補充······”
呂公著的說法,是出於光明正大的立場。
“國朝海軍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很可能會讓海盜聞風而逃。所以,很難知道當今各國海戰的實力。官家留在講武堂的記載中提到過,海洋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堪比陸地邊境的安全。遣一支這樣隊伍出海作戰,對朝廷製定海上方略有益。”
章惇漫不經心的迴了一句。他不理解王安石糾結這些的原因。
“琉求出現北遼的勢力,不管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北遼勢力出現在琉求,都應該引起警惕。一旦國朝與北遼作戰,東海一帶的海島,朝廷必須予以清理,以確保北遼不至於從海路襲擾沿海州府。”
王韶補充了章惇的說法,或者說把章惇的意思詳細化了。從軍略上講,確實存在這樣的可能。
“唉······這都是亡命之徒呀。一旦盤踞外海諸島,恐怕對國朝不僅僅沒有補遺,甚至將會成為危害。”
王安石明確的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王相多慮了,二皇子之於安南,四皇子出海,若想久存,或者說博的一定的生存空間,都必須依附於朝廷存在。”
經蘇頌這樣一提醒,王安石瞬間就明白了。
不是說王安石就沒有這樣的智慧,就考慮不到這樣的事實。而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王安石所側重的點不同,也沒有工坊城的經曆,甚至說對火器的了解相對少。
並且,在看到海軍的戰力和四皇子這支隊伍的戰力對比後,對官家允許四皇子如此做很不理解。
這與二皇子在安南不同,安南是個穩定的王朝,二皇子說白了是在夾縫中生存,依賴於國朝的地方多。
而出海,王安石總覺得有點鞭長莫及的感覺,總擔心四皇子一旦成事後對國朝穩定的威脅。
現在看來,官家對於拓海,是謀定了兩方麵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