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完成西夏平滅戰事後,朝廷事務繁忙,加上富弼以及內閣有意無意的迴避著太子遇襲事件的討論,近半年,除了趙曦常規性的參與內閣的例行會議,連趙曦都沒有在意現在集議的減少。
在朝事上,除了必要的決斷,趙曦整個心思都在太子遇襲事件中。
朝廷這段時間最為重要的事務,也就是對黨項人原本控製區域的接收······這都是在戰爭結束前,趙曦就擬定了原則的。
真正到了具體操作的階段,需要君王決斷的事務並不多。對於怎樣操弄黨項人,大宋的這些臣工很在行。
“官家宣諸內閣覲見······”
王中正一本正經的神情,讓內閣眾人有點懵。都看向太子,太子也是一臉迷茫。
朝廷好像沒有什麽大事,需要所有內閣集議。
氛圍不是太好,哪怕勤政殿裏就官家和那些使喚的宮女內監,可諸位內閣進殿後,都能感覺到那種壓抑的氣氛······
“中正,將成型的調查報告呈給諸位閣老看看吧······”
就這一句話,勤政殿又陷入了靜默,除了各位內閣翻閱紙張的聲音,再沒有其他聲響。
調查報告很長,經過監察衙門整理後,一樣很長,更是有各種佐證材料。
調查報告是以時間為序,用調查的出的詳細過程,將各個環節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周密的計劃,最終直到太子襲擊失敗之後的善後······
二皇子在朝廷推動監察體係時,借勢挑動了一些事件,促進了變革的推動,有意顯露自己謀略方麵的能力。那一次,朝臣以為是官家安排的······當然,趙曦隻是推斷。
在摻和朝政並沒有得到官家認可後,選擇了外出曆練。
途徑荊湖路,說不準目的是為何,卻在荊湖路與被貶出京的刑恕有了接觸,同時,接觸了因為朝廷開發軌道運送,而導致效益一天不如一天的漕運相關人。
再然後轉道西行,結識了同樣懷才不遇的蔡京,並多次進出大理,有親屬的身份為憑,在大理曆練多年,甚至有過與礦城官員接觸的記錄。
這些看起來根本不相關的接觸,在朝廷平滅西夏之後,發動了!
皇子出宮曆練,甚至參加大考,但是,朝廷對皇子是否任職並無強令,在這點上,是一定程度上參照宗親法令的。
所以,除了必要的護衛,對於皇子的行為,朝廷並不做限定。關鍵是,大統繼承人,不到最終的時刻,都存在變數。
皇子在接受係統的經典教育後,出宮曆練,體味黎民疾苦,對於朝廷而言是有益的。朝廷也就沒必要究竟。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雖然已經欽定了太子,太子又在外任職,朝堂對於太子的認同也就那樣。
在平滅西夏之後的大慶之前,蔡京提示在禮部任職的蔡卞,建言朝廷大慶應該有太子出席······如果官家在這件事上拒絕,或者不那麽堅決,或許太子就不會有遇襲的事件。因為這代表著官家還不確定大統繼承人。
在朝廷詔令太子進京時,就意味著要將太子推向前台······
很倉促,蔡京攜二皇子手諭,從大理調集火槍入境,並由刑恕借訓練丁壯的理由,瞞天過海,將漕運的一些人組織起來。
不管是長江航運還是大運河航運,航道上往來不絕的船隻,襲擊行為很難進行。所以,便有了太子乘坐的船隻漏水的設定。
朝廷大禮儀是欽天監確定的時間,太子不得不轉道陸路進京。所以,就有了太子在伏牛山遇襲的事件······
這不是猜測,經過皇城司調查後,由證據支撐起來的事實。
哪怕再長的調查報告,也有看完的時候。都看完了,可沒人開口,就是太子也是滿嘴的苦澀。他更不能開口,不知道該怎樣建言。
臣工們或許不清楚,太子卻知道他爹對於親情的看重······
“官家······”
都可以閉嘴,都可以逃避摻和此事,但富弼沒得逃,他是首相。可是,開口喊了一聲“官家”卻無法繼續往下說了,不知道說什麽好。
“富相,沒說的就先不說。之所以召集諸位閣老,朕並不是要討論,而是通報,對事件調查結果的通報,同時也是朕決定采取措施的通報!”
“在這件事上,朕不需要諸位閣老什麽建言,而是需要整個朝廷配合執行!”
“皇城司調集人等,先行對所有外出曆練的皇子監視,視情況而定責罰。”
“監察衙門由總部派人,直接將蔡京、刑恕控製,並盡快押解迴京。同時,有監察總衙門停止蔡確、蔡卞的公務,壓後處理!”
“朕不是要搞株連,而是在家族至上的當朝,有備無患。”
“漕運沿途所有駐軍,突擊進駐各地漕運衙門,將所有漕運官員控製,由戶部、市易寺、國營寺、軌道方協同掌控漕運衙門,等候處理!”
“最後,命章惇為南征主帥,周侗、王舜臣、種建中等為先鋒,集結新軍十萬,即日開拔南下。”
“此戰目的是將大理納入國朝版圖……屆時聯係鄭俠,穩定大理各方勢力,采取剿撫結合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穩定大理……”
“諸位閣老,別跟朕說什麽先生剛息,此時不宜挑起邊釁之類的話,更談不上軍疲將衰,拿大理還用不著新軍費多大心!”
“既然大理敢於幹涉國朝內務,就該有被滅掉的覺悟!”
此刻的趙曦是真的殺氣騰騰,所有人都能感覺到。
“官家,老臣以為,王韶比章惇更適合此職……”
“王閣老是因為降子厚心狠手辣嗎?這正是朕想用的特性!前朝衰敗,禍起南詔。”
“朕的想法是,將危險扼殺在繈褓中!唯章子厚合適!”
趙曦既然是通報,就沒準備接受任何人的進言,也沒準備做任何調整和改變。
說白了,趙曦就是想表明一個態度,試圖插手大統繼承事務者,殺無赦!
在朝事上,除了必要的決斷,趙曦整個心思都在太子遇襲事件中。
朝廷這段時間最為重要的事務,也就是對黨項人原本控製區域的接收······這都是在戰爭結束前,趙曦就擬定了原則的。
真正到了具體操作的階段,需要君王決斷的事務並不多。對於怎樣操弄黨項人,大宋的這些臣工很在行。
“官家宣諸內閣覲見······”
王中正一本正經的神情,讓內閣眾人有點懵。都看向太子,太子也是一臉迷茫。
朝廷好像沒有什麽大事,需要所有內閣集議。
氛圍不是太好,哪怕勤政殿裏就官家和那些使喚的宮女內監,可諸位內閣進殿後,都能感覺到那種壓抑的氣氛······
“中正,將成型的調查報告呈給諸位閣老看看吧······”
就這一句話,勤政殿又陷入了靜默,除了各位內閣翻閱紙張的聲音,再沒有其他聲響。
調查報告很長,經過監察衙門整理後,一樣很長,更是有各種佐證材料。
調查報告是以時間為序,用調查的出的詳細過程,將各個環節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周密的計劃,最終直到太子襲擊失敗之後的善後······
二皇子在朝廷推動監察體係時,借勢挑動了一些事件,促進了變革的推動,有意顯露自己謀略方麵的能力。那一次,朝臣以為是官家安排的······當然,趙曦隻是推斷。
在摻和朝政並沒有得到官家認可後,選擇了外出曆練。
途徑荊湖路,說不準目的是為何,卻在荊湖路與被貶出京的刑恕有了接觸,同時,接觸了因為朝廷開發軌道運送,而導致效益一天不如一天的漕運相關人。
再然後轉道西行,結識了同樣懷才不遇的蔡京,並多次進出大理,有親屬的身份為憑,在大理曆練多年,甚至有過與礦城官員接觸的記錄。
這些看起來根本不相關的接觸,在朝廷平滅西夏之後,發動了!
皇子出宮曆練,甚至參加大考,但是,朝廷對皇子是否任職並無強令,在這點上,是一定程度上參照宗親法令的。
所以,除了必要的護衛,對於皇子的行為,朝廷並不做限定。關鍵是,大統繼承人,不到最終的時刻,都存在變數。
皇子在接受係統的經典教育後,出宮曆練,體味黎民疾苦,對於朝廷而言是有益的。朝廷也就沒必要究竟。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雖然已經欽定了太子,太子又在外任職,朝堂對於太子的認同也就那樣。
在平滅西夏之後的大慶之前,蔡京提示在禮部任職的蔡卞,建言朝廷大慶應該有太子出席······如果官家在這件事上拒絕,或者不那麽堅決,或許太子就不會有遇襲的事件。因為這代表著官家還不確定大統繼承人。
在朝廷詔令太子進京時,就意味著要將太子推向前台······
很倉促,蔡京攜二皇子手諭,從大理調集火槍入境,並由刑恕借訓練丁壯的理由,瞞天過海,將漕運的一些人組織起來。
不管是長江航運還是大運河航運,航道上往來不絕的船隻,襲擊行為很難進行。所以,便有了太子乘坐的船隻漏水的設定。
朝廷大禮儀是欽天監確定的時間,太子不得不轉道陸路進京。所以,就有了太子在伏牛山遇襲的事件······
這不是猜測,經過皇城司調查後,由證據支撐起來的事實。
哪怕再長的調查報告,也有看完的時候。都看完了,可沒人開口,就是太子也是滿嘴的苦澀。他更不能開口,不知道該怎樣建言。
臣工們或許不清楚,太子卻知道他爹對於親情的看重······
“官家······”
都可以閉嘴,都可以逃避摻和此事,但富弼沒得逃,他是首相。可是,開口喊了一聲“官家”卻無法繼續往下說了,不知道說什麽好。
“富相,沒說的就先不說。之所以召集諸位閣老,朕並不是要討論,而是通報,對事件調查結果的通報,同時也是朕決定采取措施的通報!”
“在這件事上,朕不需要諸位閣老什麽建言,而是需要整個朝廷配合執行!”
“皇城司調集人等,先行對所有外出曆練的皇子監視,視情況而定責罰。”
“監察衙門由總部派人,直接將蔡京、刑恕控製,並盡快押解迴京。同時,有監察總衙門停止蔡確、蔡卞的公務,壓後處理!”
“朕不是要搞株連,而是在家族至上的當朝,有備無患。”
“漕運沿途所有駐軍,突擊進駐各地漕運衙門,將所有漕運官員控製,由戶部、市易寺、國營寺、軌道方協同掌控漕運衙門,等候處理!”
“最後,命章惇為南征主帥,周侗、王舜臣、種建中等為先鋒,集結新軍十萬,即日開拔南下。”
“此戰目的是將大理納入國朝版圖……屆時聯係鄭俠,穩定大理各方勢力,采取剿撫結合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穩定大理……”
“諸位閣老,別跟朕說什麽先生剛息,此時不宜挑起邊釁之類的話,更談不上軍疲將衰,拿大理還用不著新軍費多大心!”
“既然大理敢於幹涉國朝內務,就該有被滅掉的覺悟!”
此刻的趙曦是真的殺氣騰騰,所有人都能感覺到。
“官家,老臣以為,王韶比章惇更適合此職……”
“王閣老是因為降子厚心狠手辣嗎?這正是朕想用的特性!前朝衰敗,禍起南詔。”
“朕的想法是,將危險扼殺在繈褓中!唯章子厚合適!”
趙曦既然是通報,就沒準備接受任何人的進言,也沒準備做任何調整和改變。
說白了,趙曦就是想表明一個態度,試圖插手大統繼承事務者,殺無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