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方麵來對蔡卞的行為做判斷,似乎蔡卞僅僅是一個有心人而已。可趙曦總是有些疑慮。
太子以及多有皇子出宮曆練,這在朝堂是明事,是趙曦著為永例的,也是公布於眾的。朝臣中有些操心的人,倒也說得過去。
從這點上,蔡卞可以取消嫌疑。
可對於太子以及其他皇子的去向,以及任職情況,這卻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這是在一定範圍內保密的。
禮部的建言是召太子迴朝······這就說明,是知曉太子並不在汴梁的事實。而且,此前太子任職宜州時,連續幾屆的參政,大朝會是要迴朝的。
禮部建言召太子迴朝,就意味著提出此建議者,知道太子目前的任職情況。
“中正,了解一下蔡京任職何地?”
“小的了解過,蔡京任職荊湖路!”
荊湖路······成都路,似乎並不相幹,然而趙曦卻感覺自己就要找到相互之間的瓜葛了。
“嚐試著看能不能將蔡氏兄弟的書信往來搞到手,注意不可暴露。”
······
當下前途最光明的正六品禮部郎中蔡卞家裏失火了,對於汴梁而言,春夏之交走水的事故常發,並沒人真當迴事。
哪怕是蔡卞家的走水是從書房開始的,是因為其家丁因為忘記了熄滅燭火,也忘記了關閉窗戶,導致燭火倒下後引燃了書籍,從而把整個書房點燃了。
巡捕撲滅的及時,走水受災的範圍僅僅限於書房······
後事沒人關注了,就連議論的範圍都很局限。
此事之後,如果關注朝堂細致入微的人就會發現,內閣大臣和部分議政,解除了部分家裏奴仆的契約,哪怕是付出一定的賠償也不在意。
“此事做的不好!”
趙曦並不知道內閣大臣和議政解除奴仆的事,王中正老老實實的匯報了。他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影響。
“小的知罪!”
“把朝堂臣工家裏的探知都撤出來吧,如今西北之地尚不安靖,把人都遣往西北任職吧。該有的補償不要少了,從內府支取。”
原本是很隱秘的事,就這一次,就把整個體係全暴露了。唉······趙曦不得不做出個態度來。
於是,皇城司押班王中正罰俸一年,降兩級,皇城司由石得一暫攝,並將此事在一定範圍內公布。
趙曦跟臣工們心照不宣,都在維護著那點臉麵,並沒有擺在台麵上爭論。
這種事,沒憑沒據,即便是心知肚明,也沒法在台麵上講道理。王中正的懲罰,完全可以說是因為太子遇襲事件的處置。
而拿到蔡京和蔡卞的家書,也確實很明白的說明,蔡卞之所以在禮部建言,是因為其兄長蔡京的提示······認為這樣的首倡,是交好太子的好辦法。
家書中並沒有提及太子任職的內容。
盡管趙曦已經基本有了方向,理由還是不充分。關鍵是,蔡京和蔡卞,都沒有襲擊太子的動機,從書信上反倒表達的是忠誠。
有點棘手,就是趙曦也感覺有點棘手。
“官家,工坊城蘇議政求見······”
所謂工坊城的蘇議政,是指蘇頌,在趙曦眼裏一個真正對整個時代有貢獻的人,也是把趙曦那些亂七八糟碎片知識轉化為這個時代知識的人。
“子容······中正,快賜座······”
趙曦丟開了腦子裏的那些肮髒事。跟蘇頌閑聊,總是能讓趙曦舒爽,這是一個無線接近科學的人,淵博的學識甚至讓多了千年見識的趙曦也欽佩。
“官家,臣奏報關於興慶、銀夏乃至整個黨項控製地區的勘探情況。官家,勘探情況並不樂觀,在黨項原控製區域,除石炭以外,暫時未勘測到其他礦產······”
“沈存中與臣幾乎走遍了黨項人控製的大部區域,從已勘探的地域,除石炭外,唯有水泥產業可在黨項控製區域發展。臣以為,以目前國朝對石炭的需求而言,黨項原控製區域的石炭,可以暫緩開發。”
“西北區域還是以青鹽產業為主,臣以為繼續維護青鹽產業為主的格局,選擇性對石炭開發,並且要進行必要的控製。水泥產業可酌情放開······”
蘇頌懂得,國朝戰事之所以能在朝堂一致通過,並受到朝野如此大的支持力度,是因為官家在先前有了模範,朝野對利益的渴求是最根本的。
“朕準了。勘測資料作為絕密留存,由子容牽頭,對勘測結果在朝堂公布······”
在這個時代,蘇頌已經有了所謂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趙曦沒理由不支持。
“官家,臣以為官家所提到的水土保濕,在黨項原控製區域是最應該優先推動的,另外,存中與臣也對可以建造水利設施以緩解水患的地點進行了勘探······”
說著,蘇頌呈上了奏本······這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
“官家,其實臣今日覲見,最重要的事是,臣迴朝後,對太子遇襲之事也有所關注······”
蘇頌頓了頓,見官家的臉色並無多大變化,就繼續說道:“官家,恕臣無罪!臣自行查看來太子遇襲現場,軍卒收集迴來的火器殘渣,包括火藥和彈頭等。”
“在查看這些現場物品時,臣發現,太子遇襲現場並非隻有太子衛隊製式火器的遺留殘渣······”
“什麽?火器泄露?”
不由趙曦要緊張,太子遇襲安然無恙,可要是火器工藝泄露,可不是太子遇襲那麽簡單,對於國朝而言堪比災難。
“也是也不是。據臣的查驗判斷,太子遇襲現場遺留的殘渣,不僅僅有當今國朝軍伍裝備的第五代火藥殘渣,在現場遺留殘渣中,臣發現了有第一代、第二代火器殘渣。”
“官家也知道,如今國朝新軍的火槍,是根據官家的建議,彈頭成錐型,火藥的提純也有了長足的提高。但是,臣在遺留殘渣中發現了珠狀彈頭,以及最早期的火藥配比殘渣······”
蘇頌的這次覲見,黨項原控製區域的勘探,都是捎帶的,最後所說的才是蘇頌認為必須盡快奏報官家的。
太子以及多有皇子出宮曆練,這在朝堂是明事,是趙曦著為永例的,也是公布於眾的。朝臣中有些操心的人,倒也說得過去。
從這點上,蔡卞可以取消嫌疑。
可對於太子以及其他皇子的去向,以及任職情況,這卻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這是在一定範圍內保密的。
禮部的建言是召太子迴朝······這就說明,是知曉太子並不在汴梁的事實。而且,此前太子任職宜州時,連續幾屆的參政,大朝會是要迴朝的。
禮部建言召太子迴朝,就意味著提出此建議者,知道太子目前的任職情況。
“中正,了解一下蔡京任職何地?”
“小的了解過,蔡京任職荊湖路!”
荊湖路······成都路,似乎並不相幹,然而趙曦卻感覺自己就要找到相互之間的瓜葛了。
“嚐試著看能不能將蔡氏兄弟的書信往來搞到手,注意不可暴露。”
······
當下前途最光明的正六品禮部郎中蔡卞家裏失火了,對於汴梁而言,春夏之交走水的事故常發,並沒人真當迴事。
哪怕是蔡卞家的走水是從書房開始的,是因為其家丁因為忘記了熄滅燭火,也忘記了關閉窗戶,導致燭火倒下後引燃了書籍,從而把整個書房點燃了。
巡捕撲滅的及時,走水受災的範圍僅僅限於書房······
後事沒人關注了,就連議論的範圍都很局限。
此事之後,如果關注朝堂細致入微的人就會發現,內閣大臣和部分議政,解除了部分家裏奴仆的契約,哪怕是付出一定的賠償也不在意。
“此事做的不好!”
趙曦並不知道內閣大臣和議政解除奴仆的事,王中正老老實實的匯報了。他也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影響。
“小的知罪!”
“把朝堂臣工家裏的探知都撤出來吧,如今西北之地尚不安靖,把人都遣往西北任職吧。該有的補償不要少了,從內府支取。”
原本是很隱秘的事,就這一次,就把整個體係全暴露了。唉······趙曦不得不做出個態度來。
於是,皇城司押班王中正罰俸一年,降兩級,皇城司由石得一暫攝,並將此事在一定範圍內公布。
趙曦跟臣工們心照不宣,都在維護著那點臉麵,並沒有擺在台麵上爭論。
這種事,沒憑沒據,即便是心知肚明,也沒法在台麵上講道理。王中正的懲罰,完全可以說是因為太子遇襲事件的處置。
而拿到蔡京和蔡卞的家書,也確實很明白的說明,蔡卞之所以在禮部建言,是因為其兄長蔡京的提示······認為這樣的首倡,是交好太子的好辦法。
家書中並沒有提及太子任職的內容。
盡管趙曦已經基本有了方向,理由還是不充分。關鍵是,蔡京和蔡卞,都沒有襲擊太子的動機,從書信上反倒表達的是忠誠。
有點棘手,就是趙曦也感覺有點棘手。
“官家,工坊城蘇議政求見······”
所謂工坊城的蘇議政,是指蘇頌,在趙曦眼裏一個真正對整個時代有貢獻的人,也是把趙曦那些亂七八糟碎片知識轉化為這個時代知識的人。
“子容······中正,快賜座······”
趙曦丟開了腦子裏的那些肮髒事。跟蘇頌閑聊,總是能讓趙曦舒爽,這是一個無線接近科學的人,淵博的學識甚至讓多了千年見識的趙曦也欽佩。
“官家,臣奏報關於興慶、銀夏乃至整個黨項控製地區的勘探情況。官家,勘探情況並不樂觀,在黨項原控製區域,除石炭以外,暫時未勘測到其他礦產······”
“沈存中與臣幾乎走遍了黨項人控製的大部區域,從已勘探的地域,除石炭外,唯有水泥產業可在黨項控製區域發展。臣以為,以目前國朝對石炭的需求而言,黨項原控製區域的石炭,可以暫緩開發。”
“西北區域還是以青鹽產業為主,臣以為繼續維護青鹽產業為主的格局,選擇性對石炭開發,並且要進行必要的控製。水泥產業可酌情放開······”
蘇頌懂得,國朝戰事之所以能在朝堂一致通過,並受到朝野如此大的支持力度,是因為官家在先前有了模範,朝野對利益的渴求是最根本的。
“朕準了。勘測資料作為絕密留存,由子容牽頭,對勘測結果在朝堂公布······”
在這個時代,蘇頌已經有了所謂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趙曦沒理由不支持。
“官家,臣以為官家所提到的水土保濕,在黨項原控製區域是最應該優先推動的,另外,存中與臣也對可以建造水利設施以緩解水患的地點進行了勘探······”
說著,蘇頌呈上了奏本······這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
“官家,其實臣今日覲見,最重要的事是,臣迴朝後,對太子遇襲之事也有所關注······”
蘇頌頓了頓,見官家的臉色並無多大變化,就繼續說道:“官家,恕臣無罪!臣自行查看來太子遇襲現場,軍卒收集迴來的火器殘渣,包括火藥和彈頭等。”
“在查看這些現場物品時,臣發現,太子遇襲現場並非隻有太子衛隊製式火器的遺留殘渣······”
“什麽?火器泄露?”
不由趙曦要緊張,太子遇襲安然無恙,可要是火器工藝泄露,可不是太子遇襲那麽簡單,對於國朝而言堪比災難。
“也是也不是。據臣的查驗判斷,太子遇襲現場遺留的殘渣,不僅僅有當今國朝軍伍裝備的第五代火藥殘渣,在現場遺留殘渣中,臣發現了有第一代、第二代火器殘渣。”
“官家也知道,如今國朝新軍的火槍,是根據官家的建議,彈頭成錐型,火藥的提純也有了長足的提高。但是,臣在遺留殘渣中發現了珠狀彈頭,以及最早期的火藥配比殘渣······”
蘇頌的這次覲見,黨項原控製區域的勘探,都是捎帶的,最後所說的才是蘇頌認為必須盡快奏報官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