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有一種說法叫頭腦風暴。
這一次內閣大臣接觸講武堂趙曦的理論體係,應該是國朝臣工的頭腦風暴的開端,是統一思想和解放思想並用的大舉措。有這樣的過程,才算是大宋變革的開始。
不好說這是歪打正著,還是說趙曦的謀劃。任何一個學術,想普遍被人接受,並傳頌,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不管是張載的關學、周敦頤及二程的理學,包括王安石的新學,邵雍的數術學等等,之所以在國朝形成規模,被稱為一家之學派,是經過長期的授學並由士林文壇宣揚而成的。
趙曦的身份,注定他不能專注於治學······那將被臣工詬病。
在事實上,趙曦在講武堂的那一套理論,並非是針對於先賢注解和釋義的學術,更像是針對於國朝官吏治政的學術,並不適用於士林文壇。
然而,人有其天生的賤性。
倘若趙曦自行推廣自己的學術,或者借用皇家或君王的權勢迫使自己的理論在國朝通行,那樣,勢必會造成整個士林文壇的一致抵抗。
偏偏趙曦沒有,甚至在形式上似乎是一種敝帚自珍的情況。而工坊城、國營寺等朝廷衙門的出現,以及新軍忠誠度的體現,讓當今的朝堂對講武堂的教化有一種近乎敬畏的關注度。
在趙曦跟富弼提及輪訓時,富弼借機要求開放講武堂的教義,這是特定形勢下的特定選擇。於是,在人本身賤性的驅使下,讓講武堂的教義,在朝臣的熱情下得以傳誦。
自願的。但趙曦卻確信,唯物主義辯證法會讓這些所謂的精英沉迷其中,最終接受。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官家主大宋中興,定官員之規,再著此教化之論。可稱為不朽之功業也!”
這是歐陽修在與人探討講武堂教義時,多次提及的一句話。同樣,也是如今朝堂普遍認同的一句話。
“官家,老臣以為,講武堂輪訓議政一事不妥。議政輪訓,短期無法深度理解教義,長期又存在耽誤政事之弊,是故,不宜讓議政輪訓講武堂。朝廷應遵循原本擢升官員接受講武堂教化的方式。”
很鄭重的奏對,還是全體內閣大臣參與,由富弼建言。
趙曦在等著富弼的但是,應該有但是。這些天內閣大臣關注講武堂他的那些所謂的理論體係,具體什麽情況趙曦清楚。
“但是,老臣與諸位內閣商談過。內閣以為,官家的理論體係不應僅限於講武堂教授,應該編撰成冊,傳播於各級朝臣,並容許士林文壇研習。同時,臣等建議,應將此確定為官學,擬為大比之考題!”
但是來了,這樣的但是就是趙曦也沒有敢去想過。對於這段時間內閣的熱度,趙曦想過編撰成冊後,作為內部傳閱資料,推廣及國朝官員的可能······現在應該說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對於將這樣的理論,作為朝廷大比的題目······趙曦確實沒有考慮過。
他還記得,當初的庭辯,無非就是各家學派為在大比釋義中的爭端。趙曦這種從記憶中摘錄的片言隻語,趙曦壓根就沒有敢作為成體係理論去看待過······
“列位閣老以為可行?”
一旦成為大比題目,就預示著這節段式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理論,將在國朝,乃至整個時代的諸多國度之間大範圍傳播。
“臣等以為可行!”
這一次是整個內閣同時發音。
罷了,成不成試試看吧。趙曦還是有點忐忑。從護衛營開始,趙曦就有意無意的講一些,根本就不成文,更別說成冊了。
所謂的理論體係,現在講武堂留存的,有趙曦當初閑聊時記錄,有趙曦自己撰寫的。這也是一直不認為成體係的原因。關鍵是,在他自己的腦子裏,也沒有完整的體係。
很多時候,趙曦都是在閑聊或者針對某事的情境下,隨口借用後世的一些話。比如,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比如,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比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等。
這些話,趙曦從來不是按照理論去講授的,隻是起居舍人,或者原來護衛營的韓縝、呂公著、王陶等人有記錄的習慣。後世各式具有經典意義的總結性話語太多了,趙曦時不時的帶出來,這麽多年的積累,真的不算少。
至於說成體係······趙曦還真沒為此做過什麽,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所謂理論。
趙曦還是輕視了這個時代的求知欲,更是小看了這個時代治學的專心。當講武堂將編撰成冊的內容呈上來讓趙曦審核時,著實讓趙曦驚訝了。
這該算什麽?新論語嗎?自己想多了,但事實上這由歐陽修主導編撰成冊的內容,確實是《論語》的形式。
比如曾經的護衛營格鬥術訓練,趙曦閑聊時說過,這是一個肌肉記憶的問題,說到過條件反射,說到過量變產生質變。而編撰成冊的內容,幾乎還原了當初的對話或者閑聊情形,按照《論語》的格式,將趙曦的一些偶爾蹦出來的話做了注解······
比如趙曦在跟蘇頌談論火器時,說起過關於物質變化的話題,說到過物質的形態,甚至因為火藥經過燃燒或者爆炸後改變物質性質的問題,因為火槍管的問題,曾經延伸到熱脹冷縮······
比如趙曦在老護衛營曾經對北遼、西夏以及國朝三國的戰略態勢有過評論,其間曾談到過環境影響人,人造就環境的內容······
比如趙曦談到文武關係時,曾經借用過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話題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被記錄下來,現在用《論語》的形式成冊了。
真正讓趙曦驚訝的是,歐陽修帶著蘇轍和章惇,並講武堂的文官吏員,將這些內容進行了分類整理,從而編撰成冊!
更為驚人的是,歐陽修基於自身對經史子集的熟悉程度,為趙曦這些白話都找到了相應的跟腳,使趙曦的所有言論有了釋義經史子集的基礎,也上升到了一家一言的高度。同時,趙曦的這些理論,更傾向於理政。
這才有了內閣大臣力主將趙曦的學術推廣的事宜。
這一次內閣大臣接觸講武堂趙曦的理論體係,應該是國朝臣工的頭腦風暴的開端,是統一思想和解放思想並用的大舉措。有這樣的過程,才算是大宋變革的開始。
不好說這是歪打正著,還是說趙曦的謀劃。任何一個學術,想普遍被人接受,並傳頌,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不管是張載的關學、周敦頤及二程的理學,包括王安石的新學,邵雍的數術學等等,之所以在國朝形成規模,被稱為一家之學派,是經過長期的授學並由士林文壇宣揚而成的。
趙曦的身份,注定他不能專注於治學······那將被臣工詬病。
在事實上,趙曦在講武堂的那一套理論,並非是針對於先賢注解和釋義的學術,更像是針對於國朝官吏治政的學術,並不適用於士林文壇。
然而,人有其天生的賤性。
倘若趙曦自行推廣自己的學術,或者借用皇家或君王的權勢迫使自己的理論在國朝通行,那樣,勢必會造成整個士林文壇的一致抵抗。
偏偏趙曦沒有,甚至在形式上似乎是一種敝帚自珍的情況。而工坊城、國營寺等朝廷衙門的出現,以及新軍忠誠度的體現,讓當今的朝堂對講武堂的教化有一種近乎敬畏的關注度。
在趙曦跟富弼提及輪訓時,富弼借機要求開放講武堂的教義,這是特定形勢下的特定選擇。於是,在人本身賤性的驅使下,讓講武堂的教義,在朝臣的熱情下得以傳誦。
自願的。但趙曦卻確信,唯物主義辯證法會讓這些所謂的精英沉迷其中,最終接受。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官家主大宋中興,定官員之規,再著此教化之論。可稱為不朽之功業也!”
這是歐陽修在與人探討講武堂教義時,多次提及的一句話。同樣,也是如今朝堂普遍認同的一句話。
“官家,老臣以為,講武堂輪訓議政一事不妥。議政輪訓,短期無法深度理解教義,長期又存在耽誤政事之弊,是故,不宜讓議政輪訓講武堂。朝廷應遵循原本擢升官員接受講武堂教化的方式。”
很鄭重的奏對,還是全體內閣大臣參與,由富弼建言。
趙曦在等著富弼的但是,應該有但是。這些天內閣大臣關注講武堂他的那些所謂的理論體係,具體什麽情況趙曦清楚。
“但是,老臣與諸位內閣商談過。內閣以為,官家的理論體係不應僅限於講武堂教授,應該編撰成冊,傳播於各級朝臣,並容許士林文壇研習。同時,臣等建議,應將此確定為官學,擬為大比之考題!”
但是來了,這樣的但是就是趙曦也沒有敢去想過。對於這段時間內閣的熱度,趙曦想過編撰成冊後,作為內部傳閱資料,推廣及國朝官員的可能······現在應該說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對於將這樣的理論,作為朝廷大比的題目······趙曦確實沒有考慮過。
他還記得,當初的庭辯,無非就是各家學派為在大比釋義中的爭端。趙曦這種從記憶中摘錄的片言隻語,趙曦壓根就沒有敢作為成體係理論去看待過······
“列位閣老以為可行?”
一旦成為大比題目,就預示著這節段式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理論,將在國朝,乃至整個時代的諸多國度之間大範圍傳播。
“臣等以為可行!”
這一次是整個內閣同時發音。
罷了,成不成試試看吧。趙曦還是有點忐忑。從護衛營開始,趙曦就有意無意的講一些,根本就不成文,更別說成冊了。
所謂的理論體係,現在講武堂留存的,有趙曦當初閑聊時記錄,有趙曦自己撰寫的。這也是一直不認為成體係的原因。關鍵是,在他自己的腦子裏,也沒有完整的體係。
很多時候,趙曦都是在閑聊或者針對某事的情境下,隨口借用後世的一些話。比如,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比如,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比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等。
這些話,趙曦從來不是按照理論去講授的,隻是起居舍人,或者原來護衛營的韓縝、呂公著、王陶等人有記錄的習慣。後世各式具有經典意義的總結性話語太多了,趙曦時不時的帶出來,這麽多年的積累,真的不算少。
至於說成體係······趙曦還真沒為此做過什麽,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所謂理論。
趙曦還是輕視了這個時代的求知欲,更是小看了這個時代治學的專心。當講武堂將編撰成冊的內容呈上來讓趙曦審核時,著實讓趙曦驚訝了。
這該算什麽?新論語嗎?自己想多了,但事實上這由歐陽修主導編撰成冊的內容,確實是《論語》的形式。
比如曾經的護衛營格鬥術訓練,趙曦閑聊時說過,這是一個肌肉記憶的問題,說到過條件反射,說到過量變產生質變。而編撰成冊的內容,幾乎還原了當初的對話或者閑聊情形,按照《論語》的格式,將趙曦的一些偶爾蹦出來的話做了注解······
比如趙曦在跟蘇頌談論火器時,說起過關於物質變化的話題,說到過物質的形態,甚至因為火藥經過燃燒或者爆炸後改變物質性質的問題,因為火槍管的問題,曾經延伸到熱脹冷縮······
比如趙曦在老護衛營曾經對北遼、西夏以及國朝三國的戰略態勢有過評論,其間曾談到過環境影響人,人造就環境的內容······
比如趙曦談到文武關係時,曾經借用過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話題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被記錄下來,現在用《論語》的形式成冊了。
真正讓趙曦驚訝的是,歐陽修帶著蘇轍和章惇,並講武堂的文官吏員,將這些內容進行了分類整理,從而編撰成冊!
更為驚人的是,歐陽修基於自身對經史子集的熟悉程度,為趙曦這些白話都找到了相應的跟腳,使趙曦的所有言論有了釋義經史子集的基礎,也上升到了一家一言的高度。同時,趙曦的這些理論,更傾向於理政。
這才有了內閣大臣力主將趙曦的學術推廣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