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士子以軍伍的前途,這是趙曦逐步淡化文武兩舉措之一。

    第一項就是在議政名額上增加文佐官,第二項就是今天要說的……從役兵製推動文武融合。

    國朝重文輕武,本質上應該是受前幾十年混亂的原因,根子上對武將恐懼。

    改變文武的界限,一直是趙曦考慮的問題。而用議政席位來引導文官入軍伍,趙曦也知道,這很難從情感上讓文臣認同軍伍,甚至在趙曦看來,趁三級決策製進入軍伍的文臣,多數文武是衝著議政席位去的,是一種投機行為。

    這樣是無法真正實現文臣變武將這個質變的。而役兵製是從基層做起,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士子深入軍伍中,到有資格進入議政的年紀,真沒法說清是文臣還是武將。

    “官家,如此一來,將大比置於何地?又如何甄別文武?”

    韓琦不說這話才奇怪。趙曦也在等著有人反駁,然後試試這樣的議政體製。

    “哦?韓閣老說說道理,為何要區分文武?與大比又有何幹?”

    “官家,朝廷規定大比每三年一次,而役兵年年有。從國朝曆年開科的情況看,讀書人二甲及第到致仕之時,也未必有晉位議政的可能。”

    “而役兵選兵,進入軍伍的士子,在一定程度上經過磨堪進入議政比大比的可能性大,如此會導致國朝英才流失……老臣以為,此舉不妥。”

    這韓稚圭!趙曦從皇城司哪兒看到過他跟富弼的暗室之言,還以為他能醒悟呢,結果還在文武圈上打轉。

    難不成進軍伍就不是英才了?還是說因為要接受講武堂培訓,有可能成為狄青的學生,如此便會讓他那句:東華門唱名方為好漢而自食其言?

    狄青拒絕了趙曦提名內閣和議政的好意,換取了在大戰事時有披甲征戰的機會。

    現在狄青很享受當下的生活。整日跟軍卒校尉將帥的各個班級訓練,並教授兵法課程。

    這些年,他在講武堂得到了一生中最多的尊重。

    這樣的身份,讓狄青能迴避朝廷紛爭,同樣也沒減少他在軍中的人脈和威信,甚至可以說隨時披甲隨時可以發揮將帥的作用。

    就是種鄂和郭逵,也有意像狄青那樣留在講武堂。

    趙曦在講武堂透露過想法,可以想象,一旦將這樣培訓延續下去,用不了幾年,整個國朝的軍伍中,從校尉到將帥,都跟講武堂的武佐官有師生之誼…~

    若是這裏麵再加上士子…~韓琦到底是擔心自己被打臉還是其他?不確定。

    由講武堂培訓軍卒校尉將帥,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武將獨斷的可能,又不存在將不知兵的可能。

    “韓閣老以為,士子為武將就不是英才了?就不是國朝臣子了?”

    “官家……”

    “官家,老臣此舉甚好!士子由軍卒做起,軍伍擢升之通道,勢必需要戰功和資曆兩項得進。如此,能實現最終真正的以文馭武的效果!”

    張方平對於文武的成見不深,性子比韓琦還急,直接打斷了韓琦的話頭,支持官家的舉措。

    “如此一來,哪還有什麽文武?”

    韓琦很惱怒,特別是張方平打斷他表達。

    “人生來無文武之分,學文即為文,練武就是武。至於在朝堂上,隻有文武職不該有文武之分。”

    張方平可不怵韓琦的嘴,他也是靠嘴吃飯的。

    “安道所言極是。同殿為臣,陛下恩準文職就是文臣,領兵就為武將。”

    哎呦……陳升之也參與了。有點意思,看來新進內閣有一條戰線的味道。

    “官家,臣以為可行。士子讀書,盡管三年大比的製度以法令固定,但可及第者在國朝讀書人中仍是士子之中的少數。如此方有了特奏名一說。”

    “官家之舉措,相當於為士子開辟了另外一條為國效力的通道,對於士子而言這是好事。”

    “國朝軍備羸弱的事實,武將不懂謀略,文臣不知兵事也是原因之一。如此舉措,可從根本上解決士子不知兵事的現狀,也可以促進軍卒致力於熟讀聖賢書。為一舉多得之舉措。臣以為可行!”

    王安石的抱負就是改變國朝現狀,沒有什麽文武之分的偏見。

    再說了,他對於韓琦不怎麽感冒。

    “此言差矣,誰能說無文武之分?曆朝曆代的禮製設置文武,文武各尊其先聖,本身就把文武區分了。”

    “如此舉措的結果,是導致我大宋文不文,武沒武,這是亂先賢禮製之舉。”

    司馬光還是看樣子,隻要是王安石讚成的,他一律反對。真不知道他是太在意跟王安石的交情了,還是根本就忘記有交情這迴事。

    聽說從青苗法開始後,王安石有幾次與司馬光和解的舉動,都被司馬光堵死了。

    這老小子……

    跟趙曦預料的差不多,韓琦、王安石、陳升之、司馬光,內閣有爭論並且會爭辯的就是這幾人。

    趙曦看了看文彥博,見他幾次準備張嘴,又幾次避迴去了…~果然滑頭。

    這也是韓琦有事會找富弼而不跟文彥博交心的原因。

    韓絳和呂公著看熱鬧,王珪閉目眼神。富弼卻沒有在意內閣成員的爭辯,而是看向了官家……

    怎麽感覺官家並不在意內閣的爭辯呢?

    從富弼對官家的了解,官家是很煩朝堂爭辯的,以前的每次朝會,官家的神情都有不耐,而內閣成員的爭辯,感覺官家在看戲!

    異論相攪嘛?說不定就是如此。

    也確實如此,趙曦提名這樣的內閣,本就是存在這樣的心思。

    至於是不是內閣成員在陪著他演戲,趙曦覺得應該不是。這一次爭論的事,他沒有提前溝通,純粹是臨時起意。

    趙曦之所以違背自己提前溝通的做事原則,第一個就是想看看自己提名的內閣是不是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第二個,他還想貫徹一下內閣議事體製是否能夠實行。

    按照內閣議事製度的規定,一旦出現有爭議的政事,是容許爭辯的。這是其一。

    其二,爭辯到了相互無法說服的地步,就開始逐個發言。

    在逐個發言仍然不能形成多數和少數的比較時,最後按照不記名投票來形成決議。

    一旦形成決議,任何人不得反對。

    當然,最後是否推行,仍然是有君王裁決。

    這是趙曦借鑒後世民主集中製的做法。特定範圍內民主,最後歸攏在君王處集中。

    ……

    “官家曾有言,文武張弛有度方為國家強盛之法。國朝百年文武之分,對於形成國朝武備鬆懈有一定的責任!”

    王安石仍然是出口不忌諱。

    “王介甫,你這是詆毀祖宗法度!”

    “此言差矣。太祖時可有新軍?太祖時可有火器?太祖時可有軌道?沒有!都沒有!”

    “五代之亂,亂於武將。是故,國朝初開方有以文馭武的祖宗法度。為何?因為太祖針對五代之亂而糾正前朝尊武的法度。”

    “同樣,國朝以文馭武百年,逐漸出現了武備鬆懈,軍伍糜爛的現狀。直致西賊叛亂,北遼欺淩。”

    “也正是因為這樣,慶曆年範公才倡議新政。富閣老、韓閣老、張閣老以及歐陽公都是親自參與。”

    “也正是因為這樣,官家才建護衛營,練新軍,修武備,創火器,融文武。”

    “因為有了官家的一步步謀劃,方有了南征安南而成就大宋糧倉之地。出兵大理而解決了國朝缺銅之弊。西伐西夏,於好水川雪國朝之恥,北戰雁門而打出了如今的海晏河清。”

    王安石這兩句話很有水平。並不是因為恭維趙曦而有水平,而是他這樣的辯詞,先恭維了範仲淹,讓列席內閣會議的範純仁有了好感……也可能是償還監察衙門在定內閣之前為他正名吧。

    然後,王安石在辯詞中把韓琦直接拖到了讚同他的一方…~慶曆新政,韓琦也是支持者,甚至是衝鋒陷陣的。

    韓琦總不好意思說自己當初做的不對吧?那樣的話,別說自己品性有問題了,就是惹範純仁他也需要掂量掂量的。

    “這不可同日而語!”

    “確實不可同日而語,五十年前的國朝跟如今能同日而語?就是十年前,與今日的國朝也不可同日而語。”

    “今日之論在文武之分,與慶曆新政無關!”

    韓琦還是聽清醒的,沒有被王安石帶溝裏。

    或者說,沒有被這一陣爭吵帶溝裏,又找迴了原點。

    趙曦看王安石有瞬間的愣神……看來他本意就是要偷換概念了。

    也是,內閣都是文臣,國朝文武之分根深蒂固,幾乎深入骨髓了。

    想要在文武上爭辯,絕對不會有優勢。唯有將話題扯遠點,才存在占理的可能。

    真當這是辯經的場所呀?

    趙曦今日是要嚐試內閣議事製度,才興致勃勃的看他們扯淡。否則,早叫停了。

    “官家,既然內閣對此事存在分歧,是否開始征詢意見?”

    富弼很快就明白官家的意圖了。

    這個不難,官家太反常了。

    從官家以往的行事方式,很少讓當初政事堂這般吵鬧的,即便是有,也是一副不耐的神情,哪會今日這般。

    呃…~趙曦本來還想再看一會兒的。

    “準了!按照內閣議事製度,出現分歧而無法說服反對者時,開始逐個征詢。首輔富彥國主持。”

    趙曦不準備親身下場。

    “臣讚同士子入軍伍。”

    張方平還沒等富弼問到,直接先表態了。

    “臣以為士子入軍伍可以,到不可將軍伍文佐官由入軍伍士子擔任!”

    韓琦清醒了,徹底清醒了,似乎沒有被爭論攪亂,再一次迴到了他首先提出疑問的原點上…~不反對役兵製,也不反對士子入軍伍,甚至不發對士子賜武職,隻是反對議政的文佐官席位,由軍伍的士子擔任!

    這樣的表態,把韓琦的聰慧體現的淋漓盡致。

    “臣以為,唯有暢通士子入軍伍的擢升通道,才能真正促進士子入軍伍的朝廷役兵法,才有可能真正促進國朝的文武融合,實現官家早年所說的兩條腿走路,才能強我大宋!”

    王安石見無法把話題扯遠,也隻能就事論事了。

    “臣反對!”

    司馬光都不說理由,連反對什麽都不說了,隻是跟在王安石後麵,直接說反對……方正就是反對王安石提議的。

    “臣以為善!”

    韓絳沒有反對的立場,不摻合辯論,但意見很鮮明。

    “臣也以為士子入軍伍有利於國朝軍備強盛,暢通士子在軍伍擢升通道可以有效避免國朝新軍再次如禁軍一般淪落。”

    “想當初,太祖僅僅十萬精兵,便橫掃天下,再看如今的禁軍!遣士子入伍,並紮根軍伍,有利於將聖賢之道教化軍伍。此正合了先賢所言之有教無類!”

    得!韓琦一方算是徹底敗了。文彥博從這個角度闡述,還是很有見地的。

    文彥博……其實,文彥博是因為審時度勢,知道官家這個提議會在內閣議事上通過,所以才做出了跟韓琦不同的選擇。

    他考慮了,張方平、陳升之、王安石、韓絳、呂公弼,至少有五人是堅決支持的。而王珪肯定是模棱兩可。

    那怕是韓琦和司馬光堅決反對,再增加他,一樣改變不了通過這項議程的結果。

    “臣以為官家所言極是!”

    在王珪看來,官家的就是對的。看到大勢一定,連模棱兩可都丟開了,直接表明了態度。

    “臣支持!”

    其實呂公弼說不說無所謂了,隻是按流程走下去而已。

    “官家,根據內閣議事製度的規定,老臣以為士子入軍伍的提議通過,可連同役兵法一並在第一次朝會上發布!”

    富弼純粹就是在走程序了,因為官家的目的就是要走一遍這樣的程序。

    “善!擬旨……”

    秘書閣,也就是原來的起居舍人,便開始起草詔令了。在總監察官範純仁的監督下,起草沒有任何歧義的詔令……經過內閣第二道和第三道流程的詔令,是必須有監察衙門印鑒的。

    估計整個內閣都沒注意到,對於役兵法是否推行,也這樣通過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袋外的麥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袋外的麥芒並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