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廷公布的三級決策製中,也僅僅是對這種體製說明。

    沒有關於參政資格的說明,沒有對議政席位展開敘述,更沒有詳細闡述內閣席位的產生方式。

    雖然朝臣根據這三級的職能,也有猜測,畢竟是猜測,做不得準。

    官員任免是君王的權利,這一點沒有異議。既然三級決策製是關乎國朝權利架構的設定,決定權自然在君王手裏。

    針對這一點,韓琦曾私下跟富弼嘀咕過。

    “國朝現行官員擢升,雖然決斷權在官家,但政事堂和六部九卿都有推薦。而這三級決策製,似乎官家有意全部收攏迴去……”

    這是韓琦的疑慮。

    而富弼則說:“官家不可能熟悉國朝所有官員。之所以不明確參政議政,以及內閣成員,官家需要權衡。”

    “內閣成員分管,官家需要避免分管衙門和內閣成員搞團團夥夥,形成朋黨。內閣成員不是分管一個衙門,應該是關聯性較強的多個衙門。”

    “如此一來,每一位內閣成員的分管,對國朝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內閣成員又沒有限定任期,倘若內閣成員分管衙門由內閣成員決定,這不是好事,對於國朝或許是災難!”

    趙曦有沒有這樣的考慮,肯定是有的。不過在趙曦看來,應該不存在所謂朋黨的可能。拿後世來說,很少出現幾個副職把書記架空的事例。

    人事權決定著權威。趙曦真正用心的環節,不是內閣成員分管衙門會不會有朋黨之嫌,而是用怎樣的方式來統屬人事權。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記住並熟悉太多的人。後世有理論認為最多可以記住一百五十人左右。

    三級決策製,內閣十多人,議政三五十,參政幾百數,別說記住,就是認清都沒那麽容易。

    所以,最終還是得靠所謂的層層落實來確定三級決策製的人選。

    這一點,就需要趙曦設定一種流程,可以延續的流程,可以確保不因君王的能力而導致大權旁落的流程。

    首先是內閣成員,這必須由君王直接提名並確定。為防止後輩昏聵無能,或者偏聽偏信,趙曦在君王確定內閣的基礎上,增加了議政評議的環節。

    也就是說,在君王將內閣成員候選人確定後,將內閣成員名單在一定範圍內公布,暢通議政評議內閣成員的通道,包括直接向君王遞奏本和在內參上撰寫彈本。

    凡是出現異議和反對者超過議政席位數量三成者,必須擱置。

    如果一個佞臣,同時被君王和七成以上的臣工看好,卻最終倒行逆施,禍國殃民,那隻有原因……氣數已定,活該!

    三級決策製中,內閣成員沒有任期,但君王卻可以在任何時候貶謫……

    同樣,君王必須對貶謫的理由公布,以獲得多數議政席位的支持。這是為避免直臣蒙冤。

    這算是君臣製衡吧!

    其次說議政席位。議政席位,趙曦初步擬定是隻針對職位而不針對人。

    之所以這樣決定,趙曦有將文武混用的意圖。議政席位不低於三成為軍伍體係,而國朝所有的議事過程,根本沒有武將說話的環境和氛圍。

    這一點也是與官製改革相關的。

    在文武待遇同步以後,暢通了文武轉任,也是為議政席位考慮的。

    在官製改革中,所有軍伍都設置了文佐官,這也是從籌建新軍體製時,就已經明確的。

    而當下的武將,真正夠資格成為議政者,遠遠不夠議政席位的三成,而文官夠資格為議政者卻數不勝數。

    這樣針對職位定議政,能有效引導文官轉任軍伍體係的文佐官。

    而且,軍伍體係的文佐官,在任職期限上,推行了續任製。也就是說,軍伍的文佐官可以連任兩屆不調任。

    隻針對職位不針對人,對議政席位的數量有一定的限定,避免了出現議政席位逐年增加的可能。

    而且,也可以有效的督促有具體職銜的議政臣工勤於政事……因為任期滿後,調任的職位很可能沒有議政席位。

    這還是沒有出現被彈劾的情況,一旦有監察衙門介入,那就是由監察條例來決定了……這一點不受任期的限製。

    最後說朝會參政。這一級的則是由官員品級、差遣的具體職能等諸多因素決定的。

    比如兵部四司,是確定進入朝會參政的,但同樣在兵部任職,同樣的官級,卻未必能進入朝會參政,甚至說多數的兵部郎中是不可能進入朝會參政的,甚至有部分六部九卿的侍郎,也未必有機會成為參政。

    可對於地方官而言,則是根據州府郡縣的丁口、稅入、各種產業的發展、民生的促進等等各方麵來分配名額。

    在一個州府,根據職能,不可能所有知縣均為參政,也不是所有的州府佐官都是參政,這就需要從官級上來決定那個進入參政。

    對於內閣,趙曦可以做到熟悉,對於議政,趙曦也可以做到盡量熟悉,可參政這一級,趙曦是真的不可能了解。

    於是,對於參政這一級,趙曦采用了由州府主官提名,交於君王遴選的辦法。

    在這一點上,跟內閣恰恰相反。

    整個三級決策製遴選設想,趙曦並沒有公布,因為他不確定是否可以順暢的運行,也不確定會不會有什麽疏漏。

    趙曦的計劃是,先用這種方法試運行幾屆,在運行中查缺補漏,爭取能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機製。

    他的想法都是基於現行官製的情況下,去設定三級決策製人員遴選的方式,至於三級決策製實際運行後,這樣的方式是不是契合他不敢確定。

    趙曦也想過後世大明那種廷推的模式,考慮到大明君王和臣工的對立,最終還是息了那心思。

    他在位有能力壓得住臣工,後輩子孫呢?

    至於他曾經那個時代的體製,就更不現實了,沒那個土壤。

    所以,趙曦才有了這種並不比架床疊屋簡單的三級決策官員的遴選流程。

    即便趙曦有了定論,也形成朋文字,但他並沒有想過公布於眾。

    對於趙曦而言,所有公布於眾的,在一定時間內就必須遵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袋外的麥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袋外的麥芒並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