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縣、京東路以及陝西路關於青苗法試行區域的調查,應該快要結束了。

    這一次的調查,因為是關乎青苗法推行的,所以,在調查人員組成上相當複雜。

    從司農寺開始,各方就因調查人員的遴選有過激烈的爭論。

    最後還是趙曦一口定下了:凡相公舉薦之人,皆可為調查人員,各負其責。

    朝廷不差那點差旅費的損耗,就怕沒事扯淡。

    最終連工坊城、皇城司也都參與了。

    如此龐大的調查組,又是各抒起見的,時間肯定不會短了。

    也絕對可以把整個實施青苗法的地方起底了。

    三四個月過去了,看皇城司渠道發來的奏報,調查應該快結束了。

    到時候又會是一陣混亂。趙曦希望在調查結束之前,也就是朝堂繁亂之前,先把宗親的事議一議,能解決了最好。

    倒不是不能拖,現在正好有個由頭,他也想知道,是誰在後麵攛掇,或者說誰在後麵等著自己犯錯。

    “先聖曾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或許這話用在這地方不合適,我就是借個開頭。從太祖開朝,到我這一代,趙氏已經是四世了。”

    “今日召集集議,是想讓大家一起議議,國朝的皇室宗親政策,是否需要做調整?如果要調整,怎樣調整合適?”

    開門見山。趙曦現在是越來越不客氣了,一句廢話沒有,直接說明了召集集議的議題。

    又要拿宗親開刀嗎?就因為東平郡王的彈劾,有阻礙農田水利法的推行嗎?

    這是諸位相公一致的想法。

    “宗室之製,自有祖宗法度。官家,國朝對宗親的管理,是避免內亂之良策。無需調整。”

    又是祖宗法度。賦以厚祿,別無職業;藩抵之設,止奉朝請;宗室犯罪,與常人同法。

    說白了,就是朝廷養一群閑人,有吃有喝有玩,有職有銜無權。

    這樣的管理體製,確實可以有效防範宗親謀反叛亂……畢竟這時代的認一個得位正統,出師有名。

    作為一個誠古的執宰,司馬光這說法不算錯。

    趙曦想改變,自然不會隨口說說。說服相公們有改變的意圖,就得有說服他們的理由。

    “這有一組數據,大家可以先看看。至於改不改,調整不調整,待諸位看完了再論可好?”

    “我大概說一下。我趙宋宗室,以宗正寺在冊人數算,如今三代尚存者一百五十餘人,郡王居多。”

    “第四代,也就是與我同輩者,一千百餘人,為國公、郡公為主。而第五代,至今已有三千餘人。以祖宗法度,應封為郡公、縣公等。”

    “而第六代,目前也有近三百人。應封為縣公、國候。”

    這時代文人對數字不敏感,喜歡用些許、諸多等等詞語代替。

    就如宗親數量,在場的相公,都沒有個具體的概念。頂大了隻是覺得每年朝廷撥付給宗親的錢糧多了些。

    若是朝廷財政吃緊,或許早有人注意到了。這幾年朝廷財政寬裕,雖然宗親用度增加,像綿羊一般的宗親,還不到被人注意的程度。

    “國朝陳例……也是祖宗法度,有封爵者必有食邑。從萬戶到二百戶不等。”

    “自然,有封爵便有食實封。從千戶到百戶。國朝陳例為七等。”

    “咱取中數,以四等為例,食實封五百戶算。宗親封爵以數量眾者核算。”

    “實封一戶,每月給錢二十五文,一年三百錢,五百戶為一百五十貫。可有錯?”

    趙曦給諸位相公的數據,是精確的計算,也是朝廷逐年遞增耗費的圖表和說明。

    而現在,他隻是大概的估算,也讓這些相公們先有個印象。

    “去頭掐尾,咱不算三代,也撇開六代,就以四代五代宗親為基礎核算。四千…~就以四千算吧。”

    “每一位宗親每年實耗錢糧百五十貫,四千戶,每年朝廷需支付宗親用度六十萬貫!”

    文官,在他們心裏,國朝所有的階層中,除了他們自己,沒人可以享受。

    宗室都是乖孩子,早年還有汝南王一家,現在已經被人忽略了。也就不會惹人注意。

    所以,他們的用度,也沒人專門關注過。

    趙曦不相信,在這些數據下,政事堂還能容忍。

    這隻是大概,而真正的數據匯總,一年用於供養宗室的費用大概近百萬貫。

    並且,在奏折的末尾,有一個模糊的推算。四代五代最長者四十多歲,最幼者三五歲,再過二十年,宗親的總數會超過萬數,而供養宗室的費用也將翻倍……

    就是趙曦,在看到這數字時,也是有種恐懼。

    冗兵、冗官,這些常被人提起,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些年經過不懈的努力,冗兵一項稍有改觀,而冗官……太敏感,還沒有動。

    這時候才發現,宗室也將冗起來。

    或許再過百年,大宋將是第一個被宗親吃垮的王朝。

    又是一次莫名其妙的集議。

    唉……就不能消停會兒嗎?

    韓琦就不明白了,怎麽自己執掌朝政以來,就沒有一刻消停過?事務是一個接一個的。

    往年的朝堂,雖然也亂,但亂的都是些你爭我鬥的狗屁倒灶事,那種事,對於大家來說,很熱衷,處理起來也得心應手。

    可現在呢?沒一件鬆快的,都是觸動利益的。

    彥國啊!要不你奪情吧!韓琦真受夠了。

    一個王介甫執拗,一個司馬光耿直,一個歐陽修耗日月,一個文彥博韜光養晦,兩個官家的代言人。整個政事堂,自己居然找不到一個同心同德的。

    就說這宗室……確實該有個章程了。可被官家這樣唿來喚去的,真心讓韓琦不爽快。

    可又能怎樣?

    除了開頭司馬光有那麽一句,等官家一個數字接一個數字的說完,再沒人吭氣了。

    從心底裏,韓琦也不想吭,可就是被官家一直這樣左右著政事堂,他擔心近百年來,文官好不容易拿到的權限,會被官家這樣一點點的拿迴去。

    最終政事堂就成了擺設,替官家出言的擺設。

    最後能做的就是取聖旨、領聖旨、得聖旨了。

    雖然在明麵上,集議一直不是官家在主導,一直是政事堂的人在爭論,可幾件事下來,給韓琦的感覺:政事堂就是在配合官家,所有事都是官家在掌控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袋外的麥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袋外的麥芒並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