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就那樣隨在官家的身後,亦步亦趨的往垂拱殿。

    這一刻,王安石知道,官家已經看了他的青苗法,並且真的有意革新。

    有這樣想法的還有呂惠卿,在官家留對王介甫時,他就知道王安石跟官家遞了青苗法的折子。

    至於官家會不會支持,呂惠卿從來沒擔心過。

    王安石激動嗎?應該是有點。他不僅僅是為他的想法可以實現,更是為國朝蒼生而激動。

    王安石,還是具備憂國憂民覺悟的,否則也看不到如今國朝的弊端,或者說看到了也不說。

    “大參,青苗法的折子我看了。怎麽說呢,在革新國朝一些弊政上,大方向上我支持。”

    “同時,也請大參諒解。眾所周知,我成長於內苑,雖然遠征南疆,西出秦州,所到之處也都是城郭。真實的鄉村實情我並不了解。”

    “說句大不當的話,所謂侍弄莊稼,也是為讓太後開心,隨意在皇莊走個過場。”

    “所以,大參在奏折所提之狀況,我無法確定,也不敢隨意確定。”

    “大參也知道,如此青苗,是乃國策,一旦頒布,勢必在國朝所有軍州郡縣落實。大參不會以為此事由你我二人就可定下吧?”

    趙曦說的很誠懇,語氣、神態,包括進來垂拱殿後的所有動作,都表達了跟王安石推心置腹的意思。

    一代大賢,憂國憂民,盡管趙曦打心眼並不看好王安石的這青苗法……紕漏太多了。

    但老王先生絕對受的起他這般尊重。

    再說了,老王同誌,或者說他那個變法的團隊,可不隻有青苗法。

    想要一項一項套出來,並充當趙曦改變國朝弊政的先鋒,趙曦就必須表示一些誠意,從而讓王安石有跟他一輛戰車的感覺。

    在這份奏折裏,王安石有提到監管時用重刑重典,趙曦懷疑是不是王老頭臨時加的。

    有陳昌之為例,王介甫也難免借一下處置陳昌之的威力。

    這得往下看著。

    “臣惶恐…~”

    對於官家這樣的態度,王安石需要象征性表示一下客氣。

    “官家,國朝不立田製,不抑兼並…~臣並無非議太祖國製之失。”

    “國朝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國朝耕地易主頻繁,甚至到了田無定主的程度。”

    好像這跟青苗法關係不大呀?繼續……繼續唄。

    青苗法的折子,隻是提什麽是青苗法,又該如何實施。至於青苗法出台的背景,就是現在王安石需要跟趙曦講清楚的。

    後世也有土地流轉的提法,趙曦也沒覺得有啥不妥。當然,後世不是現在可比的。

    現在還是小農經濟,還是靠從土裏刨食吃的時代。

    人們對土地上依賴性很強,這一點趙曦深有感觸。

    “官家,如今國朝之稅入,兩稅占國朝稅入不足三成,近些年因官家創立新產業,兩稅更是到了忽略不計的程度。”

    “相比開朝之時,減少達七八成之多,甚至比真宗朝也減少四五成。若國朝所出如官家產業之舉也算,事實就是並非如此,而是耕田兼並導致的結果。”

    “若耕田兼並是依據耕田之該有的價格交易也罷,不是!或者說強買強賣,自然有官府幹預。也不是。”

    “勢官富姓,每逢青黃不接之機,以善舉之名,借貸於耕農,迫使其償還印子錢糧。如此年複一年,最終不得不以耕田償還,從而耕者成佃農……”

    趙曦很想說,國朝並不是二元製戶籍,人們沒了田地,完全可以到城郭謀生活,然後……

    真不敢開口呀,生怕自己又是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君王。

    就這樣傾聽王安石慷慨激昂的演說……

    怎麽可能?

    在後世被稱為經濟極度發達,科技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居世界首位的大宋,在王安石的口裏就成了水深火熱,民不聊生了?

    也是,萬惡的封建社會,可不就是水深火熱嘛。

    趙曦在後世曾見過,有人說大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兩千多美元……

    有人說大宋的經濟總量是當時整個世界的百分之七十強……

    有人說縱觀曆史,大宋是最令人向往的時代……

    可在王安石的這一番陳述中,人們顛沛流離,甚至感覺幾乎到了餓殍滿地的程度。

    這還是自己治理下的大宋嗎?這還是自己印象中的大宋嗎?

    “官家,國朝耕田五百萬傾,而不予納稅者占十之七八。因耕田過度集中,耕者無其田而背井離鄉,有田者不耕,想耕者無田。”

    “因此,而導致國朝耕田逐年減少,多廢棄不用……”

    這時候趙曦已經顧不得考慮王安石是為了推銷他的青苗法了,而是真正的被他感染著。

    站在一個君王的角度,麵對王安石所說的情形,絕對做不到無動於衷。

    趙曦開篇跟王安石客氣,說自己成長於宮內,那真的是客氣。

    他在後世,就是農家子出生,又如何能不知道農戶農活是怎樣迴事?

    可聽王安石這番說,他才知道,或許他是真不知道農戶是怎麽迴事。

    本以為即便是時隔千年,農村還是農村,而王安石說的,跟他經曆的根本就是兩迴事。

    王安石不會捏造,這一點趙曦確信。那,隻有自己是真不了解了。

    趙曦一直自以為了解農村,也自認為明白這個時代的落後是因為物質匱乏的原因。

    所以,他一直致力於創新產業,從而引導這個時代的人們,為他們打開一扇窗。

    可從王安石嘴裏了解的農村,卻是另一番景象。

    趙曦已經親自為王安石泡了第二壺茶了,王安石還沒有講完。

    他從個例,有名有姓的個例說起,歸結到國朝的現狀上,然後落實到青苗法的利處上,一點一點的把趙曦引到了青苗法。

    有賣兒賣女的,有家破人亡的,也有豪田堪比皇家的,更有一縣耕田淪為一家一姓的……這個危言聳聽了,最起碼趙曦覺得危言聳聽了。

    “大參,諸如大參所言,革新勢在必行。可青苗之法,非你我二人可定……”

    “國朝軍州四百餘,從決策到執行,非全朝堂之力不可為。大參,是朝議還是集議,你認為如何?”

    表現的是兼聽則明的君王水準,其實趙曦的想法到底是什麽,他現在也沒個準。還需要思考和醞釀。

    王安石用遞折子的方法,本來就不是要隨意決斷,目的是想從官家這得到是否支持的準確消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袋外的麥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袋外的麥芒並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