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曦是完全按照富弼建議動議政事堂的,不過他也用了些心思。
三相二參兩樞密,大致沒超過陳例。
韓琦、韓絳,歐陽修同為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安石、司馬光兩個參知政事,文彥博、呂公弼同為樞密使。
趙曦看著這政事堂和樞密院的任命,自己都想笑。
唉……這可有的亂了。
韓琦出生官宦世家,其父曾官至右諫議大夫。
而韓絳同為官宦世家,其父曾任參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
論出身,韓琦還稍遜一籌,論資曆韓琦又高那麽一點。
而歐陽修中正卻不平和,同樣是剛硬的性子,有理不屈服。
司馬光和王安石,從現在看來,兩人是私底下的好友,相當親厚。
別人不知道,趙曦卻清楚。這一次王安石迴朝,絕不會像前兩次一樣,溜一圈就走了。也就是這一次王安石迴朝,他和你司馬光就要分道揚鑣了。
憋了這麽久,該是要放大招的時候了。因為自己的原因,或許時間上有些偏差,大趨勢應該沒多少改變。
王安石還是要變法的,自己有很多想法,都在等著這個拗相公呢。
至於呂公弼和文彥博,一個老奸,一個巨猾,誰也不是省油的燈。
這一屆政事堂的組成,有誰像富弼那樣,從各方麵都能壓住場子,勢必是一場龍爭虎鬥。
都是硬茬!
也果然是硬茬,還沒開始施政,爭端就先開始了。
先皇大行,守孝三載,科考停舉三年。算算已經滿三年了,政事堂提議,應該開科舉了。
在趙曦看來,這守孝跟科考屁關係沒有,可這時代就這樣。一個孝字大於天,趙曦也沒想著冒天下之大不韙。
所以,在守孝三載結束之時,政事堂建議該著開科了。
也就是來年開春,是趙曦登基以來的第一次科考。
這時候的科考,重視程度比後世的高考大多了,這還有多半年的時間,就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了。
畢竟是新皇即位的第一次,都表現的相當重視,也是因為這樣的重視,讓挺穩當的政事堂有了激烈的爭論。
趙曦不算文化人,那怕他來到這個時代,也經過了係統全麵的經義學習,可他仍然沒把自己當文化人。
主要是這年月,千古留名的大人物太多了。
所以,科考該怎樣弄,他全權委托給政事堂了。
哎吆喂,這政事堂那叫一個混戰呀!
“還吵呢?”
皇城司有報,說這些天政事堂一直就吵吵個沒完,重點在科考上。
題目還沒出,先因為答案爭吵起來了。
別奇怪,爭吵的就是答案。當然,並不是題目的答案,畢竟題目還沒有確定。
題目脫不開那些四書五經,而答案卻五花八門。說白了,就是不同的人對經典的理解不同,也就出現了不同的釋義。
爭端的由來,就是關於答案的釋義,應該以那一種釋義或者說注解為準。
“稟官家,還在吵,一直沒定下來。主要以司馬相公和王大參為主。”
老陳琳有七八十了,耳聰目明,一點都不顯老。說話的聲音中氣十足,就是臉上越來越沒表情了。
本來表情就少,皺紋多起來後,簡單的表情已經看不出來了。
確實是老了,正逐漸把皇城司的事務交給王中正呢。
“歐陽相公呢?”
趙曦記得,好像蘇軾他們那一屆主考官是歐陽修,也是他們那一屆在後世顯達的人物最多。
就想知道歐陽修怎樣看這次的科考。
“歐陽相公在釋義的大方向上傾向於司馬執政,可在內容上又認同王大參……”
也是,司馬光和歐陽修都是所謂複古一派的,而王安石屬於古文新義,偏偏來源於慶曆新政。
這些天趙曦也大概清楚他們吵吵什麽了。
王安石對經義有自己的見解,這麽多年自費出版了不少自己注解經典的書籍。
在他的原籍江西一帶,包括整個南方,自己他任職的地方,都相當有基礎。
而司馬光也一樣,雖久居朝堂,但治學不曾放下,他的複古訓詁的觀點,在整個北方都有很大的市場。
就在爭論的開始,呂公著也有過參與,他看重關中的張載……
張載?趙曦依稀記得這個名字,肯定不是這個時代記得的。
說實話,這都即位三年了,趙曦能認清的也就是政事堂這幾個,工坊城、礦城、講武堂以及西軍的部分。
整個朝堂,就是早朝的臣工,他都認不全…~沒必要認全,他隻需要記住六部九卿,各軍州的主官,各上州的府尊。這已經將近二三百人了,哪能記下那麽多?
至於這個張載?哦……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時候這個張載好像還是個小官員吧?六品還是七品?不知道。
不過,這幾句最牛掰的口號,趙曦還沒有聽說,應該是還沒醞釀成型。
要不搶了?太無恥了,這事不能幹,還是留給人家吧。
想到張載,趙曦也想起了二程……
趙曦的記憶裏,關於儒家學派,好像就知道個二程那個理學,被後世深惡痛絕的。沒想到王安石居然也算是自成一派的儒學大家。
還有司馬光,還以為就是個寫史書的……治政嘛,也就那樣。沒想到居然也有一家之言。
這年月,還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
“中正,陳押班既然在交接,接下來這件事你主導吧……”
“著手調查國朝所有的儒家學派,那怕是掛著儒家名頭的也算,隻要自成一派,有一定的影響力的都算。”
“不管是在朝的還是在野的,不管是有功名的,還是民間名士,盡數調查清楚,並列出各家學派出身的臣工名錄。”
趙曦沒想著推倒儒學,從董仲舒那時候儒家就登堂入室了,一直到後世,依然影響深遠。隻想嚐試著去了解一下這個時代是怎樣釋義經典的。
既然政事堂有爭論,這倒是個契機。
這是個開放程度相當高的時代,雖然獨尊儒術,在儒學的注釋上,似乎顯現了百家爭鳴的態勢。
那就以此開始,玩一場大活唄。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奉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趙曦又一次剽竊了,這一次剽竊的心安理得。
龔自珍的詩,也就在這個時代有市場,也跟這個時代契合。
“將此詩送於政事堂諸公吧……”
自己的意思,他們應該能懂吧!
三相二參兩樞密,大致沒超過陳例。
韓琦、韓絳,歐陽修同為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安石、司馬光兩個參知政事,文彥博、呂公弼同為樞密使。
趙曦看著這政事堂和樞密院的任命,自己都想笑。
唉……這可有的亂了。
韓琦出生官宦世家,其父曾官至右諫議大夫。
而韓絳同為官宦世家,其父曾任參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
論出身,韓琦還稍遜一籌,論資曆韓琦又高那麽一點。
而歐陽修中正卻不平和,同樣是剛硬的性子,有理不屈服。
司馬光和王安石,從現在看來,兩人是私底下的好友,相當親厚。
別人不知道,趙曦卻清楚。這一次王安石迴朝,絕不會像前兩次一樣,溜一圈就走了。也就是這一次王安石迴朝,他和你司馬光就要分道揚鑣了。
憋了這麽久,該是要放大招的時候了。因為自己的原因,或許時間上有些偏差,大趨勢應該沒多少改變。
王安石還是要變法的,自己有很多想法,都在等著這個拗相公呢。
至於呂公弼和文彥博,一個老奸,一個巨猾,誰也不是省油的燈。
這一屆政事堂的組成,有誰像富弼那樣,從各方麵都能壓住場子,勢必是一場龍爭虎鬥。
都是硬茬!
也果然是硬茬,還沒開始施政,爭端就先開始了。
先皇大行,守孝三載,科考停舉三年。算算已經滿三年了,政事堂提議,應該開科舉了。
在趙曦看來,這守孝跟科考屁關係沒有,可這時代就這樣。一個孝字大於天,趙曦也沒想著冒天下之大不韙。
所以,在守孝三載結束之時,政事堂建議該著開科了。
也就是來年開春,是趙曦登基以來的第一次科考。
這時候的科考,重視程度比後世的高考大多了,這還有多半年的時間,就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了。
畢竟是新皇即位的第一次,都表現的相當重視,也是因為這樣的重視,讓挺穩當的政事堂有了激烈的爭論。
趙曦不算文化人,那怕他來到這個時代,也經過了係統全麵的經義學習,可他仍然沒把自己當文化人。
主要是這年月,千古留名的大人物太多了。
所以,科考該怎樣弄,他全權委托給政事堂了。
哎吆喂,這政事堂那叫一個混戰呀!
“還吵呢?”
皇城司有報,說這些天政事堂一直就吵吵個沒完,重點在科考上。
題目還沒出,先因為答案爭吵起來了。
別奇怪,爭吵的就是答案。當然,並不是題目的答案,畢竟題目還沒有確定。
題目脫不開那些四書五經,而答案卻五花八門。說白了,就是不同的人對經典的理解不同,也就出現了不同的釋義。
爭端的由來,就是關於答案的釋義,應該以那一種釋義或者說注解為準。
“稟官家,還在吵,一直沒定下來。主要以司馬相公和王大參為主。”
老陳琳有七八十了,耳聰目明,一點都不顯老。說話的聲音中氣十足,就是臉上越來越沒表情了。
本來表情就少,皺紋多起來後,簡單的表情已經看不出來了。
確實是老了,正逐漸把皇城司的事務交給王中正呢。
“歐陽相公呢?”
趙曦記得,好像蘇軾他們那一屆主考官是歐陽修,也是他們那一屆在後世顯達的人物最多。
就想知道歐陽修怎樣看這次的科考。
“歐陽相公在釋義的大方向上傾向於司馬執政,可在內容上又認同王大參……”
也是,司馬光和歐陽修都是所謂複古一派的,而王安石屬於古文新義,偏偏來源於慶曆新政。
這些天趙曦也大概清楚他們吵吵什麽了。
王安石對經義有自己的見解,這麽多年自費出版了不少自己注解經典的書籍。
在他的原籍江西一帶,包括整個南方,自己他任職的地方,都相當有基礎。
而司馬光也一樣,雖久居朝堂,但治學不曾放下,他的複古訓詁的觀點,在整個北方都有很大的市場。
就在爭論的開始,呂公著也有過參與,他看重關中的張載……
張載?趙曦依稀記得這個名字,肯定不是這個時代記得的。
說實話,這都即位三年了,趙曦能認清的也就是政事堂這幾個,工坊城、礦城、講武堂以及西軍的部分。
整個朝堂,就是早朝的臣工,他都認不全…~沒必要認全,他隻需要記住六部九卿,各軍州的主官,各上州的府尊。這已經將近二三百人了,哪能記下那麽多?
至於這個張載?哦……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時候這個張載好像還是個小官員吧?六品還是七品?不知道。
不過,這幾句最牛掰的口號,趙曦還沒有聽說,應該是還沒醞釀成型。
要不搶了?太無恥了,這事不能幹,還是留給人家吧。
想到張載,趙曦也想起了二程……
趙曦的記憶裏,關於儒家學派,好像就知道個二程那個理學,被後世深惡痛絕的。沒想到王安石居然也算是自成一派的儒學大家。
還有司馬光,還以為就是個寫史書的……治政嘛,也就那樣。沒想到居然也有一家之言。
這年月,還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
“中正,陳押班既然在交接,接下來這件事你主導吧……”
“著手調查國朝所有的儒家學派,那怕是掛著儒家名頭的也算,隻要自成一派,有一定的影響力的都算。”
“不管是在朝的還是在野的,不管是有功名的,還是民間名士,盡數調查清楚,並列出各家學派出身的臣工名錄。”
趙曦沒想著推倒儒學,從董仲舒那時候儒家就登堂入室了,一直到後世,依然影響深遠。隻想嚐試著去了解一下這個時代是怎樣釋義經典的。
既然政事堂有爭論,這倒是個契機。
這是個開放程度相當高的時代,雖然獨尊儒術,在儒學的注釋上,似乎顯現了百家爭鳴的態勢。
那就以此開始,玩一場大活唄。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奉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趙曦又一次剽竊了,這一次剽竊的心安理得。
龔自珍的詩,也就在這個時代有市場,也跟這個時代契合。
“將此詩送於政事堂諸公吧……”
自己的意思,他們應該能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