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過程,趙曦隻是在看著,從段思廉進來時的悲壯,到最後變成了悲愴,趙曦都隻是看著。
看段思廉的表演,看自家這些臣工的表現。
司馬光和歐陽修應該是真的感性,甚至感性到了迂腐的程度……這就是倆文人,做不得宰輔。
富弼圓潤,有韓琦和文彥博出麵,他倒是像個旁觀者。應該是對這場景一清二楚吧。確實是宰相的最佳人選。
韓琦和文彥博之所以出聲,角色是一方麵,更多的是在內心努力構建自己為國朝思量的屏障,從而堅定朝堂的決議。
倒是那個呂惠卿,位卑,尚不夠在這場合出聲的地步,偏偏他好像很不屑…~就是不屑,不管是對段思廉,還是對臣工,這種不屑很讓人尋味。
“段王多慮了!我大宋從來不嗜殺,也無意要在大理殺成血流成河。”
“大宋派兵,是要殲滅大理的叛軍,而不是讓大理千裏無人煙。當然,大軍在外,若被襲擾不斷,就很難做到秋毫不犯了。”
得趕緊拉迴來。這時代的文人有個毛病,隻要扯開什麽事,就肯定扯個沒完。
就連司馬光和歐陽修都開口了,開始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從上古分封,一直扯到前朝節度使……真佩服他們的聯想力。
趙曦不得不趕緊拉迴來,打住他們顯擺淵博。咱就事論事。
在實力麵前,理由都是次要的。
“上國皇帝陛下,可是說大軍不會殘殺無辜?”
“自然!我大宋乃仁義之國,禮儀之邦,豈可做那等天怒人怨之事?”
“不過,我大宋遵循一個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也就是說,沒有抵抗就沒有殺戮!”
趙曦感覺這話有點熟,很自然的就禿嚕出口了。
段思廉知道,這應該是宋國的底線了。
可他更清楚自己的子民,怎麽會不抵抗呢?
大理是在逐漸漢化,可畢竟那還是蠻夷之地。就是他們段家、高家、楊家等家族,也不過是白蠻,隻不過是漢化程度高一些。
可整個大理,烏蠻比白蠻更多,占據的地盤更大。
對於中原,雖然不至於仇深似海,可幾代征戰,絕對不會有太好的印象。
高氏謀反可能沒人摻合,可宋軍入境,大理八九成的烏蠻都會摻合的。
而宋軍……已經不再是早年的宋軍了,山民卻還是那個山民。
他都能想象到,那些山民,拿著自製的弓箭,抓著梭標,被一輪又一輪的火炮炸的粉碎……
“上國皇帝陛下,諸位相公,不知上國大軍,可否同意讓我的親兵入大理,並昭告我領地內的首領,不要對宋軍敵對?”
就等你這句話了!
不否認,段思廉也是在試探,試探大宋是要滅大理,還是真的平息叛亂,亦或是還有其他目的。
如果宋國同意自己的親兵入境,並允許自己以大理王昭告領地的首領,就意味著,宋國還認可自己是大理王,自己以後還有可能迴歸大理,不至於被宋國圈養了。
同時,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的昭告,是告訴他領地的首領,以及對他友好的部落,宋軍入境是他段思廉借兵。
這樣,一旦最後宋軍反悔,隻會遭來山民無休止的騷擾。
宋軍是厲害,但西北才是宋國的大患,不可能大軍一直留在大理……
能做到大理的王,又是在那樣複雜的環境裏做王,段思絕非易與之輩。
這……愣了,都愣了,還發愁怎樣提出這做法呢,段思廉居然自己提出來了。
再一想,都能想明白了。
這段思廉,很明顯想多了。
“這個……這個問題,段王可以與政事堂商討出個辦法來。”
趙曦的這話,這表情,這說話時的猶豫和不確定,讓段思廉不由的咯噔了一下。
難不成宋國真有吞並大理的想法?
宋國太祖曾說過:江山止於大渡河……
這呂惠卿倒還真有點意思。
呂惠卿也知道,他應該入了官家的眼了。
官家親政,除了潛邸舊屬,就是執宰重臣,國朝太多的臣工,官家是不了解的,也不知道各自有什麽能力。
能在這時候讓官家記得,有一個做事的印象,對於呂惠卿來說相當重要。
而這一次,他算是得到了。
若這一次,自己這能把官家的五項原則全理順了……呂惠卿都能想象自己的前程,估計他可以不用王介甫的提攜。
早些年,呂惠卿拜見王介甫,有仰慕王安石在士林名望的成分,同時,他知道像王安石這樣特立獨行的官員,遲早會一鳴驚人。
他有意搭上王介甫的車。當然了,兩人在改變國朝現狀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現在嘛……呂惠卿覺得,隻要他把大理這事做成了,即便還不能進入政事堂,那也隻是個時間和資曆的問題。
段思廉走了,去跟政事堂商量怎樣發布詔令了。
趙曦臨行前,專門提點了富弼一聲,讓這個呂惠卿全程參與。
這是個有手腕的人,並且目的性很強。
趙曦不在乎,有目的才更容易掌控,反倒是像歐陽修、司馬光那一類的,除了鑽牛角尖的勁,和在士林中的威望,真不好找弱點。
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對的,還站在聖賢的肩膀上指責你……想多了,不想了。
接下來,想一步步照自己的意思拿下大理,估計還有的煩。
“段王,你這是陷我呂惠卿於不忠呀!”
剛迴大理段氏那個流亡的王府,呂惠卿就開始抱怨了。
“工坊城是何種地方?你不知道,可以到整個汴梁打聽,那是重過大內之地。”
“我呂惠卿如此費心待段王,可段王又是如何迴報我呂惠卿?見陛下?段王這就是去告禦狀了!”
“段王若不喜呂某館伴,大可奏請官家,換了就是了,何苦多此一舉?”
說的那叫一個真誠,連呂惠卿自己都有點相信了,神情、語氣相當的到位。
“呂館伴見諒,見諒啊……小王唐突了,實在是憂心大理之現狀,更不想因山民亂為而壞了與上國之情義。”
這些話吧,沒絕對的真,也沒有純粹的假。
呂惠卿如此,他段思廉也如此。
“上國火器之威,是呂館伴陪同段某觀摩,我大理子民血肉之軀,如何能抵擋火器之威?”
“段某能以大理王昭告子民,也能為上國大軍避免些許麻煩。想必上國朝廷也會思量,而不予對館伴不是處置。”
看段思廉的表演,看自家這些臣工的表現。
司馬光和歐陽修應該是真的感性,甚至感性到了迂腐的程度……這就是倆文人,做不得宰輔。
富弼圓潤,有韓琦和文彥博出麵,他倒是像個旁觀者。應該是對這場景一清二楚吧。確實是宰相的最佳人選。
韓琦和文彥博之所以出聲,角色是一方麵,更多的是在內心努力構建自己為國朝思量的屏障,從而堅定朝堂的決議。
倒是那個呂惠卿,位卑,尚不夠在這場合出聲的地步,偏偏他好像很不屑…~就是不屑,不管是對段思廉,還是對臣工,這種不屑很讓人尋味。
“段王多慮了!我大宋從來不嗜殺,也無意要在大理殺成血流成河。”
“大宋派兵,是要殲滅大理的叛軍,而不是讓大理千裏無人煙。當然,大軍在外,若被襲擾不斷,就很難做到秋毫不犯了。”
得趕緊拉迴來。這時代的文人有個毛病,隻要扯開什麽事,就肯定扯個沒完。
就連司馬光和歐陽修都開口了,開始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從上古分封,一直扯到前朝節度使……真佩服他們的聯想力。
趙曦不得不趕緊拉迴來,打住他們顯擺淵博。咱就事論事。
在實力麵前,理由都是次要的。
“上國皇帝陛下,可是說大軍不會殘殺無辜?”
“自然!我大宋乃仁義之國,禮儀之邦,豈可做那等天怒人怨之事?”
“不過,我大宋遵循一個原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也就是說,沒有抵抗就沒有殺戮!”
趙曦感覺這話有點熟,很自然的就禿嚕出口了。
段思廉知道,這應該是宋國的底線了。
可他更清楚自己的子民,怎麽會不抵抗呢?
大理是在逐漸漢化,可畢竟那還是蠻夷之地。就是他們段家、高家、楊家等家族,也不過是白蠻,隻不過是漢化程度高一些。
可整個大理,烏蠻比白蠻更多,占據的地盤更大。
對於中原,雖然不至於仇深似海,可幾代征戰,絕對不會有太好的印象。
高氏謀反可能沒人摻合,可宋軍入境,大理八九成的烏蠻都會摻合的。
而宋軍……已經不再是早年的宋軍了,山民卻還是那個山民。
他都能想象到,那些山民,拿著自製的弓箭,抓著梭標,被一輪又一輪的火炮炸的粉碎……
“上國皇帝陛下,諸位相公,不知上國大軍,可否同意讓我的親兵入大理,並昭告我領地內的首領,不要對宋軍敵對?”
就等你這句話了!
不否認,段思廉也是在試探,試探大宋是要滅大理,還是真的平息叛亂,亦或是還有其他目的。
如果宋國同意自己的親兵入境,並允許自己以大理王昭告領地的首領,就意味著,宋國還認可自己是大理王,自己以後還有可能迴歸大理,不至於被宋國圈養了。
同時,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的昭告,是告訴他領地的首領,以及對他友好的部落,宋軍入境是他段思廉借兵。
這樣,一旦最後宋軍反悔,隻會遭來山民無休止的騷擾。
宋軍是厲害,但西北才是宋國的大患,不可能大軍一直留在大理……
能做到大理的王,又是在那樣複雜的環境裏做王,段思絕非易與之輩。
這……愣了,都愣了,還發愁怎樣提出這做法呢,段思廉居然自己提出來了。
再一想,都能想明白了。
這段思廉,很明顯想多了。
“這個……這個問題,段王可以與政事堂商討出個辦法來。”
趙曦的這話,這表情,這說話時的猶豫和不確定,讓段思廉不由的咯噔了一下。
難不成宋國真有吞並大理的想法?
宋國太祖曾說過:江山止於大渡河……
這呂惠卿倒還真有點意思。
呂惠卿也知道,他應該入了官家的眼了。
官家親政,除了潛邸舊屬,就是執宰重臣,國朝太多的臣工,官家是不了解的,也不知道各自有什麽能力。
能在這時候讓官家記得,有一個做事的印象,對於呂惠卿來說相當重要。
而這一次,他算是得到了。
若這一次,自己這能把官家的五項原則全理順了……呂惠卿都能想象自己的前程,估計他可以不用王介甫的提攜。
早些年,呂惠卿拜見王介甫,有仰慕王安石在士林名望的成分,同時,他知道像王安石這樣特立獨行的官員,遲早會一鳴驚人。
他有意搭上王介甫的車。當然了,兩人在改變國朝現狀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現在嘛……呂惠卿覺得,隻要他把大理這事做成了,即便還不能進入政事堂,那也隻是個時間和資曆的問題。
段思廉走了,去跟政事堂商量怎樣發布詔令了。
趙曦臨行前,專門提點了富弼一聲,讓這個呂惠卿全程參與。
這是個有手腕的人,並且目的性很強。
趙曦不在乎,有目的才更容易掌控,反倒是像歐陽修、司馬光那一類的,除了鑽牛角尖的勁,和在士林中的威望,真不好找弱點。
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對的,還站在聖賢的肩膀上指責你……想多了,不想了。
接下來,想一步步照自己的意思拿下大理,估計還有的煩。
“段王,你這是陷我呂惠卿於不忠呀!”
剛迴大理段氏那個流亡的王府,呂惠卿就開始抱怨了。
“工坊城是何種地方?你不知道,可以到整個汴梁打聽,那是重過大內之地。”
“我呂惠卿如此費心待段王,可段王又是如何迴報我呂惠卿?見陛下?段王這就是去告禦狀了!”
“段王若不喜呂某館伴,大可奏請官家,換了就是了,何苦多此一舉?”
說的那叫一個真誠,連呂惠卿自己都有點相信了,神情、語氣相當的到位。
“呂館伴見諒,見諒啊……小王唐突了,實在是憂心大理之現狀,更不想因山民亂為而壞了與上國之情義。”
這些話吧,沒絕對的真,也沒有純粹的假。
呂惠卿如此,他段思廉也如此。
“上國火器之威,是呂館伴陪同段某觀摩,我大理子民血肉之軀,如何能抵擋火器之威?”
“段某能以大理王昭告子民,也能為上國大軍避免些許麻煩。想必上國朝廷也會思量,而不予對館伴不是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