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況是新皇即位。
鑒於陛下還是東宮太子時,不斷的推陳出新,各種變革層出不窮,何況在事實上已經執掌了帝位。現在,整個朝堂都等著新皇即位後接二連三的新舉措呢。
甚至整個朝堂的文臣已經串聯了,一致認為必須遏製陛下尚武的心思。
結果很意外,陛下即位一年多了,沒有任何動靜,蕭隨曹規,陛下沒有對國朝體製做任何改動。
到底幾個意思?朝堂都疑惑著。
富弼不疑惑,隻有欣慰。
他清楚,陛下是真正的成熟了。這時候如果真的鋒芒畢露,勢必會導致官家與朝堂勢不兩立,甚至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一動不如一靜,這檔口最好應該措施就是什麽也不做。
對於臣工們那些伎倆,富弼看的很清楚,甚至政事堂也有相公在後麵攛掇…~不妥當。
新皇即位,文臣總喜歡玩下馬威,總想著用這種對抗的方式,讓官家行事顧忌文臣的力量。
而官家卻什麽也沒做,就處理日常公務,甚至連官員的任命,也多是政事堂意誌的體現。
富弼也清楚,官家絕對不是這樣的性子,之所以如此,一是當下確實沒什麽大事,最重要的一點,官家是把整個朝堂看透徹了。
隻希望官家不計較這些,在將來的措施中,別真的讓君臣不同立了。
富弼六十五了,他之所以在留在宰相的位置上,並不是貪戀權利,而是他想盡力做好君臣之間的調節。
國朝強盛,這已經初見成效了,隻要如此延續下去,大宋必將迎來中興。
平複西夏,收複燕雲十六州並非不可能。
如今的國朝禁軍已經低於百萬,而作戰能力卻大幅度提升。
新軍數量已經占到了國朝禁軍的三成強。
工坊城的出現,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國朝製造業,各州府郡縣也出現了類似工坊城的手工業集散地。
從原料采集,到成品製造,再到流通交易,整個國朝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如今的商稅稅入,幾近占到了國朝稅入的七成強。
富弼是真不忍看到這大好局麵停止了。
一旦君臣不和,朝堂動蕩,不說國朝內部,就是邊防也不會保持如今的強勢。
所以,富弼還想繼續待在這位置上,不為啥,純粹為大宋中興的希望。
他以為官家年輕氣盛,在登基後很可能推出不同的政策……結果肯定是好的,可過程絕對不會順暢。
這些年,臣工已經不能適應官家一言九鼎的議事格局了。
一旦紛爭,臣工不會從大宋中興的角度考慮,他們多數人隻會擔心文官這個團體以及各自的利益能否延續並得到保障。
現在這些文臣的尿性,富弼也很清楚。
陛下登基後的這一年多,讓富弼相當踏實……
“什麽人在汴梁城內奔馬?”
這應該是七八匹戰馬的聲音,已經很接近皇城了。
韓琦已經從案桌前起身,眯著眼向外看。
如今的汴梁守軍是新軍,將領出自護衛營。紀律嚴明是整個國朝都清楚的。
從城門到宮門,如此遠的距離,任由戰馬奔騰,隻有一個可能……出大事了!
西夏?應該不會!這才兩年不到,當初官家親征,雖不至於打殘西夏,可他們要想恢複,也不是一兩年的事。
難不成是河北?如果是河北,那絕對是大麻煩。
北遼可不是西夏可比的!
先皇新逝,三年不興刀兵,按理說聽聞北遼帝王曾因先皇大行而哭泣,不至於在這個節點挑起戰事。
會是什麽急遞?
若不是需要保持政事堂的威信,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說不定這時候不是一個相公出去看了。
每個人都很凝重。國朝現在需要時間,對上北遼,現在還沒有大勝的把握。
倘若北遼不給國朝發展的時間,倘若北遼趁國朝新舊交替之時擾邊,倘若北遼在這時候提出令國朝屈辱的要求……
現在的官家不是先皇,又處在這樣的檔口……
“大理高氏發兵圍困礦城!大理高氏發兵圍困礦城!”
聽到紅翎急遞是這樣,政事堂的一下放鬆了……多大事?無非是財貨之爭。
不對!大理乃段氏執政,還是與國朝和親的親家,絕不會無理由在這檔口圍困礦城。
高氏?難不成……
“高氏謀反,大理內亂,大理已被高氏控製,並發兵圍困了礦城……”
果然……
“大理與國朝曆來交好,當初以兵威在大理境內設礦本身就非君子之道。如今礦城被圍,也是預料之事。”
傳訊驛遞剛走,司馬光就忍不住開口了。
當初官家南征,打退安南入侵即可,偏偏深入安南境地,還逼迫安南順南征軍意誌,索要了大量財貨。
並且,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率軍進入大理境內,並以兵勢之威,在大理占據飛地。此舉與遼夏蠻夷何異?
當時他司馬光不在政事堂,無權幹預,如今果然有了報應。
礦城那可是有將近十萬子民,被圍困在他國境地……此乃官家之過失。
司馬光的話,著實讓整個政事堂有些驚訝。
別說富弼韓琦,就是歐陽修也打心眼裏不認同。
國朝這些年之所以富足,當時的太子殿下南征,解決國朝缺銅之弊,解決國朝缺糧之撼,是這些年快速發展的基礎。
任誰都清楚,一旦銅鐵礦城淪陷,國朝將再一次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如今國朝的物質需求量,已經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了,一旦再次出現缺銅的情況,崩潰的不僅僅是朝廷,甚至整個國朝的易貨也會崩潰。
更何況還有糧食。
“調查近兩月除漕運以外,進入汴梁的糧食數量……”
“持朝廷詔令,到工坊城落實近兩月糧食運銷情況……”
“三司使衙門密切關注國朝各地糧食價格……”
“組織人員,清點國朝所有軍州常平倉儲備情況……”
沒人接司馬光的茬。
不管對錯,算不算官家得失,如今該做的事是采取怎樣的措施來應對。
先皇去世,三年不興刀兵,這也是大理突然對礦城發難的憑仗。
一旦高氏謀反成事,以礦城對國朝的重要性,高氏拿礦城與國朝交易…到時候國朝肯定不得不承認高氏執掌大理。
這一手玩的很好。
政事堂相公們更擔心的是,在這節點,安南會與高氏有聯絡。
鑒於陛下還是東宮太子時,不斷的推陳出新,各種變革層出不窮,何況在事實上已經執掌了帝位。現在,整個朝堂都等著新皇即位後接二連三的新舉措呢。
甚至整個朝堂的文臣已經串聯了,一致認為必須遏製陛下尚武的心思。
結果很意外,陛下即位一年多了,沒有任何動靜,蕭隨曹規,陛下沒有對國朝體製做任何改動。
到底幾個意思?朝堂都疑惑著。
富弼不疑惑,隻有欣慰。
他清楚,陛下是真正的成熟了。這時候如果真的鋒芒畢露,勢必會導致官家與朝堂勢不兩立,甚至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一動不如一靜,這檔口最好應該措施就是什麽也不做。
對於臣工們那些伎倆,富弼看的很清楚,甚至政事堂也有相公在後麵攛掇…~不妥當。
新皇即位,文臣總喜歡玩下馬威,總想著用這種對抗的方式,讓官家行事顧忌文臣的力量。
而官家卻什麽也沒做,就處理日常公務,甚至連官員的任命,也多是政事堂意誌的體現。
富弼也清楚,官家絕對不是這樣的性子,之所以如此,一是當下確實沒什麽大事,最重要的一點,官家是把整個朝堂看透徹了。
隻希望官家不計較這些,在將來的措施中,別真的讓君臣不同立了。
富弼六十五了,他之所以在留在宰相的位置上,並不是貪戀權利,而是他想盡力做好君臣之間的調節。
國朝強盛,這已經初見成效了,隻要如此延續下去,大宋必將迎來中興。
平複西夏,收複燕雲十六州並非不可能。
如今的國朝禁軍已經低於百萬,而作戰能力卻大幅度提升。
新軍數量已經占到了國朝禁軍的三成強。
工坊城的出現,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國朝製造業,各州府郡縣也出現了類似工坊城的手工業集散地。
從原料采集,到成品製造,再到流通交易,整個國朝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如今的商稅稅入,幾近占到了國朝稅入的七成強。
富弼是真不忍看到這大好局麵停止了。
一旦君臣不和,朝堂動蕩,不說國朝內部,就是邊防也不會保持如今的強勢。
所以,富弼還想繼續待在這位置上,不為啥,純粹為大宋中興的希望。
他以為官家年輕氣盛,在登基後很可能推出不同的政策……結果肯定是好的,可過程絕對不會順暢。
這些年,臣工已經不能適應官家一言九鼎的議事格局了。
一旦紛爭,臣工不會從大宋中興的角度考慮,他們多數人隻會擔心文官這個團體以及各自的利益能否延續並得到保障。
現在這些文臣的尿性,富弼也很清楚。
陛下登基後的這一年多,讓富弼相當踏實……
“什麽人在汴梁城內奔馬?”
這應該是七八匹戰馬的聲音,已經很接近皇城了。
韓琦已經從案桌前起身,眯著眼向外看。
如今的汴梁守軍是新軍,將領出自護衛營。紀律嚴明是整個國朝都清楚的。
從城門到宮門,如此遠的距離,任由戰馬奔騰,隻有一個可能……出大事了!
西夏?應該不會!這才兩年不到,當初官家親征,雖不至於打殘西夏,可他們要想恢複,也不是一兩年的事。
難不成是河北?如果是河北,那絕對是大麻煩。
北遼可不是西夏可比的!
先皇新逝,三年不興刀兵,按理說聽聞北遼帝王曾因先皇大行而哭泣,不至於在這個節點挑起戰事。
會是什麽急遞?
若不是需要保持政事堂的威信,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說不定這時候不是一個相公出去看了。
每個人都很凝重。國朝現在需要時間,對上北遼,現在還沒有大勝的把握。
倘若北遼不給國朝發展的時間,倘若北遼趁國朝新舊交替之時擾邊,倘若北遼在這時候提出令國朝屈辱的要求……
現在的官家不是先皇,又處在這樣的檔口……
“大理高氏發兵圍困礦城!大理高氏發兵圍困礦城!”
聽到紅翎急遞是這樣,政事堂的一下放鬆了……多大事?無非是財貨之爭。
不對!大理乃段氏執政,還是與國朝和親的親家,絕不會無理由在這檔口圍困礦城。
高氏?難不成……
“高氏謀反,大理內亂,大理已被高氏控製,並發兵圍困了礦城……”
果然……
“大理與國朝曆來交好,當初以兵威在大理境內設礦本身就非君子之道。如今礦城被圍,也是預料之事。”
傳訊驛遞剛走,司馬光就忍不住開口了。
當初官家南征,打退安南入侵即可,偏偏深入安南境地,還逼迫安南順南征軍意誌,索要了大量財貨。
並且,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率軍進入大理境內,並以兵勢之威,在大理占據飛地。此舉與遼夏蠻夷何異?
當時他司馬光不在政事堂,無權幹預,如今果然有了報應。
礦城那可是有將近十萬子民,被圍困在他國境地……此乃官家之過失。
司馬光的話,著實讓整個政事堂有些驚訝。
別說富弼韓琦,就是歐陽修也打心眼裏不認同。
國朝這些年之所以富足,當時的太子殿下南征,解決國朝缺銅之弊,解決國朝缺糧之撼,是這些年快速發展的基礎。
任誰都清楚,一旦銅鐵礦城淪陷,國朝將再一次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如今國朝的物質需求量,已經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了,一旦再次出現缺銅的情況,崩潰的不僅僅是朝廷,甚至整個國朝的易貨也會崩潰。
更何況還有糧食。
“調查近兩月除漕運以外,進入汴梁的糧食數量……”
“持朝廷詔令,到工坊城落實近兩月糧食運銷情況……”
“三司使衙門密切關注國朝各地糧食價格……”
“組織人員,清點國朝所有軍州常平倉儲備情況……”
沒人接司馬光的茬。
不管對錯,算不算官家得失,如今該做的事是采取怎樣的措施來應對。
先皇去世,三年不興刀兵,這也是大理突然對礦城發難的憑仗。
一旦高氏謀反成事,以礦城對國朝的重要性,高氏拿礦城與國朝交易…到時候國朝肯定不得不承認高氏執掌大理。
這一手玩的很好。
政事堂相公們更擔心的是,在這節點,安南會與高氏有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