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趙曦的態度,必須表明的態度。

    國朝是太能慣著人了,士大夫被慣著,黎民被慣著,就是外邦外族也被慣著。如今連武人也覺得自己可以被慣著了!

    所以,絕不饒恕!

    這時代打戰打的是士氣和軍心。

    都商量好出來投降了,那還有什麽士氣?至於軍心,沒有比傷員的慘叫更能讓軍心潰散的。

    三四輪的碎石彈,射中的是城牆上密集的軍卒……一瞬間整個城牆跑光了,根本不管那些嚎叫的傷員,也記不得地上躺著的,是跟自己一個鍋裏攪勺的戰友。

    這就是國朝的軍卒。

    這還不是罪惡劣的,讓趙曦真正感到寒心的是,在拒絕投降後,城門洞裏又出來一群人,是軍卒們把上官綁縛著出來了。

    說實話,如果這群叛軍負隅頑抗,誓死不從,硬戰到底,趙曦還尊重他們,會認為他們是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是屬於被迫反叛的。

    這算什麽?

    能算什麽?說好的朝廷招安沒了,說好的轉民籍沒了,說好的美好的將來更不會有。他們被忽悠的反叛,隻是見識了朝廷的炮火,和慘叫聲不斷的戰況。

    這時候要想著活命,想著還能苟且偷生,唯有把這些上官綁縛了,然後送給官兵,自己就能活下去,那怕是活成個爛人,也還有命在。

    這情景,真的挺詭異的。

    都看著趙曦。太子殿下說了,絕不饒恕,不知道是對所有人,還是隻懲罰那些主事的。

    就是那些捆綁著自己上官的軍卒,也是戰戰兢兢,慢慢的靠近。

    “換單珠彈!著其圍成一圈,直擊後腦!”

    命令下完,趙曦沒繼續留在這兒,他也不忍看這群挑事的人被擊斃,但必須得讓叛軍,以及那些援軍都看到。

    城裏雖然不能說井然有序,但確實這幫叛軍沒擾民。就看房屋窗戶不斷出現的人影,也知道,他們做得還算有點人性。

    蔡州的知州忙不迭的頭前領路,還不停的替叛軍說些話。

    似乎所有的錯誤都是張炎那個上官的……

    趙曦一直沒搭茬,沒法搭茬。拋開立場,對於這群叛軍的做法,他是理解的,甚至還有點讚賞。

    怎麽說呢,國朝的將士多數是沒有血性的,而這幫人,這幫敢領著大家叛亂的人,好歹還有點血性。隻不過是選錯了方法,但他們最起碼有改變現狀的訴求。

    蔡州城,街道的兩邊,全部是丟下武器的軍卒,垂喪著臉,等著判決。

    每隔一截,就是一處武器堆放的地點。

    這些事趙曦不管,雖然蔡州知州替叛軍說了幾句好話後,就開始講述自己了,好像叛軍投降跟攻城無關,全憑他這張嘴給說服的。

    是他讓叛軍繳了械,是他讓叛軍破了膽,是他讓叛軍站在街道兩邊迎接……這個真是他做的。

    正顯擺呢,一抬頭……接近街道的盡頭,大約有五六十人,背靠背圍著一個圈子……

    就說嘛,號稱三萬叛軍,所謂的上官不會隻有斃掉的那幾十個,原來剩下的在這兒呢。

    “丟下武器吧,我可以不殺你們!若還繼續頑抗,絕無活命機會!”

    看樣子是跟自己的屬下搏殺過,或者說不是主事者,隻是上官而已。

    總則,這時候應該是屬於那種被人背叛,卻無處述說的境況。

    護衛營聽到殿下的話,所有的火槍都平端著……隻要太子殿下有個手勢,前麵會是一堆爛渣……兩千支火槍,打五六十人,還是這樣近的距離……

    “當啷……”

    有一個就有兩個,然後就是全部。

    命隻有一條,誰也惜命。剛才因為寒心和憤怒而反抗,現在因為無奈而投降,都是為活著。

    “看管起來吧……”

    趙曦本來還想說:別虐待他們。後來一想不合適。

    盡管他對這幫人看法不同,但立場決定了。叛軍就是叛軍。

    府衙讓出來了,至於這知州去哪安歇,趙曦懶得操心。

    他心情不太爽,說話的心勁兒都沒有。天還早,也隻是第二頓飯的時間。

    知州雖有心款待,但趙曦隨便填了幾下,就離席了……場子也就散了。

    趙曦是真的憋的慌,說不出具體原因,應該是整件事。

    張炎是被逼的,在整個國朝的軍伍裏,真的需要這樣有上進心。

    可他選擇了這樣的路,或者說他認為這是唯一的路,卻是一條不歸路。

    他那個上官也沒錯,執行朝廷詔令而已。所謂的錯,隻是調動屬下個指揮使而已,卻因此喪了命。

    誰錯了?自己開源,為國朝解決冗兵之現狀……

    那個張林…

    “中正,連夜趕往東川……然後那個張林暴斃吧!若有子嗣成年,即招工進礦。若僅僅是孤寡,告知管事人,擇機將其送到汴梁,在毛紡廠找個營生。此事汝一手操辦。”

    東川的銅礦至關重要,趙曦不能讓那裏有一絲隱患。

    張炎能到了指揮使的地步,想必那張林也不會太差。更何況第一次的迴鄉省親就有他,應該也可以聚攏一幫人。

    如今之計,也隻能這樣了!

    ……

    “狄帥,叛軍必須帶迴朝廷。蔡州禁軍如何用,汝自定。至於信陽軍,汝另外招募吧。”

    第二天一大早,王素先離開了。他感覺太子殿下好像心事重重,可無從勸解,隻是臨走時拱了拱手。

    叛亂已平息,他是京西南路知軍事,不宜留在京西北路。

    所以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就是帶著兵溜了一趟腿。

    趙曦也要離開了,臨走時跟狄青說了這番話,狄青能理解。

    可狄青不理解的是:太子殿下居然讓叛軍的軍卒,各自找見自己那些被斃掉的上官,然後讓這些下階的十將之流,每八人抬一具死屍,就這樣抬著到汴梁……

    他無法理解,但護衛營的都能理解。

    無法用言語表達,但每個人心裏都清楚,都理解太子殿下的做法。

    所以,在蔡州到汴梁的路上,就有了這樣一隊人馬,大約萬餘人。

    中間是每八人抬著的死屍,然後是垂頭喪氣,無精打采的叛軍,在外圍是手持火槍,看管他們的護衛營軍卒。

    就這麽在官道上往汴梁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袋外的麥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袋外的麥芒並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