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趙曦把自己添加的項目放出去後,大夥才知道,都理解錯了。
還以為太子殿下是要恢複太祖選兵的做法,定那個琵琶腿、車軸身,或者直接去遴選禁軍那般,把兵樣派遣到各州府,帶著木梃下去。
都已經做準備了……這玩意兒太有操作餘地了。畢竟夠標準的多,進潛邸的少,期間大有可為。
沒想到太子殿下另辟蹊徑,直接定下了基本標準,沒錯,這隻是基本標準,也就是說這隻是針對地方選兵所定,至於真正的入選東宮護衛,那就是最後的殿試了……太子殿下親自選兵。
是,現在已經該稱太子殿下了,立儲的儀式也算是走完了。就這個時間,趙曦都把東宮護衛營地營造個差不多了,就知道磨蹭了多久。
趙曦本以為就是一令詔書就可以了,誰知道居然還這樣囉嗦。
想想前朝,即便是立儲,後麵也直接就廢了,大多數都是在刀光劍影中確定的繼承大統之人。至於本朝……雖然更迭溫和,似乎也有些意外。
所以,對於立儲的記錄,趙曦看到的不多。都為尊者諱,不該記錄的都忽略了。
而這一次,終於正兒八經的走了一次立儲的儀式。
祭祀太廟,告三皇五帝,詔令訃告,告黎明百姓,都一個意思:國朝或者說天下的下一個掌舵者姓趙名曦,乃當今陛下之三子。
同時追溯到祖宗八代,意思是地位中正……自己得這樣說。
從此後沒有了鄂王爺趙曦,隻有太子殿下,所以便從族學裏出來了,有了專門的老師……太師,龐太師。
趙曦都不知道後世的戲文是不是早就給預料到自己來這邊,同時也讓龐籍真做了太師。
太子殿下十歲,也就是平常家庭孩童進學的年歲。龐籍雖然聽聞太子聰慧,也以為是以訛傳訛罷了,並不作準。所以,他第一堂課,稍微超出了蒙學,以《五經》開講。
“殿下,汝之進學如何?”
龐籍也就很隨意的與太子殿下交談幾句,才發現他錯了。太子目前的學問,根本就不能用幼童來評判。
還好,龐籍本來就是個老成持重的性子,甚至不次於原來的杜衍。也就避免了被太子打臉……
“先生,孫先生以為學生可應舉……”
著確實是孫複的原話,還是孫複未因友人牽連,未外放時,早先就說過:王爺應舉二甲無虞。
當然,孫複的話作不得準,他根本不知道二甲該是什麽水準。這話隻說明一點,趙曦現在把規程中該學的都學了。
這……龐籍也就真信了。對於孫複,他略有耳聞,雖不曾交往,有富彥國、文寬夫之流推崇,應不會有多大差池。
所以,龐籍找來了這幾年省試考題……殿試就沒必要了,那是陛下問政的。
“殿下,汝隻需答其策問一題。”
龐籍很清楚帝王該具備那些素養,取士的詩賦對於帝王沒必要。
趙曦早就感興趣了,他很想知道這年月的國考是怎樣的,隻是礙於身份和不明白有沒有忌諱,所以一直憋著。
王中正肯定搞不到這些。
所以,當龐太師……喊這稱唿時,趙曦總是想到包黑子。
當自己的老師給他上迴省試策問卷時,很不客氣的就開始把自己當考生了……
“殿下,《論籌建東宮護衛疏》為汝作撰?”
很明顯,太子殿下的這篇策問,與官家呈與朝堂的《論籌建東宮護衛疏》文風類同……單從策問而言,太子殿下一甲可取……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聰慧了,而是真正的千古帝王之資。
趙曦很不好意思,本來那個東宮護衛的條陳,他沒讓老爹跟朝堂實說……繁雜的朝堂,他還需要靜觀其變。
可他忘記了文風這迴事……
“先生,確為學生所撰。”
別說帝王,就是對於常人,誠實也是基本素質,這點趙曦很清楚。
“殿下,可否與籍一說該疏緣由?”
這個……趙曦有些猶豫。祖宗法度與國朝現實,抑武揚文是不可觸及的底線,而《論籌建東宮護衛疏》本身就是偏向武備的中心思想,而朝堂曾言……二十年不論戰事。
龐籍是文臣,還是相當於整個士林領袖般的人物。士林是不會想有一個傾向於武備帝王的。
“先生,此問是太子與相公?還是弟子與老師?”
趙曦沒有說什麽保密不保密的話,也不提話出我口入你耳這些小氣的話,他隻想把這次對話有個界定……
再沒有比這話更讓龐籍震驚的。什麽魯班鎖九連環,什麽詩詞對對,甚至連《籌建東宮護衛疏》和這篇策論算上,包括驛站之亂時的臨機決斷,都抵不住太子殿下這話給他的震驚。
一句話所包含的信息太多了,從職位身份,到國朝現狀,再到未來施政方向,似乎都可以從這句問話中找到答案。
“此時籍與殿下乃師徒……”
龐籍有些頹然。太子殿下不是聰慧,而是妖孽。殿下的政治智慧別說是官家,就是放眼如今五品以上朝廷官員,無一可及。
“先生,學生此疏緣由萌芽於驛站之亂時,禁軍兩千與賊人兩千的對戰。本不該有張郎中殉國之殤,皆因上四軍怯戰。”
“當時,曹、高兩位都使,不足五百人,與賊人對峙而不落下風。兩者相比,學生以為兵不在多而在精。此其一也。”
“其二,學生兒時應進學,寅時起床,不想廢晨時時光,便隨意創一種行進之法。韓相公遇,言之為善,為行軍之法。故,學生逐年修繕,如今可擇伍試之。”
“其三,國朝汲取前朝亂局之因,抑武揚文乃應有之意。但學生以為,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陰陽和諧為天地之道。唯文武並舉方為良策。”
“此為該疏緣由,並非學生非議祖宗法度,也無意更改如今朝廷之製度,隻想以東宮護衛為試驗田,嚐試一下兩條腿走路。”
“此所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文武和諧之道……國朝至此,朝堂諸公又何嚐不曾思慮,可多為以文禦武,或者強令嚴法,諸般手段都曾試過,不奏效。
殿下所言,試驗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或許真的是條路。
龐籍這時候真的沒糾結殿下是不是偏向武備了,而是被殿下這種新穎的說法欣喜了。
還以為太子殿下是要恢複太祖選兵的做法,定那個琵琶腿、車軸身,或者直接去遴選禁軍那般,把兵樣派遣到各州府,帶著木梃下去。
都已經做準備了……這玩意兒太有操作餘地了。畢竟夠標準的多,進潛邸的少,期間大有可為。
沒想到太子殿下另辟蹊徑,直接定下了基本標準,沒錯,這隻是基本標準,也就是說這隻是針對地方選兵所定,至於真正的入選東宮護衛,那就是最後的殿試了……太子殿下親自選兵。
是,現在已經該稱太子殿下了,立儲的儀式也算是走完了。就這個時間,趙曦都把東宮護衛營地營造個差不多了,就知道磨蹭了多久。
趙曦本以為就是一令詔書就可以了,誰知道居然還這樣囉嗦。
想想前朝,即便是立儲,後麵也直接就廢了,大多數都是在刀光劍影中確定的繼承大統之人。至於本朝……雖然更迭溫和,似乎也有些意外。
所以,對於立儲的記錄,趙曦看到的不多。都為尊者諱,不該記錄的都忽略了。
而這一次,終於正兒八經的走了一次立儲的儀式。
祭祀太廟,告三皇五帝,詔令訃告,告黎明百姓,都一個意思:國朝或者說天下的下一個掌舵者姓趙名曦,乃當今陛下之三子。
同時追溯到祖宗八代,意思是地位中正……自己得這樣說。
從此後沒有了鄂王爺趙曦,隻有太子殿下,所以便從族學裏出來了,有了專門的老師……太師,龐太師。
趙曦都不知道後世的戲文是不是早就給預料到自己來這邊,同時也讓龐籍真做了太師。
太子殿下十歲,也就是平常家庭孩童進學的年歲。龐籍雖然聽聞太子聰慧,也以為是以訛傳訛罷了,並不作準。所以,他第一堂課,稍微超出了蒙學,以《五經》開講。
“殿下,汝之進學如何?”
龐籍也就很隨意的與太子殿下交談幾句,才發現他錯了。太子目前的學問,根本就不能用幼童來評判。
還好,龐籍本來就是個老成持重的性子,甚至不次於原來的杜衍。也就避免了被太子打臉……
“先生,孫先生以為學生可應舉……”
著確實是孫複的原話,還是孫複未因友人牽連,未外放時,早先就說過:王爺應舉二甲無虞。
當然,孫複的話作不得準,他根本不知道二甲該是什麽水準。這話隻說明一點,趙曦現在把規程中該學的都學了。
這……龐籍也就真信了。對於孫複,他略有耳聞,雖不曾交往,有富彥國、文寬夫之流推崇,應不會有多大差池。
所以,龐籍找來了這幾年省試考題……殿試就沒必要了,那是陛下問政的。
“殿下,汝隻需答其策問一題。”
龐籍很清楚帝王該具備那些素養,取士的詩賦對於帝王沒必要。
趙曦早就感興趣了,他很想知道這年月的國考是怎樣的,隻是礙於身份和不明白有沒有忌諱,所以一直憋著。
王中正肯定搞不到這些。
所以,當龐太師……喊這稱唿時,趙曦總是想到包黑子。
當自己的老師給他上迴省試策問卷時,很不客氣的就開始把自己當考生了……
“殿下,《論籌建東宮護衛疏》為汝作撰?”
很明顯,太子殿下的這篇策問,與官家呈與朝堂的《論籌建東宮護衛疏》文風類同……單從策問而言,太子殿下一甲可取……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聰慧了,而是真正的千古帝王之資。
趙曦很不好意思,本來那個東宮護衛的條陳,他沒讓老爹跟朝堂實說……繁雜的朝堂,他還需要靜觀其變。
可他忘記了文風這迴事……
“先生,確為學生所撰。”
別說帝王,就是對於常人,誠實也是基本素質,這點趙曦很清楚。
“殿下,可否與籍一說該疏緣由?”
這個……趙曦有些猶豫。祖宗法度與國朝現實,抑武揚文是不可觸及的底線,而《論籌建東宮護衛疏》本身就是偏向武備的中心思想,而朝堂曾言……二十年不論戰事。
龐籍是文臣,還是相當於整個士林領袖般的人物。士林是不會想有一個傾向於武備帝王的。
“先生,此問是太子與相公?還是弟子與老師?”
趙曦沒有說什麽保密不保密的話,也不提話出我口入你耳這些小氣的話,他隻想把這次對話有個界定……
再沒有比這話更讓龐籍震驚的。什麽魯班鎖九連環,什麽詩詞對對,甚至連《籌建東宮護衛疏》和這篇策論算上,包括驛站之亂時的臨機決斷,都抵不住太子殿下這話給他的震驚。
一句話所包含的信息太多了,從職位身份,到國朝現狀,再到未來施政方向,似乎都可以從這句問話中找到答案。
“此時籍與殿下乃師徒……”
龐籍有些頹然。太子殿下不是聰慧,而是妖孽。殿下的政治智慧別說是官家,就是放眼如今五品以上朝廷官員,無一可及。
“先生,學生此疏緣由萌芽於驛站之亂時,禁軍兩千與賊人兩千的對戰。本不該有張郎中殉國之殤,皆因上四軍怯戰。”
“當時,曹、高兩位都使,不足五百人,與賊人對峙而不落下風。兩者相比,學生以為兵不在多而在精。此其一也。”
“其二,學生兒時應進學,寅時起床,不想廢晨時時光,便隨意創一種行進之法。韓相公遇,言之為善,為行軍之法。故,學生逐年修繕,如今可擇伍試之。”
“其三,國朝汲取前朝亂局之因,抑武揚文乃應有之意。但學生以為,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陰陽和諧為天地之道。唯文武並舉方為良策。”
“此為該疏緣由,並非學生非議祖宗法度,也無意更改如今朝廷之製度,隻想以東宮護衛為試驗田,嚐試一下兩條腿走路。”
“此所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文武和諧之道……國朝至此,朝堂諸公又何嚐不曾思慮,可多為以文禦武,或者強令嚴法,諸般手段都曾試過,不奏效。
殿下所言,試驗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或許真的是條路。
龐籍這時候真的沒糾結殿下是不是偏向武備了,而是被殿下這種新穎的說法欣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