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年輕一輩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父母的摧殘,同時也會對父母產生不滿。
然而,基於我們的傳統孝文化,以及兩代人地位的不平等,年輕一代即使覺得父母不對,也很難當麵提出異議,更遑論反抗。
這世上沒有任何一段健康的關係,是靠身份壓製得來的。
有壓迫就有反抗,大部分年輕人,在沒有能力前不會反抗,或反抗不了,但當他們成年經濟獨立之後,當父母老邁到沒有收入來源之後,這種關係就會翻轉過來。
唐明耀前世曾見過一個同齡人,在家時不會做任何事,所有家務都讓父母操持,父母做得慢了,這人張口就罵過去,毫無心理障礙。
當時唐明耀覺得不可思議,還旁敲側擊問過。
對方說:“我們家就這樣,我小時候就是這麽被罵過來的,沒什麽好奇怪。”
支使父母,表麵看起來是爽了,可是曾經被父母罵過的那些經曆,在心底形成的創傷卻無法愈合。這種表麵報複治愈不了他,他的內心其實深埋著痛苦,隻是不為外人所知罷了。
而《我們都是受傷的一代人》這本書卻不一樣,他講的是和父母的和解。
鬥爭隻是手段,和解才是目的。
因此很多人看了開頭,覺得書中角色有自己的影子,看到結尾,就會從書裏找到力量——自己不敢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被主角做到了,那種治愈的感覺,是唐明耀之前的作品裏找不到的。
所以唐明耀在個人論壇裏看到的帖子裏,很快就成了讀者對父母的感慨帖,並且有刹不住車的趨勢,吐槽、抱怨、悔悟、警醒……
書的內容成了次要,抒發自己的感情和經曆,反而成了主要。
這其實才是唐明耀寫這本書的目的。
現在看來,初步效果達到了。
接下來他去其他論壇逛了逛,也有一些類似主題的帖子,在各個版塊活躍著。
上了一小時網,他拉起徐昂迴到學校,正常上課。
之後幾天,新書製造的話題開始在網絡上蔓延,論壇、聊天室、qq之間互相傳播……很快掀起了一股關於“父母和子女關係大討論”的風潮。
如果這時候有個微博熱搜,恐怕這個話題會在一兩天之內,成為排行榜最熱的幾個詞之一。
而這種討論趨勢,還直接從網絡擴散到了傳統媒體。
過了一周,唐明耀就從京城日報上看到了評論文章,探討的正是這個主題,文章作者乃是鼎鼎大名的評論家,經常在報紙上寫社論的那種。
走在校園裏,他也漸漸感覺到了這個話題的影響。
比如這天上課,其中一門課的老師來到教室,竟然沒講課本知識,而是寫了個話題在黑板上,讓大家敞開了討論。
話題名字就叫:我與父母的關係。
由此可見其影響力。
寢室裏開臥談會,大家的話題,也不自覺的往這方麵靠。
“學心理學,首要目的是什麽?個人認為應該是認清自我,拯救自我!而親密關係又是認清自我的重要一步。”唐明耀說,“我們寢室幾個吧,各自的父母都不是那麽完美,徐昂的父母甚至連合格都說不上。你們有沒有想過跟他們和解的問題?”
徐昂說:“和解?我跟我媽是沒有和解的可能了,我連她人在哪裏都不知道。至於我爸,我倒是希望他能正眼看我一下,至少別忘了還有我這麽個兒子。不過這也是奢望啊,他現在那個家還挺美好的,有妻有女,要我這個累贅幹什麽,連學費都不給我交了。”
唐明耀說:“你和你爸溝通過嗎?”
“過年打過電話,說了幾句,他不怎麽想跟我說話,我就掛了。”
唐明耀沒有說什麽,接著問另一個室友:“冉小敏你呢?你父親那種情況,比如你小時候考試成績不好,他卻像自己犯錯了一樣懲罰自己,你有想過要和他解決這個問題嗎?”
冉小敏上大學之後學了不少東西,當即說道:“我已經分析過了,我爸這些年,其實是在情感綁架。我小時候挺調皮的,我爸管不住我,可能是那時候他就不自覺形成了這種模式吧,他用懲罰自己來綁架我,達到讓我聽話的目的。”
唐明耀說:“換句話說,他其實是自己無能?這種綁架,既是他控製你的手段,也是他對自己無能的懲罰。”
“應該是吧。”
唐明耀又問楊誌偉:“老楊,你好像從來不說自己家裏的事?”
“我爸媽沒什麽好說的,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一不會為人處世,二不會掙錢……不過對我還算不錯,大概就是這樣。”
“你為什麽要去掙夠了大學學費才來上學?你可以像徐昂這樣申請助學貸款,或者申請貧困獎學金,大學期間也可以勤工儉學,邊讀書邊掙錢應該還不錯的。”
楊誌偉嗬嗬笑道:“知道我高中時經曆過什麽嗎?有一年我們家沒錢交學費,我爸讓我先去學校讀,他後麵想辦法把學費給我補上,結果班主任當著全班學生的麵對我說,沒錢你讀什麽書,像個癩皮狗一樣賴在學校,有意思嗎?那個場景我現在還記得一清二楚,我再也不想被人這麽侮辱了,所以我寧可去掙錢,掙夠了再迴來考大學,也不願被人看扁。”
寢室裏幾人都是沉默。
誰也沒想到,看似成熟的楊誌偉,背後竟然有這樣的經曆。
那種場麵,應該會成為一輩子的陰影吧。
唐明耀說:“你有怨恨過你父母沒本事嗎?讓你受了這種羞辱。”
“有吧。那件事剛發生時,我第一恨的是老師,第二恨的是我爸,恨他為什麽不給我及時交學費……不過後來冷靜下來,覺得這樣想是不對的,我爸也不是故意不給我交,而是家裏沒錢,這不是他的錯。”
唐明耀想了想自己,對父母多多少少也有些不滿的地方。
和楊誌偉一樣,他知道父母其實已經很好了,這種不滿的情緒其實不應該存在,因為隻要一存在,就會覺得自己很“不孝”。
不過從心理學來說,用道德束縛人的本能是違背本性的,且不利於身心健康。
現在,他覺得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在這個特定的場合,把心裏那些平時不能說的話說出來。
於是他道:“不如我們來開個吐槽父母大會,怎麽樣?”
年輕一輩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父母的摧殘,同時也會對父母產生不滿。
然而,基於我們的傳統孝文化,以及兩代人地位的不平等,年輕一代即使覺得父母不對,也很難當麵提出異議,更遑論反抗。
這世上沒有任何一段健康的關係,是靠身份壓製得來的。
有壓迫就有反抗,大部分年輕人,在沒有能力前不會反抗,或反抗不了,但當他們成年經濟獨立之後,當父母老邁到沒有收入來源之後,這種關係就會翻轉過來。
唐明耀前世曾見過一個同齡人,在家時不會做任何事,所有家務都讓父母操持,父母做得慢了,這人張口就罵過去,毫無心理障礙。
當時唐明耀覺得不可思議,還旁敲側擊問過。
對方說:“我們家就這樣,我小時候就是這麽被罵過來的,沒什麽好奇怪。”
支使父母,表麵看起來是爽了,可是曾經被父母罵過的那些經曆,在心底形成的創傷卻無法愈合。這種表麵報複治愈不了他,他的內心其實深埋著痛苦,隻是不為外人所知罷了。
而《我們都是受傷的一代人》這本書卻不一樣,他講的是和父母的和解。
鬥爭隻是手段,和解才是目的。
因此很多人看了開頭,覺得書中角色有自己的影子,看到結尾,就會從書裏找到力量——自己不敢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被主角做到了,那種治愈的感覺,是唐明耀之前的作品裏找不到的。
所以唐明耀在個人論壇裏看到的帖子裏,很快就成了讀者對父母的感慨帖,並且有刹不住車的趨勢,吐槽、抱怨、悔悟、警醒……
書的內容成了次要,抒發自己的感情和經曆,反而成了主要。
這其實才是唐明耀寫這本書的目的。
現在看來,初步效果達到了。
接下來他去其他論壇逛了逛,也有一些類似主題的帖子,在各個版塊活躍著。
上了一小時網,他拉起徐昂迴到學校,正常上課。
之後幾天,新書製造的話題開始在網絡上蔓延,論壇、聊天室、qq之間互相傳播……很快掀起了一股關於“父母和子女關係大討論”的風潮。
如果這時候有個微博熱搜,恐怕這個話題會在一兩天之內,成為排行榜最熱的幾個詞之一。
而這種討論趨勢,還直接從網絡擴散到了傳統媒體。
過了一周,唐明耀就從京城日報上看到了評論文章,探討的正是這個主題,文章作者乃是鼎鼎大名的評論家,經常在報紙上寫社論的那種。
走在校園裏,他也漸漸感覺到了這個話題的影響。
比如這天上課,其中一門課的老師來到教室,竟然沒講課本知識,而是寫了個話題在黑板上,讓大家敞開了討論。
話題名字就叫:我與父母的關係。
由此可見其影響力。
寢室裏開臥談會,大家的話題,也不自覺的往這方麵靠。
“學心理學,首要目的是什麽?個人認為應該是認清自我,拯救自我!而親密關係又是認清自我的重要一步。”唐明耀說,“我們寢室幾個吧,各自的父母都不是那麽完美,徐昂的父母甚至連合格都說不上。你們有沒有想過跟他們和解的問題?”
徐昂說:“和解?我跟我媽是沒有和解的可能了,我連她人在哪裏都不知道。至於我爸,我倒是希望他能正眼看我一下,至少別忘了還有我這麽個兒子。不過這也是奢望啊,他現在那個家還挺美好的,有妻有女,要我這個累贅幹什麽,連學費都不給我交了。”
唐明耀說:“你和你爸溝通過嗎?”
“過年打過電話,說了幾句,他不怎麽想跟我說話,我就掛了。”
唐明耀沒有說什麽,接著問另一個室友:“冉小敏你呢?你父親那種情況,比如你小時候考試成績不好,他卻像自己犯錯了一樣懲罰自己,你有想過要和他解決這個問題嗎?”
冉小敏上大學之後學了不少東西,當即說道:“我已經分析過了,我爸這些年,其實是在情感綁架。我小時候挺調皮的,我爸管不住我,可能是那時候他就不自覺形成了這種模式吧,他用懲罰自己來綁架我,達到讓我聽話的目的。”
唐明耀說:“換句話說,他其實是自己無能?這種綁架,既是他控製你的手段,也是他對自己無能的懲罰。”
“應該是吧。”
唐明耀又問楊誌偉:“老楊,你好像從來不說自己家裏的事?”
“我爸媽沒什麽好說的,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一不會為人處世,二不會掙錢……不過對我還算不錯,大概就是這樣。”
“你為什麽要去掙夠了大學學費才來上學?你可以像徐昂這樣申請助學貸款,或者申請貧困獎學金,大學期間也可以勤工儉學,邊讀書邊掙錢應該還不錯的。”
楊誌偉嗬嗬笑道:“知道我高中時經曆過什麽嗎?有一年我們家沒錢交學費,我爸讓我先去學校讀,他後麵想辦法把學費給我補上,結果班主任當著全班學生的麵對我說,沒錢你讀什麽書,像個癩皮狗一樣賴在學校,有意思嗎?那個場景我現在還記得一清二楚,我再也不想被人這麽侮辱了,所以我寧可去掙錢,掙夠了再迴來考大學,也不願被人看扁。”
寢室裏幾人都是沉默。
誰也沒想到,看似成熟的楊誌偉,背後竟然有這樣的經曆。
那種場麵,應該會成為一輩子的陰影吧。
唐明耀說:“你有怨恨過你父母沒本事嗎?讓你受了這種羞辱。”
“有吧。那件事剛發生時,我第一恨的是老師,第二恨的是我爸,恨他為什麽不給我及時交學費……不過後來冷靜下來,覺得這樣想是不對的,我爸也不是故意不給我交,而是家裏沒錢,這不是他的錯。”
唐明耀想了想自己,對父母多多少少也有些不滿的地方。
和楊誌偉一樣,他知道父母其實已經很好了,這種不滿的情緒其實不應該存在,因為隻要一存在,就會覺得自己很“不孝”。
不過從心理學來說,用道德束縛人的本能是違背本性的,且不利於身心健康。
現在,他覺得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在這個特定的場合,把心裏那些平時不能說的話說出來。
於是他道:“不如我們來開個吐槽父母大會,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