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和那天上天的神仙們沒有再迴來。地上的人們隻能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長生不老的仙術失傳了,於是人們的壽命變得更加短促。而且,地上的人們似乎忘了神仙曾教給他們的很多東西,地上的君王則汲汲於儀式和各種細節,熱望迴到那黃金時代。傳說中的一位統治者(後羿)在十日並出的年代,保護著他的子民,相應地,一位王後(嫦娥)飛向了月亮。大部分統治者都讓他們的子民簡單淳樸地勞作,馴服難以預料的江河,灌溉莊稼。就像所有國家的神話傳說時代那樣,這史料朦朧的時代是一個黃金時代,那時,人性豐富而仁慈,辦了許許多多的好事。
神聖的命運(2)
所有這些激起了人類哲學家們的一個問題:到底哪個環節錯了?
當傳說時代向信史時代過渡之際,有人發問了:假如古時的人們都如此完美和賢良,那麽,時至今日,為什麽所有的事物都分崩離析?在公元前6世紀,孔子說那是因為當時存在豐富的“禮”和人們之間的契約,任何事都有其原因,許多提及先人的奇怪的詩篇和歌謠被用來傳遞各種信息。孔子是聖賢中的第一人,他是一名先前的魯國國君的臣僕,致力於教授他人,造就了一群弟子,這些弟子們的教養總在他們服務的僱主之上。盡管孔子的政治生涯很短暫,而且後來被一些陰謀弄得戛然而止,然而他的許多學生在當時的各國政府擔任要職,他們之中沒有人在“中央世界”本身謀求職位,這“中央世界”即周王領地,在那裏,後來的周王延續著有名無實的統治。盡管周朝統治者仍然滿足於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身份,實際權力早已下移出了宮廷和要塞,下移到渭河之畔的沖積平原上。
周王室有一個圖書館和一處宮室,對學者和貴族們而言,這是他們的朝聖之處。這裏保存著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禮典和文書以及對宇宙最深入的解釋,但這不過是個影子。數百年來,周王早已不能掌控底下的諸侯們,當某地諸侯宣稱自己是天子之際,等於向周天子發出了想要平等的挑戰,當時的周王對此毫無辦法。先前分封的各諸侯國變成了各自為政的國家,隻是還剩一個一體的空名,這個空名表現為周天子僅僅是名義上的共主,周的都城也僅僅是名義上的天下中心。
即使聖賢也認為:某些東西已經逝去了。孔子認為是人們的道德和良知出了問題—我們與生俱來地擁有美德,隻是它需要經常被保護,被鼓勵;同樣,我們與生俱來的劣根性也需要被壓製。孔子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造就一個可以作為當時人表率的知識階層,這個知識階層中有些人是學術的,有些人是外交的,這些足以為人導師的人們應保存著舊時的詩歌和儀式,並保證這些在後來不會失傳。盡管像孔子那樣的試驗確有可能對後來的幾代人產生影響,但他的計劃必須建立在強固的基礎上,這一基礎就是哲人們相信他們自己的道德良知,還有就是舊時的文化和美德必須繼承乃至仿效,這樣孔子的設想才能付諸實施。但是,當數十年過去,天下分裂,“戰國時代”來臨,孔子的設想看樣子越來越不可能在這真實的世界實施了。
世界的中心在黃河畔肥沃的沖積平原上。被分封的諸侯們由南到北,從西到東地散布著,不過到處都有更多的荒地。黃河有一條支流渭河,它從山穀發源,流向高地。這就是秦國,一個從蠻荒的西部內徙的國家的封地。即使秦是離宗周最近的一個諸侯國,它仍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嚴酷生硬,不時處在遊牧民族的威脅之下,跟那些開化了的華夏諸侯之間全無共享的疆界。
秦人自有自己的天命傳說,這些詳細地保存在秦國的編年史中。這編年史現在亡佚了,但它是司馬遷編纂《史記》的資料來源。在傳說時代,當人們從天上下降到地上之際,一個姑娘有一次吞下了燕子卵,而後懷孕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成為君王的臣子,在建立早期灌溉體係中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因此,黑色的旗幟、“嬴”這個姓(意思是豐富),或更通俗地說“勝利者”,都是跟他聯繫在一起。
秦,在中國的西陲,他的後裔滿足於能跟統治者周王那麽近距離地聯繫。當傳說般的商代被嚴肅的周代所取代時,就是西陲的人們漸漸接近權力之際。盡管他們希望很快被認為是一個文明的民族,但很可能他們的血統並不出自華夏,而是出自蠻族。這周朝西陲之外的秦給予了周朝大量他們難以自己擁有的重要物資—馬匹。
秦始皇的早期祖先們,因為他們在黃河西岸的牧場為周天子放牧而獲得了迴報。當他們獲得了“嬴”這個姓氏之後第四代,我們發現他出色的後裔站在周朝第一位天子身邊—當商朝被推翻之際,嬴氏家族的一位成員駕馭著戰車參戰,這為以後嬴氏能受封為諸侯作了準備。在史書記載方麵,早期幾代秦公時的歷史模糊不清,據說,這個家族的一員長著鳥的身體,但能說人言。但當周朝建立十代以後,嬴氏家族在史書記載中還是作為周朝的養馬者而存在的。他們之中最聲名卓著的是造父,當周天子出巡到遠方地區平定叛亂之際,他駕馭戰車護衛周王,穿越了已知世界。
神聖的命運(3)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歐洲,亞述出現了一位英主,埃及在內戰中衰落,希臘則開始擺脫黑暗蒙昧的時代。在亞洲,西方的蠻夷逐漸向周王的疆土逼近。
</br>
神聖的命運(2)
所有這些激起了人類哲學家們的一個問題:到底哪個環節錯了?
當傳說時代向信史時代過渡之際,有人發問了:假如古時的人們都如此完美和賢良,那麽,時至今日,為什麽所有的事物都分崩離析?在公元前6世紀,孔子說那是因為當時存在豐富的“禮”和人們之間的契約,任何事都有其原因,許多提及先人的奇怪的詩篇和歌謠被用來傳遞各種信息。孔子是聖賢中的第一人,他是一名先前的魯國國君的臣僕,致力於教授他人,造就了一群弟子,這些弟子們的教養總在他們服務的僱主之上。盡管孔子的政治生涯很短暫,而且後來被一些陰謀弄得戛然而止,然而他的許多學生在當時的各國政府擔任要職,他們之中沒有人在“中央世界”本身謀求職位,這“中央世界”即周王領地,在那裏,後來的周王延續著有名無實的統治。盡管周朝統治者仍然滿足於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身份,實際權力早已下移出了宮廷和要塞,下移到渭河之畔的沖積平原上。
周王室有一個圖書館和一處宮室,對學者和貴族們而言,這是他們的朝聖之處。這裏保存著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禮典和文書以及對宇宙最深入的解釋,但這不過是個影子。數百年來,周王早已不能掌控底下的諸侯們,當某地諸侯宣稱自己是天子之際,等於向周天子發出了想要平等的挑戰,當時的周王對此毫無辦法。先前分封的各諸侯國變成了各自為政的國家,隻是還剩一個一體的空名,這個空名表現為周天子僅僅是名義上的共主,周的都城也僅僅是名義上的天下中心。
即使聖賢也認為:某些東西已經逝去了。孔子認為是人們的道德和良知出了問題—我們與生俱來地擁有美德,隻是它需要經常被保護,被鼓勵;同樣,我們與生俱來的劣根性也需要被壓製。孔子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造就一個可以作為當時人表率的知識階層,這個知識階層中有些人是學術的,有些人是外交的,這些足以為人導師的人們應保存著舊時的詩歌和儀式,並保證這些在後來不會失傳。盡管像孔子那樣的試驗確有可能對後來的幾代人產生影響,但他的計劃必須建立在強固的基礎上,這一基礎就是哲人們相信他們自己的道德良知,還有就是舊時的文化和美德必須繼承乃至仿效,這樣孔子的設想才能付諸實施。但是,當數十年過去,天下分裂,“戰國時代”來臨,孔子的設想看樣子越來越不可能在這真實的世界實施了。
世界的中心在黃河畔肥沃的沖積平原上。被分封的諸侯們由南到北,從西到東地散布著,不過到處都有更多的荒地。黃河有一條支流渭河,它從山穀發源,流向高地。這就是秦國,一個從蠻荒的西部內徙的國家的封地。即使秦是離宗周最近的一個諸侯國,它仍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嚴酷生硬,不時處在遊牧民族的威脅之下,跟那些開化了的華夏諸侯之間全無共享的疆界。
秦人自有自己的天命傳說,這些詳細地保存在秦國的編年史中。這編年史現在亡佚了,但它是司馬遷編纂《史記》的資料來源。在傳說時代,當人們從天上下降到地上之際,一個姑娘有一次吞下了燕子卵,而後懷孕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成為君王的臣子,在建立早期灌溉體係中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因此,黑色的旗幟、“嬴”這個姓(意思是豐富),或更通俗地說“勝利者”,都是跟他聯繫在一起。
秦,在中國的西陲,他的後裔滿足於能跟統治者周王那麽近距離地聯繫。當傳說般的商代被嚴肅的周代所取代時,就是西陲的人們漸漸接近權力之際。盡管他們希望很快被認為是一個文明的民族,但很可能他們的血統並不出自華夏,而是出自蠻族。這周朝西陲之外的秦給予了周朝大量他們難以自己擁有的重要物資—馬匹。
秦始皇的早期祖先們,因為他們在黃河西岸的牧場為周天子放牧而獲得了迴報。當他們獲得了“嬴”這個姓氏之後第四代,我們發現他出色的後裔站在周朝第一位天子身邊—當商朝被推翻之際,嬴氏家族的一位成員駕馭著戰車參戰,這為以後嬴氏能受封為諸侯作了準備。在史書記載方麵,早期幾代秦公時的歷史模糊不清,據說,這個家族的一員長著鳥的身體,但能說人言。但當周朝建立十代以後,嬴氏家族在史書記載中還是作為周朝的養馬者而存在的。他們之中最聲名卓著的是造父,當周天子出巡到遠方地區平定叛亂之際,他駕馭戰車護衛周王,穿越了已知世界。
神聖的命運(3)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歐洲,亞述出現了一位英主,埃及在內戰中衰落,希臘則開始擺脫黑暗蒙昧的時代。在亞洲,西方的蠻夷逐漸向周王的疆土逼近。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