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裏加急,邊境沒發生什麽重大事情是不會用這麽高級別的驛報的。議政堂的幾位大佬們聽到外邊驛卒八百裏加急的唿喊,一個個的臉都白了起來。然後看著書吏一陣小跑地把一封烤著火漆,蓋著邊防公文的信件遞了進來,在座的幾人卻是都沒有勇氣接過來。
童貫一黨的王黼,李邦彥不敢接這燙手的八百裏加急,顫顫巍巍的蔡京見書吏把公文遞到自己麵前,冷著臉指指王黼道:“伐燕一事是王將明一力主張的,雄州的事情,還是給王相公先過目吧。”言下之意是誰弄出來的爛攤子誰去收拾。
書吏見幾位大佬都不肯開啟這邊防急件,尷尬地低著頭把公文高高舉在手裏,不知道該怎麽辦。資曆最淺的樞密副使見這樣下去也不是個事,就站起來從書吏手上接過邊防急件,示意書吏退下去。然後按程序驗過公文上的火漆和各驛站加蓋的印章,用桌子上的小刀小心地打開了信封。
吳敏拿出偏見隻看了一眼,嘴上不由得大叫著說:“這怎麽可能?!”
眾人見吳敏臉上陰晴不定,眼裏滿是不相信的樣子,拿起公文的信封又在驗看著真偽,不由得催問道:“邊關到底又出了什麽大事?莫非雄州已經失守了?”
吳敏難以置信地說道:“種老相公說,遼人主動請降。”
聽了吳敏的話,幾位大佬是同樣不信,王黼追問道:“莫非我朝大軍兵敗之後又大勝了遼人?”
吳敏把公文遞給伸手的蔡京,向王黼和李邦彥說:“塘報中隻說我朝大軍死守雄州防線,遼人見我朝大軍強勢,主動請降,並放棄歲幣,原為我朝附庸,奉我朝正朔年號,自降國號為燕,遼主降皇位為燕國王。”
蔡京快速地瀏覽完塘報後,平淡地說道:“沒什麽了不起,不過是遼人的緩兵之計罷了。”
王黼的腦子轉動得很快,從蔡京手裏接過塘報看過一遍後說:“遼人雖然新勝,畢竟國力窘迫。他們知道我朝白溝河一敗並未損耗太多實力。看來是童宣撫重兵壓境震懾了遼人。”
“遼人雖言請降,卻沒說到讓我朝過境駐軍,甚至連削減兵馬的事情都不見隻言片語。以老夫所見,此事萬不可信。”好不容易等到童貫兵敗,能把王黼輩拉下馬的機會,蔡京又豈能輕易放棄。
“我朝大敗,現今坊間已是流言四起,更有那太學生們帶頭鬧事。現今有了這遼人的請降,也可把外間的言論暫先壓下去。至於如何處置遼人,還是讓陛下聖裁吧。”李邦彥邊說邊向王黼使眼色。
趙佶自得知伐燕大敗後,幾天來已是茶飯不思,無故處罰了好幾位太監和宮人,現今得到這好消息,應該先去向皇帝報喜才是。聽了李邦彥的提醒,王黼立即站了起來說:“不管怎樣,這都是好消息,我這就去向陛下報喜。”
朝中幾位執政,能這個時候去艮嶽見官家的也隻有王黼和蔡京。李邦彥和吳敏雖然是執政,除了早朝,卻是沒有見官家的機會。
蔡京見王黼拔腿就要往外跑,連忙站起來說道:“我陪你一起去麵見陛下。”這樣的機會,卻不能讓王黼獨自麵聖,替那童貫開脫。
其實遼國的蕭幹和耶律大石都是明白人,早在白溝河之戰前,遼國朝中就有和宋人修好的打算,所以耶律淳剛剛登基就派耶律齊和馬植出使宋朝。隻不過朝臣們對如何和宋人修好卻有不同的看法罷了。
取消歲幣,是遼國所有大臣都同意的,反正目前局勢下,宋人也是不會把那歲幣送上來。更何況以遼宋兩國的經濟,每年四十萬的歲幣,對遼宋兩國都沒有什麽影響。宋人在榷場以貿易順差的優勢,賺迴來的豈止幾倍的歲幣,遼國得了那些歲幣,也不過是讓遼國的皇帝多了些揮霍的本錢,對遼國的老百姓來說是沒有任何的好處的。
遼宋兩國的歲幣,其向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說來說去不過是麵子上的事情。遼國自澶淵之盟後幾次趁宋夏兩國掐架,讓宋人增加歲幣,不過是在麵子上再贏上宋人一把。耶律淳登基後,幾乎年有的遼臣都同意修複遼宋關係,並且在取消歲幣上獲得了空前的一致。反正現在是裏子都顧不上了,那點小麵子不要也罷。
絕大多數朝臣對遼宋重新議和,報的是取消歲幣,兩國繼續約為兄弟之國。但這樣的條件宋人是肯定不會同意的,所以馬植等人出使宋朝一事無成。曆史上蕭幹和耶律大石等人看問題是非常實際的,他們同樣是主張向宋人請降,哪怕自降國體,向宋人稱臣都可以,但是一定要保持遼國的統一和自主。
至於曆史上的李處溫父子就走的更遠了,幹脆鼓動蕭普賢女直接奉表稱降,把幽燕之地完全獻給宋人。就是這樣的徹底投降激怒了蕭幹,就幹脆砍了李處溫和李奭,從而導致了北遼在內亂中從曆史中消失。
李爽在白溝河之戰發生之前,和蕭幹和耶律大石談起局勢的走向時,就建議在遼國取得一場壓倒性的大勝之後,主動和宋人請降,給足宋人麵子。而遼國隻要裏子,保持國家的完整和自主,也通過請降,解除了南邊的危機,一心一意地對付北邊的女真。
當然,宋人接受了遼國的請降後,必定會破壞宋金盟約,如果運作的好,還可以挑撥宋金相互掐架,夾縫中的遼國就可以趁機發展自己的實力了。
白溝河之戰勝利的當晚,李爽,耶律沃燕和蕭幹,耶律大石商量了半夜。遼國目前的實際力量大家是再明白不過了,兩萬部落兵,帶著幾千瘦軍,出其不意的勝上一場兩場還可以,如果長期和宋人磕下去,憑宋人的國力,拖都能把遼國拖死。所以主動議和,兩位軍中大佬都沒有意見。但李爽提出請降的事情後,蕭幹和耶律大石的眼睛都同時瞪了起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童貫一黨的王黼,李邦彥不敢接這燙手的八百裏加急,顫顫巍巍的蔡京見書吏把公文遞到自己麵前,冷著臉指指王黼道:“伐燕一事是王將明一力主張的,雄州的事情,還是給王相公先過目吧。”言下之意是誰弄出來的爛攤子誰去收拾。
書吏見幾位大佬都不肯開啟這邊防急件,尷尬地低著頭把公文高高舉在手裏,不知道該怎麽辦。資曆最淺的樞密副使見這樣下去也不是個事,就站起來從書吏手上接過邊防急件,示意書吏退下去。然後按程序驗過公文上的火漆和各驛站加蓋的印章,用桌子上的小刀小心地打開了信封。
吳敏拿出偏見隻看了一眼,嘴上不由得大叫著說:“這怎麽可能?!”
眾人見吳敏臉上陰晴不定,眼裏滿是不相信的樣子,拿起公文的信封又在驗看著真偽,不由得催問道:“邊關到底又出了什麽大事?莫非雄州已經失守了?”
吳敏難以置信地說道:“種老相公說,遼人主動請降。”
聽了吳敏的話,幾位大佬是同樣不信,王黼追問道:“莫非我朝大軍兵敗之後又大勝了遼人?”
吳敏把公文遞給伸手的蔡京,向王黼和李邦彥說:“塘報中隻說我朝大軍死守雄州防線,遼人見我朝大軍強勢,主動請降,並放棄歲幣,原為我朝附庸,奉我朝正朔年號,自降國號為燕,遼主降皇位為燕國王。”
蔡京快速地瀏覽完塘報後,平淡地說道:“沒什麽了不起,不過是遼人的緩兵之計罷了。”
王黼的腦子轉動得很快,從蔡京手裏接過塘報看過一遍後說:“遼人雖然新勝,畢竟國力窘迫。他們知道我朝白溝河一敗並未損耗太多實力。看來是童宣撫重兵壓境震懾了遼人。”
“遼人雖言請降,卻沒說到讓我朝過境駐軍,甚至連削減兵馬的事情都不見隻言片語。以老夫所見,此事萬不可信。”好不容易等到童貫兵敗,能把王黼輩拉下馬的機會,蔡京又豈能輕易放棄。
“我朝大敗,現今坊間已是流言四起,更有那太學生們帶頭鬧事。現今有了這遼人的請降,也可把外間的言論暫先壓下去。至於如何處置遼人,還是讓陛下聖裁吧。”李邦彥邊說邊向王黼使眼色。
趙佶自得知伐燕大敗後,幾天來已是茶飯不思,無故處罰了好幾位太監和宮人,現今得到這好消息,應該先去向皇帝報喜才是。聽了李邦彥的提醒,王黼立即站了起來說:“不管怎樣,這都是好消息,我這就去向陛下報喜。”
朝中幾位執政,能這個時候去艮嶽見官家的也隻有王黼和蔡京。李邦彥和吳敏雖然是執政,除了早朝,卻是沒有見官家的機會。
蔡京見王黼拔腿就要往外跑,連忙站起來說道:“我陪你一起去麵見陛下。”這樣的機會,卻不能讓王黼獨自麵聖,替那童貫開脫。
其實遼國的蕭幹和耶律大石都是明白人,早在白溝河之戰前,遼國朝中就有和宋人修好的打算,所以耶律淳剛剛登基就派耶律齊和馬植出使宋朝。隻不過朝臣們對如何和宋人修好卻有不同的看法罷了。
取消歲幣,是遼國所有大臣都同意的,反正目前局勢下,宋人也是不會把那歲幣送上來。更何況以遼宋兩國的經濟,每年四十萬的歲幣,對遼宋兩國都沒有什麽影響。宋人在榷場以貿易順差的優勢,賺迴來的豈止幾倍的歲幣,遼國得了那些歲幣,也不過是讓遼國的皇帝多了些揮霍的本錢,對遼國的老百姓來說是沒有任何的好處的。
遼宋兩國的歲幣,其向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說來說去不過是麵子上的事情。遼國自澶淵之盟後幾次趁宋夏兩國掐架,讓宋人增加歲幣,不過是在麵子上再贏上宋人一把。耶律淳登基後,幾乎年有的遼臣都同意修複遼宋關係,並且在取消歲幣上獲得了空前的一致。反正現在是裏子都顧不上了,那點小麵子不要也罷。
絕大多數朝臣對遼宋重新議和,報的是取消歲幣,兩國繼續約為兄弟之國。但這樣的條件宋人是肯定不會同意的,所以馬植等人出使宋朝一事無成。曆史上蕭幹和耶律大石等人看問題是非常實際的,他們同樣是主張向宋人請降,哪怕自降國體,向宋人稱臣都可以,但是一定要保持遼國的統一和自主。
至於曆史上的李處溫父子就走的更遠了,幹脆鼓動蕭普賢女直接奉表稱降,把幽燕之地完全獻給宋人。就是這樣的徹底投降激怒了蕭幹,就幹脆砍了李處溫和李奭,從而導致了北遼在內亂中從曆史中消失。
李爽在白溝河之戰發生之前,和蕭幹和耶律大石談起局勢的走向時,就建議在遼國取得一場壓倒性的大勝之後,主動和宋人請降,給足宋人麵子。而遼國隻要裏子,保持國家的完整和自主,也通過請降,解除了南邊的危機,一心一意地對付北邊的女真。
當然,宋人接受了遼國的請降後,必定會破壞宋金盟約,如果運作的好,還可以挑撥宋金相互掐架,夾縫中的遼國就可以趁機發展自己的實力了。
白溝河之戰勝利的當晚,李爽,耶律沃燕和蕭幹,耶律大石商量了半夜。遼國目前的實際力量大家是再明白不過了,兩萬部落兵,帶著幾千瘦軍,出其不意的勝上一場兩場還可以,如果長期和宋人磕下去,憑宋人的國力,拖都能把遼國拖死。所以主動議和,兩位軍中大佬都沒有意見。但李爽提出請降的事情後,蕭幹和耶律大石的眼睛都同時瞪了起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