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高暢並沒能察覺到楊善會部的所在,楊善會率領幾千清河軍做出了北上增援信都的假象,然而,卻將主力隱藏在漳南,瞞過了高暢部的查探,像一條毒蛇一樣盯著高暢軍的一舉一動,高暢在平原所做出的那些假象並沒能騙過他。
他的想法很簡單,如果,高暢軍沒有進犯清河,他完全來得及出兵信都,牽製竇建德的大軍,伏擊竇建德的側翼,反正他事先就沒有打進入冀縣協同信都軍共同防守的意思;要是高暢軍突然進犯清河的話,他就等待著高暢軍突擊到清河城下,受困於堅城之下時,出兵斷高暢的後路,讓他腹背受敵,無法動彈。
隻有守住清河郡之後,才能增援信都郡,如果,丟失了清河郡,那麽信都也肯定完蛋了,這就是楊善會之所以如此做的根據。
他瞞過了所有的人,隻有心腹手下才知道他的這個打算。
當高暢率領大軍離開歷亭之後,他暗地發動郭家堡的豪強攻擊諸葛德威派出來的征糧隊,將諸葛德威從歷亭調了出來,隨後,趁諸葛德威剛剛獲勝不備之際,發起伏擊,幾乎全殲了諸葛德威部。
與此同時,幾十裏地外的歷亭。
在諸葛德威率領一半的兵馬出城之後,出於謹慎考慮,留守的副將趙仁成下令緊閉四門,將吊橋拉起來。
雖然,沒有什麽根據,他總覺得征糧隊被襲擊這件事情有什麽不妥,故而,他反對諸葛德威出兵去剿滅叛匪的計劃,不過,沒有什麽證據支持他的想法,諸葛德威是他的上官,在諸葛德威的一意孤行之下,他隻好同意了諸
的計劃。
雖然,在大白天緊閉四門會給城內造成恐慌的氣氛,並且,對城牆內外的流通造成不便,他仍然下達了這個命令,將士兵們都派到了城樓上,嚴防外敵入侵。
像他所預料的那樣,諸葛德威率領軍隊出城幾個時辰後,終於有事情發生了,隻不過,這個事情不是發生在城外,而是城內。
城內發生了暴動,一部分城內的豪強組織起自家的家丁,糾集了一部分流民向城內儲存糧食的糧倉發起了攻擊。
“寧戰死!毋餓死!”
這就是那些豪強喊出來的口號,在他們的鼓動下,好幾百人拿著木棒之類的武器浩浩蕩蕩地向糧倉進發,那些糧倉儲存的是供應前方大軍的糧草,不容有失。
出於無奈,趙仁成隻好將守在南城門的一隊士兵調了出來,加上自家的幾十個親兵,朝糧倉趕去,支援那裏的士兵。
雙方在長街上發生了衝突,在士兵們的刀槍威脅之下,那些亂民很快就被驅散了,然而,趙仁成一直懸著的心卻無法落下來,反倒提得更高了!
這次騷亂不過是調虎離山之計而已,當趙仁成將守護南城門的士兵調離之後,一隊楊善會事先埋伏在城內的精銳士兵集合了起來,迅速朝南城門的守軍發起了攻擊,他們打開了城門,放下了吊橋,將早就埋伏在城外的清河軍放了進來。
占有優勢兵力的敵軍進城之後,情勢就無法再扭轉了,趙仁成並沒有組織軍隊展開層層抵抗,與敵軍進行巷戰,在城中的人心不屬於本方的情況下,和敵軍進行巷戰無疑是非常愚蠢的。
這個時候,隻能盡量地保存有生力量,隻要軍隊還在,就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給高暢當親兵,趙仁成學到的東西並不少,上麵高暢說過的那句話,仿佛言猶在耳。
趁著敵軍還沒有完全占據歷亭,趙仁成將手下的士兵迅速地集中起來,然後,從本方依舊占據著的西城門沖了出去,雖然,隻跑出來三百來人,卻也聊勝於無。
他率領著軍隊離開了大道,在軍中的當地人的帶領下,走上了一條小路,朝武城急行,在此之前,他將軍中僅存的幾匹戰馬交給軍中的斥候,讓他們朝武城飛奔而去,將歷亭丟失的消息傳遞給武城的守將郭鋒,然後傳到將軍大人那裏。
丟失歷亭是一個大罪,雖然,他並非主將,卻也難逃幹係,不過,這個時候,他並沒有想這些,他思考的是該怎樣在這樣一個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下,將這三百來人安全帶迴大軍中。
在行軍途中,他想出了大量的方法來激勵有些低沉的士氣,這個時候,殘餘的十來個神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他們和士兵們的談話中,這次敗退變成了一次戰略撤退,是一次大膽的轉移。
歷亭城算得了什麽?這樣一個像豆糕一般大小的小城就留給敵軍吧!這次離開歷亭,隻是為了占據更好,更大的城池,在神君的庇佑下,在高暢將軍的英明領導下,他們的未來的道路隻會越走越寬廣。
對這些目不識丁的普通士卒們來說,他們毫不猶豫地相信神官們所說的話,因為,這是神君的旨意,隻要相信,神君就會一直站在他們身邊。
因此,就算是倉皇地逃出了歷亭,在狼狽的逃跑途中,士兵們的士氣也慢慢恢復了過來,一樣保持著高漲飽滿的戰鬥熱情。
然而,這樣的話卻無法安慰趙仁成自己,畢竟,他清楚歷亭的重要性,當敵軍在裏應外合之下進城之後,他知道諸葛德威率領的那五百人兇多吉少了!
這支敵軍一直隱藏在暗處,不發則已,一旦發動就準確地擊中本方的軟肋,失去了糧草的支持,在被敵軍截斷退路的情況下,將軍大人該如何打算呢?
</br>
他的想法很簡單,如果,高暢軍沒有進犯清河,他完全來得及出兵信都,牽製竇建德的大軍,伏擊竇建德的側翼,反正他事先就沒有打進入冀縣協同信都軍共同防守的意思;要是高暢軍突然進犯清河的話,他就等待著高暢軍突擊到清河城下,受困於堅城之下時,出兵斷高暢的後路,讓他腹背受敵,無法動彈。
隻有守住清河郡之後,才能增援信都郡,如果,丟失了清河郡,那麽信都也肯定完蛋了,這就是楊善會之所以如此做的根據。
他瞞過了所有的人,隻有心腹手下才知道他的這個打算。
當高暢率領大軍離開歷亭之後,他暗地發動郭家堡的豪強攻擊諸葛德威派出來的征糧隊,將諸葛德威從歷亭調了出來,隨後,趁諸葛德威剛剛獲勝不備之際,發起伏擊,幾乎全殲了諸葛德威部。
與此同時,幾十裏地外的歷亭。
在諸葛德威率領一半的兵馬出城之後,出於謹慎考慮,留守的副將趙仁成下令緊閉四門,將吊橋拉起來。
雖然,沒有什麽根據,他總覺得征糧隊被襲擊這件事情有什麽不妥,故而,他反對諸葛德威出兵去剿滅叛匪的計劃,不過,沒有什麽證據支持他的想法,諸葛德威是他的上官,在諸葛德威的一意孤行之下,他隻好同意了諸
的計劃。
雖然,在大白天緊閉四門會給城內造成恐慌的氣氛,並且,對城牆內外的流通造成不便,他仍然下達了這個命令,將士兵們都派到了城樓上,嚴防外敵入侵。
像他所預料的那樣,諸葛德威率領軍隊出城幾個時辰後,終於有事情發生了,隻不過,這個事情不是發生在城外,而是城內。
城內發生了暴動,一部分城內的豪強組織起自家的家丁,糾集了一部分流民向城內儲存糧食的糧倉發起了攻擊。
“寧戰死!毋餓死!”
這就是那些豪強喊出來的口號,在他們的鼓動下,好幾百人拿著木棒之類的武器浩浩蕩蕩地向糧倉進發,那些糧倉儲存的是供應前方大軍的糧草,不容有失。
出於無奈,趙仁成隻好將守在南城門的一隊士兵調了出來,加上自家的幾十個親兵,朝糧倉趕去,支援那裏的士兵。
雙方在長街上發生了衝突,在士兵們的刀槍威脅之下,那些亂民很快就被驅散了,然而,趙仁成一直懸著的心卻無法落下來,反倒提得更高了!
這次騷亂不過是調虎離山之計而已,當趙仁成將守護南城門的士兵調離之後,一隊楊善會事先埋伏在城內的精銳士兵集合了起來,迅速朝南城門的守軍發起了攻擊,他們打開了城門,放下了吊橋,將早就埋伏在城外的清河軍放了進來。
占有優勢兵力的敵軍進城之後,情勢就無法再扭轉了,趙仁成並沒有組織軍隊展開層層抵抗,與敵軍進行巷戰,在城中的人心不屬於本方的情況下,和敵軍進行巷戰無疑是非常愚蠢的。
這個時候,隻能盡量地保存有生力量,隻要軍隊還在,就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給高暢當親兵,趙仁成學到的東西並不少,上麵高暢說過的那句話,仿佛言猶在耳。
趁著敵軍還沒有完全占據歷亭,趙仁成將手下的士兵迅速地集中起來,然後,從本方依舊占據著的西城門沖了出去,雖然,隻跑出來三百來人,卻也聊勝於無。
他率領著軍隊離開了大道,在軍中的當地人的帶領下,走上了一條小路,朝武城急行,在此之前,他將軍中僅存的幾匹戰馬交給軍中的斥候,讓他們朝武城飛奔而去,將歷亭丟失的消息傳遞給武城的守將郭鋒,然後傳到將軍大人那裏。
丟失歷亭是一個大罪,雖然,他並非主將,卻也難逃幹係,不過,這個時候,他並沒有想這些,他思考的是該怎樣在這樣一個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下,將這三百來人安全帶迴大軍中。
在行軍途中,他想出了大量的方法來激勵有些低沉的士氣,這個時候,殘餘的十來個神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他們和士兵們的談話中,這次敗退變成了一次戰略撤退,是一次大膽的轉移。
歷亭城算得了什麽?這樣一個像豆糕一般大小的小城就留給敵軍吧!這次離開歷亭,隻是為了占據更好,更大的城池,在神君的庇佑下,在高暢將軍的英明領導下,他們的未來的道路隻會越走越寬廣。
對這些目不識丁的普通士卒們來說,他們毫不猶豫地相信神官們所說的話,因為,這是神君的旨意,隻要相信,神君就會一直站在他們身邊。
因此,就算是倉皇地逃出了歷亭,在狼狽的逃跑途中,士兵們的士氣也慢慢恢復了過來,一樣保持著高漲飽滿的戰鬥熱情。
然而,這樣的話卻無法安慰趙仁成自己,畢竟,他清楚歷亭的重要性,當敵軍在裏應外合之下進城之後,他知道諸葛德威率領的那五百人兇多吉少了!
這支敵軍一直隱藏在暗處,不發則已,一旦發動就準確地擊中本方的軟肋,失去了糧草的支持,在被敵軍截斷退路的情況下,將軍大人該如何打算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