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書房,羅傑沒有急著先編(chao)寫(xi)新專輯的曲譜。
而是在電腦上新建了一個表格,將《搖滾聖經》接下來要推出的專輯風格一一羅列出來。
“原型搖滾”這個大類下,有爵士搖滾(jazz-rock)、原型搖滾兩個小項。
“另類搖滾”分類之下,則是英倫搖滾、另類搖滾。
至於“金屬樂搖滾”一欄,羅傑先是填上了一個“力量金屬”的小項,而後又想了許久,再次補上一個“重金屬硬搖滾”的標簽,不過在這個標簽後邊,卻是加上了一個問號,表示未確定。
同樣劃上問號的還有原型搖滾大類下的爵士搖滾,是否要製作這個風格的專輯,羅傑同樣也沒有想好。
前者是因為,《搖滾聖經》係列當中已經有了一張重金屬硬搖滾風格的專輯。
雖然《所羅門之鑰》的口碑相對差了些,但銷量在整個《搖滾聖經》係列當中反而是數一數二的。
畢竟,重金屬硬搖滾這個類型,幾乎可以說是搖滾音樂的代表。
不單單有著最多的頂級樂隊,同樣也是受眾最為廣泛的音樂類型之一。
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重金屬硬搖滾音樂的流行程度,還要超過絕大多數的流行音樂。
嚴格來說,重金屬硬搖滾風格的專輯,是最為適合作為《搖滾聖經》金屬樂搖滾部分的收官作品的。
再加上,羅傑也希望用一張更出色的專輯,來“挽迴”《所羅門之鑰》的口碑。
但是否要讓《搖滾聖經》係列出現兩張風格雷同的作品,這一點,羅傑還是有些猶豫不定。
至於爵士搖滾,則純粹是因為這個風格太過於小眾。
嚴格意義上來說,哪怕是對於大多數相對“硬核”的搖滾歌迷,除了吉米-亨德裏克斯之外,大部分人根本說不出一個爵士搖滾的大牌歌手或者樂隊的名字。
而吉米-亨德裏克斯,也隻是“借鑒”了爵士樂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搖滾音樂當中,並非【桑塔納】樂隊那種“純正的”爵士搖滾。
當然,用吉米-亨德裏克斯的作品,湊出一張爵士搖滾的專輯,倒是沒有任何問題。
吉他之神的作品,也絲毫不用為它的口碑和商業價值而擔憂。
然而,羅傑不是十分確定,這樣做是否有意義。
依照這個年代的“市場環境”來看,無論是前世,還是現在所在的這個世界,爵士搖滾基本上已經是被主流市場所淘汰的產物。
將已經被掃進垃圾堆裏的“文物”重新撿出來,即便是取得一定的成功,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糾結了許久之後,羅傑刪掉“爵士搖滾”的標簽。
又思考了片刻,將“重金屬硬搖滾”也刪除掉。
畢竟,《搖滾聖經》係列當中,已經有了一張《所羅門之鑰》。
再來一張“重金屬硬搖滾”風格的專輯,歌迷們倒是會買賬,但卻是有圈錢的嫌疑。
以後是否再推出這一風格的專輯是一迴事,但《搖滾聖經》係列當中,肯定是不能再重複了。
剩下的四個標簽,便是《搖滾聖經》最後的四張專輯。
按照順序,分別是英倫搖滾(britpop)、原型搖滾(rock-n’-roll)、力量金屬(power-metal)、另類搖滾(alternative-rock)。
首先是英倫搖滾。
英倫搖滾,在整個搖滾樂壇當中的分量無疑是相當重的。
這個分支之下的頂級樂隊數不勝數,其中又以披頭士和滾石這兩支樂隊最為成功。
——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在口碑方麵。
前者就不用說了,一直到羅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專輯銷量榜上,第二到第十的銷量加起來,還沒有披頭士多。
至於滾石,他們能夠在樂隊成立五十多年後,無論巡演的規模多大,依然是場場都爆滿,這也足以說明問題。
不過,在幾年前,樂隊已經分別以披頭士樂隊和滾石樂隊為“主題”,各自製作了一張專輯。
這兩支樂隊,最具代表性的一批作品,已經都是“用過了”。
若是再選他們的作品,這張《搖滾聖經》專輯的含金量還比不上樂隊以前發行的一張“普通專輯”,那就太離譜了點。
所以,羅傑隻是稍作猶豫,就將披頭士樂隊和滾石樂隊排除在外。
這兩支樂隊大牌倒是夠大牌了,可惜已經是“用過了”。
除了披頭士樂隊和滾石樂隊之外,英倫搖滾這一分支當中,可以稱得上大牌的樂隊也是有不少的。
諸如【模糊(blur)】樂隊、【山羊皮(suede)】樂隊、【綠洲(oasis)】樂隊、【電台司令(radiohead)】樂隊、【繆斯(muse)】樂隊、【北極猴(arctic-monkeys)】樂隊等等,隨便一個拉出來,在搖滾樂壇的影響力都不小。
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也都配得上《搖滾聖經》這個名字。
羅傑將腦海中的數千首歌幾乎翻了個遍,足足花費了半個月的時間對比,才終於做出了“最終決定”。
【電台司令】樂隊發行於1997年,被稱為“英倫搖滾的巔峰之作”的專輯《okputer》。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語言來形容這張專輯有多麽的“偉大”,下麵這句話應該是最恰當的描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英倫搖滾的領域內,《okputer》的地位,差不多相當於迷幻搖滾的《月之暗麵》、華麗搖滾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布魯斯搖滾的《天堂的階梯》。
放到整個搖滾音樂這個“大圈子”裏,對於這張專輯的評價或許會因為歌迷個人的音樂審美而有所變化。
但在英倫搖滾這個“小圈子”,《okputer》這張專輯就是毫無疑問的“封神之作”,甚至要超過滾石樂隊的同名專輯,又或者是山羊皮樂隊的ing-up》。
從主題上來看,《okputer》是一張典型的“反烏托邦”專輯。
就像是經典小說《美麗新世界》、《這完美的一天》那樣,描繪出了一個由科技控製人類、情感隔離、所有的一切都被既定的程序所設置,地球就仿佛一座巨大的工廠,而每一個人類,就像是工廠中的螺絲釘一般。
而在表現手法方麵,電台司令樂隊將電子琴、大提琴、鍾琴、電子合成器等等眾多的元素融入到這張專輯之中。
某種程度上,《okputer》這張專輯,已經是帶有相當濃烈的“實驗搖滾”元素。
即便是在專輯發行二十年後來聽,依然是非常前衛且大膽的嚐試。
即便是電台司令樂隊自己,也無法再次複製這張專輯的成功。
可以說,在整個九十年代的搖滾樂壇,沒有任何一張專輯,能夠比《okputer》更加完美、更加令人為之癡迷。
唯一可能帶來麻煩的,就是這張專輯“反烏托邦”的主題。
所謂反烏托邦,就是和“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截然相反,通常表現為反人類、極權政府、生態災難或其他社會性的災難性衰敗等等。
例如電影《饑餓遊戲》的背景,就是典型的反烏托邦式社會。
反烏托邦主題在全世界都非常的盛行,受眾極為廣泛。
尤其是在西方社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資本主義、財團、金融寡頭發展到極限,便是會讓整個社會進入“反烏托邦時代”。
甚至於,自從《美麗新世界》等著名的反烏托邦作品誕生之後,由於對“反烏托邦”的恐懼,更是加劇了平民階層和“上流社會”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自然而然地,後者對於各種反烏托邦題材的作品,都是不可能有什麽好感的。
不過,看看文學界和影視圈裏層出不窮的反烏托邦作品就知道,沒好感是一迴事,但這並不影響那些“資本家”們利用反烏托邦主題的流行,去大舉的圈錢。
至於所謂“上流社會的感官”?
在綠油油的美元麵前,誰在乎這玩意?
羅傑也隻是稍微猶豫了一下,便是將題材方麵的顧慮拋到腦後,選定這張《okputer》專輯,作為下一張《搖滾聖經》的作品。
自然,專輯的名字不會再叫《okputer》。
這個名字出自著名的科幻小說《銀河係漫遊指南》當中的一句經典台詞:“好的,電腦(okputer),我現在要全手動控製!”
正是這句台詞,觸發了電台司令樂隊對於科技生活的思考,從而創作出了這張“科技控製人類”的反烏托邦專輯。
在九十年代,“電腦”這個單詞,也是科技、未來感的象征,用作專輯的名字,沒有任何的問題。
但現在已經是2013年了,電腦早已普及,隻是一件普通的家用電器而已。
在專輯命名的選擇上麵,羅傑主要考慮到的是兩個方向。
要麽延續電台司令樂隊原本的思路,用某件“科技感十足”的物品來為專輯命名。
要麽,就是強調“反烏托邦”的這一主題。
在和樂隊成員進行討論之後,最終一致決定選擇後者,用《美麗新世界(brave-new-world)》,為這張專輯命名。
完整的名字是《搖滾聖經-英倫搖滾篇:美麗新世界》。
這個名字來自於三十年代,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經典小說《美麗新世界》。
這本書是“三大反烏托邦小說”之一。
書中所描繪的,便是一個看上去美好而和諧,但實際上卻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未來世界。
或許東方的很多人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
但在西方,《美麗新世界》這本小說的影響力卻是極大,哪怕是沒看過小說的人,一聽到這個名字,腦海中也會構築起一個反烏托邦世界的模樣。
用這個名字來為這張專輯命名,便是為了強化專輯“反烏托邦”的這一主題。
“哇哦,這歌詞可真尖銳。”
胖子看著羅傑拿出的曲譜,不由得發出一陣陰陽怪氣的“讚歎”。
頓了頓,胖子看向羅傑,反問道:“你是不是忘了,現在你也是資本家的一員!”
胖子顯然是在開玩笑。
羅傑聞言,隻是笑了笑,沒有說話。
安妮卻是插話道:“現在白左聖母這麽多,反烏托邦主題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藉由“反烏托邦”這層外衣,將《美麗新世界》這張專輯與自由、人權之類聯係在一起,對於這張專輯的“格調”是很有好處的事情。
經過這些年的“商業熏陶”,樂隊眾人在營銷運作方麵的眼光都是很出色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看到羅傑拿出的曲譜、歌詞之後,隻是很短的時間,安妮就從中發現了這個非常合適的宣傳點。
“我也是這麽打算的。”
羅傑點點頭,說道:“具體的計劃還是讓公司的人來做吧,咱們就別瞎操心了。”
稍微停頓了一下,羅傑又說道:“這裏隻有曲譜,編曲方麵我還沒有仔細完善,隻有一個初步的想法,剩下的就交給你們來搞定吧。”
所謂的“初步的想法”,其實就是電台司令樂隊的“原版”。
但【darkness】樂隊並非是電台司令,在製作這張專輯的時候,肯定是要根據樂隊自身的情況,進行一些或大或小的調整。
不過一般來說,也隻是在編曲上做一些小的改動,不會進行“大修”。
一般來說,一支樂隊,在編曲的過程中,都是全隊成員一起參與進去的。
根據不同樂隊的情況,或許有主次的區別,但通常情況下,很少會將某個成員排除在外。
哪怕,是在樂隊裏“地位最低”的主唱,也是會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的。
不過,在《美麗新世界》這張專輯上,羅傑卻是不打算參與到編曲的工作當中去。
至少是不打算全程參與。
胖子顯然聽出了羅傑的言外之餘,不由問道:“你有別的事要忙?”
“這張專輯之後,剩下的就是最後三張《搖滾聖經》的專輯了。”
羅傑隨口說道:“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做完《美麗新世界》之後,隔上一段時間,大概一兩年左右,剩下的三張專輯我們直接以類似三部曲的形式一起發行。”
說著,羅傑聳了聳肩,又說道:“我得從現在開始,就為最後的三張專輯做準備。”
而是在電腦上新建了一個表格,將《搖滾聖經》接下來要推出的專輯風格一一羅列出來。
“原型搖滾”這個大類下,有爵士搖滾(jazz-rock)、原型搖滾兩個小項。
“另類搖滾”分類之下,則是英倫搖滾、另類搖滾。
至於“金屬樂搖滾”一欄,羅傑先是填上了一個“力量金屬”的小項,而後又想了許久,再次補上一個“重金屬硬搖滾”的標簽,不過在這個標簽後邊,卻是加上了一個問號,表示未確定。
同樣劃上問號的還有原型搖滾大類下的爵士搖滾,是否要製作這個風格的專輯,羅傑同樣也沒有想好。
前者是因為,《搖滾聖經》係列當中已經有了一張重金屬硬搖滾風格的專輯。
雖然《所羅門之鑰》的口碑相對差了些,但銷量在整個《搖滾聖經》係列當中反而是數一數二的。
畢竟,重金屬硬搖滾這個類型,幾乎可以說是搖滾音樂的代表。
不單單有著最多的頂級樂隊,同樣也是受眾最為廣泛的音樂類型之一。
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重金屬硬搖滾音樂的流行程度,還要超過絕大多數的流行音樂。
嚴格來說,重金屬硬搖滾風格的專輯,是最為適合作為《搖滾聖經》金屬樂搖滾部分的收官作品的。
再加上,羅傑也希望用一張更出色的專輯,來“挽迴”《所羅門之鑰》的口碑。
但是否要讓《搖滾聖經》係列出現兩張風格雷同的作品,這一點,羅傑還是有些猶豫不定。
至於爵士搖滾,則純粹是因為這個風格太過於小眾。
嚴格意義上來說,哪怕是對於大多數相對“硬核”的搖滾歌迷,除了吉米-亨德裏克斯之外,大部分人根本說不出一個爵士搖滾的大牌歌手或者樂隊的名字。
而吉米-亨德裏克斯,也隻是“借鑒”了爵士樂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搖滾音樂當中,並非【桑塔納】樂隊那種“純正的”爵士搖滾。
當然,用吉米-亨德裏克斯的作品,湊出一張爵士搖滾的專輯,倒是沒有任何問題。
吉他之神的作品,也絲毫不用為它的口碑和商業價值而擔憂。
然而,羅傑不是十分確定,這樣做是否有意義。
依照這個年代的“市場環境”來看,無論是前世,還是現在所在的這個世界,爵士搖滾基本上已經是被主流市場所淘汰的產物。
將已經被掃進垃圾堆裏的“文物”重新撿出來,即便是取得一定的成功,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糾結了許久之後,羅傑刪掉“爵士搖滾”的標簽。
又思考了片刻,將“重金屬硬搖滾”也刪除掉。
畢竟,《搖滾聖經》係列當中,已經有了一張《所羅門之鑰》。
再來一張“重金屬硬搖滾”風格的專輯,歌迷們倒是會買賬,但卻是有圈錢的嫌疑。
以後是否再推出這一風格的專輯是一迴事,但《搖滾聖經》係列當中,肯定是不能再重複了。
剩下的四個標簽,便是《搖滾聖經》最後的四張專輯。
按照順序,分別是英倫搖滾(britpop)、原型搖滾(rock-n’-roll)、力量金屬(power-metal)、另類搖滾(alternative-rock)。
首先是英倫搖滾。
英倫搖滾,在整個搖滾樂壇當中的分量無疑是相當重的。
這個分支之下的頂級樂隊數不勝數,其中又以披頭士和滾石這兩支樂隊最為成功。
——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在口碑方麵。
前者就不用說了,一直到羅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專輯銷量榜上,第二到第十的銷量加起來,還沒有披頭士多。
至於滾石,他們能夠在樂隊成立五十多年後,無論巡演的規模多大,依然是場場都爆滿,這也足以說明問題。
不過,在幾年前,樂隊已經分別以披頭士樂隊和滾石樂隊為“主題”,各自製作了一張專輯。
這兩支樂隊,最具代表性的一批作品,已經都是“用過了”。
若是再選他們的作品,這張《搖滾聖經》專輯的含金量還比不上樂隊以前發行的一張“普通專輯”,那就太離譜了點。
所以,羅傑隻是稍作猶豫,就將披頭士樂隊和滾石樂隊排除在外。
這兩支樂隊大牌倒是夠大牌了,可惜已經是“用過了”。
除了披頭士樂隊和滾石樂隊之外,英倫搖滾這一分支當中,可以稱得上大牌的樂隊也是有不少的。
諸如【模糊(blur)】樂隊、【山羊皮(suede)】樂隊、【綠洲(oasis)】樂隊、【電台司令(radiohead)】樂隊、【繆斯(muse)】樂隊、【北極猴(arctic-monkeys)】樂隊等等,隨便一個拉出來,在搖滾樂壇的影響力都不小。
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也都配得上《搖滾聖經》這個名字。
羅傑將腦海中的數千首歌幾乎翻了個遍,足足花費了半個月的時間對比,才終於做出了“最終決定”。
【電台司令】樂隊發行於1997年,被稱為“英倫搖滾的巔峰之作”的專輯《okputer》。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語言來形容這張專輯有多麽的“偉大”,下麵這句話應該是最恰當的描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英倫搖滾的領域內,《okputer》的地位,差不多相當於迷幻搖滾的《月之暗麵》、華麗搖滾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布魯斯搖滾的《天堂的階梯》。
放到整個搖滾音樂這個“大圈子”裏,對於這張專輯的評價或許會因為歌迷個人的音樂審美而有所變化。
但在英倫搖滾這個“小圈子”,《okputer》這張專輯就是毫無疑問的“封神之作”,甚至要超過滾石樂隊的同名專輯,又或者是山羊皮樂隊的ing-up》。
從主題上來看,《okputer》是一張典型的“反烏托邦”專輯。
就像是經典小說《美麗新世界》、《這完美的一天》那樣,描繪出了一個由科技控製人類、情感隔離、所有的一切都被既定的程序所設置,地球就仿佛一座巨大的工廠,而每一個人類,就像是工廠中的螺絲釘一般。
而在表現手法方麵,電台司令樂隊將電子琴、大提琴、鍾琴、電子合成器等等眾多的元素融入到這張專輯之中。
某種程度上,《okputer》這張專輯,已經是帶有相當濃烈的“實驗搖滾”元素。
即便是在專輯發行二十年後來聽,依然是非常前衛且大膽的嚐試。
即便是電台司令樂隊自己,也無法再次複製這張專輯的成功。
可以說,在整個九十年代的搖滾樂壇,沒有任何一張專輯,能夠比《okputer》更加完美、更加令人為之癡迷。
唯一可能帶來麻煩的,就是這張專輯“反烏托邦”的主題。
所謂反烏托邦,就是和“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截然相反,通常表現為反人類、極權政府、生態災難或其他社會性的災難性衰敗等等。
例如電影《饑餓遊戲》的背景,就是典型的反烏托邦式社會。
反烏托邦主題在全世界都非常的盛行,受眾極為廣泛。
尤其是在西方社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資本主義、財團、金融寡頭發展到極限,便是會讓整個社會進入“反烏托邦時代”。
甚至於,自從《美麗新世界》等著名的反烏托邦作品誕生之後,由於對“反烏托邦”的恐懼,更是加劇了平民階層和“上流社會”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自然而然地,後者對於各種反烏托邦題材的作品,都是不可能有什麽好感的。
不過,看看文學界和影視圈裏層出不窮的反烏托邦作品就知道,沒好感是一迴事,但這並不影響那些“資本家”們利用反烏托邦主題的流行,去大舉的圈錢。
至於所謂“上流社會的感官”?
在綠油油的美元麵前,誰在乎這玩意?
羅傑也隻是稍微猶豫了一下,便是將題材方麵的顧慮拋到腦後,選定這張《okputer》專輯,作為下一張《搖滾聖經》的作品。
自然,專輯的名字不會再叫《okputer》。
這個名字出自著名的科幻小說《銀河係漫遊指南》當中的一句經典台詞:“好的,電腦(okputer),我現在要全手動控製!”
正是這句台詞,觸發了電台司令樂隊對於科技生活的思考,從而創作出了這張“科技控製人類”的反烏托邦專輯。
在九十年代,“電腦”這個單詞,也是科技、未來感的象征,用作專輯的名字,沒有任何的問題。
但現在已經是2013年了,電腦早已普及,隻是一件普通的家用電器而已。
在專輯命名的選擇上麵,羅傑主要考慮到的是兩個方向。
要麽延續電台司令樂隊原本的思路,用某件“科技感十足”的物品來為專輯命名。
要麽,就是強調“反烏托邦”的這一主題。
在和樂隊成員進行討論之後,最終一致決定選擇後者,用《美麗新世界(brave-new-world)》,為這張專輯命名。
完整的名字是《搖滾聖經-英倫搖滾篇:美麗新世界》。
這個名字來自於三十年代,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經典小說《美麗新世界》。
這本書是“三大反烏托邦小說”之一。
書中所描繪的,便是一個看上去美好而和諧,但實際上卻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未來世界。
或許東方的很多人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
但在西方,《美麗新世界》這本小說的影響力卻是極大,哪怕是沒看過小說的人,一聽到這個名字,腦海中也會構築起一個反烏托邦世界的模樣。
用這個名字來為這張專輯命名,便是為了強化專輯“反烏托邦”的這一主題。
“哇哦,這歌詞可真尖銳。”
胖子看著羅傑拿出的曲譜,不由得發出一陣陰陽怪氣的“讚歎”。
頓了頓,胖子看向羅傑,反問道:“你是不是忘了,現在你也是資本家的一員!”
胖子顯然是在開玩笑。
羅傑聞言,隻是笑了笑,沒有說話。
安妮卻是插話道:“現在白左聖母這麽多,反烏托邦主題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藉由“反烏托邦”這層外衣,將《美麗新世界》這張專輯與自由、人權之類聯係在一起,對於這張專輯的“格調”是很有好處的事情。
經過這些年的“商業熏陶”,樂隊眾人在營銷運作方麵的眼光都是很出色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看到羅傑拿出的曲譜、歌詞之後,隻是很短的時間,安妮就從中發現了這個非常合適的宣傳點。
“我也是這麽打算的。”
羅傑點點頭,說道:“具體的計劃還是讓公司的人來做吧,咱們就別瞎操心了。”
稍微停頓了一下,羅傑又說道:“這裏隻有曲譜,編曲方麵我還沒有仔細完善,隻有一個初步的想法,剩下的就交給你們來搞定吧。”
所謂的“初步的想法”,其實就是電台司令樂隊的“原版”。
但【darkness】樂隊並非是電台司令,在製作這張專輯的時候,肯定是要根據樂隊自身的情況,進行一些或大或小的調整。
不過一般來說,也隻是在編曲上做一些小的改動,不會進行“大修”。
一般來說,一支樂隊,在編曲的過程中,都是全隊成員一起參與進去的。
根據不同樂隊的情況,或許有主次的區別,但通常情況下,很少會將某個成員排除在外。
哪怕,是在樂隊裏“地位最低”的主唱,也是會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的。
不過,在《美麗新世界》這張專輯上,羅傑卻是不打算參與到編曲的工作當中去。
至少是不打算全程參與。
胖子顯然聽出了羅傑的言外之餘,不由問道:“你有別的事要忙?”
“這張專輯之後,剩下的就是最後三張《搖滾聖經》的專輯了。”
羅傑隨口說道:“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做完《美麗新世界》之後,隔上一段時間,大概一兩年左右,剩下的三張專輯我們直接以類似三部曲的形式一起發行。”
說著,羅傑聳了聳肩,又說道:“我得從現在開始,就為最後的三張專輯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