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忽然想到了什麽,又說道:“你覺得riaa怎麽樣?”
riaa,全名叫做recording-industry-association-of-america,翻譯過來就是北美唱片業協會。
和北美電影協會一樣,riaa是一個“民間組織”,其成員主要為唱片業內的製作與發行公司,以及分銷商。
在北美範圍內,大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唱片業公司,都是riaa的成員。
當然,由於天然實力上的不對等,riaa的主要話語權,還是掌握在幾大巨頭的手中的。
riaa成立的初衷主要有三項。
首先,是為了維護藝人和唱片公司的權利,尤其是著作權及“第一修正案”相關的權利。
其次,是管理唱片製造與播放的標準,從最早的黑膠唱片、磁帶,到後來的卡式錄音帶、數字音頻磁帶、光碟,以及數字音樂等等。
從錄音到後期製作再到“迴放係統”的一係列技術標準,均由riaa進行統一的管理。
最後,則是參與管理、分配音樂版權的授權,以及征收與管理相關版稅。
——最後一項主要是為那些“實力不足”的小公司和獨立音樂人所提供的服務,當然,這項服務並不是免費的。
至於對北美市場的專輯以及單曲進行銷量認證和排行,則是為了擴展riaa的影響力,所做出的一個“附加性舉措”,並非riaa的“核心業務”。
事實上,riaa本身,更多的是和唱片公司、發行公司以及分銷商們打交道,和藝人之間的往來不多。
除非藝人自己也開了公司,否則大多數情況下,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跟riaa有多少來往。
羅傑所提出的,讓riaa加入到“搖滾複興”計劃中來,並不能給這個計劃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好處。
不過很快,安妮就明白了羅傑的想法。
這是為了讓“搖滾複興”計劃更加的“正式”,至少看上去要更正式一些。
作為一個觸角遍布整個唱片行業的協會,riaa說是民間組織,但實際上已經帶有一些半官方的性質。
若是有riaa的加入,“搖滾複興”計劃,至少在表麵上,會更加的“正式化”,也有助於說服那些對唱片業不了解的人。
——尤其是“孩子們”的家長。
對於“藝人”這個群體而言,無論是搖滾樂還是流行音樂,無論是歌手還是樂手,總是越年輕越好的。
以吉他手為例,絕大多數的吉他手,進步最快的,都是在青少年時期。
若是在這個階段能夠得到最專業的培訓,顯然是要比自己在家悶頭瞎練要好得多。
其它歌手、樂手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期,是學習能力最強、進步最快的階段。
也是“搖滾複興”計劃當中,主要的“選材範圍”。
而想要接觸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們,無論如何都避不開他們的家長。
並不是每一個家長都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娛樂圈這個名利場。
即便是願意的,也未必肯信任一家私人公司。
哪怕這家公司,壟斷了當今唱片業四分之三以上的資源和渠道。
這種情況下,riaa的名頭,就能夠為“搖滾複興”計劃帶來不小的幫助。
“這樣的話……”
安妮想了一會,說道:“隻需要借助riaa的名頭即可,沒必要讓他們參與太多的實際工作。”
“搖滾複興”這個項目,是由【darkness】樂隊發起,【量子音樂】所主導的。
而【量子音樂】的審批部門之所以批準這項計劃,當然不是為了做慈善,而是公司的高層認為,公司能夠從這項計劃中獲得長遠的利益。
——大多數接受了“搖滾複興”計劃扶持的音樂人,在達到了符合要求的標準之後,都會簽入【量子音樂】,這就是最大的好處。
而若是讓riaa來主導這個項目的話,那蛋糕怎麽分,卻是不好說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借用riaa的名頭,稍微分出去一些好處,但卻不給他們太多的實權。
“riaa說是民間組織,實際上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半官方的機構了,對他們來說,直接的利益未必要有多少,‘政績’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羅傑曾經和riaa進行過合作,清楚這些家夥的“利益訴求”是什麽,想了想,開口說道:“名義上,可以把這個項目掛在riaa名下,但實際操作不要讓他們插手太多,具體的尺度,讓公司那邊仔細研究一下。”
雖然“搖滾複興”計劃,是由樂隊所提出的。
但實際運作,還是交給了【量子音樂】來負責。
一些細節方麵的東西,羅傑幾人也不打算過多的插手。
頂多提出一個方向,然後讓【量子音樂】的專業人士去慢慢完善。
這件事也不急於一時,搖滾音樂的“沒落”,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
想要讓它重新煥發生機,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
無論是音樂人的培養,還是市場的重新開發,都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
不過,羅傑這邊不著急,【量子音樂】的效率卻是出人意料的快。
幾天之後,便是拿出了一份初步的計劃書,送給羅傑“過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雖然羅傑已經明言,自己不打算過多的插手這個項目,但畢竟樂隊才是“搖滾複興”計劃的發起者。
更重要的是,樂隊是【量子音樂】的母公司,【量子娛樂】最大的股東。
——雖然隻是並列的“最大”。
能夠在【量子音樂】混到高層的,職場中一些不能觸碰的雷區,是絕對不會去碰的。
在不對正常工作產生過多負麵影響的前提下,他們是寧可麻煩一些,也不願出什麽“差錯”。
羅傑不打算過多插手“搖滾複興”計劃倒不是隨口說說,而是真的不想多管這些事。
但計劃書都送來了,羅傑恰好閑著沒事,也就順手翻開看了看。
這隻是初步的計劃,還需要繼續進行完善,並根據各方麵談判的進展,反複進行修改,才會真正開始推動。
不過,從這份初步的計劃上,已經可以大致看出【量子音樂】打算如何推動“搖滾複興”這個項目了。
按照【量子音樂】的“預算”,這個項目需要的啟動資金並不算多,數百萬美元就綽綽有餘。
不過,卻需要相當龐大的資源。
簡單來說,“搖滾複興”計劃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在全北美範圍內,搜羅有興趣在搖滾音樂的領域進行發展,而且有天賦的音樂人。
這裏的“音樂人”,主要是指搖滾樂手和歌手,其次則是少量的創作者和音樂製作人。
考慮到“培養價值”方麵的因素,前者的年齡被嚴格限製在十三至十八歲之間,後者則沒有太多的限製,但會優先考慮“更加年輕的音樂人”。
第二個階段,則是為這些“未來的音樂人”進行係統化的培養。
其實,若是去看搖滾音樂的曆史,不難發現,那些出色的傳奇搖滾明星們,幾乎沒有一個是“學院派”出身,反而以“野路子”居多。
這其實有很多的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搖滾音樂最注重的並非是樂曲本身,而是音樂中所蘊含的“精神”。
諸如吉米-亨德裏克斯、大衛-鮑伊、鮑勃-迪倫等等,這些底層出身的“野路子”,他們或許在樂理、技巧方麵有所欠缺,但他們的經曆,反而是更加寶貴的一筆財富。
這些經曆,讓他們的音樂有了一種特殊的力量,能夠震撼人心。
不過,這種“人才”,單靠培養,卻是培養不出來的。
“搖滾複興”計劃所要培養的,也不是重現六十到八十年代,搖滾音樂最輝煌的那個時期,那一個個最頂尖的傳奇巨星。
事實上,無論是【darkness】樂隊,還是【量子音樂】,對於“搖滾複興”計劃,最高的期待,不過是培養出一批二三線水準的樂隊來。
這個年代,搖滾音樂之所以“沒落”,除了數字音樂模式下,“大熱單曲”對傳統的“專輯優先”模式的衝擊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因為在搖滾樂壇,缺乏了一批“中堅力量”。
頂級的大牌,當今樂壇其實是並不缺的。
不提羅傑的【darkness】樂隊,那些從八十年代就活躍至今的老牌樂隊當中,也有不少大名鼎鼎的角色。
哪怕當年的人氣差一點,幾十年積累的人氣擺在這裏,至少混到一線巨星的程度,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就好像和羅傑等人私交極好的【金屬猴子】、【a】等幾個樂隊,就屬於這種情況。
事實上,如今的搖滾樂壇,缺乏的是頂級樂隊之下,那些“中堅力量”。
套用一個經濟學的名詞,就是缺少“中產階層”。
如果一個國家,隻有富豪和窮人,沒有兩者中堅的“中產階層”,那會是什麽樣子?
看看非洲和中東的大多數國家就知道了。
現在的搖滾樂壇也是如此。
上有一個個老牌的“頂級樂隊”撐場麵,底層那些“無名小卒”也不缺。
但最重要的“中產階層”,倒也不至於說完全沒有,但數量卻是不足以支撐起這個龐大的市場,讓它繁榮起來。
“搖滾複興”計劃,所要培養的,正是這一批“中產階層”。
一個金字塔,自然不可能隻有底座和塔尖,中間那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這個“中產階層”,依靠過去那種“自由競爭”的方式,倒也不是不行。
但在搖滾音樂整體環境低迷的情況下,沒有足夠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業中來,唱片公司想要推動搖滾音樂的發展,或者說“複興”,就隻能自己培養。
學院派的方式未必適合搖滾音樂。
但卻是成本最低、效率最快,也最省事的辦法。
誠然,學院派的搖滾樂隊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於在很多自詡“硬核”的搖滾歌迷看來,他們根本算不上是一支搖滾樂隊。
但想要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擴充起搖滾樂壇的“中產階層”,學院派的培養手段,卻是最有效的。
至於頂級樂隊……
至少在未來的二十年裏,八十、九十年代的那一批大牌還撐得住場麵。
若是“搖滾複興”計劃能夠讓搖滾音樂重新繁榮起來,自然會有更多的年輕人主動加入這一行,從而在優勝劣汰之下,誕生出足夠出色的樂隊和歌手。
若是“搖滾複興”計劃失敗,那也不用再去考慮這些問題了。
至於“搖滾複興”計劃的最後一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自然是在這些年輕的音樂人成功的“畢業”之後,通過自發或者由【量子音樂】旗下的各個廠牌指定的方式,為他們組建起樂隊,大批量的推向市場。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絕大多數人都會被淘汰掉。
最終能夠有資格推出單曲、ep的,可能會是寥寥無幾。
但以“搖滾複興”計劃的規模,在三到五年的培養期之後,便會湧現出數以百計的新人樂隊。
這些樂隊,其中的大部分同樣會迅速被市場所淘汰掉。
但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之下,能夠走到最後的,最起碼,成為一個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小明星,是不成任何問題的。
一個兩個的小明星,對【量子音樂】來說沒有太大的價值。
但若是數量達到幾十個,即便是壟斷了唱片業大部分資源的【量子音樂】,也不會無視這股力量。
更何況,“搖滾複興”並非是一個短期的計劃,隻要被證實確實行得通,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若是有足夠的利益驅使,還會擴大規模。
這樣一來,通過“搖滾複興”計劃走進唱片業的二、三線搖滾明星,數量可就不會少了。
說不定,未來還會成為唱片業內舉足輕重的一股力量。
當然,這隻是一個初步的計劃,具體是否行得通,還得看第一期的成績。
若是成績理想,不單單是【量子音樂】可以從中受益。
任何一個參與到這項計劃中的組織、公司,又或者是個人,都能夠得到不小的好處。
對於這項計劃的發起者,【darkness】樂隊能夠從中得到的,更多的不是什麽美元之類的利益,而是看似虛無縹緲,但在很多時候卻能起到巨大作用的東西:聲望。
riaa,全名叫做recording-industry-association-of-america,翻譯過來就是北美唱片業協會。
和北美電影協會一樣,riaa是一個“民間組織”,其成員主要為唱片業內的製作與發行公司,以及分銷商。
在北美範圍內,大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唱片業公司,都是riaa的成員。
當然,由於天然實力上的不對等,riaa的主要話語權,還是掌握在幾大巨頭的手中的。
riaa成立的初衷主要有三項。
首先,是為了維護藝人和唱片公司的權利,尤其是著作權及“第一修正案”相關的權利。
其次,是管理唱片製造與播放的標準,從最早的黑膠唱片、磁帶,到後來的卡式錄音帶、數字音頻磁帶、光碟,以及數字音樂等等。
從錄音到後期製作再到“迴放係統”的一係列技術標準,均由riaa進行統一的管理。
最後,則是參與管理、分配音樂版權的授權,以及征收與管理相關版稅。
——最後一項主要是為那些“實力不足”的小公司和獨立音樂人所提供的服務,當然,這項服務並不是免費的。
至於對北美市場的專輯以及單曲進行銷量認證和排行,則是為了擴展riaa的影響力,所做出的一個“附加性舉措”,並非riaa的“核心業務”。
事實上,riaa本身,更多的是和唱片公司、發行公司以及分銷商們打交道,和藝人之間的往來不多。
除非藝人自己也開了公司,否則大多數情況下,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跟riaa有多少來往。
羅傑所提出的,讓riaa加入到“搖滾複興”計劃中來,並不能給這個計劃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好處。
不過很快,安妮就明白了羅傑的想法。
這是為了讓“搖滾複興”計劃更加的“正式”,至少看上去要更正式一些。
作為一個觸角遍布整個唱片行業的協會,riaa說是民間組織,但實際上已經帶有一些半官方的性質。
若是有riaa的加入,“搖滾複興”計劃,至少在表麵上,會更加的“正式化”,也有助於說服那些對唱片業不了解的人。
——尤其是“孩子們”的家長。
對於“藝人”這個群體而言,無論是搖滾樂還是流行音樂,無論是歌手還是樂手,總是越年輕越好的。
以吉他手為例,絕大多數的吉他手,進步最快的,都是在青少年時期。
若是在這個階段能夠得到最專業的培訓,顯然是要比自己在家悶頭瞎練要好得多。
其它歌手、樂手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期,是學習能力最強、進步最快的階段。
也是“搖滾複興”計劃當中,主要的“選材範圍”。
而想要接觸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們,無論如何都避不開他們的家長。
並不是每一個家長都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娛樂圈這個名利場。
即便是願意的,也未必肯信任一家私人公司。
哪怕這家公司,壟斷了當今唱片業四分之三以上的資源和渠道。
這種情況下,riaa的名頭,就能夠為“搖滾複興”計劃帶來不小的幫助。
“這樣的話……”
安妮想了一會,說道:“隻需要借助riaa的名頭即可,沒必要讓他們參與太多的實際工作。”
“搖滾複興”這個項目,是由【darkness】樂隊發起,【量子音樂】所主導的。
而【量子音樂】的審批部門之所以批準這項計劃,當然不是為了做慈善,而是公司的高層認為,公司能夠從這項計劃中獲得長遠的利益。
——大多數接受了“搖滾複興”計劃扶持的音樂人,在達到了符合要求的標準之後,都會簽入【量子音樂】,這就是最大的好處。
而若是讓riaa來主導這個項目的話,那蛋糕怎麽分,卻是不好說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借用riaa的名頭,稍微分出去一些好處,但卻不給他們太多的實權。
“riaa說是民間組織,實際上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半官方的機構了,對他們來說,直接的利益未必要有多少,‘政績’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羅傑曾經和riaa進行過合作,清楚這些家夥的“利益訴求”是什麽,想了想,開口說道:“名義上,可以把這個項目掛在riaa名下,但實際操作不要讓他們插手太多,具體的尺度,讓公司那邊仔細研究一下。”
雖然“搖滾複興”計劃,是由樂隊所提出的。
但實際運作,還是交給了【量子音樂】來負責。
一些細節方麵的東西,羅傑幾人也不打算過多的插手。
頂多提出一個方向,然後讓【量子音樂】的專業人士去慢慢完善。
這件事也不急於一時,搖滾音樂的“沒落”,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
想要讓它重新煥發生機,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
無論是音樂人的培養,還是市場的重新開發,都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
不過,羅傑這邊不著急,【量子音樂】的效率卻是出人意料的快。
幾天之後,便是拿出了一份初步的計劃書,送給羅傑“過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雖然羅傑已經明言,自己不打算過多的插手這個項目,但畢竟樂隊才是“搖滾複興”計劃的發起者。
更重要的是,樂隊是【量子音樂】的母公司,【量子娛樂】最大的股東。
——雖然隻是並列的“最大”。
能夠在【量子音樂】混到高層的,職場中一些不能觸碰的雷區,是絕對不會去碰的。
在不對正常工作產生過多負麵影響的前提下,他們是寧可麻煩一些,也不願出什麽“差錯”。
羅傑不打算過多插手“搖滾複興”計劃倒不是隨口說說,而是真的不想多管這些事。
但計劃書都送來了,羅傑恰好閑著沒事,也就順手翻開看了看。
這隻是初步的計劃,還需要繼續進行完善,並根據各方麵談判的進展,反複進行修改,才會真正開始推動。
不過,從這份初步的計劃上,已經可以大致看出【量子音樂】打算如何推動“搖滾複興”這個項目了。
按照【量子音樂】的“預算”,這個項目需要的啟動資金並不算多,數百萬美元就綽綽有餘。
不過,卻需要相當龐大的資源。
簡單來說,“搖滾複興”計劃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在全北美範圍內,搜羅有興趣在搖滾音樂的領域進行發展,而且有天賦的音樂人。
這裏的“音樂人”,主要是指搖滾樂手和歌手,其次則是少量的創作者和音樂製作人。
考慮到“培養價值”方麵的因素,前者的年齡被嚴格限製在十三至十八歲之間,後者則沒有太多的限製,但會優先考慮“更加年輕的音樂人”。
第二個階段,則是為這些“未來的音樂人”進行係統化的培養。
其實,若是去看搖滾音樂的曆史,不難發現,那些出色的傳奇搖滾明星們,幾乎沒有一個是“學院派”出身,反而以“野路子”居多。
這其實有很多的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搖滾音樂最注重的並非是樂曲本身,而是音樂中所蘊含的“精神”。
諸如吉米-亨德裏克斯、大衛-鮑伊、鮑勃-迪倫等等,這些底層出身的“野路子”,他們或許在樂理、技巧方麵有所欠缺,但他們的經曆,反而是更加寶貴的一筆財富。
這些經曆,讓他們的音樂有了一種特殊的力量,能夠震撼人心。
不過,這種“人才”,單靠培養,卻是培養不出來的。
“搖滾複興”計劃所要培養的,也不是重現六十到八十年代,搖滾音樂最輝煌的那個時期,那一個個最頂尖的傳奇巨星。
事實上,無論是【darkness】樂隊,還是【量子音樂】,對於“搖滾複興”計劃,最高的期待,不過是培養出一批二三線水準的樂隊來。
這個年代,搖滾音樂之所以“沒落”,除了數字音樂模式下,“大熱單曲”對傳統的“專輯優先”模式的衝擊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因為在搖滾樂壇,缺乏了一批“中堅力量”。
頂級的大牌,當今樂壇其實是並不缺的。
不提羅傑的【darkness】樂隊,那些從八十年代就活躍至今的老牌樂隊當中,也有不少大名鼎鼎的角色。
哪怕當年的人氣差一點,幾十年積累的人氣擺在這裏,至少混到一線巨星的程度,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就好像和羅傑等人私交極好的【金屬猴子】、【a】等幾個樂隊,就屬於這種情況。
事實上,如今的搖滾樂壇,缺乏的是頂級樂隊之下,那些“中堅力量”。
套用一個經濟學的名詞,就是缺少“中產階層”。
如果一個國家,隻有富豪和窮人,沒有兩者中堅的“中產階層”,那會是什麽樣子?
看看非洲和中東的大多數國家就知道了。
現在的搖滾樂壇也是如此。
上有一個個老牌的“頂級樂隊”撐場麵,底層那些“無名小卒”也不缺。
但最重要的“中產階層”,倒也不至於說完全沒有,但數量卻是不足以支撐起這個龐大的市場,讓它繁榮起來。
“搖滾複興”計劃,所要培養的,正是這一批“中產階層”。
一個金字塔,自然不可能隻有底座和塔尖,中間那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這個“中產階層”,依靠過去那種“自由競爭”的方式,倒也不是不行。
但在搖滾音樂整體環境低迷的情況下,沒有足夠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業中來,唱片公司想要推動搖滾音樂的發展,或者說“複興”,就隻能自己培養。
學院派的方式未必適合搖滾音樂。
但卻是成本最低、效率最快,也最省事的辦法。
誠然,學院派的搖滾樂隊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於在很多自詡“硬核”的搖滾歌迷看來,他們根本算不上是一支搖滾樂隊。
但想要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擴充起搖滾樂壇的“中產階層”,學院派的培養手段,卻是最有效的。
至於頂級樂隊……
至少在未來的二十年裏,八十、九十年代的那一批大牌還撐得住場麵。
若是“搖滾複興”計劃能夠讓搖滾音樂重新繁榮起來,自然會有更多的年輕人主動加入這一行,從而在優勝劣汰之下,誕生出足夠出色的樂隊和歌手。
若是“搖滾複興”計劃失敗,那也不用再去考慮這些問題了。
至於“搖滾複興”計劃的最後一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自然是在這些年輕的音樂人成功的“畢業”之後,通過自發或者由【量子音樂】旗下的各個廠牌指定的方式,為他們組建起樂隊,大批量的推向市場。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絕大多數人都會被淘汰掉。
最終能夠有資格推出單曲、ep的,可能會是寥寥無幾。
但以“搖滾複興”計劃的規模,在三到五年的培養期之後,便會湧現出數以百計的新人樂隊。
這些樂隊,其中的大部分同樣會迅速被市場所淘汰掉。
但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之下,能夠走到最後的,最起碼,成為一個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小明星,是不成任何問題的。
一個兩個的小明星,對【量子音樂】來說沒有太大的價值。
但若是數量達到幾十個,即便是壟斷了唱片業大部分資源的【量子音樂】,也不會無視這股力量。
更何況,“搖滾複興”並非是一個短期的計劃,隻要被證實確實行得通,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若是有足夠的利益驅使,還會擴大規模。
這樣一來,通過“搖滾複興”計劃走進唱片業的二、三線搖滾明星,數量可就不會少了。
說不定,未來還會成為唱片業內舉足輕重的一股力量。
當然,這隻是一個初步的計劃,具體是否行得通,還得看第一期的成績。
若是成績理想,不單單是【量子音樂】可以從中受益。
任何一個參與到這項計劃中的組織、公司,又或者是個人,都能夠得到不小的好處。
對於這項計劃的發起者,【darkness】樂隊能夠從中得到的,更多的不是什麽美元之類的利益,而是看似虛無縹緲,但在很多時候卻能起到巨大作用的東西: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