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盧卡斯要退休的消息,還是杜克-羅森伯格最先知道,然後轉告羅傑的。
羅森伯格家族與好萊塢關係密切,單論消息靈通程度,絕非羅傑這個“外來者”可比。
沾了安妮的光,【量子娛樂】在金融市場上投入的70多億美元,在經過了一年多的運作之後翻了一倍還要多,扣去各項成本,總共收迴了超過150億美元。
雖然說其中有一部分錢需要留做歸還未來幾年的債務,以及【量子音樂】旗下各個產業的運作。
單單隻是前者,就需要近百億美元,這還是要將【量子音樂】未來幾年的預期收入也截留下來,才勉強夠得上歸還花旗銀行以及富國銀行的兩筆巨額債務。
但即便如此,拿出二十億美元左右,用於收購盧卡斯影業,也不會對【量子娛樂】的資金鏈造成太大的壓力。
而且,即便不去考慮《星球大戰》、《印第安納瓊斯》兩大係列的版權,單單隻是一個工業光魔,就值得上這筆錢。
更何況,盧卡斯影業還擁有北美地區的線上和線下電影發行渠道。
雖然說盧卡斯影業的發行能力,和六大根本沒法比,甚至比不上獅門、藝匠等二線公司,但有和沒有,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音樂發行和電影發行不同,但線下的部分卻是可以互通的。
借助【量子音樂】的平台,再加上盧卡斯影業的基礎,【量子影業】完全有可能在這一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電影發行體係。
當然,羅傑想要收購盧卡斯影業,並非僅僅隻是為了好萊塢的布局。
確切地說,好萊塢的布局,隻是計劃中“順帶”的一部分。
更為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借助新聞集團的力量,對環球音樂集團進行打壓,甚至是直接的攻擊。
環球音樂集團背後有著法國自來水公司,既不缺資金,也不缺乏人脈。
但和華納、索尼相比起來,環球最大的劣勢在於,他們背後缺少傳媒力量的支持。
華納就不說了,時代華納一直是北美最大的傳媒集團之一,雖然現在的華納唱片早已不在時代華納旗下,但雙方之間的合作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至於索尼,情況和華納差不多。
索尼-bmg的大股東之一,貝塔斯曼集團,也稱得上是全球有數的傳媒業巨頭。
(注:前文一直寫的是貝斯塔曼,才注意到這個錯詞,設置快捷輸入的時候填錯了,應該是貝塔斯曼。)
雖然說在今年八月份的時候,索尼集團收購了貝塔斯曼手中,索尼-bmg唱片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但和華納一樣,唱片公司和傳媒集團之間的業務合作,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之內,這一點也不會有所改變。
至於環球背後的法國自來水公司,確實也掛了一個“傳媒集團”的名字,但看看他們旗下的產業:音樂、電視劇製作、電影製作、出版、電子遊戲……
什麽都有,就是沒有媒體。
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維旺迪旗下還是有一些媒體產業的,例如法國的canal+頻道,以及荷蘭、比利時等幾個小國的數字頻道。
除此之外,維旺迪還握有英國天空廣播公司的少量股份,但這點股份,並不足以讓維旺迪在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中有足夠的話語權。
至於說北美地區,維旺迪壓根沒有任何的媒體資源。
無論是電視、廣播,還是傳統的紙質媒體,都沒有。
維旺迪旗下的產業,包括環球音樂集團在內,在北美地區的宣傳和公關,更多的是依靠與其它傳媒集團的合作。
而新聞集團,就是環球最為依仗的合作方之一。
當然,反過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對於新聞集團在北美地區的媒體產業而言,環球音樂集團,也是一個頗為有些分量的客戶,每年都能為新聞集團帶來千萬美元級別的營收。
在盈利率並不算高的媒體行業中,這已經不是一個可以隨便忽視的小數目了。
深夜,詹姆斯-默多克仍然呆在書房裏,反複迴憶著和羅傑這次會麵的細節。
尤其是羅傑提出的這個附加條件,更是被詹姆斯-默多克反複分析,權衡利弊。
量子影業和二十世紀福克斯各自出資一半,收購盧卡斯影業,這一個條件,詹姆斯-默多克是沒有任何意見的。
按照詹姆斯-默多克的了解,盧卡斯影業的股東不會接受完全的股權置換方案,但現金加上股權置換,這個方案卻是有很大可能被對方所接受。
唯一的問題是,現金在這起交易中所占的比例如何,以及股權置換如何估算價格。
但這些都可以在談判中慢慢去解決,並不是無可調和的矛盾。
有量子影業拿出一半的現金,無論最後談出什麽樣的結果,二十世紀福克斯需要付出的資金都不會太多。
至少不會多到讓二十世紀福克斯拿不出來的程度。
至於收購完成之後的“分贓”,詹姆斯-默多克也沒有想到,自己隨口提出的,《星球大戰》加上《印第安納瓊斯》兩大係列的條件,羅傑竟然會一口答應下來。
詹姆斯-默多克很清楚,按照這樣的條件來分割的話,量子影業無疑是要吃不小的虧的。
事實上,詹姆斯-默多克提出這個條件的時候,並沒有想過羅傑會同意,而是打算借此要求一些額外的補償,比如一筆現金之類。
詹姆斯-默多克早就規劃好了自己的未來,繼承默多克家族,或者說新聞集團的第一步,就在二十世紀福克斯。
自然而然地,詹姆斯-默多克時刻對二十世紀福克斯保持著足夠的關注,對這家好萊塢巨頭的各個細節幾乎了如指掌。
對於二十世紀福克斯而言,盧卡斯影業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星球大戰》係列。
這個係列在盧卡斯影業,每一部新的電影能夠賺取數億美元的利潤,但若是放到二十世紀福克斯,這個數字最少也能翻上兩三倍。
這就是小廠牌和巨頭之間的區別所在。
隻要能夠拿到《星球大戰》係列,就算付出價值二十億美元的股份,二十世紀福克斯也絕對是不會虧本的。
但若是能夠在《星球大戰》係列之外,再拿到《印第安納瓊斯》係列,無疑會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後者雖然有了越拍越爛的趨勢,遠遠沒有《星球大戰》那麽值錢,但再怎麽往少了算,價值也有數億美元。
這還是在盧卡斯影業手中的價值。
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一部有著廣泛影響力的係列電影,在六大巨頭手中,和在一家小公司手中,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價值相差起碼也有數倍。
用羅傑的話來說,《星球大戰》和《印第安納瓊斯》兩個係列,就是【量子娛樂】與新聞集團合作的“誠意”。
哪怕詹姆斯-默多克再怎麽厚臉皮,也覺得這份誠意有些太重了。
若不是羅傑提出了額外的要求,詹姆斯-默多克甚至都不敢收下這份誠意。
作為一個從小接受商業思維教育的二代,詹姆斯-默多克在搶好處的時候通常不會有什麽猶豫,甚至有時會不擇手段。
但卻也知道另一件事:若是“好處”太大,是可能會撐死人的。
不過,若是加上羅傑額外提出的附加要求,站在中立的角度來看,雙方之間的付出與收獲,倒也勉強可以算得上是對等。
當然,這其中的前提,是雙方確實如同兩人所談好的那樣,完成對盧卡斯影業的收購和拆分。
量子影業有充沛的現金,二十世紀福克斯則在好萊塢業內有深厚的底蘊。
在其它競爭對手都因為次貸危機的影響,不可能拿得出足夠多的現金參與到競爭中的情況下,詹姆斯-默多克對這起收購能否完成,倒是沒有太多的擔心。
事實上,從2007年起,好萊塢就進入了銀根緊縮的時期。
別說大手筆的收購了,就連從來都“不差錢”的六大,在對待大製作電影的立項時,都表現的謹慎了許多。
若是詹姆斯-默多克有羅傑前世的記憶,就會知道一件事:喬治-盧卡斯在2009年就決定出售盧卡斯影業,但卻沒有人能給出讓喬治-盧卡斯滿意的報價。
一直到2012年,才被華特迪士尼以40億美元的價格買下。
當然,這一世,由於量子娛樂的加入,有了足夠的現金,這起收購案很可能會提前。
而且買下盧卡斯影業的,也不再是華特迪士尼,而是量子影業和二十世紀福克斯。
和這起收購是否能夠順利完成相比起來,詹姆斯-默多克更多考慮的卻是另一件事。
與二十世紀福克斯合作收購盧卡斯影業這件事,到底是【量子娛樂】進入好萊塢的標誌,還是為羅傑所提出的那個“額外”要求打幌子?
對方的主要目的是什麽?
而這些,又會對二十世紀福克斯,乃至於整個新聞集團,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詹姆斯-默多克是一個頗為自負的人,從來不將幾個兄弟姐妹放在眼裏,堅定地認為自己才是繼承新聞集團的唯一人選。
因而,無論在任何時候,詹姆斯-默多克的眼光從來不會隻放在一家公司上,而是會考慮到某一個重大決策,對於整個新聞集團的影響。
在詹姆斯-默多克的眼裏,毫無疑問,這一次與量子娛樂的合作,就是會對新聞集團未來數年產生重大影響的決策。
這樣的決策,詹姆斯-默多克當然不會自己做主。
隻有那個倔強而頑固的老狐狸,魯伯特-默多克,才能決定新聞集團的未來。
至少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如此。
但這並不妨礙,詹姆斯-默多克希望掌握更多的細節,以分析出足夠有價值的信息來。
哪怕僅僅隻是能夠寫出一份有分量的報告,提升一些在老頭子那裏的好感度,也是絕對值得的。
雖然詹姆斯-默多克一直認為那幾個兄弟姐妹們都是隻會敗家的廢物,但老頭子畢竟還沒有立下遺囑,指定自己為繼承人。
也就意味著,自己還需要繼續擴大領先的優勢,直到優勢大到足以讓魯伯特-默多克下定決心為止。
微黃的燈光下,詹姆斯-默多克反複翻閱著助手收集來的情報,試圖從一些蛛絲馬跡當中,分析出有價值的信息。
而在另一邊,倫敦市區的一座酒店當中,羅傑同樣也在反思著與詹姆斯-默多克的這次會麵。
毫無疑問,與新聞集團,與默多克家族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
即便是現在,默多克家族在西方上流社會也沒有什麽好的名聲。
更何況,前世竊聽門事件爆發之後,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更加證實了默多克家族的不擇手段。
但是,對於樂隊,對於【量子音樂】而言,想要贏得與環球之間的戰爭,或者最起碼具備基本的自保能力,單單靠自己,絕對是不夠的。
樂隊崛起的速度太快,幾乎可以稱之為奇跡。
就算是那些人盡皆知的美國夢裏最為夢幻的事跡,也不過就是如此了。
但崛起速度快,也就意味著根基不穩,更加沒有足夠的時間和人脈,去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為自己分擔風險、共同應對敵人。
隻有借勢,才是唯一的出路。
然而,借勢也不是那麽好借的。
有資格,也有能力壓製環球音樂集團的,無論是北美本土,還是放眼全球,也就數得上的那麽幾家。
想要說服任何一家,插手這場“戰爭”,【量子娛樂】都必須要付出足夠多的代價。
更加麻煩的是,即使樂隊肯付出這些代價,也無法確定別人在收到了好處之後,是否會轉手把自己賣了。
羅傑從不相信這些人的節操,在資本家眼裏,隻要有足夠的利益,沒有什麽是不能賣的。
幾乎是搜腸刮肚地翻遍了前世的記憶,羅傑才勉強挑出來一個,稍微有一點把握能夠“控製”的“合作方”。
新聞集團。
還在基於前世記憶,刻意讓人打探的消息中,確認了拉新聞集團下水的突破口,詹姆斯-默多克。
然而,突破口是有了,但能否如願將對方拉下水,事態的發展是否又會如預料的一般,羅傑也難以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
羅森伯格家族與好萊塢關係密切,單論消息靈通程度,絕非羅傑這個“外來者”可比。
沾了安妮的光,【量子娛樂】在金融市場上投入的70多億美元,在經過了一年多的運作之後翻了一倍還要多,扣去各項成本,總共收迴了超過150億美元。
雖然說其中有一部分錢需要留做歸還未來幾年的債務,以及【量子音樂】旗下各個產業的運作。
單單隻是前者,就需要近百億美元,這還是要將【量子音樂】未來幾年的預期收入也截留下來,才勉強夠得上歸還花旗銀行以及富國銀行的兩筆巨額債務。
但即便如此,拿出二十億美元左右,用於收購盧卡斯影業,也不會對【量子娛樂】的資金鏈造成太大的壓力。
而且,即便不去考慮《星球大戰》、《印第安納瓊斯》兩大係列的版權,單單隻是一個工業光魔,就值得上這筆錢。
更何況,盧卡斯影業還擁有北美地區的線上和線下電影發行渠道。
雖然說盧卡斯影業的發行能力,和六大根本沒法比,甚至比不上獅門、藝匠等二線公司,但有和沒有,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音樂發行和電影發行不同,但線下的部分卻是可以互通的。
借助【量子音樂】的平台,再加上盧卡斯影業的基礎,【量子影業】完全有可能在這一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電影發行體係。
當然,羅傑想要收購盧卡斯影業,並非僅僅隻是為了好萊塢的布局。
確切地說,好萊塢的布局,隻是計劃中“順帶”的一部分。
更為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借助新聞集團的力量,對環球音樂集團進行打壓,甚至是直接的攻擊。
環球音樂集團背後有著法國自來水公司,既不缺資金,也不缺乏人脈。
但和華納、索尼相比起來,環球最大的劣勢在於,他們背後缺少傳媒力量的支持。
華納就不說了,時代華納一直是北美最大的傳媒集團之一,雖然現在的華納唱片早已不在時代華納旗下,但雙方之間的合作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至於索尼,情況和華納差不多。
索尼-bmg的大股東之一,貝塔斯曼集團,也稱得上是全球有數的傳媒業巨頭。
(注:前文一直寫的是貝斯塔曼,才注意到這個錯詞,設置快捷輸入的時候填錯了,應該是貝塔斯曼。)
雖然說在今年八月份的時候,索尼集團收購了貝塔斯曼手中,索尼-bmg唱片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但和華納一樣,唱片公司和傳媒集團之間的業務合作,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之內,這一點也不會有所改變。
至於環球背後的法國自來水公司,確實也掛了一個“傳媒集團”的名字,但看看他們旗下的產業:音樂、電視劇製作、電影製作、出版、電子遊戲……
什麽都有,就是沒有媒體。
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維旺迪旗下還是有一些媒體產業的,例如法國的canal+頻道,以及荷蘭、比利時等幾個小國的數字頻道。
除此之外,維旺迪還握有英國天空廣播公司的少量股份,但這點股份,並不足以讓維旺迪在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中有足夠的話語權。
至於說北美地區,維旺迪壓根沒有任何的媒體資源。
無論是電視、廣播,還是傳統的紙質媒體,都沒有。
維旺迪旗下的產業,包括環球音樂集團在內,在北美地區的宣傳和公關,更多的是依靠與其它傳媒集團的合作。
而新聞集團,就是環球最為依仗的合作方之一。
當然,反過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對於新聞集團在北美地區的媒體產業而言,環球音樂集團,也是一個頗為有些分量的客戶,每年都能為新聞集團帶來千萬美元級別的營收。
在盈利率並不算高的媒體行業中,這已經不是一個可以隨便忽視的小數目了。
深夜,詹姆斯-默多克仍然呆在書房裏,反複迴憶著和羅傑這次會麵的細節。
尤其是羅傑提出的這個附加條件,更是被詹姆斯-默多克反複分析,權衡利弊。
量子影業和二十世紀福克斯各自出資一半,收購盧卡斯影業,這一個條件,詹姆斯-默多克是沒有任何意見的。
按照詹姆斯-默多克的了解,盧卡斯影業的股東不會接受完全的股權置換方案,但現金加上股權置換,這個方案卻是有很大可能被對方所接受。
唯一的問題是,現金在這起交易中所占的比例如何,以及股權置換如何估算價格。
但這些都可以在談判中慢慢去解決,並不是無可調和的矛盾。
有量子影業拿出一半的現金,無論最後談出什麽樣的結果,二十世紀福克斯需要付出的資金都不會太多。
至少不會多到讓二十世紀福克斯拿不出來的程度。
至於收購完成之後的“分贓”,詹姆斯-默多克也沒有想到,自己隨口提出的,《星球大戰》加上《印第安納瓊斯》兩大係列的條件,羅傑竟然會一口答應下來。
詹姆斯-默多克很清楚,按照這樣的條件來分割的話,量子影業無疑是要吃不小的虧的。
事實上,詹姆斯-默多克提出這個條件的時候,並沒有想過羅傑會同意,而是打算借此要求一些額外的補償,比如一筆現金之類。
詹姆斯-默多克早就規劃好了自己的未來,繼承默多克家族,或者說新聞集團的第一步,就在二十世紀福克斯。
自然而然地,詹姆斯-默多克時刻對二十世紀福克斯保持著足夠的關注,對這家好萊塢巨頭的各個細節幾乎了如指掌。
對於二十世紀福克斯而言,盧卡斯影業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星球大戰》係列。
這個係列在盧卡斯影業,每一部新的電影能夠賺取數億美元的利潤,但若是放到二十世紀福克斯,這個數字最少也能翻上兩三倍。
這就是小廠牌和巨頭之間的區別所在。
隻要能夠拿到《星球大戰》係列,就算付出價值二十億美元的股份,二十世紀福克斯也絕對是不會虧本的。
但若是能夠在《星球大戰》係列之外,再拿到《印第安納瓊斯》係列,無疑會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後者雖然有了越拍越爛的趨勢,遠遠沒有《星球大戰》那麽值錢,但再怎麽往少了算,價值也有數億美元。
這還是在盧卡斯影業手中的價值。
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一部有著廣泛影響力的係列電影,在六大巨頭手中,和在一家小公司手中,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價值相差起碼也有數倍。
用羅傑的話來說,《星球大戰》和《印第安納瓊斯》兩個係列,就是【量子娛樂】與新聞集團合作的“誠意”。
哪怕詹姆斯-默多克再怎麽厚臉皮,也覺得這份誠意有些太重了。
若不是羅傑提出了額外的要求,詹姆斯-默多克甚至都不敢收下這份誠意。
作為一個從小接受商業思維教育的二代,詹姆斯-默多克在搶好處的時候通常不會有什麽猶豫,甚至有時會不擇手段。
但卻也知道另一件事:若是“好處”太大,是可能會撐死人的。
不過,若是加上羅傑額外提出的附加要求,站在中立的角度來看,雙方之間的付出與收獲,倒也勉強可以算得上是對等。
當然,這其中的前提,是雙方確實如同兩人所談好的那樣,完成對盧卡斯影業的收購和拆分。
量子影業有充沛的現金,二十世紀福克斯則在好萊塢業內有深厚的底蘊。
在其它競爭對手都因為次貸危機的影響,不可能拿得出足夠多的現金參與到競爭中的情況下,詹姆斯-默多克對這起收購能否完成,倒是沒有太多的擔心。
事實上,從2007年起,好萊塢就進入了銀根緊縮的時期。
別說大手筆的收購了,就連從來都“不差錢”的六大,在對待大製作電影的立項時,都表現的謹慎了許多。
若是詹姆斯-默多克有羅傑前世的記憶,就會知道一件事:喬治-盧卡斯在2009年就決定出售盧卡斯影業,但卻沒有人能給出讓喬治-盧卡斯滿意的報價。
一直到2012年,才被華特迪士尼以40億美元的價格買下。
當然,這一世,由於量子娛樂的加入,有了足夠的現金,這起收購案很可能會提前。
而且買下盧卡斯影業的,也不再是華特迪士尼,而是量子影業和二十世紀福克斯。
和這起收購是否能夠順利完成相比起來,詹姆斯-默多克更多考慮的卻是另一件事。
與二十世紀福克斯合作收購盧卡斯影業這件事,到底是【量子娛樂】進入好萊塢的標誌,還是為羅傑所提出的那個“額外”要求打幌子?
對方的主要目的是什麽?
而這些,又會對二十世紀福克斯,乃至於整個新聞集團,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詹姆斯-默多克是一個頗為自負的人,從來不將幾個兄弟姐妹放在眼裏,堅定地認為自己才是繼承新聞集團的唯一人選。
因而,無論在任何時候,詹姆斯-默多克的眼光從來不會隻放在一家公司上,而是會考慮到某一個重大決策,對於整個新聞集團的影響。
在詹姆斯-默多克的眼裏,毫無疑問,這一次與量子娛樂的合作,就是會對新聞集團未來數年產生重大影響的決策。
這樣的決策,詹姆斯-默多克當然不會自己做主。
隻有那個倔強而頑固的老狐狸,魯伯特-默多克,才能決定新聞集團的未來。
至少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如此。
但這並不妨礙,詹姆斯-默多克希望掌握更多的細節,以分析出足夠有價值的信息來。
哪怕僅僅隻是能夠寫出一份有分量的報告,提升一些在老頭子那裏的好感度,也是絕對值得的。
雖然詹姆斯-默多克一直認為那幾個兄弟姐妹們都是隻會敗家的廢物,但老頭子畢竟還沒有立下遺囑,指定自己為繼承人。
也就意味著,自己還需要繼續擴大領先的優勢,直到優勢大到足以讓魯伯特-默多克下定決心為止。
微黃的燈光下,詹姆斯-默多克反複翻閱著助手收集來的情報,試圖從一些蛛絲馬跡當中,分析出有價值的信息。
而在另一邊,倫敦市區的一座酒店當中,羅傑同樣也在反思著與詹姆斯-默多克的這次會麵。
毫無疑問,與新聞集團,與默多克家族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
即便是現在,默多克家族在西方上流社會也沒有什麽好的名聲。
更何況,前世竊聽門事件爆發之後,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更加證實了默多克家族的不擇手段。
但是,對於樂隊,對於【量子音樂】而言,想要贏得與環球之間的戰爭,或者最起碼具備基本的自保能力,單單靠自己,絕對是不夠的。
樂隊崛起的速度太快,幾乎可以稱之為奇跡。
就算是那些人盡皆知的美國夢裏最為夢幻的事跡,也不過就是如此了。
但崛起速度快,也就意味著根基不穩,更加沒有足夠的時間和人脈,去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利益共同體,為自己分擔風險、共同應對敵人。
隻有借勢,才是唯一的出路。
然而,借勢也不是那麽好借的。
有資格,也有能力壓製環球音樂集團的,無論是北美本土,還是放眼全球,也就數得上的那麽幾家。
想要說服任何一家,插手這場“戰爭”,【量子娛樂】都必須要付出足夠多的代價。
更加麻煩的是,即使樂隊肯付出這些代價,也無法確定別人在收到了好處之後,是否會轉手把自己賣了。
羅傑從不相信這些人的節操,在資本家眼裏,隻要有足夠的利益,沒有什麽是不能賣的。
幾乎是搜腸刮肚地翻遍了前世的記憶,羅傑才勉強挑出來一個,稍微有一點把握能夠“控製”的“合作方”。
新聞集團。
還在基於前世記憶,刻意讓人打探的消息中,確認了拉新聞集團下水的突破口,詹姆斯-默多克。
然而,突破口是有了,但能否如願將對方拉下水,事態的發展是否又會如預料的一般,羅傑也難以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