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羅傑又和弗格森兄妹見了一麵,將那首歌的改編授權確定了下來。

    或許是為了和羅傑打好關係,在費用方麵,弗格森兄妹僅僅隻要了象征性的一美元,並且不涉及任何後續的分成,或者改編後新作品版權的分成。

    雙方又聊了許多音樂方麵的話題,最後話題漸漸轉移到閑聊上,羅傑對這兩兄妹的了解也多了許多。

    比如說,酒吧的那個大胡子酒保,就是兩兄妹的父親,同時也是那家酒吧的老板,這也是為什麽在喝酒的時候,大胡子不斷向羅傑“推銷”這兩兄妹。

    倒不是認出了羅傑的身份,隻是出於父親對孩子的支持,希望孩子們能夠有更多的粉絲,哪怕多一個也好。

    至於兩人膚色上的不同……

    哥哥理查德-弗格森是老弗格森和前妻所生,而妹妹麗貝卡-弗格森,則是老弗格森和第二任妻子的孩子。

    麗貝卡的母親和老弗格森一樣,都是標準的英國白人,至於理查德的母親,卻是一位黑人,這種家庭在歐洲非常常見,沒什麽好奇怪的。

    除了這些八卦之外,對於兩兄妹的“事業”,羅傑了解得更加深入。

    理查德和麗貝卡相差兩歲,哥哥已經高中畢業,沒有選擇去上大學,而是打算以音樂為生。

    妹妹還在上高中,不過也和哥哥有著同樣的想法,同時在創作才華上,麗貝卡也要比理查德更加優秀一些,兩人的歌曲,有接近一半都是出自麗貝卡之手,還有差不多三成是兩人合作完成,隻有不到百分之二十,是屬於理查德的作品。

    現在兩兄妹是以組合的形式,在父親的酒吧裏表演,但在羅傑看來,兩兄妹“分手”隻不過是遲早的事。

    不說一黑一白的兄妹組合有多麽難以適應流行樂壇的問題,單單隻是風格上的差異,就讓這兩兄妹沒辦法長期合作下去。

    理查德的音樂風格更加偏向於五六十年代那種經典搖滾,而妹妹麗貝卡的嗓音則更適合現代流行音樂。

    至於老弗格森所說的,兩兄妹得到了在雷丁利茲音樂節上演出的機會……

    這麽說倒也沒錯,不過卻不是得到了主辦方的邀請,而是在音樂節外圍自行搭建舞台表演。

    每逢大型音樂節,都會有不少懷揣著音樂夢想的人,在音樂節的場地之外進行演出,以期望能夠得到更多的粉絲,或者幹脆一步登天,被哪個唱片公司或者大牌經紀人看中。

    不過,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嘛……

    至少在羅傑的記憶當中,似乎沒有哪個大牌是通過這種方式被發掘出來的。

    無論是搖滾音樂,還是其它類型的音樂領域。

    自掏腰包錄上一張demo,然後去音樂製作人那裏推銷自己,都比這種方式更加靠譜。

    通過短短半個小時的表演,羅傑沒有從兩兄妹身上發現特別出色的潛力,不過卻也沒有差到哪去,若是按照一個“樂壇星探”的標準,屬於可簽可不簽的那種。

    簽下來沒多大潛力,不簽也沒什麽可惜,這種情況下,一般來說會被推薦到唱片公司,但在唱片公司那一關往往會被刷掉。

    不過剛剛收了兄妹倆的好處,羅傑在結束談話之前,考慮了片刻,留下一張名片,開口道:“如果你們有興趣去美國發展,可以打這個電話,說是我介紹的。但是……”

    羅傑本來想直言相告,說對方沒什麽潛力,不過猶豫了一下,還是沒有說出來,改口道:“沒什麽,就這樣吧。”

    人生的選擇是別人自己的事,羅傑和弗格森兄妹又算不上熟,沒必要多說什麽。

    至於說簽下來虧錢……

    反正就算虧也虧不到哪裏去,若是在初期推廣中看不到成效,mad唱片那邊的負責人又不是白癡,自然不會繼續在這對兄妹身上投入資源。

    幾天之後,羅傑接到mad唱片打來的電話,兩兄妹還是決定放棄學業,遠渡大洋彼岸。

    聽到這個消息,羅傑歎了一口氣,卻是沒有評價什麽。

    放下電話,羅傑看向兩名隊友,開口道:“繼續說剛才的話題,兩首歌會不會太少了?”

    三人在討論新專輯的問題,《你好,莫莉小姐》和《大長腿莎莉》的版權注冊已經在進行,這兩首歌將會確定為樂隊下一張專輯的歌曲。

    在連續發了三張《搖滾聖經》之後,樂隊認為這個係列應該暫停一段時間,至少要等到明年夏天,再發行下一部。

    而在這大半年的空白期當中,樂隊也不可能什麽都不做。

    發行一張完整專輯沒有太大的必要,一張ep總是要出的。

    但就算是ep,兩首歌也太少了點。

    更何況,這還關係到樂隊在少數族裔群體當中拓展粉絲的計劃,無論怎麽看,兩首歌,都顯得不夠重視。

    樂隊這幾年來雖然算得上是順風順水,但走到現在這個地步,要說沒有敵人,那怎麽可能?

    金字塔頂端的位置就這麽幾個,一個人上位,就必然要把另一個人擠下去。

    哪怕沒有什麽直接的矛盾,單單隻是利益兩個字,也足夠讓兩個沒有任何交集的人成為不死不休的敵人。

    若是被有心人朝著這個方向去引導輿論,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影響。

    “兩首歌夠了。”

    胖子從一開始就堅持著這個觀點:“這張ep是試探市場,其實出一首單曲就夠了,沒有必要出ep。根據發行之後的反饋,再調整後續的計劃。”

    “我同意胖子的看法。”

    安妮聳聳肩,開口道:“我們該休息一段時間了,我是指休一個長假,最少半年的長假。”

    雖然出發點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安妮和胖子的意見難得地達成了一致。

    看到兩人的想法一樣,羅傑也不再堅持,點點頭:“好吧,那就出一首單曲,另一首留著以後再說。你們覺得選哪首合適?”

    投票的結果沒有絲毫意外,三人都認為,《你好,莫莉小姐》要比《大長腿莎莉》的完成度更高一些,質量也同樣如此。

    隨後又簡單地討論了幾句,很快就確定下來,音樂節的演出結束之後,就直接在英國錄這首《你好,莫莉小姐》,錄完之後樂隊直接解散休假,將發行等事項丟給mad唱片去處理。

    等到明年的四月底到五月初,再重新集合,開始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做準備。

    “你們能休息半年,我這個假期可沒那麽輕鬆。”

    羅傑指了指自己的腦袋,抱怨道:“我有點後悔包攬樂隊作品創作了,明年最少要發兩張《搖滾聖經》,現在……”

    胖子好奇地問了一句:“有想法了麽?”

    “之前錄好的《郊區的耶穌》,明年三月到四月之間拿出來發行。”

    羅傑沉吟了片刻,繼續說道:“至於另外一張,我也有些思路了,不過具體還要看《你好,莫莉小姐》發行之後的反饋再決定出哪一張,總之在英式入侵和民謠搖滾中二選一吧。”

    明年,也就是2004年,是北美的大選年。

    按照傳統,北美連任失敗的總統極少,盡管現在因為美軍在中東陷入困境的緣故,現在象黨的那位總統在民間的支持率已經降到了最低點,但驢黨想要阻止對方連任,依然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隨著羅傑地位不斷的提升,雖然一直在避免和政.治打交道,但眼界卻是比前世開闊了不知道多少倍。

    以現在的眼界來看,前世green.day那張《美國白癡》專輯的大獲成功,除了作品本身足夠出色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張專輯契合了反戰派的聲音。

    而當時又正值大選年,驢黨為了打擊象黨,多半也是在背後推了一把的。

    歸根結底,娛樂圈比拚的從來都不是單純的作品,哪怕最為客觀的商業成績,也有太多作品質量之外的因素可以影響到它了。

    作品出色隻是前提,營銷上的成功,才是更為重要的。

    相較於《美國白癡》,《郊區的耶穌》去掉了許多敏感的歌,但本質上來說,《郊區的耶穌》依然是一張反戰主題的專輯,同樣契合大選年的“需要”。

    至少是驢黨一派的需要。

    雖然這張專輯的反戰主題沒有《美國白癡》那麽明確就是了,但隻要在宣傳中重點點出來,除非驢黨的幕僚都是白癡,否則肯定會加以利用。

    隻要借上股力,再加上《搖滾聖經》這個品牌,《郊區的耶穌》不說一定能超越前世的《美國白癡》,但至少也不會更差。

    羅傑沒興趣成為喬治-克魯尼那樣的政.治巨星,但利用社會環境來提升樂隊作品的影響力這種手段,運用起來卻是沒有半點壓力。

    至於說兩年前樂隊還在支持對中東宣戰,現在又調轉槍頭站到反戰一派去……

    這叫事嗎?

    在娛樂圈混,臉皮這種東西,完全可以丟進下水道裏去。

    若是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羅傑三人也不可能有今天這個成就了。

    “《郊區的耶穌》?”

    胖子顯然和羅傑想到一塊去了:“明年是大選年,出這張專輯正好。或許我們應該再加幾首更明確的反戰歌曲進去,其實《敲開天堂之門》就不錯,可惜是民謠搖滾……”

    “那張專輯往後放放吧,明年下半年或者2005年上半年出。”

    羅傑搖了搖頭:“其實朋克搖滾裏合適的歌我這也有,但是……政.治這種東西我們不要過多涉及,否則容易被來自神獸的力量降維打擊。”

    比如說《美國白癡》專輯中的那首《假日(holiday)》,這種歌要是成了主角的作品,尤其是2分半到3分鍾的那一段,分分鍾就要被不可描述的神獸給變成一串4開頭的神秘代碼。

    咳……

    危險的話題到此為止……

    胖子還想追問,卻被安妮打斷了:“其實我更關心你剛才說的英式入侵。我有沒有跟你們說過?在認識你們之前,蟲子樂隊是我最喜歡的搖滾樂隊。”

    英式入侵,指的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大量英國搖滾樂隊登錄北美的浪潮。

    在羅傑的前世,這股浪潮由披頭士帶領,這支偉大的樂隊在1964年為英國人敲開了北美的大門,第一次北美巡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而緊隨其後的滾石等樂隊看到披頭士的成功,也紛紛殺向北美。

    而這段時間,正值貓王將事業核心轉向好萊塢,其它同時期的頂尖巨星也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處於活躍期,整個北美樂壇幾乎毫無抵抗之力,就被英國人所攻陷。

    這個世界的英國入侵和前世大同小異,隻不過敲開北美大門的樂隊變成了一支叫做【蟲子】的樂隊。

    這個世界的蟲子樂隊,有點像是前世的披頭士樂隊,以及戴夫-克拉克五人組(the.dave.rk.five)結合的感覺。

    戴夫-克拉克五人組是和披頭士同時期的樂隊,在六十年代中期,曾經是“英國入侵”狂潮的締造者之一,一度和披頭士齊名,但卻隻是曇花一現,沒能走得更遠,到了二十一世紀,甚至沒有幾個人還記得他們。

    這個世界的的蟲子樂隊,就像是披頭士和戴夫-克拉克五人組平均了一下,發展得不錯,卻沒有了前世披頭士那般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橫掃全球樂壇的霸氣。

    當然,作為這個世界英式入侵的扛鼎樂隊,蟲子樂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隻不過它的結局和前世的披頭士一樣淒慘,雙核心之一被粉絲槍殺,樂隊解散之後幾乎所有歌曲的版權都被“朋友”米迦勒-傑佛遜竊取,另一位核心都六十多歲了,還在和米迦勒-傑佛遜打著版權官司……

    扯遠了……

    雖然英式入侵指的是搖滾樂壇中的一個曆史事件,但通常來說,同樣也是指披頭士樂隊時期的英國搖滾風格。

    和英倫搖滾不同的是,英式入侵是六七十年代的風格,而英倫搖滾則是以九十年代的綠洲(oasis)、blur等樂隊為代表的搖滾風格。

    雖然都出自英國,但因為時代的不同,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

    “對,英式入侵。”

    羅傑點了點頭:“如果《你好,莫莉小姐》的反響出色,我們明年下半年就做這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搖滾教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黑色貝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黑色貝斯並收藏搖滾教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