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你們和唱片公司的矛盾很深。”
關於樂隊和二十世紀娛樂的矛盾,從《1》專輯還沒有發行的時候,就有媒體開始炒作了。
雖然沒有人在這方麵挖出過什麽大新聞,但也算不上是秘密。
索斯科聊了一會這方麵的事情,又問出一個不在列表上的問題:“樂隊和唱片公司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什麽地方?是利益分配不均嗎?”
當然是!除了利益,還有什麽能引起不可調和的矛盾?
羅傑心裏吐槽著,同時大腦飛速運轉,思考著如何迴複。
和“母公司”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的明星很多,不說全部,但一百個裏至少有九十九個都是因為利益衝突。
但麵對公眾的時候,卻幾乎沒有人會這麽赤裸裸地說出來。
在粉絲們眼裏,明星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追求的都是藝術,怎麽可能喜歡鈔票這麽庸俗的東西?
咳……
當然,這是至少十年前的觀點。
至於現在,這麽想的純情少年們依然不少,但更多的人卻早就清楚明星這種生物都是一群什麽玩意。
按照“標準答案”來說,羅傑應該談理念分歧、工作強度之類的問題,這樣可以很有效的迴避一些敏感話題。
不過仔細考慮過之後,羅傑卻沒有這麽說。
腦海裏閃過無數個念頭,實際過去的時間隻是幾秒鍾而已。
短暫地沉默過後,羅傑開口道:“矛盾有很多,例如創作理念、工作強度等等,但是最大的矛盾在於利益。公司從樂隊身上賺到了大筆的美元,但樂隊得到的卻隻有一點蠅頭小利。”
似乎是因為羅傑的答案太過驚人,索斯科楞了幾秒鍾才反應過來,連忙問道:“你是說唱片公司拿走了你們應得的錢?”
觀眾席上,也適時地響起了一片喧嘩聲。
從這一點來看,錄製間內的幾十名觀眾應該都是雇來的“群眾演員”,演技堪比好萊塢明星。
“說是拿走不算準確,嚴格來講公司並沒有違反合約。”
羅傑先是否認了索斯科話裏的陷阱,然後又強調道:“我的意思是,這份唱片合約本身就不符合樂隊的價值。”
索斯科很好奇:“可以詳細說說嗎?”
“具體條款需要保密,我不能違反合同。”
羅傑搖了搖頭,然後列舉了一個數據:“公司拿走了絕大部分版權暫且不說,單說收入方麵。從樂隊的第一支單曲《we.will.rock.you》,到上一張專輯《2》,一共創造了至少十億美元的價值,你猜樂隊得到了多少?”
“十億美元?!上帝!休-格蘭特三年創造的價值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數字了!”
索斯科很配合地露出了震驚的表情,盡管他在節目開播之前,就詳細地調查過樂隊,很清楚這一點。
——無論是唱片業協會的認證,還是ifpi認證,數據都是公開的,查一下銷量,再乘以專輯的單價,也就能計算個差不多。
如果是計算全球銷量的話,實際數字絕對在十億美元以上。
畢竟,除了幾張單曲之外,大部分專輯的定價都遠遠超過十美元,銷量則早已過億。
“震驚”過後,索斯科又問道:“你們分到了多少?我覺得怎麽也得有三億美元吧?”
“怎麽可能?如果有三億美元的收入,樂隊根本不可能和公司鬧矛盾。”
羅傑露出一個意味不明的笑容:“截止目前為止,大概一億美元多一些,準確的數字應該在1.1億到1.2億之間,稅前。”
“稅前”兩個字被加重了語氣,誰都知道北美的稅收有多麽嚇人。
十億美元的總價值,樂隊隻分到了十分之一,看起來確實非常的不公平。
不過這十億美元卻要很多環節來分。
樂隊、製作方二十世紀娛樂、發行方、經銷商、零售商等等。
若是再往細算,製作團隊、保險公司、物流公司、刻錄廠、廣告公司……
可以計入成本或者分潤利潤的環節多達數十個。
舉個栗子,以《燃燒》專輯為例,建議零售價16.99美元,而實際分成的價格卻是批發價12美元,這就有了接近百分之三十的差額。
樂隊能夠分享到的是12美元的四分之一,即3美元,如果按照零售價來算,這3美元大約相當於百分之十七點六。
這還是北美的銷售分成,而海外,如果按照過去的模式,以賣斷的方式授權,無論海外賣出去了多少,樂隊能享受分成的都是固定的買斷費的四分之一。
不過這筆賬沒必要細算,公眾也不需要懂。
十億美元和一億美元兩個數字擺出來,誰都能看出來樂隊受了委屈。
至於這委屈到底有多大,誰在乎?
媒體需要的隻是一個炒作的噱頭,而公眾想看到的,隻是“有趣”的新聞。
至於樂隊的死忠粉絲們……
“迴去得聯係一下卡爾-瓦倫丁,控製好粉絲的情緒,別真有一群人圍著公司門口去抗議。”
羅傑一邊想著,一邊配合著索斯科,幾個問題過後,不著痕跡地將話題轉移迴《燃燒》和《信仰》兩張專輯上去。
唱片公司隻在乎利潤不在乎臉麵是一迴事,真要鬧大了,對樂隊也沒有任何好處。
包括二十世紀娛樂在內,絕大多數唱片公司不會在意旗下的明星在需要的時候抹黑自己,但前提是有利可圖,並且不能鬧得太過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有位偉大的人曾經說過,一個人到死的時候依然家財萬貫,這是一種恥辱。抱歉,我曆史學得不太好,不記得是誰說的這話了。”
電視機裏正在播放《索斯科秀》,羅傑正在侃侃而談:“我們在過去三年裏,在慈善上投入了大約一千萬美元,未來會投入更多。我和我的隊友們討論過,一致同意,在《燃燒》專輯上的收入,會拿出至少三分之一,用於成立一個慈善基金,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樂隊在過去幾年裏花在“慈善”上的錢並不少。
全部都是業內人士召開的慈善晚宴上捐出去的,舉辦者都是華納這樣密切合作的唱片公司,或者某位在頒獎季影響力巨大的核心會員。
雖然每一次數額不大,但都有據可查,一千萬美元這個總數也不算低。
盡管實際被用於慈善的數字隻有上帝或者撒旦才知道有多少,但沒人在乎這一點。
錢花出去了,而且是以慈善的名義花出去,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這也是對一些記者提出的,“樂隊賺了一億美元,為什麽不熱衷於慈善事業”的迴應。
在北美,無論是明星還是富豪,投資慈善幾乎是默認的傳統,除了極少數腦子不太靈光的家夥,隻要收入達到一定程度,沒有人會在這方麵省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慈善投入和稅款一樣,是必須的開銷。
隻不過前者的運作空間遠遠大於後者,尤其是在有自己的慈善基金的情況下。
“做慈善是件好事,尤其是在北美,你們做了個聰明的選擇。”
加裏-貝爾打開酒櫃,拿出威士忌和冰塊,一邊倒酒一邊說道:“說起來,你們的唱片合約怎麽樣了?”
最近這段時間,加裏-貝爾一直在盯著陽光海岸的收購,對外界的關注少了許多。
“專輯快錄完了,大概七月前就能休假,十月份還有一次巡演,然後就算解脫了。”
羅傑接過酒杯喝了一口,似乎覺得酒精味太重,又往杯子裏丟了幾塊冰塊。
在返迴紐約之前,羅傑為自己爭取了兩天的時間。
除了要和加裏-貝爾談談陽光海岸的事情之外,更多的是為了休息。
這一個多月來忙得腳不沾地,哪怕再怎麽精力旺盛,也有些堅持不下去的感覺。
半杯威士忌下肚,胸腔內火辣辣的感覺非常的過癮。
少量的酒精刺激可以讓人更加清醒,羅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有什麽科學依據,但在自己身上卻體現得非常明顯。
相較於咖啡來說,少量的酒精,更加容易讓自己集中起注意力。
放下酒杯,靠在沙發上,隨口問道:“喬伊斯他們不在洛杉磯?”
“度假去了,留了一堆爛攤子給我。”
提起幾個隊友,加裏-貝爾露出無奈的表情:“他們玩得一個比一個瘋,根本管不住。”
玩搖滾的,有幾個玩的不瘋的?
羅傑算是很安分的人了,進了派對還不是一樣開始瘋狂搞事?
搖了搖頭,沒去評論對方的隊友,開口問道:“公司賬麵上還剩下多少錢?”
“你說的哪個?”
加裏-貝爾一時間沒反應過來羅傑說的“公司”是指哪一個,幹脆兩個都迴答了一遍:“陽光海岸賬上隻有不到一千萬美元,搖滾控股集團賬上還有大概三千萬。”
似乎是怕羅傑擔心什麽,又補充道:“最近沒有大的業務,幾個新人的唱片都是小規模發行為主,最起碼半年內不需要注資,不用擔心。”
小規模發行的專輯,即使市場反響良好,擴大發行規模,那也是要走流程的。
在樂壇內,這種發行方式有一整套成熟的體係可以借鑒。
通常來說,從製作到發行,再到擴大發行規模,整個周期長達半年以上,甚至一年。
現在雷蒙娜-拉維尼等人的專輯還在製作流程當中,發行都還是沒影的事,更不要說擴大投入了。
至少在幾個月內,陽光海岸賬上的幾百萬美元絕對是夠用的。
就算以後要擴大發行規模,那也是以後的事。
“我擔心的倒不是這個。”
羅傑搖了搖頭,又問道:“我聽說還有一個股東不願意賣手裏的股份?”
除了在股市裏的流通股之外,絕大多數陽光海岸的股東都賣出了手中的股份。
除了這家公司的創始人。
不過這位創始人經過無數輪融資之後,手中的股份隻剩下了百分之五多一點,對三支樂隊的威脅有限。
在另一位創始人選擇賣出股份之後,這個僅剩的阻力也僅僅隻是阻力,而不是阻礙。
“我覺得多砸點錢他就會點頭,比如說開出雙倍的價格,不過收購團隊不建議我這麽做。”
加裏-貝爾聳聳肩,做了一個無奈的手勢:“你懂的,在這方麵,我更相信那些專家的意見,而不是憑感覺來。”
合作夥伴是一個聽的進別人意見的人,這總歸是一件好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羅傑三人能夠和【金屬猴子】、【a】、【本森的煙火】幾支樂隊成為好友,除了搖滾和派對這兩個共同的愛好之外,核心成員的性格相似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羅傑、加裏-貝爾、埃文-泰勒以及【本森的煙火】前任核心魯伯特-賈爾斯,都是較為理性的性格。
“他們有說原因嗎?”
羅傑倒是不在意多砸點錢去迴收對方手上的股份,反正就剩最後一個股東了,不存在影響其他股份的收購這樣的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再怎麽漲價,難道還能漲到天上去?
溢價百分之二十不夠,那就百分之五十、一倍。
總不能要溢價兩倍以上吧?那就不叫溢價,叫宰人。
但是既然收購團隊提出了反對,肯定是有必要的理由。
“說是會影響對公司的控製力,例如有些元老高層不好管理之類的。”
加裏-貝爾搖了搖頭:“具體的東西我不太懂,迴頭我把他們的報告發到你郵箱上。”
“行吧,這方麵你多盯著點,我們最近沒時間關注這些。”
羅傑聽著也覺得有些懵逼,不過卻沒有提出反對。
隻要能夠按照預期的時間和價格拿下陽光海岸,並且保留下大部分有價值的員工和發行能力,具體怎麽操作的,羅傑沒有興趣去詳細了解。
“對了。”
加裏-貝爾像是想起了什麽,開口道:“你推薦的那個女孩挺不錯的,雖然唱功不太好,但是做完後期以後效果很棒。”
羅傑嚇了一跳:“已經做完後期了?這麽快?”
從推薦雷蒙娜-拉維尼簽約到現在,滿打滿算也就兩個月,中間還有將近一個月浪費在了簽約談判上。
這就連專輯的後期都搞定了?
開火箭也沒有這麽快的吧?
“後期和錄音同步開始的,隻做完了一首歌,好像還是你寫的,叫什麽《滑板少年》,樣帶在公司,我叫人拷貝一份給你。”
加裏-貝爾調侃道:“是不是看上她了?”
“她還沒成年呢,現在下手太早了。”
羅傑倒是沒有否認自己的興趣,不過卻沒有在這個話題上多做糾纏:“相比於雷蒙娜-拉維尼,我更看好ac-130樂隊。”
艾薇兒和林肯公園哪個更出色?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僅僅隻從賺錢這個角度來說,後者無疑要更勝一籌。
關於樂隊和二十世紀娛樂的矛盾,從《1》專輯還沒有發行的時候,就有媒體開始炒作了。
雖然沒有人在這方麵挖出過什麽大新聞,但也算不上是秘密。
索斯科聊了一會這方麵的事情,又問出一個不在列表上的問題:“樂隊和唱片公司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什麽地方?是利益分配不均嗎?”
當然是!除了利益,還有什麽能引起不可調和的矛盾?
羅傑心裏吐槽著,同時大腦飛速運轉,思考著如何迴複。
和“母公司”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的明星很多,不說全部,但一百個裏至少有九十九個都是因為利益衝突。
但麵對公眾的時候,卻幾乎沒有人會這麽赤裸裸地說出來。
在粉絲們眼裏,明星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追求的都是藝術,怎麽可能喜歡鈔票這麽庸俗的東西?
咳……
當然,這是至少十年前的觀點。
至於現在,這麽想的純情少年們依然不少,但更多的人卻早就清楚明星這種生物都是一群什麽玩意。
按照“標準答案”來說,羅傑應該談理念分歧、工作強度之類的問題,這樣可以很有效的迴避一些敏感話題。
不過仔細考慮過之後,羅傑卻沒有這麽說。
腦海裏閃過無數個念頭,實際過去的時間隻是幾秒鍾而已。
短暫地沉默過後,羅傑開口道:“矛盾有很多,例如創作理念、工作強度等等,但是最大的矛盾在於利益。公司從樂隊身上賺到了大筆的美元,但樂隊得到的卻隻有一點蠅頭小利。”
似乎是因為羅傑的答案太過驚人,索斯科楞了幾秒鍾才反應過來,連忙問道:“你是說唱片公司拿走了你們應得的錢?”
觀眾席上,也適時地響起了一片喧嘩聲。
從這一點來看,錄製間內的幾十名觀眾應該都是雇來的“群眾演員”,演技堪比好萊塢明星。
“說是拿走不算準確,嚴格來講公司並沒有違反合約。”
羅傑先是否認了索斯科話裏的陷阱,然後又強調道:“我的意思是,這份唱片合約本身就不符合樂隊的價值。”
索斯科很好奇:“可以詳細說說嗎?”
“具體條款需要保密,我不能違反合同。”
羅傑搖了搖頭,然後列舉了一個數據:“公司拿走了絕大部分版權暫且不說,單說收入方麵。從樂隊的第一支單曲《we.will.rock.you》,到上一張專輯《2》,一共創造了至少十億美元的價值,你猜樂隊得到了多少?”
“十億美元?!上帝!休-格蘭特三年創造的價值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數字了!”
索斯科很配合地露出了震驚的表情,盡管他在節目開播之前,就詳細地調查過樂隊,很清楚這一點。
——無論是唱片業協會的認證,還是ifpi認證,數據都是公開的,查一下銷量,再乘以專輯的單價,也就能計算個差不多。
如果是計算全球銷量的話,實際數字絕對在十億美元以上。
畢竟,除了幾張單曲之外,大部分專輯的定價都遠遠超過十美元,銷量則早已過億。
“震驚”過後,索斯科又問道:“你們分到了多少?我覺得怎麽也得有三億美元吧?”
“怎麽可能?如果有三億美元的收入,樂隊根本不可能和公司鬧矛盾。”
羅傑露出一個意味不明的笑容:“截止目前為止,大概一億美元多一些,準確的數字應該在1.1億到1.2億之間,稅前。”
“稅前”兩個字被加重了語氣,誰都知道北美的稅收有多麽嚇人。
十億美元的總價值,樂隊隻分到了十分之一,看起來確實非常的不公平。
不過這十億美元卻要很多環節來分。
樂隊、製作方二十世紀娛樂、發行方、經銷商、零售商等等。
若是再往細算,製作團隊、保險公司、物流公司、刻錄廠、廣告公司……
可以計入成本或者分潤利潤的環節多達數十個。
舉個栗子,以《燃燒》專輯為例,建議零售價16.99美元,而實際分成的價格卻是批發價12美元,這就有了接近百分之三十的差額。
樂隊能夠分享到的是12美元的四分之一,即3美元,如果按照零售價來算,這3美元大約相當於百分之十七點六。
這還是北美的銷售分成,而海外,如果按照過去的模式,以賣斷的方式授權,無論海外賣出去了多少,樂隊能享受分成的都是固定的買斷費的四分之一。
不過這筆賬沒必要細算,公眾也不需要懂。
十億美元和一億美元兩個數字擺出來,誰都能看出來樂隊受了委屈。
至於這委屈到底有多大,誰在乎?
媒體需要的隻是一個炒作的噱頭,而公眾想看到的,隻是“有趣”的新聞。
至於樂隊的死忠粉絲們……
“迴去得聯係一下卡爾-瓦倫丁,控製好粉絲的情緒,別真有一群人圍著公司門口去抗議。”
羅傑一邊想著,一邊配合著索斯科,幾個問題過後,不著痕跡地將話題轉移迴《燃燒》和《信仰》兩張專輯上去。
唱片公司隻在乎利潤不在乎臉麵是一迴事,真要鬧大了,對樂隊也沒有任何好處。
包括二十世紀娛樂在內,絕大多數唱片公司不會在意旗下的明星在需要的時候抹黑自己,但前提是有利可圖,並且不能鬧得太過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有位偉大的人曾經說過,一個人到死的時候依然家財萬貫,這是一種恥辱。抱歉,我曆史學得不太好,不記得是誰說的這話了。”
電視機裏正在播放《索斯科秀》,羅傑正在侃侃而談:“我們在過去三年裏,在慈善上投入了大約一千萬美元,未來會投入更多。我和我的隊友們討論過,一致同意,在《燃燒》專輯上的收入,會拿出至少三分之一,用於成立一個慈善基金,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樂隊在過去幾年裏花在“慈善”上的錢並不少。
全部都是業內人士召開的慈善晚宴上捐出去的,舉辦者都是華納這樣密切合作的唱片公司,或者某位在頒獎季影響力巨大的核心會員。
雖然每一次數額不大,但都有據可查,一千萬美元這個總數也不算低。
盡管實際被用於慈善的數字隻有上帝或者撒旦才知道有多少,但沒人在乎這一點。
錢花出去了,而且是以慈善的名義花出去,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這也是對一些記者提出的,“樂隊賺了一億美元,為什麽不熱衷於慈善事業”的迴應。
在北美,無論是明星還是富豪,投資慈善幾乎是默認的傳統,除了極少數腦子不太靈光的家夥,隻要收入達到一定程度,沒有人會在這方麵省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慈善投入和稅款一樣,是必須的開銷。
隻不過前者的運作空間遠遠大於後者,尤其是在有自己的慈善基金的情況下。
“做慈善是件好事,尤其是在北美,你們做了個聰明的選擇。”
加裏-貝爾打開酒櫃,拿出威士忌和冰塊,一邊倒酒一邊說道:“說起來,你們的唱片合約怎麽樣了?”
最近這段時間,加裏-貝爾一直在盯著陽光海岸的收購,對外界的關注少了許多。
“專輯快錄完了,大概七月前就能休假,十月份還有一次巡演,然後就算解脫了。”
羅傑接過酒杯喝了一口,似乎覺得酒精味太重,又往杯子裏丟了幾塊冰塊。
在返迴紐約之前,羅傑為自己爭取了兩天的時間。
除了要和加裏-貝爾談談陽光海岸的事情之外,更多的是為了休息。
這一個多月來忙得腳不沾地,哪怕再怎麽精力旺盛,也有些堅持不下去的感覺。
半杯威士忌下肚,胸腔內火辣辣的感覺非常的過癮。
少量的酒精刺激可以讓人更加清醒,羅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有什麽科學依據,但在自己身上卻體現得非常明顯。
相較於咖啡來說,少量的酒精,更加容易讓自己集中起注意力。
放下酒杯,靠在沙發上,隨口問道:“喬伊斯他們不在洛杉磯?”
“度假去了,留了一堆爛攤子給我。”
提起幾個隊友,加裏-貝爾露出無奈的表情:“他們玩得一個比一個瘋,根本管不住。”
玩搖滾的,有幾個玩的不瘋的?
羅傑算是很安分的人了,進了派對還不是一樣開始瘋狂搞事?
搖了搖頭,沒去評論對方的隊友,開口問道:“公司賬麵上還剩下多少錢?”
“你說的哪個?”
加裏-貝爾一時間沒反應過來羅傑說的“公司”是指哪一個,幹脆兩個都迴答了一遍:“陽光海岸賬上隻有不到一千萬美元,搖滾控股集團賬上還有大概三千萬。”
似乎是怕羅傑擔心什麽,又補充道:“最近沒有大的業務,幾個新人的唱片都是小規模發行為主,最起碼半年內不需要注資,不用擔心。”
小規模發行的專輯,即使市場反響良好,擴大發行規模,那也是要走流程的。
在樂壇內,這種發行方式有一整套成熟的體係可以借鑒。
通常來說,從製作到發行,再到擴大發行規模,整個周期長達半年以上,甚至一年。
現在雷蒙娜-拉維尼等人的專輯還在製作流程當中,發行都還是沒影的事,更不要說擴大投入了。
至少在幾個月內,陽光海岸賬上的幾百萬美元絕對是夠用的。
就算以後要擴大發行規模,那也是以後的事。
“我擔心的倒不是這個。”
羅傑搖了搖頭,又問道:“我聽說還有一個股東不願意賣手裏的股份?”
除了在股市裏的流通股之外,絕大多數陽光海岸的股東都賣出了手中的股份。
除了這家公司的創始人。
不過這位創始人經過無數輪融資之後,手中的股份隻剩下了百分之五多一點,對三支樂隊的威脅有限。
在另一位創始人選擇賣出股份之後,這個僅剩的阻力也僅僅隻是阻力,而不是阻礙。
“我覺得多砸點錢他就會點頭,比如說開出雙倍的價格,不過收購團隊不建議我這麽做。”
加裏-貝爾聳聳肩,做了一個無奈的手勢:“你懂的,在這方麵,我更相信那些專家的意見,而不是憑感覺來。”
合作夥伴是一個聽的進別人意見的人,這總歸是一件好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羅傑三人能夠和【金屬猴子】、【a】、【本森的煙火】幾支樂隊成為好友,除了搖滾和派對這兩個共同的愛好之外,核心成員的性格相似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羅傑、加裏-貝爾、埃文-泰勒以及【本森的煙火】前任核心魯伯特-賈爾斯,都是較為理性的性格。
“他們有說原因嗎?”
羅傑倒是不在意多砸點錢去迴收對方手上的股份,反正就剩最後一個股東了,不存在影響其他股份的收購這樣的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再怎麽漲價,難道還能漲到天上去?
溢價百分之二十不夠,那就百分之五十、一倍。
總不能要溢價兩倍以上吧?那就不叫溢價,叫宰人。
但是既然收購團隊提出了反對,肯定是有必要的理由。
“說是會影響對公司的控製力,例如有些元老高層不好管理之類的。”
加裏-貝爾搖了搖頭:“具體的東西我不太懂,迴頭我把他們的報告發到你郵箱上。”
“行吧,這方麵你多盯著點,我們最近沒時間關注這些。”
羅傑聽著也覺得有些懵逼,不過卻沒有提出反對。
隻要能夠按照預期的時間和價格拿下陽光海岸,並且保留下大部分有價值的員工和發行能力,具體怎麽操作的,羅傑沒有興趣去詳細了解。
“對了。”
加裏-貝爾像是想起了什麽,開口道:“你推薦的那個女孩挺不錯的,雖然唱功不太好,但是做完後期以後效果很棒。”
羅傑嚇了一跳:“已經做完後期了?這麽快?”
從推薦雷蒙娜-拉維尼簽約到現在,滿打滿算也就兩個月,中間還有將近一個月浪費在了簽約談判上。
這就連專輯的後期都搞定了?
開火箭也沒有這麽快的吧?
“後期和錄音同步開始的,隻做完了一首歌,好像還是你寫的,叫什麽《滑板少年》,樣帶在公司,我叫人拷貝一份給你。”
加裏-貝爾調侃道:“是不是看上她了?”
“她還沒成年呢,現在下手太早了。”
羅傑倒是沒有否認自己的興趣,不過卻沒有在這個話題上多做糾纏:“相比於雷蒙娜-拉維尼,我更看好ac-130樂隊。”
艾薇兒和林肯公園哪個更出色?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僅僅隻從賺錢這個角度來說,後者無疑要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