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的腳步無可阻擋的邁入到了萊曼的生活中,距離聖丹斯電影節過去了大半個月,《三傻大鬧寶萊塢》依然還是沒有在各地院線上映,不過,按照他們的那個計劃,也就快了。

    這一邊,歐羅巴影業交給派拉蒙影業代理的美國渠道發行工作和最終敲定的點映檔期也跟原來一樣沒有變動,安排在了3月的第二個周期的開頭,也就是3月10號。

    影片將會在洛杉磯和紐約的21家藝術院線率先舉行點映,隨後的擴映步伐還沒有決定,將會根據市場的接受度和票房情況的反應進行調整。

    隨著時間越來越臨近電影的上映檔期,萊曼也終於從媒體上看到了《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新聞和廣告。

    他此時還在美國,中間雖然迴去了一趟法國戛納,但很快又趕了迴來。

    團隊裏的成員依舊沒變,接下來他們在這邊還需要配合派拉蒙影業的工作,以及處理一下相關的事情。

    宣傳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洛杉磯地區二三流報紙的娛樂版麵上,出現了影片獲得聖丹斯觀眾獎項的認可和將要上映的消息;某些影評人的專欄,也通過或讚揚或吹捧或質疑的方式,在竭力的吸引人的眼球;部分院線的大屏幕上,間隙的播放影片的預告片......

    3月3號,周一,《三傻大鬧寶萊塢》低調的發布了電影在北美的首款宣傳海報。

    海報之上,三個主要角色排成一列笑著看向前方,背景圖是一個美麗的校園,他們雖笑著,但眼神卻很落寞,眼底流露著無奈與彷徨。

    僅僅隻是一款海報,卻像是將電影的故事都道盡了一般。

    ......

    3月10號,《三傻大鬧寶萊塢》正式登陸了北美院線,與此同時,法國、英國、德國等地也開始了上映工作。

    就如同萊曼的想法被歐羅巴影業忠實的執行了一樣,這將會是一次全球的同步放映。

    而在美國,這一場點映意外的吸引了諸多視線,一來是因為聖丹斯的影響;二來是因為網絡上自發性的出現了不少參加電影節的觀眾的真實唿聲,他們紛紛表示,隻有真正看過了這部電影之後,才能感受到那種震撼,仿佛親身走進帝國工業大學,真實的感受到那個環境之下帶來的壓抑、不安、悲傷和絕望。

    大家發表著自己對於觀影之後的看法和觀點,結合派拉蒙影業最近的宣傳工作,悄無聲息間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好奇和期待。

    3月第二周在院線大規模放映的影片一共有兩部,《我們曾經是戰士》和《迫在眉梢》。

    前一部是梅爾-吉布森、格雷戈-金尼爾、山姆-艾利奧特等演技派主演的戰爭動作片,也被一致認為是本周的周末票房冠軍最有力的競爭者。

    後一部則是丹澤爾-華盛頓、金伯利-伊利斯和羅恩-阿納貝爾聯手演繹的美國犯罪類電影,但因為題材是聚焦一名在工廠打工的工人的故事,不免有些格局太小,這對一部主打講述犯罪的電影來說,是個硬傷,再加上導演本身的能力有限,所以注定在票房市場難以作為。

    兩部新作雖然各有各自的話題和宣傳焦點,但是冷淡的三月檔期卻並沒有因為它們的加入而顯得熱火。

    如此尷尬的時間段,在加上年輕一代票房主力軍都不在,也確實讓兩部電影難受到了極點。

    投入如此巨大,兩部加起來製作成本都過了一億美元的大關了,每日的市場收益卻不高。

    而此前上映還沒下畫的影片作品們,也都不可避免的呈現出了各種頹勢。

    可以說,整個的三月檔期大範圍公映的電影無一稱雄,全都是在比爛罷了。

    而錯過了年末頒獎季的點映盛況後,選擇在這個檔期上映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獨立電影公司發行的真正獨立作品,像那部《個人速度》也就被米拉麥克斯丟到了這個時間段上映。

    而比起哈維根本不重視這部奪得聖丹斯大獎的作品,《三傻》就顯得有規劃多了。

    兩者的宣傳也都不是一個檔次。

    這樣一對比,《三傻大鬧寶萊塢》的諸多話題很輕鬆的就占據了藝術院線們的那些電影愛好者的談資。

    兩個地區,籠統21家影院在上映電影之後,派拉蒙影業再度發力,一時之間,又有多家媒體進行聲援。

    而作為過去一個月裏,能在聖丹斯斬獲大獎的電影作品,一向自譽為藝術思想代表化身的影評人們也不願錯過這個口碑極好的電影盛宴。

    於是,在上映後的第二天裏,一共有二十幾家媒體對《三傻大鬧寶萊塢》做出了點評,這在一眾放到藝術院線進行點映的作品中,堪稱一個突出。

    《紐約時報》、《電影評論》、《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都是一致的肯定與誇讚。

    而在他們刊登的影評中,著重推薦的指數也占了大部分。

    而剩下的也都毫無例外的選擇了比較正麵的評價,這種壓倒式的輿論優勢拉開了電影的點映狂潮,更是將聖丹斯電影節上麵的媒體狂熱姿態進一步推向了高峰。

    似乎所有人都在驚歎著《三傻大鬧好萊塢》的橫空出世,位列好萊塢兩大業內專業雜誌之一的《綜藝》,在最新一期的發售中,也是說道:“上帝,這位導演到底是從哪冒出來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與其他媒體關注作品本身不同,《綜藝》著重介紹了作品的導演,還把這一切的讚譽都歸功於他,“尖銳、淩厲、敏捷......萊曼-拉斯特在他人生執導的第二部作品中,將他的才華酣暢淋漓的宣泄了出來,在這部大膽的以印度大學校園為視角的作品裏,他向我們展示出了無與倫比的控製能力。鮮活明亮的影像色彩結合轉換自如的表現手法,使得整個的故事劇情行雲流水,更是以前半部的喜,變成了後半段的悲,如此巨大的情緒波動卻又顯得無比的自然,不得不讚歎一句,他執導手法的老練。”

    “他不像是一個剛出道的新手,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個老江湖,但事實上,這確實才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而他的處女作不知道有多人看過,名字叫《活埋》,拍攝的也很大膽,我也推薦去看看。當然,院線上是見識不到了,不過電影的錄像帶還是有發售的......”

    “......我很期待這樣的一個年輕人,未來能帶給我們更多、更優秀的作品。”

    正如《綜藝》裏的評價所言,整個好萊塢都在納悶,這位執導手法異常老練的、才隻有27歲的導演在此之前隻有一部電影上映,但卻看起來就像是有過很多拍攝作品的經驗一般。

    雖然說人們總是崇拜著年少成名的天才,但是在好萊塢,或者確切的說是全世界範圍裏的電影圈,在導演這個位置上,除了與身俱來的才華與天賦之外,還需要縱觀全局的控製力,更需要一些經驗和社會閱曆的加持,所以,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麽大部分導演都是在40到60歲之間迎來自己的創作與執導生涯的巔峰。

    三十歲以下,對於導演,真的算是剛起步的稚童而已。

    而就是這樣的一位“稚童”,他接手了一部時代群戲的作品,還真的拍的很不錯。

    眾所周知,刻畫時代背景的戲總是格外的會增加拍攝的難度,更何況還是一部聚焦印度地區教育視角的電影,這就更讓人納悶他是如何做到故事的流暢性與戲劇本身的衝突性,融合的如此和諧的原因。

    就連整個的電影氛圍的轉變,都是那麽的無跡可尋,卻又顯得合情合理,就像這個故事,本身就存在過,也該如此進行才對。

    真實,是所有一致的評價。

    不過,對於這種疑惑,人們往往會有方法來解釋。

    《娛樂周刊》就以“聖丹斯再次見證天才崛起”為標題,再次為電影的導演萊曼,獻上了讚歎。

    他們還與同樣頂著天才名頭的“昆汀-塔倫蒂諾”,讓兩者之間做了一個對比。

    昆汀拍攝《落水狗》時,在聖丹斯揚名,年僅三十一歲。

    萊曼拍攝《三傻大鬧寶萊塢》,也在此揚名,年僅27歲。

    在文章的最後,他們除了給予一致的好感推薦之外,還在評論中表示,“兩者都有極其亮眼到驚豔的執導天賦,也都有天馬行空的靈感,又是在同一個地方聲名鵲起,這讓人很容易就把他們兩個拿來做個比較,不知道,在未來,兩位又會各自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真讓人拭目以待!”

    這充滿無數信心和讚揚的評論,清晰的展現了屬於影評人們的積極態度。

    一波接著一波的肯定無一不在說明電影本身所擁有的質量,那麽觀眾的選擇性呢,市場的接受度呢?這部作品到底是叫好又叫座呢,還是一如既往、如出一轍的藝術大過收益呢?

    21家藝術院線的點映成績刹那間吸引住了人們的注意力,到底會是怎樣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好萊塢傳奇導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血流三千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血流三千尺並收藏好萊塢傳奇導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