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寫詩和拚音。
直播:我的手機被古人窺屏了 作者:曉瑩姐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什麽現代人寫詩詞不如古代了?】
刷到這個視頻的一瞬間,周筱的好奇心就被牢牢抓住了。
“是哦,為什麽呢?”
要說詩詞吧,每一次看到唐詩宋詞,周筱都感覺好厲害,好有感覺,好有內涵。
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油然而生,但你要說自己寫吧,那簡直就是災難。
說不好聽點,比之乾隆張宗昌還不如。
“嗯,至少我還是很會欣賞的。”周筱大言不慚道。
與此同時,曆朝曆代老祖宗們抬起頭來。
“哦,後世人寫詩詞很差嗎?不會吧!”
按理來說,一代一代積累發展,寫詩應該很簡單才對啊。
更何況,後世教育水平那麽發達,一眾古人紛紛表示不應該啊!
然後就看到天幕之上,一個老師在給學生講課。
【如果我們的語文從小這麽訓練的話,到現在為止,同學們,你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詩集。
為什麽駱賓王七歲就能作詩?我們現在十多歲還不能寫詩呢?
因為我們很少有人掌握基本韻律,比如說用“書”組詞,我們會寫讀書,看書,書桌,然後老師給我們一個滿分,你們覺得有問題嗎?同學們……】
“啊!有什麽問題?”周筱不解的說道。
曆朝曆代。
一眾古人看著天幕,撓撓頭。
“後世人都是這般讀書的嘛?”
“是啊,為何要這般組詞?有點呆瓜了。”
天幕。
【“那你們知道古人是怎麽做的嘛?
看著啊,為什麽我們寫不出來好的東西,就拿山為例,我們來看看古人的私塾是怎麽教的。
山,如果你組詞是大山小山泰山那你就錯了,我們先要弄清楚,山是平聲,對不對,那麽如果山在前麵,我的要求是平平,或者我要求山在前麵的平仄……”
山 ___ , 山 ___。
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個山,後麵畫了個橫線,等待新的字來組成詞語,然後又寫了個山,再畫了個橫線。
___ 山,___ 山。
“那麽如果山在後麵,我再要求平平,山在後麵我要求仄平,怎麽組詞?”
老師指著第一個山在前麵的平平道:
“山川可以,山水可不可以?不可以對不對,因為它不是平聲,是吧,你看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在動腦子的,那我們平時有這樣動腦子嘛?沒有,對吧。
但若我們用古人的方式,你看是不是每個詞都在動腦子。”
說著,老師指著山在前,要求組平仄的橫線道:
“所以你看這個是不是就可以用水了,對不對。”
說著又指著山在後的平平組詞橫線,道:“同理,這個我們是不是可以組青山,那後麵這個仄平,是不是可以組泰山?可以對吧。”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是在搜索這些詞匯的,從認識字開始,長此以往的練習,所謂熟能生巧對不對。”
“好,那麽接下來,不要眨眼啊!我們剛剛是不是組了個“青山”,是平平對吧,那麽水是不是個仄聲啊,那麽組合一下,是不是再填一個仄聲,就變成四個字了?”
青山___水。
“填什麽?可以填綠對吧,那青山綠水就出來了對不對,這是什麽?是不是平平仄仄,那還可以加一個什麽聲就變成律句了?”
青山綠水___。
“比如加個平聲,那麽加什麽?加前可不可以?可以的,對吧,你看,是不是就得到一個律句了。”
“如此,再來三句,壓個韻,一首律詩是不是就出來了?”】
“好有道理哦!”看了看這個視頻,周筱頗為認可道。
“啊這!”
曆朝曆代,一眾古人傻眼了。
“這後世人是如何學的音律的?感覺弱爆了啊!這不是輕輕鬆鬆簡簡單單嘛?”
一眾古人紛紛鄙視。
就在這時,周筱不知是不是對寫詩來了感覺,直接搜索起拚音來。
然後一眾老祖宗們就看到天幕上,出現了一大啪啦符號。
【聲母共23個,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單韻母:a、o、e、i、u、u
複韻母:ai、ei、ui、ao、ou、iu、ie、ue
特殊元音韻母:er
前鼻韻母:an、en、in、un、un
後鼻韻母:ang、eng、ing、ong】
“這是?”
一眾古人紛紛好奇。
“聲母?韻母?”
然後就看到天幕上,一個女聲開始講解。
【將聲母和韻母組合起來拚讀,就可以拚讀各種字詞了,同時要注意聲調……】
隨著天幕上不斷的講解,一眾古人瞬間炸開了鍋。
大唐。
李世民指著天幕,對著長孫無忌等人,激動道:
“諸位愛卿,這拚音真是造福萬民之福利啊!”
“確實,若能普及,將會大大提升百姓識字率,對科舉更是一大阻力。”
房玄齡等人紛紛點頭,都看出了這拚音帶來的便利。
這比之直音法和反切法要更容易掌握,也很容易拚讀,簡直就是啟蒙必備之物。
大明。
朱元璋下令道:“這將這拚音抄錄下來,朕要好好研究研究。”
明太祖很是興奮。
咱從小沒讀過什麽書,既然有這等便利之物,一定要讓天下百姓好好學習。
大清。
康熙砸吧砸吧嘴,一個一個的跟著拚讀這天幕上的字母,興致越來越高昂。
“這幫後世人有點意思,竟將這西方字母做成了拚音,不錯不錯,若能與真的字典結合,那簡直就是再完美不過了。”
康熙這一刻,被拚音歌牢牢的吸引住了。
大秦。
始皇帝看著天幕,念念有詞。
“一迎嬴,隻嗯政,得啊大,妻一銀秦,樂一李,絲,李斯,哈哈哈,有趣有趣,太有趣了,朕一統天下,正需要這個東西來穩固六國語言,甚好甚好!”
“李斯,將這拚音抄錄下來,仔細推敲推敲,然後製作成統一,傳遍天下。”
雖然天下人已經知道了,但,國家推行起來,那可就不一樣了。
於是乎,曆朝曆代古人紛紛抄錄,推行統一標準。
三國時期。
曹操嘴唇上下蠕動,上嘴皮打下嘴皮,跟著天幕念。
“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哎呀呀,真好!”
“確實好,這下子,世家貴族怕是要大受打擊咯。”
以後讀書寫字不再是士族專屬啊。
大唐。
李白拉著杜甫,一臉疑惑道:“雞七夕真淘氣,見到魚眼就挖去,哈哈哈,有趣有趣,子美啊,你說這後世人拚音如此便捷,為啥不會作詩呢?”
杜甫:“可能學廢了吧。”
“嘖,這不就是家常便飯嘛,端起碗,拿起筷子,張開嘴,咀嚼,吞下去,多簡單,那些個字眼也一樣啊,一一對應,組合在一起不就是一首詩了,簡簡單單嘛!”
杜甫:“……”
刷到這個視頻的一瞬間,周筱的好奇心就被牢牢抓住了。
“是哦,為什麽呢?”
要說詩詞吧,每一次看到唐詩宋詞,周筱都感覺好厲害,好有感覺,好有內涵。
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油然而生,但你要說自己寫吧,那簡直就是災難。
說不好聽點,比之乾隆張宗昌還不如。
“嗯,至少我還是很會欣賞的。”周筱大言不慚道。
與此同時,曆朝曆代老祖宗們抬起頭來。
“哦,後世人寫詩詞很差嗎?不會吧!”
按理來說,一代一代積累發展,寫詩應該很簡單才對啊。
更何況,後世教育水平那麽發達,一眾古人紛紛表示不應該啊!
然後就看到天幕之上,一個老師在給學生講課。
【如果我們的語文從小這麽訓練的話,到現在為止,同學們,你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詩集。
為什麽駱賓王七歲就能作詩?我們現在十多歲還不能寫詩呢?
因為我們很少有人掌握基本韻律,比如說用“書”組詞,我們會寫讀書,看書,書桌,然後老師給我們一個滿分,你們覺得有問題嗎?同學們……】
“啊!有什麽問題?”周筱不解的說道。
曆朝曆代。
一眾古人看著天幕,撓撓頭。
“後世人都是這般讀書的嘛?”
“是啊,為何要這般組詞?有點呆瓜了。”
天幕。
【“那你們知道古人是怎麽做的嘛?
看著啊,為什麽我們寫不出來好的東西,就拿山為例,我們來看看古人的私塾是怎麽教的。
山,如果你組詞是大山小山泰山那你就錯了,我們先要弄清楚,山是平聲,對不對,那麽如果山在前麵,我的要求是平平,或者我要求山在前麵的平仄……”
山 ___ , 山 ___。
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個山,後麵畫了個橫線,等待新的字來組成詞語,然後又寫了個山,再畫了個橫線。
___ 山,___ 山。
“那麽如果山在後麵,我再要求平平,山在後麵我要求仄平,怎麽組詞?”
老師指著第一個山在前麵的平平道:
“山川可以,山水可不可以?不可以對不對,因為它不是平聲,是吧,你看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在動腦子的,那我們平時有這樣動腦子嘛?沒有,對吧。
但若我們用古人的方式,你看是不是每個詞都在動腦子。”
說著,老師指著山在前,要求組平仄的橫線道:
“所以你看這個是不是就可以用水了,對不對。”
說著又指著山在後的平平組詞橫線,道:“同理,這個我們是不是可以組青山,那後麵這個仄平,是不是可以組泰山?可以對吧。”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是在搜索這些詞匯的,從認識字開始,長此以往的練習,所謂熟能生巧對不對。”
“好,那麽接下來,不要眨眼啊!我們剛剛是不是組了個“青山”,是平平對吧,那麽水是不是個仄聲啊,那麽組合一下,是不是再填一個仄聲,就變成四個字了?”
青山___水。
“填什麽?可以填綠對吧,那青山綠水就出來了對不對,這是什麽?是不是平平仄仄,那還可以加一個什麽聲就變成律句了?”
青山綠水___。
“比如加個平聲,那麽加什麽?加前可不可以?可以的,對吧,你看,是不是就得到一個律句了。”
“如此,再來三句,壓個韻,一首律詩是不是就出來了?”】
“好有道理哦!”看了看這個視頻,周筱頗為認可道。
“啊這!”
曆朝曆代,一眾古人傻眼了。
“這後世人是如何學的音律的?感覺弱爆了啊!這不是輕輕鬆鬆簡簡單單嘛?”
一眾古人紛紛鄙視。
就在這時,周筱不知是不是對寫詩來了感覺,直接搜索起拚音來。
然後一眾老祖宗們就看到天幕上,出現了一大啪啦符號。
【聲母共23個,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單韻母:a、o、e、i、u、u
複韻母:ai、ei、ui、ao、ou、iu、ie、ue
特殊元音韻母:er
前鼻韻母:an、en、in、un、un
後鼻韻母:ang、eng、ing、ong】
“這是?”
一眾古人紛紛好奇。
“聲母?韻母?”
然後就看到天幕上,一個女聲開始講解。
【將聲母和韻母組合起來拚讀,就可以拚讀各種字詞了,同時要注意聲調……】
隨著天幕上不斷的講解,一眾古人瞬間炸開了鍋。
大唐。
李世民指著天幕,對著長孫無忌等人,激動道:
“諸位愛卿,這拚音真是造福萬民之福利啊!”
“確實,若能普及,將會大大提升百姓識字率,對科舉更是一大阻力。”
房玄齡等人紛紛點頭,都看出了這拚音帶來的便利。
這比之直音法和反切法要更容易掌握,也很容易拚讀,簡直就是啟蒙必備之物。
大明。
朱元璋下令道:“這將這拚音抄錄下來,朕要好好研究研究。”
明太祖很是興奮。
咱從小沒讀過什麽書,既然有這等便利之物,一定要讓天下百姓好好學習。
大清。
康熙砸吧砸吧嘴,一個一個的跟著拚讀這天幕上的字母,興致越來越高昂。
“這幫後世人有點意思,竟將這西方字母做成了拚音,不錯不錯,若能與真的字典結合,那簡直就是再完美不過了。”
康熙這一刻,被拚音歌牢牢的吸引住了。
大秦。
始皇帝看著天幕,念念有詞。
“一迎嬴,隻嗯政,得啊大,妻一銀秦,樂一李,絲,李斯,哈哈哈,有趣有趣,太有趣了,朕一統天下,正需要這個東西來穩固六國語言,甚好甚好!”
“李斯,將這拚音抄錄下來,仔細推敲推敲,然後製作成統一,傳遍天下。”
雖然天下人已經知道了,但,國家推行起來,那可就不一樣了。
於是乎,曆朝曆代古人紛紛抄錄,推行統一標準。
三國時期。
曹操嘴唇上下蠕動,上嘴皮打下嘴皮,跟著天幕念。
“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哎呀呀,真好!”
“確實好,這下子,世家貴族怕是要大受打擊咯。”
以後讀書寫字不再是士族專屬啊。
大唐。
李白拉著杜甫,一臉疑惑道:“雞七夕真淘氣,見到魚眼就挖去,哈哈哈,有趣有趣,子美啊,你說這後世人拚音如此便捷,為啥不會作詩呢?”
杜甫:“可能學廢了吧。”
“嘖,這不就是家常便飯嘛,端起碗,拿起筷子,張開嘴,咀嚼,吞下去,多簡單,那些個字眼也一樣啊,一一對應,組合在一起不就是一首詩了,簡簡單單嘛!”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