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推脫不過,向北寒也隻有把自己心裏的想法說了出來。
整理一下思緒,向北寒大大方方地說道:“我們都知道和珅靠著與生俱來的阿諛奉承的本事,成為了中國有曆史記載以來最大的貪官。和珅門蔭入仕,精明強幹。通過李侍堯案,深得乾隆帝寵信,並將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促使和珅大權在握,成為皇親國戚。先後擔任和兼任眾多關鍵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正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拜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忠襄公。隨著權力地位的成長,私欲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
\"和珅當官的時候做過多少好事、幹過壞事不是今天的主題,我們就說說和珅死的時候那些事。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帝令和珅總理喪事,正月十三日,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正月十八日,廷議淩遲。不過,固倫和孝公主和劉墉等人建議,和珅雖然罪大惡極,但是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應改賜和自盡。最後賜和珅在自己家用白綾自殺。其長子豐紳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得免罪責。\"
\"和珅的家人沒有受到牽連,但嘉慶皇帝下旨抄家。經過查抄,在和府共抄得白銀八億兩。要知道,乾隆年間清朝每年的稅收,不過才七千萬兩。和珅所匿藏的財產相等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正是有了從和珅府抄沒的八億兩白銀,才讓嘉慶皇帝登基後的一些政令得以順利實施推進。所以,後人才有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向北寒說了這麽多和珅生前身後的事,雖然非常精彩,但卻沒有說到這幅畫上題跋的事情。聽起來沒有關係,但實際上都是為了闡述他的觀點做鋪墊。
果然,就在人們反應過來,向北寒講的這些和畫、和題跋都沒有關係的時候,向北寒的話步入了正題。
\"各位老師!我剛才說的所有關於和珅的這些曆史背景,都與這題跋有很大的關係這幅元代劉貫道所畫的佛教人物畫,很可能被和珅收入了手中,和珅也是非常的珍愛停頓了一下,等到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手指的題跋上後,向北寒接著說道“和珅這個人非常的聰明,很善於揣摩乾隆的心,所以滿朝文武,隻有和珅最得乾隆的寵信。所以,在乾隆玉璧欽定了''降龍伏虎''兩位尊者後,和珅很可能一時的激動,認為這是討好乾隆皇帝的好機會。或者是酒醉之後的心血來潮,提筆就在這幅畫上寫下了''降龍伏虎羅漢圖'',並且還寫明白了劉貫道的款。想著找個合適的機會,獻給皇上博得龍顏一悅。”
\"可在他清醒過來之後,很快就意識到自己這麽做簡直是糊塗透頂。元代人怎麽會知道乾隆要玉璧欽定''降龍伏虎''兩位尊者呢,況且他自己又把尊者寫成了羅漢。這簡直就是冒犯天顏啊!可以說是欺君之罪。所以,這幅畫就一直被和珅藏在自己的府中,直到被抄家的時候,不知道通過什麽渠道才散落民間的。\"
聽完向北寒的解釋後,在場所有人,包括通過視頻畫麵收看直播的人,都有同樣的認知,那就是向北寒說的有理有據,這幅畫和畫上的題跋就是這麽來的。何況,能夠在那麽多書畫鑒定專家麵前講這些,足見是有理論根據的。
其實,在場的這些專家心裏都清楚。文物鑒定學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從眾性的。很多文物,特別是書畫類的文物,在鑒定過程中都會有爭議。但隻要是絕大多數的學者專家有了統一的鑒定意見,那麽這件東西就會被定性,除非在以後的考古調查中,有了新的證據證明其真實身份,再更改。
比如,我們知道的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美譽得後母戊大方鼎,很多年前一直被稱為“司母戊大方鼎”,這是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司母戊\"三字,或釋\"後母戊\",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做。現在,把“司\"改為\"後\",實際上是否定了從前把\"司\"理解為\"祭祀\"的說法。
主張改名的專家認為“後母戊\"的命名要優於\"司母戊\",其意義相當於“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後土\"中的“後\"同義。改為\"後母戊\",意思相當於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戊\"。
總之,芸芸眾口,都有各自的道理。
而在書畫鑒定方麵更是如此,古董文玩行裏的人都是追求朝代、名頭,但在文物鑒定上,更多的是偏重於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隻要認定了某件作品符合特定時代的特征,其中蘊含著重要的曆史文化信息,或者是藝術價值非常高,那麽就可以認定為某個等級的文物,而受到保護和研究。
向北寒這一大套的解釋,說的腮幫子都痛了,也就是闡述著他的鑒定依據。當然,他成功了,他的話已經被聽到的人接受了。
一直站在向北寒身旁認真聽的錢虹,點點頭,說道:“小北!你講的很有道理,文化脈絡也很清晰。”
說完之後,錢虹又麵向媒體記者這一麵,說道:“各位媒體朋友!書畫鑒定本就是爭議最大的項學術研究項目。所以,我們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也允許有人提出質疑。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求同存異嘛!\"
錢虹的話說的很藝術,既肯定了向北寒的鑒定結論,又為那些對這幅畫存在爭議的人留下了放聲的機會。
可以說,錢虹是出於親對兒子的愛護,才說出的這番話。
整理一下思緒,向北寒大大方方地說道:“我們都知道和珅靠著與生俱來的阿諛奉承的本事,成為了中國有曆史記載以來最大的貪官。和珅門蔭入仕,精明強幹。通過李侍堯案,深得乾隆帝寵信,並將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促使和珅大權在握,成為皇親國戚。先後擔任和兼任眾多關鍵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正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拜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忠襄公。隨著權力地位的成長,私欲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
\"和珅當官的時候做過多少好事、幹過壞事不是今天的主題,我們就說說和珅死的時候那些事。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帝令和珅總理喪事,正月十三日,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正月十八日,廷議淩遲。不過,固倫和孝公主和劉墉等人建議,和珅雖然罪大惡極,但是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應改賜和自盡。最後賜和珅在自己家用白綾自殺。其長子豐紳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得免罪責。\"
\"和珅的家人沒有受到牽連,但嘉慶皇帝下旨抄家。經過查抄,在和府共抄得白銀八億兩。要知道,乾隆年間清朝每年的稅收,不過才七千萬兩。和珅所匿藏的財產相等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正是有了從和珅府抄沒的八億兩白銀,才讓嘉慶皇帝登基後的一些政令得以順利實施推進。所以,後人才有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向北寒說了這麽多和珅生前身後的事,雖然非常精彩,但卻沒有說到這幅畫上題跋的事情。聽起來沒有關係,但實際上都是為了闡述他的觀點做鋪墊。
果然,就在人們反應過來,向北寒講的這些和畫、和題跋都沒有關係的時候,向北寒的話步入了正題。
\"各位老師!我剛才說的所有關於和珅的這些曆史背景,都與這題跋有很大的關係這幅元代劉貫道所畫的佛教人物畫,很可能被和珅收入了手中,和珅也是非常的珍愛停頓了一下,等到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手指的題跋上後,向北寒接著說道“和珅這個人非常的聰明,很善於揣摩乾隆的心,所以滿朝文武,隻有和珅最得乾隆的寵信。所以,在乾隆玉璧欽定了''降龍伏虎''兩位尊者後,和珅很可能一時的激動,認為這是討好乾隆皇帝的好機會。或者是酒醉之後的心血來潮,提筆就在這幅畫上寫下了''降龍伏虎羅漢圖'',並且還寫明白了劉貫道的款。想著找個合適的機會,獻給皇上博得龍顏一悅。”
\"可在他清醒過來之後,很快就意識到自己這麽做簡直是糊塗透頂。元代人怎麽會知道乾隆要玉璧欽定''降龍伏虎''兩位尊者呢,況且他自己又把尊者寫成了羅漢。這簡直就是冒犯天顏啊!可以說是欺君之罪。所以,這幅畫就一直被和珅藏在自己的府中,直到被抄家的時候,不知道通過什麽渠道才散落民間的。\"
聽完向北寒的解釋後,在場所有人,包括通過視頻畫麵收看直播的人,都有同樣的認知,那就是向北寒說的有理有據,這幅畫和畫上的題跋就是這麽來的。何況,能夠在那麽多書畫鑒定專家麵前講這些,足見是有理論根據的。
其實,在場的這些專家心裏都清楚。文物鑒定學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從眾性的。很多文物,特別是書畫類的文物,在鑒定過程中都會有爭議。但隻要是絕大多數的學者專家有了統一的鑒定意見,那麽這件東西就會被定性,除非在以後的考古調查中,有了新的證據證明其真實身份,再更改。
比如,我們知道的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美譽得後母戊大方鼎,很多年前一直被稱為“司母戊大方鼎”,這是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司母戊\"三字,或釋\"後母戊\",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做。現在,把“司\"改為\"後\",實際上是否定了從前把\"司\"理解為\"祭祀\"的說法。
主張改名的專家認為“後母戊\"的命名要優於\"司母戊\",其意義相當於“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後土\"中的“後\"同義。改為\"後母戊\",意思相當於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戊\"。
總之,芸芸眾口,都有各自的道理。
而在書畫鑒定方麵更是如此,古董文玩行裏的人都是追求朝代、名頭,但在文物鑒定上,更多的是偏重於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隻要認定了某件作品符合特定時代的特征,其中蘊含著重要的曆史文化信息,或者是藝術價值非常高,那麽就可以認定為某個等級的文物,而受到保護和研究。
向北寒這一大套的解釋,說的腮幫子都痛了,也就是闡述著他的鑒定依據。當然,他成功了,他的話已經被聽到的人接受了。
一直站在向北寒身旁認真聽的錢虹,點點頭,說道:“小北!你講的很有道理,文化脈絡也很清晰。”
說完之後,錢虹又麵向媒體記者這一麵,說道:“各位媒體朋友!書畫鑒定本就是爭議最大的項學術研究項目。所以,我們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也允許有人提出質疑。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求同存異嘛!\"
錢虹的話說的很藝術,既肯定了向北寒的鑒定結論,又為那些對這幅畫存在爭議的人留下了放聲的機會。
可以說,錢虹是出於親對兒子的愛護,才說出的這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