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突然想起來了一個朋友圈別人發的動態。
現在的人們普遍有三個不足:電量不足,流量不足,餘額不足。
上次老師公布成績之後,林奇請楊翰林吃飯的時候,當時為了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下載了一些電影。短短的一頓飯工夫,手機的電量就從80%下降到了50%,林奇還和楊翰林吐槽過這個問題。
楊翰林說他也玩遊戲,手機的電量也是掉的特別快。如果不玩遊戲,能待機一天,玩手遊的話,頂多四個小時。
叮——係統發布新的支線任務。
“係統又發布任務了,查看任務。”林奇感覺有些莫名其妙。
【任務】解決電量不足的問題(當今社會,手機沒電比錢包裏麵沒有錢還讓人心裏不安,為了讓人們生活更美好,請宿主解決電量不足的問題,任務限時一年半,如果完不成宿主將會受到懲罰)
“咦,係統真的又發布了任務。”摸不清楚係統發布任務的規律。
看到任務之後,林奇頓時感覺係統確實是自己的賢內助。這是來自係統的鞭撻!
雖然係統沒有名說具體的懲罰是什麽,但林奇猜測應該不會是抹殺那樣的,但也絕對不不會好過。
看到了任務和自己的想法完全符合之後,林奇開始全力思考起了這個問題。
人們都認為,將來在電池的發展上麵,一定會迎來一場革命,誰能領導這場革命,那麽誰就會在能源領域有最大的話語權。
既然所有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那麽全球肯定有很多的研究機構或者個人在研究新型電池。
確實是這樣的,現在有很多人在研究新型電池,但是他們研究電池的方向分為這幾個:
第一類是快充:既然電池的容量上麵短時間內不能提升很多,那麽就讓它充電速度快,這樣就能緩解每天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充電上麵,讓人們更加注重生活,而非這些瑣事上麵,這個方案可以說是治標不治本,但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其他的就實實在在的是在研究新型電池了:納米鋰電池、鋰空氣電池、固態電池、半固態鋰液流電池、還有拓撲絕緣體、燃料電池、生物電池……
這些電池每一個種類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優點,有的是充電時間大幅縮短、有的是蓄電量能成倍數提升、有的是更輕便更安全、有的是生產成本特別低、還有的是完全不用充電、還有的是把化學能轉為電能、把生物能轉為電能。
但是這些新型的電池,又都不是短時間能研究成功的。偶爾某某實驗室說成功研製了xx電池,秒殺現在市麵上所有的電池雲雲。但是至於什麽時候能大幅的降低製造價格,能大規模的商用,這個誰都說不好。
我們有理由相信,現在絕對沒有出現一個價格便宜、安全、電量比現在大幾倍已經完全成熟的電池技術,渾身上下都是優點,沒有任何缺點,但是卻沒能流行起來的技術。
手機發展了這麽多年,經過了功能機時代,半智能時代,一直到現在的智能時代。
cpu的計算速度也是越來越高,內存越來越大,存儲容量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多,拍照技術也越來越好,但是有一樣卻沒有什麽進步,那就是電池。
記得在諾基亞時代,那個時代是幾天充一次電,不過那是因為功能機時代,基本很少用手機,所以手機耗電量小,並不是那個時候的電池技術多麽先進。
現在所有的智能手機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電池不耐用。無論是那些號稱4000mah大電池的手機,還是號稱為節電做了各種係統優化的手機,人們都要麵對每天一充電,甚至每天多次充電的尷尬。
相信不少的人在公司上班的時候,都是一直把電源線插手機上給手機充電的。就怕遇到什麽時間需要用手機了,手機卻沒有電,或者需要長時間使用手機,但是手機的電卻不夠用的情況。
以至於現在,出現了很多手機電量小於80%就開始焦慮,少於70%就想充電,甚至有的是少於100%就想充電的“強迫症”患者,並且患病人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不僅如此,消費市場還出現了一些中間的過渡產品——充電寶。
充電寶的發明延長了很多人的手機電池的使用時間,但是也帶來了諸多不便。本來每次出門攜帶一個手機就能搞定,但是怕手機沒有電,不得不帶上一個充電寶。充電寶體積一般比手機要大,重幾倍,口袋都放不下,不得已得背書包出去,增加了很多額外的負擔。地鐵為了眾人的安全,每個包都得過安檢,無疑又浪費了很多時間。
但是這些也都能忍受,最讓關注科技新聞的一些人難受的卻是另外一件事情。
喜歡科技的人經常會看一些科技類的新聞,他們發現基本每隔幾天,就有有一條關於電池的新聞。
xx大學研究出來了隻需要10秒就能把手機電池充滿60%的電池。
xx機構研究出來了燃料電池,未來大家可能隻需要一周向手機裏麵加一次燃料就夠了。
xx個人發現一種新的材料,這種材料有無限的可能,人們基於這種新型材料研發出來了一種新的電池,電量比現在的電池大4倍以上。
xx國家發現了一種拓撲絕緣體的現象,未來我們的可穿戴設備可能不需要再充電了。
……
等等這些類似的新聞,但是信以為真的人是等了一天又一天,始終沒有見到過任何一個新型電池能成功的商用。
所以,現在很多網友再發現這種電池新聞的時候,都是直接在下麵開始評論“家祭無忘告乃翁係列”、“有生之年係列”。
正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正是因為他們對新聞產生了過高的期望,但是每次等待他們的都是無盡的深淵。所以現在每每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也不想再去思考他們是為了什麽目的報道出來的,隻是不願意再相信這些新聞了。
我們都知道現在有所謂的醫殤,就是很多醫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被患者家屬打罵的現象。
同樣放在電池界也適用,我們姑且稱這種現象為電池之殤。
林奇查找了新型電池的各種資料之後,愈發頭疼,這麽多資料,到底該從何入手呢?
未來的電池到底會具備什麽特性?
“係統,我要研究新的電池了,作為我的左膀右臂,你能輔助我完成電池的研究嗎?”萬般無奈之下,林奇開始向係統求助。
現在的人們普遍有三個不足:電量不足,流量不足,餘額不足。
上次老師公布成績之後,林奇請楊翰林吃飯的時候,當時為了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下載了一些電影。短短的一頓飯工夫,手機的電量就從80%下降到了50%,林奇還和楊翰林吐槽過這個問題。
楊翰林說他也玩遊戲,手機的電量也是掉的特別快。如果不玩遊戲,能待機一天,玩手遊的話,頂多四個小時。
叮——係統發布新的支線任務。
“係統又發布任務了,查看任務。”林奇感覺有些莫名其妙。
【任務】解決電量不足的問題(當今社會,手機沒電比錢包裏麵沒有錢還讓人心裏不安,為了讓人們生活更美好,請宿主解決電量不足的問題,任務限時一年半,如果完不成宿主將會受到懲罰)
“咦,係統真的又發布了任務。”摸不清楚係統發布任務的規律。
看到任務之後,林奇頓時感覺係統確實是自己的賢內助。這是來自係統的鞭撻!
雖然係統沒有名說具體的懲罰是什麽,但林奇猜測應該不會是抹殺那樣的,但也絕對不不會好過。
看到了任務和自己的想法完全符合之後,林奇開始全力思考起了這個問題。
人們都認為,將來在電池的發展上麵,一定會迎來一場革命,誰能領導這場革命,那麽誰就會在能源領域有最大的話語權。
既然所有人都能認識到這個問題,那麽全球肯定有很多的研究機構或者個人在研究新型電池。
確實是這樣的,現在有很多人在研究新型電池,但是他們研究電池的方向分為這幾個:
第一類是快充:既然電池的容量上麵短時間內不能提升很多,那麽就讓它充電速度快,這樣就能緩解每天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充電上麵,讓人們更加注重生活,而非這些瑣事上麵,這個方案可以說是治標不治本,但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其他的就實實在在的是在研究新型電池了:納米鋰電池、鋰空氣電池、固態電池、半固態鋰液流電池、還有拓撲絕緣體、燃料電池、生物電池……
這些電池每一個種類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優點,有的是充電時間大幅縮短、有的是蓄電量能成倍數提升、有的是更輕便更安全、有的是生產成本特別低、還有的是完全不用充電、還有的是把化學能轉為電能、把生物能轉為電能。
但是這些新型的電池,又都不是短時間能研究成功的。偶爾某某實驗室說成功研製了xx電池,秒殺現在市麵上所有的電池雲雲。但是至於什麽時候能大幅的降低製造價格,能大規模的商用,這個誰都說不好。
我們有理由相信,現在絕對沒有出現一個價格便宜、安全、電量比現在大幾倍已經完全成熟的電池技術,渾身上下都是優點,沒有任何缺點,但是卻沒能流行起來的技術。
手機發展了這麽多年,經過了功能機時代,半智能時代,一直到現在的智能時代。
cpu的計算速度也是越來越高,內存越來越大,存儲容量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多,拍照技術也越來越好,但是有一樣卻沒有什麽進步,那就是電池。
記得在諾基亞時代,那個時代是幾天充一次電,不過那是因為功能機時代,基本很少用手機,所以手機耗電量小,並不是那個時候的電池技術多麽先進。
現在所有的智能手機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電池不耐用。無論是那些號稱4000mah大電池的手機,還是號稱為節電做了各種係統優化的手機,人們都要麵對每天一充電,甚至每天多次充電的尷尬。
相信不少的人在公司上班的時候,都是一直把電源線插手機上給手機充電的。就怕遇到什麽時間需要用手機了,手機卻沒有電,或者需要長時間使用手機,但是手機的電卻不夠用的情況。
以至於現在,出現了很多手機電量小於80%就開始焦慮,少於70%就想充電,甚至有的是少於100%就想充電的“強迫症”患者,並且患病人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不僅如此,消費市場還出現了一些中間的過渡產品——充電寶。
充電寶的發明延長了很多人的手機電池的使用時間,但是也帶來了諸多不便。本來每次出門攜帶一個手機就能搞定,但是怕手機沒有電,不得不帶上一個充電寶。充電寶體積一般比手機要大,重幾倍,口袋都放不下,不得已得背書包出去,增加了很多額外的負擔。地鐵為了眾人的安全,每個包都得過安檢,無疑又浪費了很多時間。
但是這些也都能忍受,最讓關注科技新聞的一些人難受的卻是另外一件事情。
喜歡科技的人經常會看一些科技類的新聞,他們發現基本每隔幾天,就有有一條關於電池的新聞。
xx大學研究出來了隻需要10秒就能把手機電池充滿60%的電池。
xx機構研究出來了燃料電池,未來大家可能隻需要一周向手機裏麵加一次燃料就夠了。
xx個人發現一種新的材料,這種材料有無限的可能,人們基於這種新型材料研發出來了一種新的電池,電量比現在的電池大4倍以上。
xx國家發現了一種拓撲絕緣體的現象,未來我們的可穿戴設備可能不需要再充電了。
……
等等這些類似的新聞,但是信以為真的人是等了一天又一天,始終沒有見到過任何一個新型電池能成功的商用。
所以,現在很多網友再發現這種電池新聞的時候,都是直接在下麵開始評論“家祭無忘告乃翁係列”、“有生之年係列”。
正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正是因為他們對新聞產生了過高的期望,但是每次等待他們的都是無盡的深淵。所以現在每每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也不想再去思考他們是為了什麽目的報道出來的,隻是不願意再相信這些新聞了。
我們都知道現在有所謂的醫殤,就是很多醫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被患者家屬打罵的現象。
同樣放在電池界也適用,我們姑且稱這種現象為電池之殤。
林奇查找了新型電池的各種資料之後,愈發頭疼,這麽多資料,到底該從何入手呢?
未來的電池到底會具備什麽特性?
“係統,我要研究新的電池了,作為我的左膀右臂,你能輔助我完成電池的研究嗎?”萬般無奈之下,林奇開始向係統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