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謹慎,我們選擇在雙曲文明的邊疆進行基礎的探測,這裏的規律介於終世界和0號域,對我們而言更容易接受些。

    以九域的宏觀標準,光衰減變慢的前提是擁有更快的光速,這個世界的光速已經逼近一處構造極限,假如再快5%,力將不再分層,一切將止步於創世時的混沌。

    如果非要選擇一個這個世界最大的優點,應該是它清楚劃分了物質和能量間的區別,一些物質能很容易地轉變為易於控製的事物。

    一座虛載體停靠在一朵隨恆星風吹拂的卷雲旁,來自整個河係的光芒淹沒了它虛幻的背影。

    卷雲是對此世界的雅稱,它可能成型於一次恆星活動,半透明的外殼就像引力阻礙著大氣的流失,一些生物圈存在於卷雲內部,大量的空腔排布其中。總之,我可以外殼上做自己的事,互不影響,也許外殼會變薄,但我可以換種輕些的材料換上去,亦或者直接找個空腔開采,類似的事情實在是太過尋常。

    順帶一提,這個世界的引力強度大得驚人,所有恆星成型前會吞噬附近幾乎一切的物質,他形成時的強引力會束縛住所有物質,除了光和稀少的高能粒子,本質上講,那些高能粒子和光沒有太大差別。僥幸留下的物質不可能組成大型天體,它們大多以塵埃或小行星的形式存在。

    常見的“雲團”依托於一類恆星活動,如果說原宇宙的宜居帶是大部分生命誕生的前提,那麽在這個區域,足夠大的恆星才是生命的基本。隻有大質量恆星大氣層上空暴虐的磁力線斷裂能令部分物質掙脫恆星的強引力,然後在接下來億年間逐漸冷卻,消耗大部分不穩定的物質,這種消耗大多以爆炸的形式出現,然後誕生了眾多注滿爆炸產物的空腔。

    剛登陸“卷雲”時,我們探測到一次劇烈的物質噴發,就像被針戳破的氣球。也許那是一個想“看看”天空的文明,在他們的世界中,天文學是一種很雞肋的存在

    經過探測,大部分有效的生物圈存在於卷雲外圈,近20%的小世界能直接看見明亮的“天空”。

    在進行技術研發的數年中,我們陸續偵測到許多次物質噴發事件,因此出現的熱對流是一種常態,有一些文明幸運地堵住了缺口,一些沒有。沒能堵住缺口的世界最終會成為真空中的一座墓穴。空腔間的戰爭也時有發生,相同性質使得兩邊物質交換大概率不會引發立即降臨的自然災難,但資源的稀缺使戰爭不可避免。

    一些空腔中的生命可能會注意到暗世界一瞬而逝的閃光,他們腳下的世界時不時就會閃爍,對原始文明,這是神跡;對現代文明,這是無法解釋的現象,他們或許會炸出一個通向暗世界的洞來尋求解釋。

    我們在完成一定技術基礎後正式接觸原住民,沒有直接對他們進行寄生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麵是對數淵域的恐懼,另一方麵是部分九域對這種行為產生了反感。

    在九域離開那個區域後,科技和社會的不匹配也許會對宿主們產生一些影響,我們原以為這種影響完全可控。直到一些原住民向整個大宇宙求救,不知詳情的文明或許會以為又有一個新區域誕生。

    一個超相文明因內部原因瓦解實在是個意外,在近乎無限的生產力下,他們還延續著質能工業鑄造的思想。為恢複秩序,現在還有七億九域停留在那個區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搖籃中的科技文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空間撕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空間撕裂並收藏搖籃中的科技文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