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歌和水瀾文明之間的外交部門互相指責,試圖讓另一方承認自己先動手的事實。
如果承認了,就是簡單的賠付物資,道歉,這在幾十萬年前時有發生。
如今,互相指責不過是為了討論開戰的時機和區域。
這場鬧劇在幾十萬年間愈演愈烈。
雙方軍事係統中支持開戰的比例逐漸升高。
任何一場小打小鬧都有可能是那根稻草。
一方的力矩逐漸越過了杆所給予的緩衝區。
--
兩個月零十七天後。
一處恆星係間的空域。
雙方各派出了一支拉級艦隊。
百萬艘戰艦陳列兩邊。
也許有更多的飛船隱藏在暗處。
高級文明間會盡可能避開近戰。
一方想讓另一方與自己同歸於盡,這不是難事。
例如,通過某種方式,把那塊空間中的能量釋放。
對陣雙方展示肌肉的方式無非是隔著幾光年,互相扔一些引力載體,或者撕碎對方非旗艦的飛船。
隻要有一方願意,自毀旗艦,就能以此為由,發動正式戰爭。
開戰的理由無數,好的理由能把自己放在正義的一方,緩解內部厭戰的情緒。
水瀾文明就這麽做了,拉級戰艦的正麵裝甲如鋼化玻璃自爆,裝甲間僅由氫鏈耷拉著。
外層裝甲的應急措施展開,連接處的反氦脫離容器,激光照射一次性加速膜,外層裝甲以10000g的加速度脫離艦體,所有物質化為原子拋射向無限遠處。
從外側看,這於電磁攻擊的方式如出一轍。
模塊化的戰艦一層層脫離,化作原子退出作戰。
一艘拉級戰艦在五分鍾內徹底消失。
聖歌文明被指責違反作戰協議,水瀾文明向聖歌文明正式宣戰。
--
高密度的打擊出現在各個行星係中,加速器製造的絕大多數引力載體被隨機拋向各個星球。
合格品加裝末端製導係統,不合格品就直接投入地毯式轟炸,所有載體都被充分利用。
一個個引力載體攜帶著無比的能量,數十年的旅行,最終綻開的另一個恆星係中。
受控的引力載體,以0.99c的速度前進。對外界參考係而言,0.99與0.999差距不大。
進入目標恆星係後,末端製導開啟,引力載體進行最後一次轉向,寂靜劃過虛無,在行星的大氣層外釋放能量,在艦隊內舉起死神的巨鐮,在氣態行星的工業基地旁製造逃逸速度為光速的漩渦。
有被偵測後攔截的,也有攔截失敗後,在防護罩上釋放能量的。
行星護盾耗資巨大,卻阻擋不了引力載體的地毯式轟炸。
--
五年後
首次艦隊間的大型戰爭爆發在聖歌文明的前哨戰。
所有固態行星已經千瘡百孔,各種極端地形和極端氣候(有大氣的行星)層出不窮。
幾個工業基地早在第一波地毯式轟炸中就已經被摧毀,艦隊的後勤補給完全依靠近百光年外的恆星係提供。
運輸線一旦被切斷,後果可想而知。
而星際空間的空曠使得打劫運輸艦的難度極小。
掠奪艦隊可能從任何角度發動攻擊,摧毀運輸物資。
運輸艦多半會追求最短路徑,隻要布置足夠的混亂引力區域,就能迫使超光速空間消失於宏觀宇宙。而運輸艦為了完成目的,隻能與護航艦隊脫離超光速空間。
護航艦隊的規模不可能太大,不然性價比過低,雙方都試圖降低運輸艦被發現的可能性。
位於前哨戰中的拉級艦隊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得到大規模的補給。五年間的小打小鬧消耗了他們大半的物資。
他們已經沒有能力繼續支撐這一前哨站。
按照聖歌文明的戰場守則,他們可以選擇放棄駐地,到後方進行補給,等待後續命令。守則中沒有強迫撤退或駐守這一說。
前哨戰後的恆星係內有三個工業星球,常駐人口30億。
沒有了前哨戰提供的庇護,他們受到攻擊的頻率將大幅上升,水瀾艦隊可以肆無忌憚地吞並五個恆星係。
聖歌艦長已經苦苦支持了5年,小打小鬧是相對的,這期間已經有接近3000艦員死亡,接近總人數的2%。
艦隊崩潰的事件不是沒有發生過。
咖級及以上艦隊崩潰的損失率在5%左右徘徊。
遠征指揮的弊端很多,就像玩遊戲一般,隨時save,遊戲甚至還自動save,出了點意外就load。
艦員們的想法也差不多,咖級及以上戰艦標配3層裝甲,外置3種護盾,接近瞬時的反應係統,他們很少擔心生命安全。
一旦出現艦體損毀的情況。例如,外部裝甲受到不可逆的攻擊,內部裝甲迸裂出碎片使得許多艦員受傷,甚至死亡。當數量超過5%的閾值時,整艘戰艦上的艦員會產生失落,沮喪,等等負麵情緒,當控製航向的艦員也有此感時,不排除掉頭逃跑的可能性。
戰艦間的戰爭,短時間內,艦員一般意識不到別的戰艦上死亡的痛苦,所以崩潰率分為艦內和整個艦隊兩種。
艦內的崩潰率約為20%,隻要五分之一的人受傷,剩下的人會放棄抵抗,同時拉高了整個艦隊的損失率。
脫離水瀾艦隊的包圍所付出的代價可能遠超5%的閾值。
水瀾艦隊已暗中包圍了整個恆星係,這個恆星係的價值不高,但作為一個完美的橋頭堡,水瀾文明會盡全力奪取它的主權。
聖歌艦長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可已經有些太晚了。
從三年前開始,補給艦的數量出現銳減的趨勢。一年前補給艦再沒出現過,今年亦是。聖歌艦長終於決定撤離,剩餘的物資應該足夠他脫離包圍圈,可他低估了水瀾艦隊的決心。
連續一個月的時間。
每次他試圖進入超光速空間時,就會有十幾艘太級艦隊不要命地衝進來,絲毫不顧及己方的傷亡。
水瀾文明用行為告訴他,隻有擊潰防線中的艦隊,聖歌艦長才有機會離開。
最近的支援艦隊需要6年到達,3倍超光速航行的能量消耗過大,不適合長途行軍。聖歌艦隊的巡航速度略高於高速,隻有這樣,戰艦才能不接受補給就能投入戰場。
6年時間,聖歌艦長需要在千萬艘戰艦的圍攻下幸存。
他隻有3百萬艘飛船,包括各型運輸艦。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請。
之後的幾個月時間。
來自另一個恆星係的轟炸時刻不停。
如果承認了,就是簡單的賠付物資,道歉,這在幾十萬年前時有發生。
如今,互相指責不過是為了討論開戰的時機和區域。
這場鬧劇在幾十萬年間愈演愈烈。
雙方軍事係統中支持開戰的比例逐漸升高。
任何一場小打小鬧都有可能是那根稻草。
一方的力矩逐漸越過了杆所給予的緩衝區。
--
兩個月零十七天後。
一處恆星係間的空域。
雙方各派出了一支拉級艦隊。
百萬艘戰艦陳列兩邊。
也許有更多的飛船隱藏在暗處。
高級文明間會盡可能避開近戰。
一方想讓另一方與自己同歸於盡,這不是難事。
例如,通過某種方式,把那塊空間中的能量釋放。
對陣雙方展示肌肉的方式無非是隔著幾光年,互相扔一些引力載體,或者撕碎對方非旗艦的飛船。
隻要有一方願意,自毀旗艦,就能以此為由,發動正式戰爭。
開戰的理由無數,好的理由能把自己放在正義的一方,緩解內部厭戰的情緒。
水瀾文明就這麽做了,拉級戰艦的正麵裝甲如鋼化玻璃自爆,裝甲間僅由氫鏈耷拉著。
外層裝甲的應急措施展開,連接處的反氦脫離容器,激光照射一次性加速膜,外層裝甲以10000g的加速度脫離艦體,所有物質化為原子拋射向無限遠處。
從外側看,這於電磁攻擊的方式如出一轍。
模塊化的戰艦一層層脫離,化作原子退出作戰。
一艘拉級戰艦在五分鍾內徹底消失。
聖歌文明被指責違反作戰協議,水瀾文明向聖歌文明正式宣戰。
--
高密度的打擊出現在各個行星係中,加速器製造的絕大多數引力載體被隨機拋向各個星球。
合格品加裝末端製導係統,不合格品就直接投入地毯式轟炸,所有載體都被充分利用。
一個個引力載體攜帶著無比的能量,數十年的旅行,最終綻開的另一個恆星係中。
受控的引力載體,以0.99c的速度前進。對外界參考係而言,0.99與0.999差距不大。
進入目標恆星係後,末端製導開啟,引力載體進行最後一次轉向,寂靜劃過虛無,在行星的大氣層外釋放能量,在艦隊內舉起死神的巨鐮,在氣態行星的工業基地旁製造逃逸速度為光速的漩渦。
有被偵測後攔截的,也有攔截失敗後,在防護罩上釋放能量的。
行星護盾耗資巨大,卻阻擋不了引力載體的地毯式轟炸。
--
五年後
首次艦隊間的大型戰爭爆發在聖歌文明的前哨戰。
所有固態行星已經千瘡百孔,各種極端地形和極端氣候(有大氣的行星)層出不窮。
幾個工業基地早在第一波地毯式轟炸中就已經被摧毀,艦隊的後勤補給完全依靠近百光年外的恆星係提供。
運輸線一旦被切斷,後果可想而知。
而星際空間的空曠使得打劫運輸艦的難度極小。
掠奪艦隊可能從任何角度發動攻擊,摧毀運輸物資。
運輸艦多半會追求最短路徑,隻要布置足夠的混亂引力區域,就能迫使超光速空間消失於宏觀宇宙。而運輸艦為了完成目的,隻能與護航艦隊脫離超光速空間。
護航艦隊的規模不可能太大,不然性價比過低,雙方都試圖降低運輸艦被發現的可能性。
位於前哨戰中的拉級艦隊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得到大規模的補給。五年間的小打小鬧消耗了他們大半的物資。
他們已經沒有能力繼續支撐這一前哨站。
按照聖歌文明的戰場守則,他們可以選擇放棄駐地,到後方進行補給,等待後續命令。守則中沒有強迫撤退或駐守這一說。
前哨戰後的恆星係內有三個工業星球,常駐人口30億。
沒有了前哨戰提供的庇護,他們受到攻擊的頻率將大幅上升,水瀾艦隊可以肆無忌憚地吞並五個恆星係。
聖歌艦長已經苦苦支持了5年,小打小鬧是相對的,這期間已經有接近3000艦員死亡,接近總人數的2%。
艦隊崩潰的事件不是沒有發生過。
咖級及以上艦隊崩潰的損失率在5%左右徘徊。
遠征指揮的弊端很多,就像玩遊戲一般,隨時save,遊戲甚至還自動save,出了點意外就load。
艦員們的想法也差不多,咖級及以上戰艦標配3層裝甲,外置3種護盾,接近瞬時的反應係統,他們很少擔心生命安全。
一旦出現艦體損毀的情況。例如,外部裝甲受到不可逆的攻擊,內部裝甲迸裂出碎片使得許多艦員受傷,甚至死亡。當數量超過5%的閾值時,整艘戰艦上的艦員會產生失落,沮喪,等等負麵情緒,當控製航向的艦員也有此感時,不排除掉頭逃跑的可能性。
戰艦間的戰爭,短時間內,艦員一般意識不到別的戰艦上死亡的痛苦,所以崩潰率分為艦內和整個艦隊兩種。
艦內的崩潰率約為20%,隻要五分之一的人受傷,剩下的人會放棄抵抗,同時拉高了整個艦隊的損失率。
脫離水瀾艦隊的包圍所付出的代價可能遠超5%的閾值。
水瀾艦隊已暗中包圍了整個恆星係,這個恆星係的價值不高,但作為一個完美的橋頭堡,水瀾文明會盡全力奪取它的主權。
聖歌艦長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可已經有些太晚了。
從三年前開始,補給艦的數量出現銳減的趨勢。一年前補給艦再沒出現過,今年亦是。聖歌艦長終於決定撤離,剩餘的物資應該足夠他脫離包圍圈,可他低估了水瀾艦隊的決心。
連續一個月的時間。
每次他試圖進入超光速空間時,就會有十幾艘太級艦隊不要命地衝進來,絲毫不顧及己方的傷亡。
水瀾文明用行為告訴他,隻有擊潰防線中的艦隊,聖歌艦長才有機會離開。
最近的支援艦隊需要6年到達,3倍超光速航行的能量消耗過大,不適合長途行軍。聖歌艦隊的巡航速度略高於高速,隻有這樣,戰艦才能不接受補給就能投入戰場。
6年時間,聖歌艦長需要在千萬艘戰艦的圍攻下幸存。
他隻有3百萬艘飛船,包括各型運輸艦。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請。
之後的幾個月時間。
來自另一個恆星係的轟炸時刻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