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他們離我們有多遠了嗎?”小維調侃道。

    “沒啊,我迴憶一下。好像是以萬億為數量級來著,這個去個屁啊,就算到了,他們估計也死絕了。”

    “也是,如果他們說的都是真的·,我們也活不了多久了,二十年飛出300光年,他們那個星門應該送不了多少人,而且總不能讓幾千人一直等在那吧。”

    “還有二十年,走一步是一步吧。”白啟閉上眼,把頭埋在胳膊裏,如果無法做出選擇的話,那就睡一覺再說吧。

    2065年,建造於奧爾特星雲的尾流場加速器完工,長度接近七十萬公裏。

    激光尾流場技術在5年前基本成熟,而此工程早在十年前就已動工。

    激光尾流場不再僅限於加速電子,一些離子也可以被加速。

    氫離子被加速至99.99999999%光速,在這種高速下,才能勉強推出誇克的結構。

    撞擊持續了一年後,相關數據才收集完全,大部分都是上誇克的數據。

    相關結構白啟早已得知,但出於自身安全又不能直接表明,隻能通過實踐再對外發表推論。

    6種前子模型被提出,以及一種在10^-19米尺度上的全新作用力,被白啟隨意地起名為前相互作用力。

    前相互作用力跟引力有著一些相似點,不過質量被改成了能量。兩個前子互相高速旋轉著,一些更小的粒子被前相互作用力束縛在前子間,做著無比混亂的運動。

    可能存在的大一統理論的局限性也隨之顯露出來。

    花了幾十年才勉強統一的三大作用力在前子模型下有了徹底統一的可能性。

    木星,拉格朗日點,小行星帶。

    一處沒有編號的巨型船塢隱藏在一顆小行星內部,周圍是隱藏在小行星中的冶煉廠和化工廠,數不清的運輸船來來往往,所有設備都由維維遠程操控,一艘中型戰艦的框架已經搭建完成。由於需要兼顧星際航行和著陸行星表麵,三角翼的外形成了一種模板,大部分飛行器都長得千篇一律。

    所有的武器界麵被隱藏在氫基陶瓷裝甲下,引擎噴口也被裝甲覆蓋,浪費聚變過程中產生的高速等離子體是可恥的,但為了減少對船塢的著陸點的傷害,在降落過程中命令禁止開啟離子噴口。

    幾億度的等離子體在黯淡的星際空間中明亮無比,從軍事的角度看,這就是個活靶子,但又礙於不能過於浪費能源。看似無盡的能源在星際航行中給人的感覺是,一腳油門,燃料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降。

    星門被安裝在一顆小行星表麵,空間移動器被安置在核心區域,隔壁巨大的超算正在搭建中。

    所有的區域都被充分利用。沒有巨大的生物圈,隻有幾個艙室中保存著幾千種植物的種子。所有已知動植物的dna,都被保存在數據庫中。

    其餘的艙室中都是各種工業設備和原材料。

    長達2公裏的戰艦被源源不斷的物資塞得滿滿當當。

    2070年,對木星衛星的資源開采走上了正軌。

    火星已經滿足不了人類天文數字的資源消耗量。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世紀,沒有人相信虛無在7百億光年的一處星空中襲來。

    超光速現象在巨大的研究人口基數下,出現的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的證據指明著空間中還存在著更多不可思議的物質,這個世界並不單調,無趣。

    一百多年前,兩朵烏雲飄在空中,隨著大廈越建越高,人們才意識到,那片天才是真正的障礙。

    數不清的現象找不到解釋的辦法,千辛萬苦有了模型,有了理論,看似曙光將要升起,而地平線下數不清的雲朵蜂擁而至。

    幾十年生物技術地發展讓人類因病死亡率低至萬分之一,平均壽命延長至90歲,但這些對於那群探索真理的人依舊不夠用。

    二維科技,白啟主導的科研小組研製著新一代的探測器。

    數以億計的探測器奔向太陽係的各個方向,pb級的數據流日夜不停地傳輸,整理,錄入數據庫。每個探測器在開啟深空探測後,超距通訊模塊僅能工作一周,而帶來的是幾eb的數據。

    五年的時間,數據庫中記載了太陽係附近30000光年的星圖,以及一個模擬恆星係運動的模型。

    沒人知道會去向哪個遠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搖籃中的科技文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空間撕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空間撕裂並收藏搖籃中的科技文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