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7年,全球性的環境治理在二十三大提出。在幾乎無盡能源供應的前提下,中方將這一方案在聯合國中同步提出,四常全票通過。

    各大洲的基建隨即展開,由亞投行提供貸款的全球性基建快速展開。

    由126號元素組成的高壓輸電網絡開始在全球鋪設,電纜在313k溫度下臨界電流可以達到78ka /mm^2。如果外加0.4t磁場,臨界電流可以達到131ka/mm^2。不過並沒有這個必要,多花冤枉錢。

    同時,小型生物圈課題被正式劃入重點課題。

    事實證明,研究人員的數量在一次技術爆炸的年代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可怕的。

    二十幾年前,大批學材料和生物的本科畢業生轉行,年輕的熱血被冷冰冰的市場需求澆滅,畢竟一家小公司做材料基本就是做慈善了,大公司更願意直接向國外買。這個事實也勸退了大部分即將進入高校的人,這思想傳遞了許多年。

    2025中國製造的重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並沒有提及材料這一看似粗鄙的行業。殊不知,材料其實是爺爺輩的,是真正的高精尖,而不是印象中那種熱氣騰騰,紅光彌漫,灰頭土臉的車間。從三戰中方利用高強度材料打不對稱戰役就可以看出材料的重要性。直至三戰結束,2040中國製造被提出,其中材料學才登上了台麵。可幾年的功夫,隻能培養兩代人員,撐死幾萬人,根本不夠各單位和市場分的。而那些還比較年輕的學材料的學士,碩士被重新挖掘。

    二維科技管理層隻能在一旁偷笑,樂嗬嗬地提供技術人員幫忙培訓,憋了多少年的大招終於放出來,自己還提前辦了個大學。

    迴到人造生物圈,一個幾千平米的生物圈自我維持想都不要想,一個地球就每隔幾萬年來次冰河時代搞個生物大滅絕,更別說幾千平的了。人能做的隻是將生物圈對外部資源的消耗減到最小來確保幾個月的行星際旅行中不需要吃罐頭度日,當然,配給生物圈的飛船肯定是用於旅行,亦或是外星基地,有了生物圈就可以大幅減少對外資源需求。加速度太大的軍艦就放棄舒適吧。跟本找不到辦法維持生物圈正常運行,腦補水漫金山的畫麵。

    這依舊不是白啟的任務,白啟作為一個暴力黨,會去用心的肯定是暴力加速,挑戰上百個g的加速度才刺激。

    老一代技術是一個圓球,內部有一根圓柱注滿了人體可吸收的緩衝液,控製圓柱在球內的旋轉。駕駛員加速時因慣性後退,同時圓柱旋轉,將駕駛員再次移至戰機前部,形成多次緩衝。

    嗯,看起來還不錯,但飛行員都反應超機動時頭暈,相關技術負責人一直很憋屈。

    慣性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

    嗯嗯嗯,白啟放棄了,這個課題就像是在無外力作用下讓兩個重元素發生聚變,想想就可怕。

    小飛船就乖乖在近地軌道上加速,還可以節省些燃料。

    飛船設計上隻能增加專門的加速緩衝艙室來減少路程上所需的時間,這樣一來,飛船體積大幅增長。一個兩百米的緩衝艙室僅能讓飛船加速度提升至50g。技術員需要在加速度,體積,經濟效益,船體強度上找到一個平衡點。

    以上技術研發的投入國家都下了血本,月球的貧瘠和地球上資源短缺徹底治好了人類的拖延症。

    開發火星為目標的五年計劃被提出,主旨是開源節流。

    技術的問題一方麵砸錢研發,還有一方麵模仿外星科技,生物圈技術是最早被攻克的,畢竟墜毀在地球上的大部分都是民用飛船,舒適性很重要,悲慘的是墜毀的飛船都是因為引擎故障,連同能源模塊和通信模塊都沒了的那種。

    白啟作為一個吉祥物,這邊加個buff,那邊迴波血,5位數的智商擺在那,作為一個強力輔助,特別適合團戰。這期間白啟蹭了一堆博士頭銜,反正隻要加入課題,報告裏巴不得把他的名字扔標題上。此事真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組幹過,標題好像是白教授對基於等離子體湍流模型結構的研究,想想應改沒什麽大問題,然後一堆小組找個姓白的教授,欺騙仍在大學裏翻論文的萌(keyan)新(gou)。

    身為一個跨國公司幕後的大boss,白啟依舊保持著8小時工作製的良好工作習慣,每年放2個月的帶薪假。帶薪?

    按照常理寫道這個程度應該有百萬字了,嗚嗚。

    二維科技總部(人家的小說偏要在寫xx公司,四個字,我就很優秀了,主角公司名字六個字,我就寫前四個,看著舒服。ps,竟然有人看流水賬看到這裏,哦不是大綱,大佬大佬),小黑屋實驗室,反正工作人員就是這麽稱唿的。

    120號元素吸收一切的電磁波,然後轉化為動能,如果動不了,就發熱。不得不說,拿來吸收太陽能還是不錯的。

    幾個技術員維護著原子機械臂,將120號元素在121號元素薄膜上排列開來,測試著兼顧經濟且高效的排布方式。

    上萬種排布方式,讓技術員懷疑人生,一天內製造外加測試的ubn推進膜隻有10張。ubn產量較低的原因是大部分加速器都被國網租用造電線了,國網的租金又十分可觀。同時二維科技的資金散的太廣,正處在貸款搞研究的邊緣,無心再次建造加速器,如此一來推進膜的進度是最慢的。中華基建狂魔的本性再次暴露,不過這次是本著造福全世界而去的,工程量之大,舉世矚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擁有著一切,轉眼間就鋪滿人間。

    火星衝日,地球跟火星距離最近的時刻,約700天一次,也就意味著被送去建設基地的宇航員要兩年後才有機會迴來。

    2037年11月是一次好時候,嗯,行星際飛船都還在圖紙上呢,也許圖紙都沒有。

    2040年1月2日又是一次,人類首次移民火星計劃在2039年12月20日啟程。

    同步軌道的船塢,幾艘僅有船殼的巨無霸漂浮著,粗獷的管線暴露在外,一些小飛船出出入入。幾十公裏外,一艘覆蓋整個視野的黑漆漆的三角翼飛船做著最後的維護和檢查。

    人類耗費了絕大部分資源建造完成了第一艘飛船。第一艘在經過小行星帶時減速將幾艘中型飛船放下,由智能機器人開采礦物,並在燃料消耗達到極限時返迴地球,用於輔助建造另外4艘飛船,預計時間1年。第一艘飛船再在火星上建造基地,開采礦物,預計時間2年。2042年,建造完成的四艘飛船前往火星,將礦物運迴地球。

    若是有一步出現失誤,人類就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困在在地月係,忍受著物資缺乏的痛苦。

    最飛船長處達到2km,裏麵滿載著可靠易於維修的重工業以及冶煉設施,將整個工業體係裝進去太不現實。內置三具小型聚變反應堆。船體滿載200萬噸,五個大型推進器,單個推進器推力可達到3*10^10n,由於時間和技術問題,所有設備都未經長期的測試就被草草安裝,所以冗餘設置了好幾套。

    目前人類最不缺的就是能源,天天給老子喝水,倒是可口飯吃啊,就是人類此時的狀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搖籃中的科技文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空間撕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空間撕裂並收藏搖籃中的科技文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