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過了神,吃了頓飯的康保裔沒有和他的幾位倖存下來的士兵一起去休息,反而紋絲不動的與楊延昭並肩站在箭樓上。稍早前,這位麵對死神也沒有皺一下眉頭眨一眨眼睛的老將,被楊延昭和孟良兩人的一聲“康叔”硬生生叫的老淚縱橫,老人到此時,是徹底的放下了心結,能在有生之年了結了這樁心願,實在是老人最痛快的事情。眼看著城頭的防守顯得越來越吃力,老人問了一句,眼看著防護破損嚴重,箭矢將盡,為何不從遂城大倉調用?


    孟良苦笑著告訴他,遂城大倉從三月起便轉由監軍潘寧潘靜兄弟掌管,若無三關調令,這兩位是絕對不會拔出哪怕一支箭給威虜軍的。直到這時候,高文舉才知道,敢情不是沒東西用,是守著不給用啊,那這城破了,那些玩意還不是給了契丹人個大便宜?這他娘的叫什麽事?或許大宋的軍規便是如此死板吧,康保裔對此也無能為力,老人稍稍思索了一下,不顧楊延昭和孟良的挽留,拎著刀沖向了城頭。


    高文舉正在鬱悶之際,老安突然在他耳邊說了一句話,高文舉一怔,頗為懊惱的拍了拍腦門,自己可是有秘旨在身的,怎麽把這茬給忘了。連忙吩咐魯洪,趕緊去請兩位潘大人上城頭來議事。這個局,還是得自己來破


    015執迷不悟


    o15執迷不悟


    或許是受了耶律隆慶被擄的刺激,又或許是受了蕭太後親自擂鼓助威的刺激,反正這一次契丹漢軍這兩萬三千號人根本就沒有任何保留,竭盡全力的撲了上來,全是不要命的打法。盡管上頭袍澤的屍體血淋淋的從頭頂摔下擦身而過,而那些被袍澤屍體擦到的人卻視而不見,隻是一個勁的埋頭猛衝,一個個前赴後繼,好像送死是占天大的便宜一般。


    在這種不要命的攻擊之下,遂城城頭終於出現了契丹士兵的身影,一隊人從防守稍弱的一處破損處爬了上來,用自己的身子拚命將城頭宋軍的身子抱住,使得城頭的宋軍一時分身乏術,使那一處的契丹士兵迅的冒上了城頭。城下一看到如此情景,無不確信成功在望,鼓譟聲越的響了起來。連蕭太後的鼓聲仿佛都受到感染,變的急促了幾分。


    高文舉剛剛與魯洪在城牆入口處交待完事項,還沒返迴箭樓,便見孟良匆匆而來,孟良的來意很明確,他受楊延昭的囑託,請高文舉不要太過勉強,畢竟軍隊的事,從太宗時候起,便一直是墨守成規,無人敢越雷池半步,想當年,李繼隆大將軍在未得旨意之時擅自調,打了個大勝仗,事後還不免要背個處分在身,人家那還是陛下的大舅哥,也落個那等下場,何況是眼下這等情景。孟良勸他道,高大人前途光明,絕不能因此而自壞了前程。高文舉笑著對他說且放寬了心,他既然敢做,自然就有做的道理。


    兩人說話間,便轉過了拐角,正好入目所及,看到了牆頭爬上幾個契丹士兵那一幕。高文舉一驚,下意識的就抄起了**弓,還沒來得及掂箭,卻見正站在兩人不遠處的老將康保裔將手中的長刀豎起向地上一頓,一下便穩穩的插在了腳下的磚縫之中。電光火石之間,老將從身邊一個剛剛倒下的弓箭取過長弓,右腳一挑,那弓箭手背上的一壺箭亂糟糟的飛到了半空中。接著,便在高文舉吃驚的目光中,康保裔右手連閃,以快得幾乎無法用肉眼分辨的頻率將那灑在身旁半空中的一壺將近二十支箭盡數射了出去。前方那些剛剛爬上城頭的契丹士兵幾乎便是同一時刻被射了個正著。這一手,看的高文舉咂舌不已。他原以為自己學來的這個連珠箭已經是人間絕技了,沒想到,在這裏看到如此不可思議的一手,這太讓人吃驚了。


    孟良看著高文舉左手握著他那張古怪的弓,麵色接連變幻,情知他是被康保裔這一手震驚了,笑了笑對他解釋道:“這是康叔的家傳絕技‘滿天花雨’,好多年沒見過康叔使了,想不到,寶弓未老啊。”高文舉知道他對自己的弓和箭法肯定是有幾分看不上,這當口,也不便解釋,隻是露了個笑臉,便存了打算此戰之後好好向老將討教討教。


    有了康保裔這及時的補救,那個缺口很快就被城頭堵上了。康保裔精神抖擻的將弓拋開,又抄起刀來沿著城頭通道來迴巡視。


    高文舉記掛著要和兩位潘大人談兵器補充的問題,不好離開箭樓太遠,便再度迴到了楊延昭身邊,直到現在,他才切實的感受到了什麽叫大將風範,楊延昭身處在這目光可以縱攬全局之處,根據戰場上的變化不時的布著一道道命令,將手頭僅有的兩三千士兵和差不多五千民夫青壯組織的井井有條,以這相差對方不隻三倍的兵力牢牢的將對方抵擋在城牆之下半步也不曾突破。這的確是個了不得的本事。同時,高文舉又對設計遂城這個城池的楊業大是佩服,僅從這個指揮官所處的箭樓便可見一斑。這個箭樓是整個遂城北麵防線的十一座箭樓其中很普通一個,若從外看,毫無起眼之處,但這座箭樓的所在之處構思巧妙至極,它的所在正是整條防線中唯一可以縱攬全局之處,而且又極難被對方直接攻擊,再看這座箭樓的用料,竟然全部選用極為結實的條石,難怪這幾天的攻擊中,寥寥有數的幾塊磨盤大的石頭砸在外麵時,就站在一牆之隔的高文舉竟然隻感覺到了一絲輕微的顫動,由此可見,這座城池的規格,絕非普通城那種謹慎微的規模。更重要的是,能早早便看出遂城在戰略上的重要性,這位前輩的眼光可謂獨到而精準。隻可惜,能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多,否則楊延昭帶著威虜軍移駐在遂城也不會招致如此多的刁難,直到今天危在旦夕之時,還有像潘氏兄弟這樣有意用教條來說事的不開眼之人。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桃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翼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翼龍並收藏大宋桃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