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張老頭那天的樣子,高文舉就覺得心裏有氣,你表忠心就表忠心吧,幹嘛要拆我的台?雖說不是什麽深仇大恨,可那天這麽表現了一把,就換來這麽大一頂官帽,這可就是踩著我上位了,咱沒法跟老前輩計較,可沒點反應豈不也要讓人看扁?
嗯,老頭這麽忠君愛國,我這裏不表示表示怎麽好意思呢?不是說老頭貪杯好酒嗎?成,就投您老所好,咱提前為您老慶祝了。
感謝滿功率同學的月票支持。
再次感謝鬱悶之死和花下_亡魂兩位同學的持續打賞。
硬碟掛了,資料全丟了,老白的鬱悶可想而知。但老白絕對不會讓這種不良情緒過於影響更新的,請大家放心,老白會盡快從崩潰中恢復過來的。
再次拜求給力支持~
( )
198輕重緩急【求收藏、求訂閱】
198輕重緩急【求收藏、求訂閱】
自從高文舉的勢力延伸到京城之後,他非常看重的情報係統自然也不斷的在完善和加強著。)故而一般的朝廷中的官員和周邊勢力的相關要員的一些信息已經成了為情報係統重點的收集對象。而曾經在太宗朝出任過宰相的張齊賢,自然也名列其中了。
那天在朝堂上,高文舉之所以沒有與老頭起齷齪,完全是因為老頭的資料告訴他,這個人並非是什麽奸惡之徒,他的所作所為從大義上來講,都可以稱得上可圈可點。而且,最重要的一條是,這老頭雖然是個文人,卻是以軍功起家的。通俗點講,他就是儒將,是披著文士袍的軍人對於這種憑實力出身的老前輩,讓一讓也是很有必要的。
再者說了,這張齊賢也是個出了名的吃軟不吃硬。他最牛氣的經歷就是多年以前,尚未考取到功名之時,便曾以布衣的身份向太祖皇帝上過書。當時還隻是個書生的青年張齊賢,在太祖迴洛陽祭祖的時候,當街攔了禦駕要向皇帝上書。而神奇的是,太祖當時就接過了他的上書,還召他麵談了一迴,並對他上書所陳十條其中的四條大是讚賞,深覺有理。按說對於一個平頭百姓來講,你這麽愣頭愣腦的跑去給皇帝上書,皇帝居然準了四成,這個中獎概率已經大的不得了了,你順著杆稍稍一爬,這烏紗帽可就算到手了。可張牛人並沒有被眼前的小勝利蒙蔽了雙眼,執意要求太祖一定要十條皆準,一副捆綁銷售的架勢,隻批發,不零售。
太祖是什麽人?本來或者日後還有可能將你那法子逐漸接受,可你這麽個搞法,算是啥意思?於是乎,兩人槓上了。槓到最後,張牛人執意不退步,大有你不接受我這霸王條款我就退出你這片市場的意思。然而在宋的權柄畢竟不在他手中,於是乎,張牛人杯具了。太祖滿足了他的條件,不過是另一個,一條都不採納,你哪來的迴哪去霸王條款還耍到朕頭上來了,反了你小樣了不過倒也沒有追究他的責任。
據說事後太祖迴到汴梁之後曾對時任開封府尹的太宗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是我這次去西京,發現個人才,不過這小子鋒芒太硬了,我現在還不想用他,等把他的刺頭磨一磨,留著你將來用吧。
這番話的真假無從可考,不過有件事卻是千真萬確的,就是張齊賢在太宗繼位之後的第一年便赴京趕考,而太宗在錄取考生時發現了張齊賢的名字排在第一百三十名,大筆一揮,將前麵的那一百三十號倒黴蛋全給扒拉下榜了。就這麽著,張齊賢成了新科狀元郎。而張狀元一入朝堂就又把自己當年獻給太祖的那一套搬了出來,這迴沒人反對了,那十策本來就都可用:下並汾、富民、封建、敦孝、舉賢、太學、籍田、選吏、慎刑、懲奸。哪個是沒用的?這迴太宗吸取教訓了,也不計較他的霸王條款,且此時這十條也的確切中了時政要害,正好拿來一勺燴了。
張狀元就這麽走上了政途,而他的政治歷程中,最為濃重的一筆,卻並非是文才,而是軍功。幾年後,張狀元工作變動,被下放到代州做了知州。代州這個地方,就緊挨著雁門關,正是大宋與契丹交界的要害地界。就在張知州出任代州地方行政最高長官的日子裏,代州迎來了一聲極為嚴峻的考驗:契丹人打來了。
在太宗當政的時期,兩國之間的戰爭一直接連不斷,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像這種事情也比較常見。但當時的情況比較特殊的是,時任軍事最高長官潘美接到太宗的旨意,要求他將主要兵力抽調到太原方麵,而在代州坐鎮的那位潘元帥的副手盧漢贇則完全沒有軍人應該有的勇氣,畏敵懼戰,龜縮不出,要學著當年楊無敵在太原守城的樣板與契丹人打消耗戰。每遇到張齊賢請兵出戰的時候,總是拒絕發兵,一副嚴防死守的嘴臉。
張齊賢在盧漢贇極不配合的情況下,用手頭僅有的兩千廂兵(禁軍歸盧漢贇管,人家不鳥他,廂兵屬於地方編製,歸知州節製),找到一個機會,毅然出擊,出奇製勝,贏得了那場戰爭中為數不多的一次局部勝利。這一戰,張齊賢大獲全勝,生擒契丹北院大王的一個兒子,帳前舍利一人,陣斬兩千餘人,俘虜五百人,馬匹、車帳、牛羊、器甲等物資一大堆。戰後,張齊賢還很厚道的以盧漢贇的名義向皇帝報了功。不過後來這事還是傳到了太宗耳中,張齊賢又再度高升,步入了權力中樞,甚至一度做了宰相。
就是這麽個牛叉人物,試問高文舉如何能與他對著幹?先不說能不能頂的過這倔老頭,單從輿論方麵來講,他一個新狀元,屁事還沒幹過,就想與人家老牌狀元頂牛,多少會落人些話柄。再說那件事在他眼裏或者是個錯誤,可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眼中,卻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之事。從理法上,也是人家占了優。
</br>
嗯,老頭這麽忠君愛國,我這裏不表示表示怎麽好意思呢?不是說老頭貪杯好酒嗎?成,就投您老所好,咱提前為您老慶祝了。
感謝滿功率同學的月票支持。
再次感謝鬱悶之死和花下_亡魂兩位同學的持續打賞。
硬碟掛了,資料全丟了,老白的鬱悶可想而知。但老白絕對不會讓這種不良情緒過於影響更新的,請大家放心,老白會盡快從崩潰中恢復過來的。
再次拜求給力支持~
( )
198輕重緩急【求收藏、求訂閱】
198輕重緩急【求收藏、求訂閱】
自從高文舉的勢力延伸到京城之後,他非常看重的情報係統自然也不斷的在完善和加強著。)故而一般的朝廷中的官員和周邊勢力的相關要員的一些信息已經成了為情報係統重點的收集對象。而曾經在太宗朝出任過宰相的張齊賢,自然也名列其中了。
那天在朝堂上,高文舉之所以沒有與老頭起齷齪,完全是因為老頭的資料告訴他,這個人並非是什麽奸惡之徒,他的所作所為從大義上來講,都可以稱得上可圈可點。而且,最重要的一條是,這老頭雖然是個文人,卻是以軍功起家的。通俗點講,他就是儒將,是披著文士袍的軍人對於這種憑實力出身的老前輩,讓一讓也是很有必要的。
再者說了,這張齊賢也是個出了名的吃軟不吃硬。他最牛氣的經歷就是多年以前,尚未考取到功名之時,便曾以布衣的身份向太祖皇帝上過書。當時還隻是個書生的青年張齊賢,在太祖迴洛陽祭祖的時候,當街攔了禦駕要向皇帝上書。而神奇的是,太祖當時就接過了他的上書,還召他麵談了一迴,並對他上書所陳十條其中的四條大是讚賞,深覺有理。按說對於一個平頭百姓來講,你這麽愣頭愣腦的跑去給皇帝上書,皇帝居然準了四成,這個中獎概率已經大的不得了了,你順著杆稍稍一爬,這烏紗帽可就算到手了。可張牛人並沒有被眼前的小勝利蒙蔽了雙眼,執意要求太祖一定要十條皆準,一副捆綁銷售的架勢,隻批發,不零售。
太祖是什麽人?本來或者日後還有可能將你那法子逐漸接受,可你這麽個搞法,算是啥意思?於是乎,兩人槓上了。槓到最後,張牛人執意不退步,大有你不接受我這霸王條款我就退出你這片市場的意思。然而在宋的權柄畢竟不在他手中,於是乎,張牛人杯具了。太祖滿足了他的條件,不過是另一個,一條都不採納,你哪來的迴哪去霸王條款還耍到朕頭上來了,反了你小樣了不過倒也沒有追究他的責任。
據說事後太祖迴到汴梁之後曾對時任開封府尹的太宗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是我這次去西京,發現個人才,不過這小子鋒芒太硬了,我現在還不想用他,等把他的刺頭磨一磨,留著你將來用吧。
這番話的真假無從可考,不過有件事卻是千真萬確的,就是張齊賢在太宗繼位之後的第一年便赴京趕考,而太宗在錄取考生時發現了張齊賢的名字排在第一百三十名,大筆一揮,將前麵的那一百三十號倒黴蛋全給扒拉下榜了。就這麽著,張齊賢成了新科狀元郎。而張狀元一入朝堂就又把自己當年獻給太祖的那一套搬了出來,這迴沒人反對了,那十策本來就都可用:下並汾、富民、封建、敦孝、舉賢、太學、籍田、選吏、慎刑、懲奸。哪個是沒用的?這迴太宗吸取教訓了,也不計較他的霸王條款,且此時這十條也的確切中了時政要害,正好拿來一勺燴了。
張狀元就這麽走上了政途,而他的政治歷程中,最為濃重的一筆,卻並非是文才,而是軍功。幾年後,張狀元工作變動,被下放到代州做了知州。代州這個地方,就緊挨著雁門關,正是大宋與契丹交界的要害地界。就在張知州出任代州地方行政最高長官的日子裏,代州迎來了一聲極為嚴峻的考驗:契丹人打來了。
在太宗當政的時期,兩國之間的戰爭一直接連不斷,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像這種事情也比較常見。但當時的情況比較特殊的是,時任軍事最高長官潘美接到太宗的旨意,要求他將主要兵力抽調到太原方麵,而在代州坐鎮的那位潘元帥的副手盧漢贇則完全沒有軍人應該有的勇氣,畏敵懼戰,龜縮不出,要學著當年楊無敵在太原守城的樣板與契丹人打消耗戰。每遇到張齊賢請兵出戰的時候,總是拒絕發兵,一副嚴防死守的嘴臉。
張齊賢在盧漢贇極不配合的情況下,用手頭僅有的兩千廂兵(禁軍歸盧漢贇管,人家不鳥他,廂兵屬於地方編製,歸知州節製),找到一個機會,毅然出擊,出奇製勝,贏得了那場戰爭中為數不多的一次局部勝利。這一戰,張齊賢大獲全勝,生擒契丹北院大王的一個兒子,帳前舍利一人,陣斬兩千餘人,俘虜五百人,馬匹、車帳、牛羊、器甲等物資一大堆。戰後,張齊賢還很厚道的以盧漢贇的名義向皇帝報了功。不過後來這事還是傳到了太宗耳中,張齊賢又再度高升,步入了權力中樞,甚至一度做了宰相。
就是這麽個牛叉人物,試問高文舉如何能與他對著幹?先不說能不能頂的過這倔老頭,單從輿論方麵來講,他一個新狀元,屁事還沒幹過,就想與人家老牌狀元頂牛,多少會落人些話柄。再說那件事在他眼裏或者是個錯誤,可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眼中,卻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之事。從理法上,也是人家占了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