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李績2
給皇帝們直播華夏發展史 作者:想做個好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績在翟讓的勢力集團內也掌握了不小的權力,他的能力也讓翟讓很信服,願意聽從他的意見。
翟讓的勢力越來越大,也引起了隋末官方的注意;
隋朝派遣著名的將領張須陀前來討伐,和正規軍對上翟讓特別的害怕,還沒有打就要跑,嚇的要死;
李績連哄帶勸,才總算將翟讓穩住,率領部下和兩萬多名隋朝的將士交戰;
他直接在戰場上將張須陀給殺死了,把隋朝的軍隊打的那叫一個屁滾尿流,取得了大勝;
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的謀反事情暴露隻能被逼迫逃亡,李績他們知道李密這個人他背後所代表的巨大意義;
可以說那不是一個李密,而是吸引天下英雄的招牌,就像是千金買馬骨一樣;
況且,曆朝曆代的農民起義有那個長久的,越是勢力大就越是需要收買人心和大批量的文官才子來管理後勤;
於是他勸說翟讓,讓他奉李密為主,借李密的名聲來收買天下士族的心,並借此機會擴大起義軍的影響;
後續果然如他所說,翟讓的勢力越來越大,快要脫胎農民起義的劣根性了;
當時,王世充奉命來討伐李密,也是李績用計策在洛水兩岸附近好幾次都將王世充的軍隊大敗;
他的戰功當之無愧,因此李密封他為東海郡公。
當時王朝末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本來百姓就已經很難生活下去了;
老天爺也不放過,河南山東這些重要的糧草全部發大水,每天餓死的災民數以萬計,屍紅遍野,人間煉獄也不過如此;
什麽都不多,就是死人多....剛死的人別說保全屍骨入土為安了,還沒有咽下那一口氣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迫不及待地等在旁邊吃上第一口肉了;
凡是餓死的人,都是珍貴的口糧;
或者說,亂世當中,人本來就是珍貴的口糧,那時候的人已經不能稱之為人了,和牲畜一模一樣。
這並不是在罵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連肚子都填不飽,根本就活不下去還有什麽“禮節”可言?
本來是君父的皇帝根本就不在意底下人的死活,天下大亂,誰還在乎這些災民呢。
就算是封建王朝的盛世當中,遇到天災,底層的民眾也隻能自己忍受,忍過去了就活著,忍不過去就死唄;
小農經濟扛天災是比遊牧民族稍微好一點,但根本就好不到哪裏去;
承受的風險能力實在是太低,隨便一場天災都會讓原本有田有地看似生活很好的普通農民破產,變為流民,變為奴隸....
這些活著的下場還算好的,基本上都是家破人亡,生死相隔。
麵對天災,上層人也隻會從中汲取自己的利益,因此河南山東的天災,隋末所有的勢力都想著能利用天災從中得到什麽。
就算他們心懷天下,也無能為力。
而且哪有什麽心懷天下的上層人啊!
因此,麵對如此天災,李績向李密進言:現在天下大亂,本是為饑。如果我們現在趁此良好的機會攻陷黎陽國倉,那麽“大事”可成。
李密覺得李績的分析很對,圖謀天下大事,總不能被動挨打,還是要主動出擊;
於是李密派遣5000士兵跟著李績武裝渡過黃河前去偷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
李績的軍隊當天就把這個糧倉給打下來了,立刻將糧倉打開分給當地的百姓並招兵買馬;
十天之內,拿著這大批量的糧食召了二十幾萬人,勢力非常之大。
一年之後,宇文化及在江都也就是現在的揚州弑君將隋煬帝的頭顱砍掉,越王楊侗在東京洛陽繼位之後,赦免了原造反“罪大惡極”的李密等人。
傀儡的隋朝廷又任命李績為右武侯大將軍,讓他們自己率領自己的部下去討伐宇文化及。
李績鎮守黎陽倉城,宇文化及直接將城池四麵包圍,形勢十分的危急;
若是這麽繼續圍困下去,一死是難免的,而李績他不走尋常路,直接在城內挖一條地道通向外麵,反而轉敗為勝,將宇文化及的隊伍大敗,解了城池被圍之難。
公元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大敗之後,他就率領部隊的殘餘勢力全部都一起投靠了李唐,
而李績他在李密的勢力當中所占的地盤非常的大,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此時自己的頂頭上司投降了李唐,他現在的處境也有些尷尬;
李績是十分的崇拜李密,他認為人民土地都是歸魏公所有,自己隻不過是他的屬下而已。
若是自己直接獻上這些勢力範圍之內的土地和人民,那不是在邀功嗎?他認為這樣做十分的恥辱;
應該仔細的記錄州縣的名稱和軍戶人口數量,一五一十的上報給李密,讓李密上報給朝廷,應該是魏公的功勞;
李淵得知這件事情之後那是非常的高興,他認為到此地步李績還在為自己的前主公著想,是一個非常正直純厚的臣子;
高祖非常的喜歡他,下詔封李績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之後又右遷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還將國姓“李”賜給了他;
不僅僅如此,還要封他的父親李蓋為異姓王,李蓋堅決辭去王爵之後,才改封他為舒國公,授散騎常侍、陵州刺史。
在這個時候李績是擁有著非常大的權力和地位,並且李淵還繼續任命他統帥河南、山東的軍隊來抵抗王世充的勢力。
李密之後他又反叛了李唐直接被殺掉,而李績他曾經又對李密那是忠心耿耿的;
李淵派遣使者告訴李績他的舊主李密反叛且被殺,這其中具體的考量不足為外人道也;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樣,李績並沒有急於和李密擺脫關係,也沒有急於向新主公李淵獻上自己的忠誠,表現自己的清白;
他反其道而行之卻十分的符合常理,一般人也沒有他這樣的智慧和勇氣來做出這樣的舉動;】
翟讓的勢力越來越大,也引起了隋末官方的注意;
隋朝派遣著名的將領張須陀前來討伐,和正規軍對上翟讓特別的害怕,還沒有打就要跑,嚇的要死;
李績連哄帶勸,才總算將翟讓穩住,率領部下和兩萬多名隋朝的將士交戰;
他直接在戰場上將張須陀給殺死了,把隋朝的軍隊打的那叫一個屁滾尿流,取得了大勝;
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的謀反事情暴露隻能被逼迫逃亡,李績他們知道李密這個人他背後所代表的巨大意義;
可以說那不是一個李密,而是吸引天下英雄的招牌,就像是千金買馬骨一樣;
況且,曆朝曆代的農民起義有那個長久的,越是勢力大就越是需要收買人心和大批量的文官才子來管理後勤;
於是他勸說翟讓,讓他奉李密為主,借李密的名聲來收買天下士族的心,並借此機會擴大起義軍的影響;
後續果然如他所說,翟讓的勢力越來越大,快要脫胎農民起義的劣根性了;
當時,王世充奉命來討伐李密,也是李績用計策在洛水兩岸附近好幾次都將王世充的軍隊大敗;
他的戰功當之無愧,因此李密封他為東海郡公。
當時王朝末年,朝政腐敗,民不聊生,本來百姓就已經很難生活下去了;
老天爺也不放過,河南山東這些重要的糧草全部發大水,每天餓死的災民數以萬計,屍紅遍野,人間煉獄也不過如此;
什麽都不多,就是死人多....剛死的人別說保全屍骨入土為安了,還沒有咽下那一口氣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迫不及待地等在旁邊吃上第一口肉了;
凡是餓死的人,都是珍貴的口糧;
或者說,亂世當中,人本來就是珍貴的口糧,那時候的人已經不能稱之為人了,和牲畜一模一樣。
這並不是在罵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連肚子都填不飽,根本就活不下去還有什麽“禮節”可言?
本來是君父的皇帝根本就不在意底下人的死活,天下大亂,誰還在乎這些災民呢。
就算是封建王朝的盛世當中,遇到天災,底層的民眾也隻能自己忍受,忍過去了就活著,忍不過去就死唄;
小農經濟扛天災是比遊牧民族稍微好一點,但根本就好不到哪裏去;
承受的風險能力實在是太低,隨便一場天災都會讓原本有田有地看似生活很好的普通農民破產,變為流民,變為奴隸....
這些活著的下場還算好的,基本上都是家破人亡,生死相隔。
麵對天災,上層人也隻會從中汲取自己的利益,因此河南山東的天災,隋末所有的勢力都想著能利用天災從中得到什麽。
就算他們心懷天下,也無能為力。
而且哪有什麽心懷天下的上層人啊!
因此,麵對如此天災,李績向李密進言:現在天下大亂,本是為饑。如果我們現在趁此良好的機會攻陷黎陽國倉,那麽“大事”可成。
李密覺得李績的分析很對,圖謀天下大事,總不能被動挨打,還是要主動出擊;
於是李密派遣5000士兵跟著李績武裝渡過黃河前去偷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
李績的軍隊當天就把這個糧倉給打下來了,立刻將糧倉打開分給當地的百姓並招兵買馬;
十天之內,拿著這大批量的糧食召了二十幾萬人,勢力非常之大。
一年之後,宇文化及在江都也就是現在的揚州弑君將隋煬帝的頭顱砍掉,越王楊侗在東京洛陽繼位之後,赦免了原造反“罪大惡極”的李密等人。
傀儡的隋朝廷又任命李績為右武侯大將軍,讓他們自己率領自己的部下去討伐宇文化及。
李績鎮守黎陽倉城,宇文化及直接將城池四麵包圍,形勢十分的危急;
若是這麽繼續圍困下去,一死是難免的,而李績他不走尋常路,直接在城內挖一條地道通向外麵,反而轉敗為勝,將宇文化及的隊伍大敗,解了城池被圍之難。
公元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大敗之後,他就率領部隊的殘餘勢力全部都一起投靠了李唐,
而李績他在李密的勢力當中所占的地盤非常的大,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此時自己的頂頭上司投降了李唐,他現在的處境也有些尷尬;
李績是十分的崇拜李密,他認為人民土地都是歸魏公所有,自己隻不過是他的屬下而已。
若是自己直接獻上這些勢力範圍之內的土地和人民,那不是在邀功嗎?他認為這樣做十分的恥辱;
應該仔細的記錄州縣的名稱和軍戶人口數量,一五一十的上報給李密,讓李密上報給朝廷,應該是魏公的功勞;
李淵得知這件事情之後那是非常的高興,他認為到此地步李績還在為自己的前主公著想,是一個非常正直純厚的臣子;
高祖非常的喜歡他,下詔封李績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之後又右遷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還將國姓“李”賜給了他;
不僅僅如此,還要封他的父親李蓋為異姓王,李蓋堅決辭去王爵之後,才改封他為舒國公,授散騎常侍、陵州刺史。
在這個時候李績是擁有著非常大的權力和地位,並且李淵還繼續任命他統帥河南、山東的軍隊來抵抗王世充的勢力。
李密之後他又反叛了李唐直接被殺掉,而李績他曾經又對李密那是忠心耿耿的;
李淵派遣使者告訴李績他的舊主李密反叛且被殺,這其中具體的考量不足為外人道也;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樣,李績並沒有急於和李密擺脫關係,也沒有急於向新主公李淵獻上自己的忠誠,表現自己的清白;
他反其道而行之卻十分的符合常理,一般人也沒有他這樣的智慧和勇氣來做出這樣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