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杜如晦
給皇帝們直播華夏發展史 作者:想做個好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雖然他的決定是為了大局,但不得不說,放過這群食人魔甚至還無罪釋放,主播挺討厭的;
不止主播討厭,任何一個人看到被無罪釋放的食人魔們,對李孝恭都會遷怒;
他有他的戰略想法,而百姓們身受食人魔的侵害,自然有權力憎恨遷怒放走食人魔的李孝恭,他不冤枉。】
李孝恭:.......
自己本來挺高興的,結果天幕越說他越是低落,自己之所以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二卻在後世的知名度不顯,是不是因為自己放走了“食人魔”?
他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流芳青史,傳唱千年,結果自己.....若是重新選擇的話,李孝恭不知道自己還會不會堅定的下命令;
因為在他內心深處,實際上是恨不得將朱粲及其變態部下千刀萬剮的,他也是個人啊,自小也是得到名家大儒教育的,李孝恭如何能不知道朱粲等人的惡行呢?
但同時他是李唐的將帥,李孝恭不能將自己的思想淩駕於李唐的權益之上,所以,他隻能選擇這麽做;
不過,被天幕討厭了,雖然沐沐姑娘說理智上是理解他做的選擇,但是李孝恭還是很傷心,嗚嗚嗚嗚。
【不過這個食人魔最終還是死在李家人的手上,武德四年,朱粲最終在王世充兵敗後被李世民誅殺在洛陽城外。
李孝恭的軍事才能是非常厲害的,接著又平複南部的蕭銑,江浙的輔公祏,在李淵一朝深得皇帝的信任;
武德六年,有人告發李孝恭意圖謀反,之後他被封為晉州刺史,成為封疆大吏。
李孝恭將荊州治理的非常好,大力開置屯田,百姓們安居樂業;
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也就是貞觀元年,他加封將李孝恭封為河間郡王;
從這裏也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實際上對他這個堂兄也是十分器重,並且肯定這個堂兄的才能。
李孝恭晚年不知道是自汙還是壓抑的欲望爆發,他突然喜歡縱情聲色,養了一百多個舞女,公元640年李孝恭去世;】
李世民想起自己的堂兄,他的結局比無忌要好的多,不過這個縱情聲色和去世連在一塊,怎麽看也不像是好詞兒;
就是吧,很想死在女子身上,咋有些不光彩呢;
長孫無忌摸著自己長長的胡子,若有所思,比起自己的悲壯自縊,河間亡這個說話emmm.....不好說不好說啊,有點丟人惹;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位就是我們二鳳陛下左膀右臂的其中一位杜如晦,出生於公元585年,於公元630年去世,
杜如晦字克明,他身世顯赫,祖上一直都是周朝高官,隋朝取代周朝後,祖父杜果在隋為工部尚書、義興公,父親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
杜如晦自小就是十分的聰慧過人,隋朝大業年間。杜如晦被征為預備官員,禮部侍郎高孝基對杜如晦非常器重;
他覺得這小子十分的有才華,先給他一個小官想要讓杜如晦積攢積攢基層經驗,之後再說;但是不久,杜如晦卻辭官了;
我們知道杜如晦大部分都是因為那一個成語“房謀杜斷”,被我們後世經常性的引用;
這個成語的背後故事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善於任用能人為之服務,經常聽從大臣的意見。
有一次他與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齡感慨地說:“非如晦莫能籌之。”
等到杜如晦來到時,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齡的計謀並且做出決斷。
他們兩人合作得十分融洽,政事的效率非常的高,別人稱著兩位名聲顯赫的宰相為“房謀杜斷”。
杜如晦在很早的時候就投靠李世民了,不能說是投靠,而是謀士選定了他的主公;
他身為秦王麾下第一謀士,在很多滅隋的戰役中,他和二鳳陛下那可是形影不離,哪裏有李世民哪裏就有杜如晦;
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杜如晦的智慧和學識並不落後於先人,他幾乎是秦王麾下學識最高‘文采最厲害的人;
李淵攻入成安,自立為帝,長安平定後,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為曹參軍
此時,雖然中原並沒有統一,外麵的敵對勢力虎視眈眈;
但是太子李建成已經忍受不了自己二弟秦王府如此人才濟濟,他想讓李淵下命令將二弟府上的人全部都外派出去做官;
這件事情給稚嫩的二鳳陛下造成了巨大的困擾,他雖然在戰場上十分勇武,堅強果斷;
但是對於自己人,李世民真的是盡心盡力的都想要保全,他是一個非常好的君主,隻要你不違背他的底線,李世民就會盡力維護部下的安全;
但是太子李建成這也是光明正大的陽謀啊,外派你的部下出去做官漲資曆還不好嗎?為何要推辭?是不是對父皇有啥不好的想法,才不願意自己屬下的人去做官?
所以這件事情,隻能被動的接受,一時間秦王府許多人才都被外派;
什麽人都想留住,卻什麽都留不住,李世民非常的痛苦,他一時間鑽入了牛角尖。
秦王麾下的房玄齡見狀,趕緊勸解:“府中幕僚雖然被遷往外地的人比較多,但是沒有什麽好可惜的,隻有杜如晦聰慧,能洞察事理,這個人有王佐之才,你現在作為藩王,沒有人才可用,將來想要經營四方,隻有此人才能幫你大忙。”
這番話說的李世民恍然大悟,不再繼續糾結,當機立斷恢複秦王本色,上書給自己的老爹說自己要留下杜如晦,不願意杜如晦走。】
“王佐之才?”杜如晦喃喃自語,他沒想到好友竟然對自己有如此高的評價,不過,誰說不是呢?
杜如晦看著上麵興致勃勃的陛下搖頭失笑,他啊,這一生實在是好運極了;
碰見了陛下,也有知心的友人,甚至能夠一起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比自己大才的還有很多人,杜如晦並不是過於自謙,他隻是能夠認清事實;
不止主播討厭,任何一個人看到被無罪釋放的食人魔們,對李孝恭都會遷怒;
他有他的戰略想法,而百姓們身受食人魔的侵害,自然有權力憎恨遷怒放走食人魔的李孝恭,他不冤枉。】
李孝恭:.......
自己本來挺高興的,結果天幕越說他越是低落,自己之所以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二卻在後世的知名度不顯,是不是因為自己放走了“食人魔”?
他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流芳青史,傳唱千年,結果自己.....若是重新選擇的話,李孝恭不知道自己還會不會堅定的下命令;
因為在他內心深處,實際上是恨不得將朱粲及其變態部下千刀萬剮的,他也是個人啊,自小也是得到名家大儒教育的,李孝恭如何能不知道朱粲等人的惡行呢?
但同時他是李唐的將帥,李孝恭不能將自己的思想淩駕於李唐的權益之上,所以,他隻能選擇這麽做;
不過,被天幕討厭了,雖然沐沐姑娘說理智上是理解他做的選擇,但是李孝恭還是很傷心,嗚嗚嗚嗚。
【不過這個食人魔最終還是死在李家人的手上,武德四年,朱粲最終在王世充兵敗後被李世民誅殺在洛陽城外。
李孝恭的軍事才能是非常厲害的,接著又平複南部的蕭銑,江浙的輔公祏,在李淵一朝深得皇帝的信任;
武德六年,有人告發李孝恭意圖謀反,之後他被封為晉州刺史,成為封疆大吏。
李孝恭將荊州治理的非常好,大力開置屯田,百姓們安居樂業;
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也就是貞觀元年,他加封將李孝恭封為河間郡王;
從這裏也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實際上對他這個堂兄也是十分器重,並且肯定這個堂兄的才能。
李孝恭晚年不知道是自汙還是壓抑的欲望爆發,他突然喜歡縱情聲色,養了一百多個舞女,公元640年李孝恭去世;】
李世民想起自己的堂兄,他的結局比無忌要好的多,不過這個縱情聲色和去世連在一塊,怎麽看也不像是好詞兒;
就是吧,很想死在女子身上,咋有些不光彩呢;
長孫無忌摸著自己長長的胡子,若有所思,比起自己的悲壯自縊,河間亡這個說話emmm.....不好說不好說啊,有點丟人惹;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位就是我們二鳳陛下左膀右臂的其中一位杜如晦,出生於公元585年,於公元630年去世,
杜如晦字克明,他身世顯赫,祖上一直都是周朝高官,隋朝取代周朝後,祖父杜果在隋為工部尚書、義興公,父親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
杜如晦自小就是十分的聰慧過人,隋朝大業年間。杜如晦被征為預備官員,禮部侍郎高孝基對杜如晦非常器重;
他覺得這小子十分的有才華,先給他一個小官想要讓杜如晦積攢積攢基層經驗,之後再說;但是不久,杜如晦卻辭官了;
我們知道杜如晦大部分都是因為那一個成語“房謀杜斷”,被我們後世經常性的引用;
這個成語的背後故事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善於任用能人為之服務,經常聽從大臣的意見。
有一次他與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齡感慨地說:“非如晦莫能籌之。”
等到杜如晦來到時,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齡的計謀並且做出決斷。
他們兩人合作得十分融洽,政事的效率非常的高,別人稱著兩位名聲顯赫的宰相為“房謀杜斷”。
杜如晦在很早的時候就投靠李世民了,不能說是投靠,而是謀士選定了他的主公;
他身為秦王麾下第一謀士,在很多滅隋的戰役中,他和二鳳陛下那可是形影不離,哪裏有李世民哪裏就有杜如晦;
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杜如晦的智慧和學識並不落後於先人,他幾乎是秦王麾下學識最高‘文采最厲害的人;
李淵攻入成安,自立為帝,長安平定後,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為曹參軍
此時,雖然中原並沒有統一,外麵的敵對勢力虎視眈眈;
但是太子李建成已經忍受不了自己二弟秦王府如此人才濟濟,他想讓李淵下命令將二弟府上的人全部都外派出去做官;
這件事情給稚嫩的二鳳陛下造成了巨大的困擾,他雖然在戰場上十分勇武,堅強果斷;
但是對於自己人,李世民真的是盡心盡力的都想要保全,他是一個非常好的君主,隻要你不違背他的底線,李世民就會盡力維護部下的安全;
但是太子李建成這也是光明正大的陽謀啊,外派你的部下出去做官漲資曆還不好嗎?為何要推辭?是不是對父皇有啥不好的想法,才不願意自己屬下的人去做官?
所以這件事情,隻能被動的接受,一時間秦王府許多人才都被外派;
什麽人都想留住,卻什麽都留不住,李世民非常的痛苦,他一時間鑽入了牛角尖。
秦王麾下的房玄齡見狀,趕緊勸解:“府中幕僚雖然被遷往外地的人比較多,但是沒有什麽好可惜的,隻有杜如晦聰慧,能洞察事理,這個人有王佐之才,你現在作為藩王,沒有人才可用,將來想要經營四方,隻有此人才能幫你大忙。”
這番話說的李世民恍然大悟,不再繼續糾結,當機立斷恢複秦王本色,上書給自己的老爹說自己要留下杜如晦,不願意杜如晦走。】
“王佐之才?”杜如晦喃喃自語,他沒想到好友竟然對自己有如此高的評價,不過,誰說不是呢?
杜如晦看著上麵興致勃勃的陛下搖頭失笑,他啊,這一生實在是好運極了;
碰見了陛下,也有知心的友人,甚至能夠一起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比自己大才的還有很多人,杜如晦並不是過於自謙,他隻是能夠認清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