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攻魏滅國之戰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月,隨著穀河徑進入枯水期,秦國軍隊封鎖了穀河徑周邊地區,大批人員則開始在穀河徑西側入口修築攔水壩。
秦國先是用條石砌起兩道間隔十米的石牆,條石之間用糯米槳進行粘合。
盡管混凝土已經很堅固了,但是,秦國的工匠依然認為,應該在外麵再修築一層條石。
以增加堅固程度。
在用條石砌起兩道牆以後,再將鋼筋打好,隨後,則是將混凝土澆築到裏麵。
每條澆築的高度都是經過嚴格控製的,每天隻澆築一尺的高度。
預計,攔水壩建造完成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
攔水壩完成以後,會在攔水壩中間位置,預留一個缺口,用來排水,以防止水漫出攔水壩。
同時,這個缺口下方,還修建了一條輸水渠,將流出的水,輸送到其他地方。
在攔水壩修建完成以後,還需要以攔水壩為基礎,修建一座碼頭,以用於糧食物資的轉運。
為了滿足糧食物資的轉運需求,秦國會在攔水壩另外一側,用泥土堆出一道緩坡。
坡頂和攔水壩齊平,遺留出大片空地,以作為車輛的停靠之地。
這些,都是需要人力來完成的。
好在,穀河徑的攔水壩寬度不算大,工程量是秦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這使得,在枯水期結束之前,秦國便大致完成了攔水壩的修築工作。
而隨著穀河徑的攔水壩修建完畢。
秦國方麵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驗證攔水壩的作用了。
隨著春天到來,幾場春雨過後,穀河徑的攔水壩發揮了作用,水開始慢慢的儲蓄了起來。
看到攔水壩起了作用,所有人都高興的歡唿了起來。
穀河徑攔水壩的成功,不單單意味著,秦國進攻魏國,擁有了一條高效,低成本的物流通道,更意味著,秦國擁有了一項特別的技術,那便是,修築水庫。
對於一個農耕文明來說,土地當中的糧食是最重要的。
而想要保證糧食產出,灌溉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一般情況下,耕地當中糧食的用水需求,隻能看天。
也就是說,老天下雨,才會有水。
可問題是,風調雨順這種事情,屬於少數,在大多數時候 ,老天並不會如人們的意。
你想天多下雨的時候,它偏偏要連續多日的晴天。
你不希望下雨的時候,老天又可以連下十幾二十天的雨。
所以,灌溉便成為了保證耕地糧食產生的最重要存在。
有充足灌溉的耕地,糧食產出可以是沒有灌溉耕地的兩倍,甚至更高。
雖然說,秦國這些年,修建了很多的灌溉設施,包括大量的水渠,並自去年開始,秦國各地還出現了,由地方官府主持的一項工程。
那便是挖掘蓄水的池塘。
為了提高百姓們挖掘蓄水池塘的積極性,秦國官方特地下發命令,各地郡縣官員的升遷和評價,和其境內挖掘的蓄水池塘多少有關。
但是,在如今這個生產力有限的時代,不管是修水渠,還是挖水池,實際上都很難滿足極端情況下的用水需求。
但是,穀河徑攔水壩的成功,讓人看到了水庫的建立。
既然,可以將穀河徑變成可以通航船隻的地方,那麽,為什麽不能在一些,遠離河流,但是,適合修建水庫的地方,修建水庫。
這樣,在缺水的時候,便可以用水庫的水,灌溉耕地了。
這對於很多農民來說,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在穀河徑攔水壩修築完成以後,秦國方麵也開始做準備了。
首先是伐魏的物資儲備。
李言決定,這次伐魏,秦國要打一場滅國之戰。
得益於丞相的梳理,如今的江漢和南陽地區的楚人,已經開始融入秦國這個大家庭了。
自今年年初,李言將丞相派去江漢和南陽地區,丞相便將兩地治理的井井有條。
不但快速恢複了兩地的生產生活,還為秦國招攬了兩地的人心。
同時,丞相有感於江漢地區良好的條件,在江漢地區主持了大規模的墾荒運動。
半年時間,江漢地區的耕地數量,足足增加了六百萬畝。
南陽地區的耕地也增加了幾十萬畝。
可以說,江漢和南陽地區,比之當初楚國統治的時候,果然富庶了。
所以,今年,江漢和南陽地區,便可以為秦國提供物資支援了。
有了江漢和南陽地區的加持,外加秦國之前的物資儲備,讓李言有了打一場滅國之戰的底氣。
而此次滅國之戰,李言打算出動三十萬大軍,對魏國發動進攻。
為了出其不意,秦國在儲備物資階段,並沒有暴露穀河徑的運輸能力,而是,先將物資儲備到汜水關,擺出一副要出汜水關出兵的樣子。
同時,在儲備物資的時候,秦國軍隊加強了秦鄭邊境的行動頻率。
並且,還封鎖了秦鄭邊境。
秦國的一係列行為,都讓鄭國認為,秦國要東出進攻鄭國了。
在鄭國看來 有這種想法是非常正常的,秦國如果想打魏國,最好的辦法便是依托黃河作為補給路線。
而想要將黃河作為補給路線,那麽,就必須先突破鄭國。
所以,在秦國封鎖秦鄭邊境以後,鄭國方麵,便開始了調兵遣將。
鄭國進行了緊急的軍事動員。
鄭國將邊境的精銳大軍後調。
在鄭國看來,在邊境阻攔秦軍,是不明智的選擇。
因為,鄭國軍隊善於守城,野戰是鄭國軍隊的弱項。
而秦國的實力遠超鄭國,與其把鄭國為數不多的精銳,簡單的消耗在邊境地區,不如把這些精銳撤下來。
全力防守護城,溫城,以及鄭都三處。
隻要鄭都還在,鄭國便不算亡國,而隻要護城,溫城一線可以阻斷住秦軍的腳步,那麽,鄭都就是安全的。
於是,鄭國調集兵力,進行重點防守,而其他次要地方,則被鄭國放棄了。
當時間來到九月,炎熱的夏季正在漸漸過去。
秋雨連綿,讓穀河徑的水位持續上漲。
終於,在九月末,穀河徑的水位已經到達頂點。
於是,秦國攻魏的戰事正式拉開。
九月二十八日。
早就已經完成集結的二十萬秦軍,自汜水關東出,和原先駐紮在原魏國故地的十萬秦軍匯合,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攻魏之戰。
秦國先是用條石砌起兩道間隔十米的石牆,條石之間用糯米槳進行粘合。
盡管混凝土已經很堅固了,但是,秦國的工匠依然認為,應該在外麵再修築一層條石。
以增加堅固程度。
在用條石砌起兩道牆以後,再將鋼筋打好,隨後,則是將混凝土澆築到裏麵。
每條澆築的高度都是經過嚴格控製的,每天隻澆築一尺的高度。
預計,攔水壩建造完成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
攔水壩完成以後,會在攔水壩中間位置,預留一個缺口,用來排水,以防止水漫出攔水壩。
同時,這個缺口下方,還修建了一條輸水渠,將流出的水,輸送到其他地方。
在攔水壩修建完成以後,還需要以攔水壩為基礎,修建一座碼頭,以用於糧食物資的轉運。
為了滿足糧食物資的轉運需求,秦國會在攔水壩另外一側,用泥土堆出一道緩坡。
坡頂和攔水壩齊平,遺留出大片空地,以作為車輛的停靠之地。
這些,都是需要人力來完成的。
好在,穀河徑的攔水壩寬度不算大,工程量是秦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這使得,在枯水期結束之前,秦國便大致完成了攔水壩的修築工作。
而隨著穀河徑的攔水壩修建完畢。
秦國方麵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驗證攔水壩的作用了。
隨著春天到來,幾場春雨過後,穀河徑的攔水壩發揮了作用,水開始慢慢的儲蓄了起來。
看到攔水壩起了作用,所有人都高興的歡唿了起來。
穀河徑攔水壩的成功,不單單意味著,秦國進攻魏國,擁有了一條高效,低成本的物流通道,更意味著,秦國擁有了一項特別的技術,那便是,修築水庫。
對於一個農耕文明來說,土地當中的糧食是最重要的。
而想要保證糧食產出,灌溉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一般情況下,耕地當中糧食的用水需求,隻能看天。
也就是說,老天下雨,才會有水。
可問題是,風調雨順這種事情,屬於少數,在大多數時候 ,老天並不會如人們的意。
你想天多下雨的時候,它偏偏要連續多日的晴天。
你不希望下雨的時候,老天又可以連下十幾二十天的雨。
所以,灌溉便成為了保證耕地糧食產生的最重要存在。
有充足灌溉的耕地,糧食產出可以是沒有灌溉耕地的兩倍,甚至更高。
雖然說,秦國這些年,修建了很多的灌溉設施,包括大量的水渠,並自去年開始,秦國各地還出現了,由地方官府主持的一項工程。
那便是挖掘蓄水的池塘。
為了提高百姓們挖掘蓄水池塘的積極性,秦國官方特地下發命令,各地郡縣官員的升遷和評價,和其境內挖掘的蓄水池塘多少有關。
但是,在如今這個生產力有限的時代,不管是修水渠,還是挖水池,實際上都很難滿足極端情況下的用水需求。
但是,穀河徑攔水壩的成功,讓人看到了水庫的建立。
既然,可以將穀河徑變成可以通航船隻的地方,那麽,為什麽不能在一些,遠離河流,但是,適合修建水庫的地方,修建水庫。
這樣,在缺水的時候,便可以用水庫的水,灌溉耕地了。
這對於很多農民來說,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在穀河徑攔水壩修築完成以後,秦國方麵也開始做準備了。
首先是伐魏的物資儲備。
李言決定,這次伐魏,秦國要打一場滅國之戰。
得益於丞相的梳理,如今的江漢和南陽地區的楚人,已經開始融入秦國這個大家庭了。
自今年年初,李言將丞相派去江漢和南陽地區,丞相便將兩地治理的井井有條。
不但快速恢複了兩地的生產生活,還為秦國招攬了兩地的人心。
同時,丞相有感於江漢地區良好的條件,在江漢地區主持了大規模的墾荒運動。
半年時間,江漢地區的耕地數量,足足增加了六百萬畝。
南陽地區的耕地也增加了幾十萬畝。
可以說,江漢和南陽地區,比之當初楚國統治的時候,果然富庶了。
所以,今年,江漢和南陽地區,便可以為秦國提供物資支援了。
有了江漢和南陽地區的加持,外加秦國之前的物資儲備,讓李言有了打一場滅國之戰的底氣。
而此次滅國之戰,李言打算出動三十萬大軍,對魏國發動進攻。
為了出其不意,秦國在儲備物資階段,並沒有暴露穀河徑的運輸能力,而是,先將物資儲備到汜水關,擺出一副要出汜水關出兵的樣子。
同時,在儲備物資的時候,秦國軍隊加強了秦鄭邊境的行動頻率。
並且,還封鎖了秦鄭邊境。
秦國的一係列行為,都讓鄭國認為,秦國要東出進攻鄭國了。
在鄭國看來 有這種想法是非常正常的,秦國如果想打魏國,最好的辦法便是依托黃河作為補給路線。
而想要將黃河作為補給路線,那麽,就必須先突破鄭國。
所以,在秦國封鎖秦鄭邊境以後,鄭國方麵,便開始了調兵遣將。
鄭國進行了緊急的軍事動員。
鄭國將邊境的精銳大軍後調。
在鄭國看來,在邊境阻攔秦軍,是不明智的選擇。
因為,鄭國軍隊善於守城,野戰是鄭國軍隊的弱項。
而秦國的實力遠超鄭國,與其把鄭國為數不多的精銳,簡單的消耗在邊境地區,不如把這些精銳撤下來。
全力防守護城,溫城,以及鄭都三處。
隻要鄭都還在,鄭國便不算亡國,而隻要護城,溫城一線可以阻斷住秦軍的腳步,那麽,鄭都就是安全的。
於是,鄭國調集兵力,進行重點防守,而其他次要地方,則被鄭國放棄了。
當時間來到九月,炎熱的夏季正在漸漸過去。
秋雨連綿,讓穀河徑的水位持續上漲。
終於,在九月末,穀河徑的水位已經到達頂點。
於是,秦國攻魏的戰事正式拉開。
九月二十八日。
早就已經完成集結的二十萬秦軍,自汜水關東出,和原先駐紮在原魏國故地的十萬秦軍匯合,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攻魏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