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ssr級內政人才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為,名將提升的是軍隊的戰鬥力,但是,內政人才,提升的可是國家的戰鬥力啊。
於是,李言選擇了內政人才。
“叮!宿主已選擇完畢,獎勵發放,宿主獲得內政人才一名,其為諸葛亮。”
“哇,金色傳說,ssr!”
李言看到係統獎勵的內政人才時,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諸葛亮,這個名字對於華夏人來說 可謂是家喻戶曉。
你要說,姓李的有什麽名人,那麽,不同的人,第一時間可以說出很多名字,李世民,李牧,李自成什麽的。
可如果換成諸葛這個姓,十個人裏麵 九個人都會說是諸葛亮。
要知道,諸葛亮以一己之力將諸葛這個姓氏提高到了特殊的地位。
一個人一旦說他姓諸葛的時候,人們總會記得這人特聰明。
甚至,大家在說丞相的時候,總是默認,諸葛亮就是丞相。
李言也沒有想到,自己居然選到了諸葛亮這位超級內政人才。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丞相屬於軍事人才,畢竟,丞相三次北伐,都是親自帶兵,每一次都打的曹魏喘不過氣來。
可實際上,軍事方麵,隻是丞相的一部分而已,丞相可是一個六邊形戰士哦!
蜀漢占據一州之地,人口最少,但是,蜀漢自立國以來,戰事最多。
劉備的入川作戰持續三年之久,入川後又發起漢中之戰,又持續了一年多,之後又發起夷陵之戰,又是一年多,每一場大戰都是傾盡全力,耗時長久,可就是如此頻繁浩大且曠日持久的戰爭,竟從沒有過記錄說老劉會缺糧缺錢。
這可全部靠諸葛亮這位內政人才的功勞。
而且,在丞相死後,蜀漢的百姓對於這位頻繁發動戰爭的丞相,不是鼓舞相慶,而是全員陷入沉痛哀思,自發地頭戴白巾為他整整服孝三年。
這一切都是因為,“諸葛治蜀,起刀兵而不傷民財,法公正而不攜私情,興水利而不耽農時,取財於民而為民謀利。”
丞相確實頻繁發動戰爭,但是,這並沒有影響蜀漢百姓的生活水平。
老百姓不是傻子,誰對他們好,他們自然會感激誰,如果丞相不是讓蜀漢百姓豐衣足食,蜀漢百姓會自發的為丞相建廟上香嗎?
會千年如一日如此嗎?
而諸葛治蜀的要點其實說起來不難。
一,以法治國,以身作則,以德服人。
諸葛亮依法治國,在處理政事時堅持公平公正,有法可依,不僅對百姓依法管理,還嚴格要求各地官員遵守法律,嚴厲打擊以權謀私的違法行為,自己也以身作則。
當時,李嚴和諸葛亮不對付,更是在丞相北伐的時候,沒有及時進行糧草支援,而對於李嚴這樣的人,丞相也是依法而行,貶其為民。
李嚴更是在丞相死後痛哭流涕,因為李嚴知道,丞相死後,他再也不可能受到啟用,不久以後李嚴也鬱鬱而終。
連丞相的政敵的如此,可想而知丞相的水平。
二,興修水利,保障農耕,不傷農時。
成都為什麽能成為天府之國?是因為在戰國時期秦國的李冰父子以神之手段修建了都江堰,把原來洪水泛濫的四川盆地強行改造成了沃野千裏。
但是,當劉備入主四川時,由於連年戰亂,都江堰年久失修,到諸葛亮主政之前,都江堰已失去了原來的作用,因此,諸葛亮派軍隊去修理都江堰,並常年駐軍此地,保障都江堰的正常運轉。
還委派特定的堰官專門管理,這也是史上明確的第一個專門管理水利的官職。
在諸葛亮以前,人們修理都江堰大多都依靠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經驗雖然寶貴,但總會無章可尋,而諸葛亮則把這些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官方的形式記錄下來,為後人參考,詳細到了在河道堵積時該挖多少寸淤泥。
丞相是個事無巨細的人,他對細節的看重到了極致的程度,也正因為這份匠心,為後人成章法的留下了一整套治理都江堰的規範,間接活人無數。
也許每當雨季到來,河水泛濫之時,看著依然四平八穩的都江堰,四川人民都得緬懷一次丞相。
三,開源節流,鼓勵手工業,為民謀利。
士農工商,在農業社會,自古以來的統治者基本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百姓隻要好好耕地為國家繳稅就滿足了。
所有的統治者無一例外都是重農抑商的,他們會千方百計把百姓圈在農田為統治階級做牛做馬,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實就說明了古代老百姓無論什麽朝代都隻是統治者的“牛馬”,王朝興盛與“牛馬”何關?底層百姓何來幸福可言?
至於商人,地位最低,雖然富有,但始終被壓迫,淪為“韭菜”。
但諸葛治蜀不一樣,他不僅保障農業發展,還鼓勵百姓積極從事手工業。蜀錦本來就是蜀中的特產,由於圖案清晰,色彩豐富,工藝精美的特點得到各地階層的喜愛。
但由於是民間自發行為,而且對於百姓來說,農業才是根本,在諸葛亮之前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生產。
諸葛亮入川以後,敏銳的發現了這一“商機”,帶頭鼓勵百姓發展手工業,積極生產生產蜀錦,不僅如此,還以官方的名義從民間收購蜀錦,給百姓增加財產。
諸葛亮把收購的蜀錦大量“出口”魏吳兩國,而曹魏和東吳朝堂的上層人士更是對蜀錦愛不釋手,一時間,諸葛亮把蜀錦從民間小品牌發展成了“國際品牌”。
更神奇的是,諸葛亮還給蜀錦賦予了“貨幣”屬性。
由於蜀錦質量實在太好,而且便於保存,無論什麽人都喜愛,諸葛亮經常以蜀錦作為軍資發給士兵,在犒賞將領時也經常用蜀錦替代金銀財寶。
而獲得蜀錦的士兵和將領也不會因此擔心沒錢花,蜀錦出手,換啥都行。
甚至,如果有渠道,拿到曹魏換錢換糧食都不在話下。
盡管曹魏一直禁止,但是根本沒啥用,畢竟,東西好,有的是人用。
甚至,丞相北伐的軍費,很大一部分,便是蜀錦支持起來的。
這些方麵說起來簡單,可是,想要真的運轉起來,靠的還是人。
畢竟,再好的政策,執行的都是人。
人不行,政策再好也沒用。
於是,李言選擇了內政人才。
“叮!宿主已選擇完畢,獎勵發放,宿主獲得內政人才一名,其為諸葛亮。”
“哇,金色傳說,ssr!”
李言看到係統獎勵的內政人才時,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諸葛亮,這個名字對於華夏人來說 可謂是家喻戶曉。
你要說,姓李的有什麽名人,那麽,不同的人,第一時間可以說出很多名字,李世民,李牧,李自成什麽的。
可如果換成諸葛這個姓,十個人裏麵 九個人都會說是諸葛亮。
要知道,諸葛亮以一己之力將諸葛這個姓氏提高到了特殊的地位。
一個人一旦說他姓諸葛的時候,人們總會記得這人特聰明。
甚至,大家在說丞相的時候,總是默認,諸葛亮就是丞相。
李言也沒有想到,自己居然選到了諸葛亮這位超級內政人才。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丞相屬於軍事人才,畢竟,丞相三次北伐,都是親自帶兵,每一次都打的曹魏喘不過氣來。
可實際上,軍事方麵,隻是丞相的一部分而已,丞相可是一個六邊形戰士哦!
蜀漢占據一州之地,人口最少,但是,蜀漢自立國以來,戰事最多。
劉備的入川作戰持續三年之久,入川後又發起漢中之戰,又持續了一年多,之後又發起夷陵之戰,又是一年多,每一場大戰都是傾盡全力,耗時長久,可就是如此頻繁浩大且曠日持久的戰爭,竟從沒有過記錄說老劉會缺糧缺錢。
這可全部靠諸葛亮這位內政人才的功勞。
而且,在丞相死後,蜀漢的百姓對於這位頻繁發動戰爭的丞相,不是鼓舞相慶,而是全員陷入沉痛哀思,自發地頭戴白巾為他整整服孝三年。
這一切都是因為,“諸葛治蜀,起刀兵而不傷民財,法公正而不攜私情,興水利而不耽農時,取財於民而為民謀利。”
丞相確實頻繁發動戰爭,但是,這並沒有影響蜀漢百姓的生活水平。
老百姓不是傻子,誰對他們好,他們自然會感激誰,如果丞相不是讓蜀漢百姓豐衣足食,蜀漢百姓會自發的為丞相建廟上香嗎?
會千年如一日如此嗎?
而諸葛治蜀的要點其實說起來不難。
一,以法治國,以身作則,以德服人。
諸葛亮依法治國,在處理政事時堅持公平公正,有法可依,不僅對百姓依法管理,還嚴格要求各地官員遵守法律,嚴厲打擊以權謀私的違法行為,自己也以身作則。
當時,李嚴和諸葛亮不對付,更是在丞相北伐的時候,沒有及時進行糧草支援,而對於李嚴這樣的人,丞相也是依法而行,貶其為民。
李嚴更是在丞相死後痛哭流涕,因為李嚴知道,丞相死後,他再也不可能受到啟用,不久以後李嚴也鬱鬱而終。
連丞相的政敵的如此,可想而知丞相的水平。
二,興修水利,保障農耕,不傷農時。
成都為什麽能成為天府之國?是因為在戰國時期秦國的李冰父子以神之手段修建了都江堰,把原來洪水泛濫的四川盆地強行改造成了沃野千裏。
但是,當劉備入主四川時,由於連年戰亂,都江堰年久失修,到諸葛亮主政之前,都江堰已失去了原來的作用,因此,諸葛亮派軍隊去修理都江堰,並常年駐軍此地,保障都江堰的正常運轉。
還委派特定的堰官專門管理,這也是史上明確的第一個專門管理水利的官職。
在諸葛亮以前,人們修理都江堰大多都依靠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經驗雖然寶貴,但總會無章可尋,而諸葛亮則把這些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官方的形式記錄下來,為後人參考,詳細到了在河道堵積時該挖多少寸淤泥。
丞相是個事無巨細的人,他對細節的看重到了極致的程度,也正因為這份匠心,為後人成章法的留下了一整套治理都江堰的規範,間接活人無數。
也許每當雨季到來,河水泛濫之時,看著依然四平八穩的都江堰,四川人民都得緬懷一次丞相。
三,開源節流,鼓勵手工業,為民謀利。
士農工商,在農業社會,自古以來的統治者基本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百姓隻要好好耕地為國家繳稅就滿足了。
所有的統治者無一例外都是重農抑商的,他們會千方百計把百姓圈在農田為統治階級做牛做馬,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實就說明了古代老百姓無論什麽朝代都隻是統治者的“牛馬”,王朝興盛與“牛馬”何關?底層百姓何來幸福可言?
至於商人,地位最低,雖然富有,但始終被壓迫,淪為“韭菜”。
但諸葛治蜀不一樣,他不僅保障農業發展,還鼓勵百姓積極從事手工業。蜀錦本來就是蜀中的特產,由於圖案清晰,色彩豐富,工藝精美的特點得到各地階層的喜愛。
但由於是民間自發行為,而且對於百姓來說,農業才是根本,在諸葛亮之前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生產。
諸葛亮入川以後,敏銳的發現了這一“商機”,帶頭鼓勵百姓發展手工業,積極生產生產蜀錦,不僅如此,還以官方的名義從民間收購蜀錦,給百姓增加財產。
諸葛亮把收購的蜀錦大量“出口”魏吳兩國,而曹魏和東吳朝堂的上層人士更是對蜀錦愛不釋手,一時間,諸葛亮把蜀錦從民間小品牌發展成了“國際品牌”。
更神奇的是,諸葛亮還給蜀錦賦予了“貨幣”屬性。
由於蜀錦質量實在太好,而且便於保存,無論什麽人都喜愛,諸葛亮經常以蜀錦作為軍資發給士兵,在犒賞將領時也經常用蜀錦替代金銀財寶。
而獲得蜀錦的士兵和將領也不會因此擔心沒錢花,蜀錦出手,換啥都行。
甚至,如果有渠道,拿到曹魏換錢換糧食都不在話下。
盡管曹魏一直禁止,但是根本沒啥用,畢竟,東西好,有的是人用。
甚至,丞相北伐的軍費,很大一部分,便是蜀錦支持起來的。
這些方麵說起來簡單,可是,想要真的運轉起來,靠的還是人。
畢竟,再好的政策,執行的都是人。
人不行,政策再好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