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袁紹不親臨一線的原因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當時,袁紹占據的冀州,擁有三十萬戶口,而這僅僅是袁紹明麵上控製的戶口,在東漢末年,因為豪強的大量存在,大部分人口,實際上是屬於豪強麾下的。
在當時,豪強控製的人口,普遍占到當地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且,戰亂越嚴重的地方,豪強控製的人口便越多。
所以,袁紹實際擁有的人口數量,是超過三十萬戶的。
因此即使袁紹在官渡之戰當中打輸了,袁紹依然還是有能力,再次組建大量的軍隊。
袁紹在官渡之戰結束以後,曹操並沒有立刻北渡黃河。
袁紹甚至在黃河以南,還保有了據點。
官渡之戰的勝負,對於曹操和袁紹來說,是不一樣的。
對曹操來說,官渡之戰打輸了,那就是寶馬便單車——完了。
可對於袁紹來說,官渡之戰打輸了,不過是庫裏南變法拉利,雖然損失很大,但是,袁紹依然有很大的實力。
事實上,袁紹之所以給人一種,官渡之戰打輸了 就一蹶不振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袁紹短命。
在官渡之戰結束後不到兩年,袁紹便病死了。
加上,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並不過過多詳細的描繪官渡之戰到曹操徹底平定河北這段時間的時間,所以才給人一種,官渡之戰一輸,袁紹就一蹶不振了。
而真實的情況是,官渡之戰袁紹雖然輸了,但是,河北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相反,官渡之戰在一定程度上,還幫助袁紹完成了內部集權。
因為,田豐自殺了,沮授又死在了河南。
河北派的兩大擎天柱,都死了,河北勢力對於袁紹的限製,大幅度減輕。
袁紹實際上,在官渡之戰以後,反而內部更加的集權了。
隻是,袁紹太短命了,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袁紹不那麽早死,哪怕袁紹晚死十年,那麽,袁紹和曹操會不會爆發第二次官渡之戰呢?
答案是會的,曹操贏下官渡之戰,最多不過是減少了和袁紹的差距。
而且,哪怕是袁紹死後,曹操也沒有能力立刻吞下袁紹的河北地區。
曹操最後可以滅掉河北,統一北方,還要歸功於袁紹幾個兒子之間的內訌。
有人會說,袁紹廢長立幼,同樣是一個大錯誤,但是,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發現,袁紹這麽幹,其實是迫不得已的。
袁紹統一河北以後,讓長子袁譚出鎮青州,次子袁熙去了幽州,外甥高幹坐鎮並州,最小的兒子袁尚和袁紹自己,留鎮冀州。
袁紹的這種做法,雖然很好的穩定了四州,但是,也讓袁紹的兒子有機會自己培養勢力。
袁紹難道不知道這樣幹的後果嗎?
袁紹自然是知道的,可問題是,袁紹也沒有辦法啊!
我們看袁紹發家以後,有多少姓袁的人和袁紹一起?
再看看曹操,曹氏和夏侯氏有多少人成為了曹操的得力幹將!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袁氏一族的主體,被董卓誅滅了。
也就是說,袁氏一族的大多數人,都死在了董卓的手上。
導致袁紹發家以後,想要控製四州,交給河北豪族顯然不合適,剛剛占下的地盤,最放心的人還是自家人。
可是,自己的其他族人基本都被董卓九族消消樂了,袁紹能用的也就剩下自己的兒子了。
袁譚能力確實挺不錯,當初單槍匹馬殺奔形勢複雜的青州,以區區平原之地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把整個青州納入囊中能力不可謂不強。
但是,袁譚的問題是,袁譚的母親死得早,袁尚的母親占據了主位。
枕邊風的威力可是十分強悍的。
而且,在袁紹死的時候,袁譚已經被袁紹過繼過了自己的大哥袁基,所以從法理上來說袁譚是袁基之子,袁紹不把基業交給袁譚說得過去。
而袁紹現在袁尚,還有一個重要袁紹,那便是,袁尚得到了審配的支撐。
袁紹四州之地,冀州是最重要的。
而當時,掌握冀州大部分軍權的是審配,而審配是支持袁尚的,他和支持袁譚的辛評,郭圖關係不睦,如果是立袁譚為繼承人,很容易會引起軍中分裂,所以得到軍中實力最強的審配支持的袁尚是最佳繼承人。
之所以後麵袁譚和袁尚會翻臉,都因為袁紹死的太早。
所以,在當時,官渡之戰對於袁紹來說,不是生死之戰,他不親臨一線,也就不算奇怪了,畢竟,人沒到絕境的時候,是很難下定決心拚命的。
另外就是,袁紹就算想拚命,恐怕,很多人的不希望袁紹去拚命,之前說過,袁紹發家靠河北豪強,河北豪強需要袁紹來加官進爵。
所以,對於河北豪強來說,袁紹是不能死的。
畢竟,你欠銀行一百萬,銀行是你大爺,可你欠銀行一百億,你是銀行大爺。
最後則是,袁紹和曹操的定位不一樣。
袁紹一開始,便是打著當主公去的,而曹操一開始的誌向,不過是當一個征西將軍而已。
袁紹和曹操對於自身的定位不一樣,那麽,自然會以不同的標準來約束自己。
袁紹在界橋之戰當中,親臨一線,僅僅隻是因為界橋之戰是生死之戰,他作為主公,偶爾一次親臨一線還是可以的,但是每次親臨一線,那是不行的。
而曹操基本上是每次都親臨一線,因為人家一開始,就把自己當個將軍使。
所以,這便造成了,在官渡之戰當中的關鍵時刻,袁紹和曹操,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而這個選擇,成為了決定這場戰爭的最關鍵一步。
曹仁和荀攸率領留守曹軍,死命擋住了袁紹軍的進攻。
而在曹操親臨一線,提劍砍人的情況下,曹軍的戰鬥力呈現指數級增加。
曹操麾下的一名名將領,更是一個個奮勇爭先。
曹軍將領樂進,更是親自帶頭衝鋒,一路直殺向淳於瓊。
“淳於瓊拿命來!”
樂進帶著自己的本部兵馬,在其他人的配合下,一路殺到了淳於瓊麵前。
淳於瓊看著個子不高的樂進,並沒有在意,舉槍便刺了過來。
結果沒想到,樂進居然不閃不避,僅僅隻是輕微的一個側身,便避開了淳於瓊這槍。
然後,樂進一把抓住淳於瓊的長槍,猛的一拉,將淳於瓊拉到自己麵前。
在當時,豪強控製的人口,普遍占到當地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且,戰亂越嚴重的地方,豪強控製的人口便越多。
所以,袁紹實際擁有的人口數量,是超過三十萬戶的。
因此即使袁紹在官渡之戰當中打輸了,袁紹依然還是有能力,再次組建大量的軍隊。
袁紹在官渡之戰結束以後,曹操並沒有立刻北渡黃河。
袁紹甚至在黃河以南,還保有了據點。
官渡之戰的勝負,對於曹操和袁紹來說,是不一樣的。
對曹操來說,官渡之戰打輸了,那就是寶馬便單車——完了。
可對於袁紹來說,官渡之戰打輸了,不過是庫裏南變法拉利,雖然損失很大,但是,袁紹依然有很大的實力。
事實上,袁紹之所以給人一種,官渡之戰打輸了 就一蹶不振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袁紹短命。
在官渡之戰結束後不到兩年,袁紹便病死了。
加上,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並不過過多詳細的描繪官渡之戰到曹操徹底平定河北這段時間的時間,所以才給人一種,官渡之戰一輸,袁紹就一蹶不振了。
而真實的情況是,官渡之戰袁紹雖然輸了,但是,河北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相反,官渡之戰在一定程度上,還幫助袁紹完成了內部集權。
因為,田豐自殺了,沮授又死在了河南。
河北派的兩大擎天柱,都死了,河北勢力對於袁紹的限製,大幅度減輕。
袁紹實際上,在官渡之戰以後,反而內部更加的集權了。
隻是,袁紹太短命了,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袁紹不那麽早死,哪怕袁紹晚死十年,那麽,袁紹和曹操會不會爆發第二次官渡之戰呢?
答案是會的,曹操贏下官渡之戰,最多不過是減少了和袁紹的差距。
而且,哪怕是袁紹死後,曹操也沒有能力立刻吞下袁紹的河北地區。
曹操最後可以滅掉河北,統一北方,還要歸功於袁紹幾個兒子之間的內訌。
有人會說,袁紹廢長立幼,同樣是一個大錯誤,但是,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可以發現,袁紹這麽幹,其實是迫不得已的。
袁紹統一河北以後,讓長子袁譚出鎮青州,次子袁熙去了幽州,外甥高幹坐鎮並州,最小的兒子袁尚和袁紹自己,留鎮冀州。
袁紹的這種做法,雖然很好的穩定了四州,但是,也讓袁紹的兒子有機會自己培養勢力。
袁紹難道不知道這樣幹的後果嗎?
袁紹自然是知道的,可問題是,袁紹也沒有辦法啊!
我們看袁紹發家以後,有多少姓袁的人和袁紹一起?
再看看曹操,曹氏和夏侯氏有多少人成為了曹操的得力幹將!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袁氏一族的主體,被董卓誅滅了。
也就是說,袁氏一族的大多數人,都死在了董卓的手上。
導致袁紹發家以後,想要控製四州,交給河北豪族顯然不合適,剛剛占下的地盤,最放心的人還是自家人。
可是,自己的其他族人基本都被董卓九族消消樂了,袁紹能用的也就剩下自己的兒子了。
袁譚能力確實挺不錯,當初單槍匹馬殺奔形勢複雜的青州,以區區平原之地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把整個青州納入囊中能力不可謂不強。
但是,袁譚的問題是,袁譚的母親死得早,袁尚的母親占據了主位。
枕邊風的威力可是十分強悍的。
而且,在袁紹死的時候,袁譚已經被袁紹過繼過了自己的大哥袁基,所以從法理上來說袁譚是袁基之子,袁紹不把基業交給袁譚說得過去。
而袁紹現在袁尚,還有一個重要袁紹,那便是,袁尚得到了審配的支撐。
袁紹四州之地,冀州是最重要的。
而當時,掌握冀州大部分軍權的是審配,而審配是支持袁尚的,他和支持袁譚的辛評,郭圖關係不睦,如果是立袁譚為繼承人,很容易會引起軍中分裂,所以得到軍中實力最強的審配支持的袁尚是最佳繼承人。
之所以後麵袁譚和袁尚會翻臉,都因為袁紹死的太早。
所以,在當時,官渡之戰對於袁紹來說,不是生死之戰,他不親臨一線,也就不算奇怪了,畢竟,人沒到絕境的時候,是很難下定決心拚命的。
另外就是,袁紹就算想拚命,恐怕,很多人的不希望袁紹去拚命,之前說過,袁紹發家靠河北豪強,河北豪強需要袁紹來加官進爵。
所以,對於河北豪強來說,袁紹是不能死的。
畢竟,你欠銀行一百萬,銀行是你大爺,可你欠銀行一百億,你是銀行大爺。
最後則是,袁紹和曹操的定位不一樣。
袁紹一開始,便是打著當主公去的,而曹操一開始的誌向,不過是當一個征西將軍而已。
袁紹和曹操對於自身的定位不一樣,那麽,自然會以不同的標準來約束自己。
袁紹在界橋之戰當中,親臨一線,僅僅隻是因為界橋之戰是生死之戰,他作為主公,偶爾一次親臨一線還是可以的,但是每次親臨一線,那是不行的。
而曹操基本上是每次都親臨一線,因為人家一開始,就把自己當個將軍使。
所以,這便造成了,在官渡之戰當中的關鍵時刻,袁紹和曹操,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而這個選擇,成為了決定這場戰爭的最關鍵一步。
曹仁和荀攸率領留守曹軍,死命擋住了袁紹軍的進攻。
而在曹操親臨一線,提劍砍人的情況下,曹軍的戰鬥力呈現指數級增加。
曹操麾下的一名名將領,更是一個個奮勇爭先。
曹軍將領樂進,更是親自帶頭衝鋒,一路直殺向淳於瓊。
“淳於瓊拿命來!”
樂進帶著自己的本部兵馬,在其他人的配合下,一路殺到了淳於瓊麵前。
淳於瓊看著個子不高的樂進,並沒有在意,舉槍便刺了過來。
結果沒想到,樂進居然不閃不避,僅僅隻是輕微的一個側身,便避開了淳於瓊這槍。
然後,樂進一把抓住淳於瓊的長槍,猛的一拉,將淳於瓊拉到自己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