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對外輸出紙張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循看著圍滿了人的澄心堂,臉上十分難看。
周循已經在買紙的人當中,看到不少自己這邊的老客人了。
可是,對於澄心堂的這種做法,周循根本沒有什麽反製的辦法。
澄心堂以二十文一張的價格售賣紙張,而他的店鋪,不可能把紙賣到這個價格。
不過,周循認為,澄心堂這不過是臨死之前的垂死掙紮而已。
二十文一張紙的價格,恐怕也就支持一兩天吧。
想到這裏,周循有了一個決定,他準備讓自己的手下拿錢來購買澄心堂的紙。
反正澄心堂的紙隻要二十文一張,自己買了存起來,等澄心堂無力繼續進行低價售賣以後,自己再把這些紙拿出來賣,到時候,就算賣三十一張,自己也有得賺。
於是,周循立刻安排人員去購買紙張。
而且是大量購買。
翌日,周循想象當中的情況沒有出現,澄心堂依然在以二十文一張的價格售賣紙張。
澄心堂的紙不但沒有被買光,反而還越來越多。
周循之前購買的大量紙張,不但沒有為他賺錢,還讓他虧了很多錢。
……
秦楚邊境。
“布穀,布穀,布布穀!”
一名楚人站在一艘船上,對著岸邊的一片樹叢不停的發出布穀的聲音。
一陣聲響過後,隻見有人從樹叢當中走出。
“是來領貨的嗎?”
“是!”
隻見岸上的人一揮手。
一群人扛著一些木箱走出了樹叢。
船上的楚人走上岸來。
“一共有多少張紙?”
“這次一共是四萬張紙。”
“還是原來的價格嗎?”
“自然。”
“好,四萬張紙,一共是五十兩黃金。”
兩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楚人看著一個個木箱被抬上船,忍不住露出了一抹笑容。
這些秦國生產的紙的價格不過十二文一張,自己運迴楚國,就可以輕輕鬆鬆賣上五十文一張。
在中間的利潤超過了三十五文,這買賣真是太好了。
魏國和楚國發生的事情,在其他國家也在發生。
原來,隨著竹紙的生產工藝越來越成熟,竹紙的生產數量便越來越多。
而且,李言早在竹紙大賣以後,便擴充了竹紙的生產規模。
蜀地新建立的造紙之所,規模是雍城的十倍以上,一天足足可以造紙十萬張以上。
加上其他地方的造紙之所,秦國如今一天造出來的紙張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自身的需求。
所以,李言早就已經逐步將紙張的價格降了下來,紙張的價格已經降低到了二十文一張。
至於說,秦國其他的造紙之所,並沒有因為竹紙的出現而倒閉。
因為,李言將竹紙的製造之法,教給了秦國所有的造紙工坊。
當然,不是無償的,而是要花錢的。
李言很清楚,紙這種東西,不合適由國家獨造。
事實上,任何民生物品,最好都不要讓國家形成壟斷。
因為,一旦有東西國家被壟斷了,帶來的利潤固然驚人,但是,產生的問題也是驚人的。
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問題便是,產品的質量。
因為壟斷的民生物品,基本不會擔心銷路問題,所以,製造的時候,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質量很可能會出現大範圍的降低。
所以,李言沒有將紙張收為國有,而是,國有和私人並存。
這樣,不管是國有造紙所還是民間的造紙所,為了生存,必然不會生產質量不好的紙張。
而大秦的造紙事業蓬勃發展也帶來了一個問題。
紙張產量過剩 。
於是,為了緩解紙張數量過剩,同時,賺一些錢,李言便決定,向諸國輸出紙張。
對於諸國輸出紙張的方法有兩種。
主要是根據不同國家的規定不同來進行的。
像魏國這種自由買賣紙張的國家,秦國會尋找魏國本地商人,然後讓這些魏國商人成為秦國的代言人。
這些魏國商人從秦國購買紙張,然後直接在魏國境內進行售賣。
價格多少秦國不會去管。
第二種則是和秦國一樣,對紙張價格有規定的國家,像楚國便是如此。
於是,秦國采取的策略是,和楚國的商人進行溝通 以走私的方式,將秦國的紙張輸入楚國。
盡管走私這種方法在楚國不被允許,但是,麵對秦國紙張區區十二文一張的超低售價,楚國可忍不住。
畢竟,楚國的製造售賣價格是國家規定的,也是五十文一張。
秦國紙張是以十二文一張賣給楚國商人,利潤如此之高,楚國商人自然不可能不買秦國的紙。
於是,不管是自由售賣紙張還是定價售賣紙張的商人,在秦國輸出大量紙張以後,都開始麵臨一個問題。
那就是,如果不購買秦國的製造,靠自己原先的紙張,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魏國的紙張商人,在麵對十幾文一張的紙張時,不可能競爭的過秦國紙張。
畢竟,魏國紙張的成本還保持在二十多文一張,可以說,魏國的造紙坊造一張紙,足夠從秦國買兩張紙了。
而楚國的造紙商人同樣發現,從秦國那裏買紙,他們的利潤可以最大化。
於是,在秦國這波大肆紙張輸出的情況下,諸國的造紙坊紛紛迎來了破產。
畢竟,秦國的紙張實在太便宜了。
大量造紙坊破產,導致大量的造紙工匠失去了工作。
而在諸國的造紙工匠失去工作以後,秦國又派人將這些造紙工匠一一招攬了過來。
在工作的誘惑下,大多數失業的造紙工匠紛紛選擇前往秦國工作。
而對於秦國大肆招募造紙工匠這件事情,諸國並沒有多少反應。
主要是,紙張這種東西,對於各國來說,並不是什麽十分要緊的存在。
相比於鹽鐵這些戰略物資,紙張根本不算什麽。
畢竟,就算沒有紙張使用,用竹板,木板也是可以的。
紙張並不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畢竟,這個世界,讀書這種事情,是屬於極少數人的專利,對於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讀書這種事情,是沒有意義和可能的。
所以,普通老百姓自然不會對紙張的價格有什麽關心之處了。
這東西和自己不搭邊,相比於關心紙張價格,老百姓更關心自己田裏的糧食產出。
對於,各國造紙坊的破產,並沒有引起各國官方的注意。
周循已經在買紙的人當中,看到不少自己這邊的老客人了。
可是,對於澄心堂的這種做法,周循根本沒有什麽反製的辦法。
澄心堂以二十文一張的價格售賣紙張,而他的店鋪,不可能把紙賣到這個價格。
不過,周循認為,澄心堂這不過是臨死之前的垂死掙紮而已。
二十文一張紙的價格,恐怕也就支持一兩天吧。
想到這裏,周循有了一個決定,他準備讓自己的手下拿錢來購買澄心堂的紙。
反正澄心堂的紙隻要二十文一張,自己買了存起來,等澄心堂無力繼續進行低價售賣以後,自己再把這些紙拿出來賣,到時候,就算賣三十一張,自己也有得賺。
於是,周循立刻安排人員去購買紙張。
而且是大量購買。
翌日,周循想象當中的情況沒有出現,澄心堂依然在以二十文一張的價格售賣紙張。
澄心堂的紙不但沒有被買光,反而還越來越多。
周循之前購買的大量紙張,不但沒有為他賺錢,還讓他虧了很多錢。
……
秦楚邊境。
“布穀,布穀,布布穀!”
一名楚人站在一艘船上,對著岸邊的一片樹叢不停的發出布穀的聲音。
一陣聲響過後,隻見有人從樹叢當中走出。
“是來領貨的嗎?”
“是!”
隻見岸上的人一揮手。
一群人扛著一些木箱走出了樹叢。
船上的楚人走上岸來。
“一共有多少張紙?”
“這次一共是四萬張紙。”
“還是原來的價格嗎?”
“自然。”
“好,四萬張紙,一共是五十兩黃金。”
兩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楚人看著一個個木箱被抬上船,忍不住露出了一抹笑容。
這些秦國生產的紙的價格不過十二文一張,自己運迴楚國,就可以輕輕鬆鬆賣上五十文一張。
在中間的利潤超過了三十五文,這買賣真是太好了。
魏國和楚國發生的事情,在其他國家也在發生。
原來,隨著竹紙的生產工藝越來越成熟,竹紙的生產數量便越來越多。
而且,李言早在竹紙大賣以後,便擴充了竹紙的生產規模。
蜀地新建立的造紙之所,規模是雍城的十倍以上,一天足足可以造紙十萬張以上。
加上其他地方的造紙之所,秦國如今一天造出來的紙張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自身的需求。
所以,李言早就已經逐步將紙張的價格降了下來,紙張的價格已經降低到了二十文一張。
至於說,秦國其他的造紙之所,並沒有因為竹紙的出現而倒閉。
因為,李言將竹紙的製造之法,教給了秦國所有的造紙工坊。
當然,不是無償的,而是要花錢的。
李言很清楚,紙這種東西,不合適由國家獨造。
事實上,任何民生物品,最好都不要讓國家形成壟斷。
因為,一旦有東西國家被壟斷了,帶來的利潤固然驚人,但是,產生的問題也是驚人的。
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問題便是,產品的質量。
因為壟斷的民生物品,基本不會擔心銷路問題,所以,製造的時候,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質量很可能會出現大範圍的降低。
所以,李言沒有將紙張收為國有,而是,國有和私人並存。
這樣,不管是國有造紙所還是民間的造紙所,為了生存,必然不會生產質量不好的紙張。
而大秦的造紙事業蓬勃發展也帶來了一個問題。
紙張產量過剩 。
於是,為了緩解紙張數量過剩,同時,賺一些錢,李言便決定,向諸國輸出紙張。
對於諸國輸出紙張的方法有兩種。
主要是根據不同國家的規定不同來進行的。
像魏國這種自由買賣紙張的國家,秦國會尋找魏國本地商人,然後讓這些魏國商人成為秦國的代言人。
這些魏國商人從秦國購買紙張,然後直接在魏國境內進行售賣。
價格多少秦國不會去管。
第二種則是和秦國一樣,對紙張價格有規定的國家,像楚國便是如此。
於是,秦國采取的策略是,和楚國的商人進行溝通 以走私的方式,將秦國的紙張輸入楚國。
盡管走私這種方法在楚國不被允許,但是,麵對秦國紙張區區十二文一張的超低售價,楚國可忍不住。
畢竟,楚國的製造售賣價格是國家規定的,也是五十文一張。
秦國紙張是以十二文一張賣給楚國商人,利潤如此之高,楚國商人自然不可能不買秦國的紙。
於是,不管是自由售賣紙張還是定價售賣紙張的商人,在秦國輸出大量紙張以後,都開始麵臨一個問題。
那就是,如果不購買秦國的製造,靠自己原先的紙張,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魏國的紙張商人,在麵對十幾文一張的紙張時,不可能競爭的過秦國紙張。
畢竟,魏國紙張的成本還保持在二十多文一張,可以說,魏國的造紙坊造一張紙,足夠從秦國買兩張紙了。
而楚國的造紙商人同樣發現,從秦國那裏買紙,他們的利潤可以最大化。
於是,在秦國這波大肆紙張輸出的情況下,諸國的造紙坊紛紛迎來了破產。
畢竟,秦國的紙張實在太便宜了。
大量造紙坊破產,導致大量的造紙工匠失去了工作。
而在諸國的造紙工匠失去工作以後,秦國又派人將這些造紙工匠一一招攬了過來。
在工作的誘惑下,大多數失業的造紙工匠紛紛選擇前往秦國工作。
而對於秦國大肆招募造紙工匠這件事情,諸國並沒有多少反應。
主要是,紙張這種東西,對於各國來說,並不是什麽十分要緊的存在。
相比於鹽鐵這些戰略物資,紙張根本不算什麽。
畢竟,就算沒有紙張使用,用竹板,木板也是可以的。
紙張並不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畢竟,這個世界,讀書這種事情,是屬於極少數人的專利,對於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讀書這種事情,是沒有意義和可能的。
所以,普通老百姓自然不會對紙張的價格有什麽關心之處了。
這東西和自己不搭邊,相比於關心紙張價格,老百姓更關心自己田裏的糧食產出。
對於,各國造紙坊的破產,並沒有引起各國官方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