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拿起一支箭簇看了起來。


    秦國的箭簇采取的是鋌裝模式。


    所謂的鋌裝便是,在箭簇尾部連接著一根細長的金屬杆部。


    這便是鋌裝。


    其實,國內的電影電視劇,在描述箭矢的時候,都會犯兩個錯誤,一個是箭矢的箭羽是雙羽,但是,實際上,為了保證箭矢的飛行穩定性,箭矢都是三羽箭。


    雙羽箭的箭矢確實可以使用,但是,因為雙羽箭在飛行的時候,箭羽無法維持穩定,雙羽箭一旦射出去,精確度根本無法保證。


    而箭矢可不是火力覆蓋產物,而是精確射擊的產物。


    秦國的弓箭手便要求,在四十步的距離上,做到三發兩中,不然的話,便是不合格。


    因為,箭矢這東西的造價可不便宜,一支普通的箭矢,造價相當於四分之一匹布匹。


    也就是說,一支箭的造價達到了五十文。


    所以,對於弓箭手來說,射箭不可能不保證命中率。


    如果不要命中率,完全依靠火力覆蓋,那麽,再有錢的國家也負擔不起。


    而且,箭矢不但價格昂貴,製造難度也大,箭矢當中,製造難度最大的,並不是金屬箭簇部分,相反,金屬箭簇部分恰恰是箭矢當中製造最簡單的存在。


    箭簇可以通過冶煉一體成型,進行批量生產。


    木質的箭杆,才是製造難度更高的存在。


    它不但對木料的材質、形態與大小都有很高的要求。


    比如說,箭杆使用的木頭最好是背陰麵的樹木,這樣的樹木製造的箭杆有足夠的強度。


    而且,箭杆有一個非常硬性的要求——直。


    但是,製造箭杆的工匠隻能依靠手工進行製造,完全可以想象,工匠用斧頭這些工具,從一段木頭當中,切削從一根筆直木棍的難度。


    所以,每一支箭杆都需要工匠們精心切割與打磨,努力做到如出一轍,否則因為剪杆大小高低不一,會影響到弓箭手的手感,進而導致射擊精度下降,那就麻煩大了,所以剪杆的製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


    至於箭羽,一般是使用鳥類的羽毛製作而成的。


    其中,最常見的羽毛來自於鵝。


    秦國民間有很多百姓家裏會選擇養鵝而不是養狗,除了用鵝來看家護院以外,還因為,鵝的羽毛可以作為箭矢的箭羽。


    而另外一個缺點,便是箭簇的安裝方式。


    電影電視當中常見的箭簇按照方式是銎裝。


    但是,實際上,華夏古代箭簇的安裝方式基本都是鋌裝。


    秦國的箭簇也是使用鋌裝的。


    箭頭後麵的鋌,其作用很大,在加裝時,箭鋌會被插入箭杆內,固定箭頭,這樣穿芯的長鋌可以提高箭體撓度和強度,並且還能隨意調整重心。


    一隻箭矢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重心分布來決定的,而箭鋌設計,就可以讓箭矢在箭頭大小和箭杆粗細不變的情況下,更好的調整重心,使得被射出去的箭的重心基本保持在三分之一處,或是正中間的位置,這樣更利於箭矢飛行的平衡,讓箭矢能飛得更遠、殺傷力更強。


    而且有一些特殊的箭頭,其箭鋌部分還被特別加長了,長度驚人,而這種超長鋌的作用是提高箭矢的整體重量,增加其殺傷力,起到配重芯的作用。


    這種“重箭”在射遠時沒啥優勢,甚至會因為太重而無法準確射擊遠處目標,但是在近距離內,這種超重的箭矢殺傷力驚人,穿透盔甲,或是切開人的肢體都不在話下。


    這便是軍隊當中,常見的破甲重箭。


    因為就重箭的重量分散到了整個箭簇,而如果選擇加大箭頭或是加粗箭杆、箭尾加配重等操作,都會提高風阻和風偏,嚴重的還會使得箭矢的重心變換,從而影響箭的飛行姿態,因此箭鋌可以說是好處多多。


    當然,箭鋌也有一些壞處。


    就是在裝配時不方便,比較麻煩,需要提前給箭杆鑽孔,同時在製作時也不如套管式箭頭方便快捷。


    箭鋌由於是堅硬的金屬做成,而箭杆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彈性,金屬製作的箭鋌勢必會影響這種彈性,這也是為什麽弓箭用的箭矢箭鋌長度一般都略短,而長箭鋌一般多見於弩箭的原因,因為弩矢不需要彈性也能沿著箭槽穩定加速發射。


    李言拿起一支箭簇便看了起來。


    李言拿起的箭簇是一支普通的雙鉤輕羽箭。


    這種箭支是弓箭手常用的一種箭支,主要用來攻擊無甲或者防禦比較差的敵人。


    因為箭簇兩側帶有兩個倒鉤,一旦射入人體,直接拔的話,箭簇會把箭簇周圍的肉也帶出來。


    這樣,想要取出便不會很容易。


    李言拿著這支箭支仔細的查看了一番,緊接著,一手拿著箭杆,一手拿住箭簇下部,一用力,便將箭簇從箭杆上麵取了下來。


    緊接著,李言又拿起另外一支雙鉤輕羽箭,同樣將箭簇從箭支上取了下來。


    然後,李言將兩支箭支的箭簇互相調換,重新安裝。


    最後,李言拿著兩支箭支掂量了一番。


    李言滿意的點了點頭。


    李言如此做,是為了查看箭支是否合格。


    秦國弓弩司的箭矢製造,采取的是規模化,統一化的製造方式。


    同一種類的箭支,要求箭簇,箭杆和箭羽必須要一樣,以達到可以互換的程度。


    而剛剛李言便將兩支雙鉤輕羽箭的箭簇進行了互換,箭簇可以安裝在不同的箭杆上麵,充分說明了,生產的箭支是有統一規格的。


    “弓弩司一年可以生產箭矢多少啊?”


    “迴陛下,弓弩司一年生產的箭矢數量大約是三百萬支。”


    李言計算了一下,一年三百萬支箭矢,算不得多一支箭支的保存壽命大約是十年,如果經常使用的話,時間會更短。


    可哪怕以最長時間十年計算,秦國的箭矢保有量也隻有三千萬支。


    三千萬支箭矢數量多麽?


    秦國一名弓箭手的箭支攜帶量是三十支,加上後備箭矢,一名弓箭手擁有的箭矢數量,大約是一百五十支。


    也就是說,三千萬支箭矢,隻能滿足二十萬弓弩手的裝備需求。


    所以,真的不算太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土豆得西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土豆得西瓜並收藏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