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低價紙張的作用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李言來說,他其實是想在秦國實行科技製的。
雖然說,科舉製一直被很多人詬病,但是,在李言看來,科舉製在科技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卻是最好的人才選拔方式。
不要忘記,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科技製也並沒有消失,高考其實和科舉製有多少差別呢?
名校通過高考分數來錄取學習成績好的,和古代通過科舉來錄取成績好的有什麽樣的區別?
科舉製之所以被人詬病,不過是因為其考試的內容而已。
但是,目前,在李言看來,秦國或者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進行科舉製的能力。
最大的一個原因,並不算因為科舉製會損害原有利益集團。
而是,一旦普及科技製,對於國家沒有好處。
想要通過科技製來當上官 那麽,就得讀書,而秦國一張紙的價格是五十文錢,一卷書的價格,輕輕鬆鬆便可以達到千錢甚至更高。
一千錢是什麽概念?
秦國百姓的人均耕地擁有量大約是十二畝左右。
以一畝耕地一年產出糧食兩百斤計算,一名秦國百姓,一年可以獲得的糧食收入是兩千四百斤,即二十石糧食。
扣除三分之一的穀殼以及來年的糧種以後,一名秦國百姓一年的實際糧食收入大約是十三石。
一石糧食相當於一百二十文錢,那麽,一名秦國百姓,一年的收入便是一千五百六十文,加上種植一些蔬菜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的收入,一年的收入大約就在兩千文左右。
一名秦國百姓,一年到頭不吃不喝,也隻能買得起兩卷書,注意,是兩卷,而不是兩本。
要知道,因為書籍以手抄為主,字不會太小,所以,一本書,比如說,《春秋》可以有好幾卷,甚至一些注釋比較多的,可以達到十幾卷,幾十卷。
所以,讀書對於普通秦國百姓來說 無疑是一種奢望。
而且,買書隻是讀書九九八十一難當中的第一難而已。
有了書不代表你可以讀懂。
要知道,在古代,讀懂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一輩子就專門讀幾本,甚至一本書。
因為,想要讀懂一本書,一點也不簡單。
而一個人,想要讀懂書,不是說你會識字就可以了。
想要讀懂一本書,必須有人協助才可以。
而請人教授又是一筆錢。
要知道,教書先生可是妥妥的中產階級啊。
一名教書先生一天賺的錢,可以購買一斤肉外加好幾斤糧食,相當於一天收入便有一鬥糧食。
即請一個教書先生,一個月光是給工資便得三百多文 這還不算其他的,而且,一個月花三百多文請的教書先生 隻是級別最低的教書先生 。
想要請那些知名人物,一個月沒幾十上百貫根本不可能辦得到。
所以,普通家庭認字或許不是什麽大問題,但是,想要讀書,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由於書籍價格昂貴,這導致讀的起書的人,基本上都有錢有勢。
而有錢有勢的人,則十有八九和朝中官員有牽連。
在教育沒有普及之前,進行科舉製,其實是在堵死下層人員的上升通道。
這點,唐朝就已經很好的演示過了。
唐朝的那些藩鎮當中,有很多幕僚 這些幕僚很多都有真材實料,為什麽無法成為國家的人才,因為唐朝科舉製實際上已經被權貴們掌控。
整個唐朝科舉考試所有的狀元,超過八成以上的人,都是權貴子弟,這還不包括那些小門小戶,可以說,整個唐朝,平民百姓真正依靠科舉製度成為狀元,當上高官的,屈指可數。
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上升渠道這件事,是極其致命的。
黃巢已經告訴李言,如果斷絕別人的上升渠道,那麽,人家便可能從靠近雍城變成打進雍城。
所以,在教育普及之前李言不會將科舉製拿出來。
李言可不想被人天街踏盡公卿骨,內庫化為錦繡灰。
而紙張價格的降低,意味著書籍可以普及開來,書籍一旦普及開來,讀書人的數量便多了起來。
在華夏曆史上科舉製度真正興起的便是在宋朝。
宋朝為什麽沒有了世家門閥這種存在?
不是因為黃巢在唐末將世家門閥盡數摧毀了。
黃巢確實摧毀了唐朝延續數百年的世家門閥,但是,這並不算主要原因。
隻要人類社會還存在,那麽,世家門閥便不會消失,曆史上,消失的世家門閥難道還少嗎?
一場戰亂,一次王朝更替,減少一大批世家門閥並不算是什麽稀奇事。
可為什麽偏偏唐朝以後,到宋朝,世家門閥消失了?
因為宋朝真正的把科舉製發揮了出來。
宋朝的科舉製讓普通人擁有了一躍成為官員的可能。
你今年還是種地的農民 明年就可能成為朝廷當中的官員。
而世家門閥和朝廷官員是息息相關的。
世家門閥的家族成員,通過數代人在朝為官,以聯姻等手段,構築起關係複雜的人脈網絡,從而成為了世家門閥。
但是,科舉製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世家門閥成立的條件。
因為,那時,決定官員出身的,不再是屁股,而是腦袋。
世家門閥最大的優勢,壟斷權力之路被打破,如此,自然也無法讓世家門閥再次出現。
而且,紙張價格的降低,還是增加國家統治力的重要因素。
紙張越多,秦國各個地方記錄消息的成本便越低,那麽,消息記錄也會越來越詳細。
一個人家裏有幾口人,有多少土地,秦國中央政府都可以一清二楚。
可以說,戶籍,土地這些資料,是一個國家可以維持運轉的關鍵。
曆史上,對於秦國來說,商鞅變法最大的作用,並不算為秦國建立了軍功爵製,而是,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對於自己擁有的資源,有了一個了解。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獲得的大量戶籍,土地資料,擁有了更深層次的戰爭動員能力。
因為有了這些堪稱大數據一般的資料,秦國清楚的知道,自己可以動員多少軍隊,可以調動多少糧食,如此便可以清楚的知道,秦國有能力和其他國家打多久的戰爭。
這才是商鞅變法對秦國最大的作用,而這些,都離不開詳盡的數據資料。
雖然說,科舉製一直被很多人詬病,但是,在李言看來,科舉製在科技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卻是最好的人才選拔方式。
不要忘記,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科技製也並沒有消失,高考其實和科舉製有多少差別呢?
名校通過高考分數來錄取學習成績好的,和古代通過科舉來錄取成績好的有什麽樣的區別?
科舉製之所以被人詬病,不過是因為其考試的內容而已。
但是,目前,在李言看來,秦國或者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進行科舉製的能力。
最大的一個原因,並不算因為科舉製會損害原有利益集團。
而是,一旦普及科技製,對於國家沒有好處。
想要通過科技製來當上官 那麽,就得讀書,而秦國一張紙的價格是五十文錢,一卷書的價格,輕輕鬆鬆便可以達到千錢甚至更高。
一千錢是什麽概念?
秦國百姓的人均耕地擁有量大約是十二畝左右。
以一畝耕地一年產出糧食兩百斤計算,一名秦國百姓,一年可以獲得的糧食收入是兩千四百斤,即二十石糧食。
扣除三分之一的穀殼以及來年的糧種以後,一名秦國百姓一年的實際糧食收入大約是十三石。
一石糧食相當於一百二十文錢,那麽,一名秦國百姓,一年的收入便是一千五百六十文,加上種植一些蔬菜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的收入,一年的收入大約就在兩千文左右。
一名秦國百姓,一年到頭不吃不喝,也隻能買得起兩卷書,注意,是兩卷,而不是兩本。
要知道,因為書籍以手抄為主,字不會太小,所以,一本書,比如說,《春秋》可以有好幾卷,甚至一些注釋比較多的,可以達到十幾卷,幾十卷。
所以,讀書對於普通秦國百姓來說 無疑是一種奢望。
而且,買書隻是讀書九九八十一難當中的第一難而已。
有了書不代表你可以讀懂。
要知道,在古代,讀懂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一輩子就專門讀幾本,甚至一本書。
因為,想要讀懂一本書,一點也不簡單。
而一個人,想要讀懂書,不是說你會識字就可以了。
想要讀懂一本書,必須有人協助才可以。
而請人教授又是一筆錢。
要知道,教書先生可是妥妥的中產階級啊。
一名教書先生一天賺的錢,可以購買一斤肉外加好幾斤糧食,相當於一天收入便有一鬥糧食。
即請一個教書先生,一個月光是給工資便得三百多文 這還不算其他的,而且,一個月花三百多文請的教書先生 隻是級別最低的教書先生 。
想要請那些知名人物,一個月沒幾十上百貫根本不可能辦得到。
所以,普通家庭認字或許不是什麽大問題,但是,想要讀書,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由於書籍價格昂貴,這導致讀的起書的人,基本上都有錢有勢。
而有錢有勢的人,則十有八九和朝中官員有牽連。
在教育沒有普及之前,進行科舉製,其實是在堵死下層人員的上升通道。
這點,唐朝就已經很好的演示過了。
唐朝的那些藩鎮當中,有很多幕僚 這些幕僚很多都有真材實料,為什麽無法成為國家的人才,因為唐朝科舉製實際上已經被權貴們掌控。
整個唐朝科舉考試所有的狀元,超過八成以上的人,都是權貴子弟,這還不包括那些小門小戶,可以說,整個唐朝,平民百姓真正依靠科舉製度成為狀元,當上高官的,屈指可數。
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上升渠道這件事,是極其致命的。
黃巢已經告訴李言,如果斷絕別人的上升渠道,那麽,人家便可能從靠近雍城變成打進雍城。
所以,在教育普及之前李言不會將科舉製拿出來。
李言可不想被人天街踏盡公卿骨,內庫化為錦繡灰。
而紙張價格的降低,意味著書籍可以普及開來,書籍一旦普及開來,讀書人的數量便多了起來。
在華夏曆史上科舉製度真正興起的便是在宋朝。
宋朝為什麽沒有了世家門閥這種存在?
不是因為黃巢在唐末將世家門閥盡數摧毀了。
黃巢確實摧毀了唐朝延續數百年的世家門閥,但是,這並不算主要原因。
隻要人類社會還存在,那麽,世家門閥便不會消失,曆史上,消失的世家門閥難道還少嗎?
一場戰亂,一次王朝更替,減少一大批世家門閥並不算是什麽稀奇事。
可為什麽偏偏唐朝以後,到宋朝,世家門閥消失了?
因為宋朝真正的把科舉製發揮了出來。
宋朝的科舉製讓普通人擁有了一躍成為官員的可能。
你今年還是種地的農民 明年就可能成為朝廷當中的官員。
而世家門閥和朝廷官員是息息相關的。
世家門閥的家族成員,通過數代人在朝為官,以聯姻等手段,構築起關係複雜的人脈網絡,從而成為了世家門閥。
但是,科舉製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世家門閥成立的條件。
因為,那時,決定官員出身的,不再是屁股,而是腦袋。
世家門閥最大的優勢,壟斷權力之路被打破,如此,自然也無法讓世家門閥再次出現。
而且,紙張價格的降低,還是增加國家統治力的重要因素。
紙張越多,秦國各個地方記錄消息的成本便越低,那麽,消息記錄也會越來越詳細。
一個人家裏有幾口人,有多少土地,秦國中央政府都可以一清二楚。
可以說,戶籍,土地這些資料,是一個國家可以維持運轉的關鍵。
曆史上,對於秦國來說,商鞅變法最大的作用,並不算為秦國建立了軍功爵製,而是,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對於自己擁有的資源,有了一個了解。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獲得的大量戶籍,土地資料,擁有了更深層次的戰爭動員能力。
因為有了這些堪稱大數據一般的資料,秦國清楚的知道,自己可以動員多少軍隊,可以調動多少糧食,如此便可以清楚的知道,秦國有能力和其他國家打多久的戰爭。
這才是商鞅變法對秦國最大的作用,而這些,都離不開詳盡的數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