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歸化軍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是,魏咎一進來,並沒有看到糧食,隻看到蒙灌一個人孤零零的站在那裏。
“糧食呢?”
蒙灌雙手一攤“沒有。”
“沒有,秦國去年應該沒有遭遇什麽天災,怎麽會沒有糧食呢?”
“秦國調遣十萬大軍陳兵力鄭魯邊境,這十萬人每天要消耗大量糧食。”
“而且,你們魏國不是已經有糧食了嗎?”
“有糧食,什麽意思?”
蒙灌愣了一下,問道。
“你不知道?”
“知道什麽?”
“秦國在一個多月前,便給你們魏國送了三十萬石糧食,說用來賑災啊,你難道不知道?”
魏咎瞪大眼睛看著蒙灌“你說的是真的?”
“當然,這件事知道的人很多,安邑早就傳遍了,你怎麽會不知道呢?”
魏咎確實不知道秦國送了魏國三十萬石糧食的事情。
隻是,如果秦國真的送了三十萬石糧食給魏國用來賑災的話,那麽,糧食呢?
此時,魏咎心心念念的糧食,正在源源不斷的運輸進安邑的糧倉當中。
魏國在得到秦國贈送的三十萬石糧食以後,並沒有把這些糧食全部用來賑災,魏國隻是拿出了一部分糧食,不到四萬石,用於賑災,而是把大部分糧食克扣了下來。
魏國如此做,自然是因為缺糧。
由於去年魏國的一係列失利,魏國失去了大片領土和人口,造成的問題便是糧食不足。
而本來是魏國重要糧食進口的楚國,深陷魯國戰場,無力向魏國售賣大筆糧食。
盡管魏國沒有因為糧食不足,發生大規模饑荒,但是,這是因為,魏國把糧倉裏麵的糧食調出來的結果。
而雪災成為了壓垮魏國脆弱糧食供應的最後一根杠鈴。
魏國為了保證秦魏新的邊境的戰備情況,不得不把秦國送來用於賑災的糧食克扣下大半,用來充實糧倉。
至於因為雪災而缺少糧食的災民 魏國方麵已經決定放棄他們了。
魏國之所以有這樣的打算,自然是有自己的考量的,此次遭遇雪災的地區,主要是魏國的北山郡和湖北郡。
這兩個郡遠離魏國核心地區,人口不多,屬於地廣人稀的代表。
另外,兩郡是魏國最近幾十年開拓的新領土,地處魏北長城的北端。
兩地想要返迴魏地,必須要進攻魏國北長城。
而隻要控製住魏國北長城,便可以阻止兩地的災民和消息進入魏地。
反正,在魏國,北山郡和湖北郡兩地,盡管開墾了不少的耕地,但是因為灌溉設施不全,土地不是很肥沃,糧食產量不高,每年能提供的賦稅數量極其有限。
對於魏國來說,就算沒有北山郡和湖北郡的賦稅,對於魏國影響也不大。
這便是魏國放棄賑災的原因。
而魏國朝廷克扣賑災糧的這種行為,很快便傳播開來。
在有心人的授意下,很快,魏國克扣賑災糧這種事情,便傳遍了各國。
各國紛紛對魏國這種行為表示了譴責和鄙視,但也僅僅如此而已。
…………
三月中旬。
隨著天氣漸漸變暖,秦國計劃的戰事已經開始。
秦國兩萬五千騎兵已經在邊境準備完畢。
而此次,率領兩萬五千騎兵的秦將,分別是宴明,陳林生,方賢太三將。
按照秦國卻;去年便製定好的作戰計劃,兩萬五千騎兵將兵分三路對草原部落發動進攻。
其中,宴明率領一萬騎出振遠隘口,為中路。
陳林生率領一萬騎兵從秦魏邊境出擊,為右路。
方賢太率領五千騎兵同樣從振遠隘口出擊,但是,在出振遠隘口以後,方賢太率領的五千騎兵,將和宴明的一萬騎兵分開。
宴明率領一萬騎兵從西往東北打,陳林生率領一萬騎兵則是從東往西北打。
方賢太的五千騎兵,則是先北上,再折向東麵。
最後,三支秦軍騎兵部隊在哈拉合林匯合。
三月下旬,草原上麵的積雪逐漸融化,已經可以容納軍隊作戰。
四月初,兩萬五千秦軍騎兵出關 開始向草原發動進攻。
秦軍的行動在去年秋天便開始準備,得益於充足的準備,此次參戰的五萬匹戰馬,在一個冬天糧食的喂養下,可謂是膘肥體壯。
而且,為了滿足此次對草原部落的戰爭,秦國除了調動五萬匹戰馬以外,還調動了三萬匹駝馬,為兩萬五千秦軍馱運糧食物資。
宴明看著眼前的上百名騎兵,這是宴明麾下的秘密部隊,也是此次北擊草原諸部的關鍵。
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騎兵和秦國騎兵有很大的區別,這些騎兵的外貌並不像秦國人,也不像其他幾國人。
這一百多騎兵,是近些年歸化秦國的草原部落戰士。
這些人被稱為歸化軍。
在茫茫的草原上,想要分辨方向是極其困難的。
因為草原缺乏參照物,秦國軍隊想要在這個沒有導航,沒有詳細地圖的時代,想要在茫茫的草原上不迷路,隻靠秦國軍隊本身是很難辦到的。
實際上,認路這件事,也是草原遊牧部落難以被打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草原遊牧部落沒有固定的居住地,農耕政權的軍隊想要找到隨時移動的草原部落是非常困難的。
除非可以找到草原遊牧部落的草場,這樣才可以對草原遊牧部落發動有效的打擊。
如果無法在草原上找到道路,輕則興師動眾而無功而返,嚴重的更可能造成出擊軍隊全軍覆沒。
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國的辦法是,找帶路黨。
而在這個時代,農耕的生活是要遠超遊牧生活的。
因此,時不時便有草原遊牧部落的人,選擇投靠秦國。
其中不乏一些弓馬嫻熟的草原部落戰士。
這些投靠秦國的草原部落戰士,往往會被秦國軍隊吸收進軍隊裏麵,畢竟這些人騎上馬便是合格的騎兵。
拿來作為帶路黨同樣是合格的。
就在秦國出動騎兵北擊草原部落的時候,抵抗了大半年的曲阜終於再也無力支撐。
為了守住曲阜,魯國八萬軍民最後隻剩下不到一萬五千人,城內易子而食,折骨為炊。
楚國雖然拿下曲阜,但是,大半年的時間,也讓楚國國力損失慘重
楚在拿下曲阜以後,鄭魯邊境的十萬秦軍,便沒有繼續待下去的意義,於是,在曲阜投降三天以後,秦軍撤退。
“糧食呢?”
蒙灌雙手一攤“沒有。”
“沒有,秦國去年應該沒有遭遇什麽天災,怎麽會沒有糧食呢?”
“秦國調遣十萬大軍陳兵力鄭魯邊境,這十萬人每天要消耗大量糧食。”
“而且,你們魏國不是已經有糧食了嗎?”
“有糧食,什麽意思?”
蒙灌愣了一下,問道。
“你不知道?”
“知道什麽?”
“秦國在一個多月前,便給你們魏國送了三十萬石糧食,說用來賑災啊,你難道不知道?”
魏咎瞪大眼睛看著蒙灌“你說的是真的?”
“當然,這件事知道的人很多,安邑早就傳遍了,你怎麽會不知道呢?”
魏咎確實不知道秦國送了魏國三十萬石糧食的事情。
隻是,如果秦國真的送了三十萬石糧食給魏國用來賑災的話,那麽,糧食呢?
此時,魏咎心心念念的糧食,正在源源不斷的運輸進安邑的糧倉當中。
魏國在得到秦國贈送的三十萬石糧食以後,並沒有把這些糧食全部用來賑災,魏國隻是拿出了一部分糧食,不到四萬石,用於賑災,而是把大部分糧食克扣了下來。
魏國如此做,自然是因為缺糧。
由於去年魏國的一係列失利,魏國失去了大片領土和人口,造成的問題便是糧食不足。
而本來是魏國重要糧食進口的楚國,深陷魯國戰場,無力向魏國售賣大筆糧食。
盡管魏國沒有因為糧食不足,發生大規模饑荒,但是,這是因為,魏國把糧倉裏麵的糧食調出來的結果。
而雪災成為了壓垮魏國脆弱糧食供應的最後一根杠鈴。
魏國為了保證秦魏新的邊境的戰備情況,不得不把秦國送來用於賑災的糧食克扣下大半,用來充實糧倉。
至於因為雪災而缺少糧食的災民 魏國方麵已經決定放棄他們了。
魏國之所以有這樣的打算,自然是有自己的考量的,此次遭遇雪災的地區,主要是魏國的北山郡和湖北郡。
這兩個郡遠離魏國核心地區,人口不多,屬於地廣人稀的代表。
另外,兩郡是魏國最近幾十年開拓的新領土,地處魏北長城的北端。
兩地想要返迴魏地,必須要進攻魏國北長城。
而隻要控製住魏國北長城,便可以阻止兩地的災民和消息進入魏地。
反正,在魏國,北山郡和湖北郡兩地,盡管開墾了不少的耕地,但是因為灌溉設施不全,土地不是很肥沃,糧食產量不高,每年能提供的賦稅數量極其有限。
對於魏國來說,就算沒有北山郡和湖北郡的賦稅,對於魏國影響也不大。
這便是魏國放棄賑災的原因。
而魏國朝廷克扣賑災糧的這種行為,很快便傳播開來。
在有心人的授意下,很快,魏國克扣賑災糧這種事情,便傳遍了各國。
各國紛紛對魏國這種行為表示了譴責和鄙視,但也僅僅如此而已。
…………
三月中旬。
隨著天氣漸漸變暖,秦國計劃的戰事已經開始。
秦國兩萬五千騎兵已經在邊境準備完畢。
而此次,率領兩萬五千騎兵的秦將,分別是宴明,陳林生,方賢太三將。
按照秦國卻;去年便製定好的作戰計劃,兩萬五千騎兵將兵分三路對草原部落發動進攻。
其中,宴明率領一萬騎出振遠隘口,為中路。
陳林生率領一萬騎兵從秦魏邊境出擊,為右路。
方賢太率領五千騎兵同樣從振遠隘口出擊,但是,在出振遠隘口以後,方賢太率領的五千騎兵,將和宴明的一萬騎兵分開。
宴明率領一萬騎兵從西往東北打,陳林生率領一萬騎兵則是從東往西北打。
方賢太的五千騎兵,則是先北上,再折向東麵。
最後,三支秦軍騎兵部隊在哈拉合林匯合。
三月下旬,草原上麵的積雪逐漸融化,已經可以容納軍隊作戰。
四月初,兩萬五千秦軍騎兵出關 開始向草原發動進攻。
秦軍的行動在去年秋天便開始準備,得益於充足的準備,此次參戰的五萬匹戰馬,在一個冬天糧食的喂養下,可謂是膘肥體壯。
而且,為了滿足此次對草原部落的戰爭,秦國除了調動五萬匹戰馬以外,還調動了三萬匹駝馬,為兩萬五千秦軍馱運糧食物資。
宴明看著眼前的上百名騎兵,這是宴明麾下的秘密部隊,也是此次北擊草原諸部的關鍵。
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騎兵和秦國騎兵有很大的區別,這些騎兵的外貌並不像秦國人,也不像其他幾國人。
這一百多騎兵,是近些年歸化秦國的草原部落戰士。
這些人被稱為歸化軍。
在茫茫的草原上,想要分辨方向是極其困難的。
因為草原缺乏參照物,秦國軍隊想要在這個沒有導航,沒有詳細地圖的時代,想要在茫茫的草原上不迷路,隻靠秦國軍隊本身是很難辦到的。
實際上,認路這件事,也是草原遊牧部落難以被打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草原遊牧部落沒有固定的居住地,農耕政權的軍隊想要找到隨時移動的草原部落是非常困難的。
除非可以找到草原遊牧部落的草場,這樣才可以對草原遊牧部落發動有效的打擊。
如果無法在草原上找到道路,輕則興師動眾而無功而返,嚴重的更可能造成出擊軍隊全軍覆沒。
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國的辦法是,找帶路黨。
而在這個時代,農耕的生活是要遠超遊牧生活的。
因此,時不時便有草原遊牧部落的人,選擇投靠秦國。
其中不乏一些弓馬嫻熟的草原部落戰士。
這些投靠秦國的草原部落戰士,往往會被秦國軍隊吸收進軍隊裏麵,畢竟這些人騎上馬便是合格的騎兵。
拿來作為帶路黨同樣是合格的。
就在秦國出動騎兵北擊草原部落的時候,抵抗了大半年的曲阜終於再也無力支撐。
為了守住曲阜,魯國八萬軍民最後隻剩下不到一萬五千人,城內易子而食,折骨為炊。
楚國雖然拿下曲阜,但是,大半年的時間,也讓楚國國力損失慘重
楚在拿下曲阜以後,鄭魯邊境的十萬秦軍,便沒有繼續待下去的意義,於是,在曲阜投降三天以後,秦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