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中陽城之戰(十)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怎麽可能不加入戰場。”
如果今天沒有李言在場,昭波渙的選擇是不加入戰場。
對於昭波渙和楚國來說,中陽城的得失並不算特別重要。
畢竟,在魏境的聯軍當中,並沒有楚國軍隊,楚國軍隊基本都在南方。
所以,對於楚國來說,就算魏境內的四十萬聯軍全部被秦國消滅,楚國也沒什麽損失。
此次奇襲中陽城,昭波渙之所以會帶領一萬申息軍出現在這裏,主要是因為,公孫嫋的要求。
其實,此次突襲,就算沒有楚國申息軍,聯軍也不是沒有其他方法突破振遠隘口。
申息軍是山地步兵,擅長翻山越嶺,但是,隨國也有山地步兵,論戰鬥力,隨國山地部隊並不比楚國申息軍差。
而楚國申息軍出現在這裏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公孫嫋的要求。
按照公孫嫋的說法,此次攻秦,是魏,鄭,隨,楚四國一起組織的聯軍。
此次突襲中陽城魏,鄭,隨三國都派兵了,可楚國如果沒有派兵,那麽,楚國就太過尷尬了。
而此次攻秦,楚國出力可以說是最大的。
楚國調動的軍隊數量是最多的。
楚國牽製了秦國南方的大量兵力,讓秦國境內規模最大的常備軍團南境軍無法北調。
如果沒有楚國,單憑魏,鄭,隨三國的四十萬聯軍,來攻秦的話,絕對會被秦國用優勢兵力碾壓的。
所以,哪怕楚國沒有派遣軍隊到魏境作戰,此次奇襲中陽城,公孫嫋也要讓楚國參加。
因為,此次聯合作戰,公孫嫋希望,可以兼顧各個國家的心理。
不讓楚國派軍參加奇襲中陽城的戰役,便是得罪楚國的一種行為。
公孫嫋不希望剛剛結束攻秦的戰事,就和楚國對上。
所以,楚國申息軍才會出現在這裏。
對於昭波渙來說,他率領的一萬申息軍加入聯軍,前來奇襲中陽城,並不是昭波渙自己願意的。
而且,對於楚國來說,就算打下了中陽城,楚國可以獲得的利益也是最小的。
畢竟,中陽城的得失,關係的僅僅是魏,鄭,隨三國聯軍。
但是,如今秦國皇帝就在眼前,昭波渙不可能放棄。
之所以還沒有投入戰場,是因為 昭波渙想做漁翁。
吳慶率領魏國騎兵和李言死磕,鄭國和隨國在和秦軍主力對戰,楚軍申息軍雖然投入了半數兵力,但是,自己手上還有一半申息軍。
至於說另外一萬鄭國軍隊,昭波渙有信心指揮他們。
因為,鄭國的策略一向是,!誰強跟誰,楚,鄭兩國接壤,可以說,鄭國對於楚國的恐懼,是超過秦,魏,隨三國的。
所以,昭波渙有信心,可以指揮的了一萬鄭國軍隊。
可問題是,李言隻有一個,誰控製了李言,誰便獲得了此次攻秦的最大戰果。
而昭波渙的想法是,讓吳慶和魏軍與秦軍兩敗俱傷,然後他再進場收拾殘局。
這才是昭波渙按兵不動的原因。
可是,就在昭波渙想做漁翁時,戰場發生了意外。
中陽城以西的河麵上,順流而下三百多條船隻。
每一條船隻上麵,都裝滿了秦軍。
盡管說,出現的船隻算不得多大,每一條船上,多不過數十人,少的隻有幾人。
但是,三百多條船隻,依然裝載了五千多秦軍,抵達了中陽城的渡口。
這五千多秦軍,是中陽城以北的多個郡縣調集派遣的援軍。
本來,這些援軍是無法進入中陽城的,因為,聯軍已經封鎖了中陽城外圍,尤其是靠近中陽城的碼頭,更是聯軍封鎖的重中之重。
可是,隨著李嗣業率領唐軍出戰,李言表明身份。
聯軍主力悉數前去交戰,使的聯軍失去了對碼頭的封鎖。
而殘留在碼頭的少量聯軍留守人員,在船上秦軍的弓弩攻擊下,迅速停止了抵抗,被驅散開來。
這使的,五千多秦國軍隊,得以登上碼頭。
並迅速投入中陽城外麵的戰場。
當聯軍將秦國援軍通過水路抵達的消息送到時,吳慶正率領麾下騎兵圍攻李言。
所以,吳慶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秦軍援軍抵達的消息。
而獲得消息的昭波渙,在得知秦國有援軍通過水路抵達以後,立刻做成了一個決定。
昭波渙帶著剩餘的楚軍,奪取了大量馬匹以後,直接撤離了戰場。
對於昭波渙來說,前來中陽城本來就不是心甘情願,如今,秦國援軍抵達,自己這時間不走留下來幹什麽?
而隨著申息軍的撤退,秦國援軍抵達的消息很快便傳遍開來。
緊接著楚軍崩潰的是鄭國軍隊。
由於吳慶沒有處於指揮位置,所以,秦軍援軍抵達的消息很快便讓大多數聯軍知曉。
而由於聯軍沒有指揮,使的聯軍對於秦國援軍的數量並不清楚。
一開始,碼頭留守人員帶迴來的情報是,秦國援軍不過幾千人而已,都還是臨時征召的士兵。
戰力不足為懼。
可是,傳著傳著,關於秦國援軍的消息便變成了,秦國援軍人數過萬,不,是數萬。
秦國援軍也從臨時征召兵,變成了精銳的常備軍。
所以,當吳慶聽到消息時,消息已經變成了,不下五萬的秦國常備軍精銳援軍已經抵達中陽城碼頭。
正在向戰場殺來。
至於說,秦國也沒有能力,在幾天時間內集結五萬精銳的常備軍,這根本不在聯軍士兵的考慮當中。
隨著消息的傳遍和變質,聯軍的軍心崩潰了。
首先陷入大潰敗的是隨軍,鄭組成的聯軍。
本來,在兩萬唐軍和五千秦軍的壓迫下,隨,鄭聯軍就已經身處下風。
當五千多從碼頭登陸的秦軍,烏泱泱的出現在戰場側翼時,隨,鄭聯軍崩潰了。
隨,鄭聯軍的崩潰,讓唐軍得以抽調出寶貴的騎兵部隊,向李言所在地進行支援。
五百多戰騎和陷騎組成的巨大攻擊箭頭,從背後對吳慶發動了突襲。
聯軍騎兵在唐軍騎兵的突襲下,損失慘重。
不但包圍圈被撕開了一道巨大的口子,連吳慶本人,也差點被唐軍戰騎當場斬殺。
而此時,整個戰場,聯軍大部已經潰敗。
剩餘還有組織抵抗的已經沒有多少了。
吳慶知道,自己犯了致命錯誤。
如果今天沒有李言在場,昭波渙的選擇是不加入戰場。
對於昭波渙和楚國來說,中陽城的得失並不算特別重要。
畢竟,在魏境的聯軍當中,並沒有楚國軍隊,楚國軍隊基本都在南方。
所以,對於楚國來說,就算魏境內的四十萬聯軍全部被秦國消滅,楚國也沒什麽損失。
此次奇襲中陽城,昭波渙之所以會帶領一萬申息軍出現在這裏,主要是因為,公孫嫋的要求。
其實,此次突襲,就算沒有楚國申息軍,聯軍也不是沒有其他方法突破振遠隘口。
申息軍是山地步兵,擅長翻山越嶺,但是,隨國也有山地步兵,論戰鬥力,隨國山地部隊並不比楚國申息軍差。
而楚國申息軍出現在這裏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公孫嫋的要求。
按照公孫嫋的說法,此次攻秦,是魏,鄭,隨,楚四國一起組織的聯軍。
此次突襲中陽城魏,鄭,隨三國都派兵了,可楚國如果沒有派兵,那麽,楚國就太過尷尬了。
而此次攻秦,楚國出力可以說是最大的。
楚國調動的軍隊數量是最多的。
楚國牽製了秦國南方的大量兵力,讓秦國境內規模最大的常備軍團南境軍無法北調。
如果沒有楚國,單憑魏,鄭,隨三國的四十萬聯軍,來攻秦的話,絕對會被秦國用優勢兵力碾壓的。
所以,哪怕楚國沒有派遣軍隊到魏境作戰,此次奇襲中陽城,公孫嫋也要讓楚國參加。
因為,此次聯合作戰,公孫嫋希望,可以兼顧各個國家的心理。
不讓楚國派軍參加奇襲中陽城的戰役,便是得罪楚國的一種行為。
公孫嫋不希望剛剛結束攻秦的戰事,就和楚國對上。
所以,楚國申息軍才會出現在這裏。
對於昭波渙來說,他率領的一萬申息軍加入聯軍,前來奇襲中陽城,並不是昭波渙自己願意的。
而且,對於楚國來說,就算打下了中陽城,楚國可以獲得的利益也是最小的。
畢竟,中陽城的得失,關係的僅僅是魏,鄭,隨三國聯軍。
但是,如今秦國皇帝就在眼前,昭波渙不可能放棄。
之所以還沒有投入戰場,是因為 昭波渙想做漁翁。
吳慶率領魏國騎兵和李言死磕,鄭國和隨國在和秦軍主力對戰,楚軍申息軍雖然投入了半數兵力,但是,自己手上還有一半申息軍。
至於說另外一萬鄭國軍隊,昭波渙有信心指揮他們。
因為,鄭國的策略一向是,!誰強跟誰,楚,鄭兩國接壤,可以說,鄭國對於楚國的恐懼,是超過秦,魏,隨三國的。
所以,昭波渙有信心,可以指揮的了一萬鄭國軍隊。
可問題是,李言隻有一個,誰控製了李言,誰便獲得了此次攻秦的最大戰果。
而昭波渙的想法是,讓吳慶和魏軍與秦軍兩敗俱傷,然後他再進場收拾殘局。
這才是昭波渙按兵不動的原因。
可是,就在昭波渙想做漁翁時,戰場發生了意外。
中陽城以西的河麵上,順流而下三百多條船隻。
每一條船隻上麵,都裝滿了秦軍。
盡管說,出現的船隻算不得多大,每一條船上,多不過數十人,少的隻有幾人。
但是,三百多條船隻,依然裝載了五千多秦軍,抵達了中陽城的渡口。
這五千多秦軍,是中陽城以北的多個郡縣調集派遣的援軍。
本來,這些援軍是無法進入中陽城的,因為,聯軍已經封鎖了中陽城外圍,尤其是靠近中陽城的碼頭,更是聯軍封鎖的重中之重。
可是,隨著李嗣業率領唐軍出戰,李言表明身份。
聯軍主力悉數前去交戰,使的聯軍失去了對碼頭的封鎖。
而殘留在碼頭的少量聯軍留守人員,在船上秦軍的弓弩攻擊下,迅速停止了抵抗,被驅散開來。
這使的,五千多秦國軍隊,得以登上碼頭。
並迅速投入中陽城外麵的戰場。
當聯軍將秦國援軍通過水路抵達的消息送到時,吳慶正率領麾下騎兵圍攻李言。
所以,吳慶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秦軍援軍抵達的消息。
而獲得消息的昭波渙,在得知秦國有援軍通過水路抵達以後,立刻做成了一個決定。
昭波渙帶著剩餘的楚軍,奪取了大量馬匹以後,直接撤離了戰場。
對於昭波渙來說,前來中陽城本來就不是心甘情願,如今,秦國援軍抵達,自己這時間不走留下來幹什麽?
而隨著申息軍的撤退,秦國援軍抵達的消息很快便傳遍開來。
緊接著楚軍崩潰的是鄭國軍隊。
由於吳慶沒有處於指揮位置,所以,秦軍援軍抵達的消息很快便讓大多數聯軍知曉。
而由於聯軍沒有指揮,使的聯軍對於秦國援軍的數量並不清楚。
一開始,碼頭留守人員帶迴來的情報是,秦國援軍不過幾千人而已,都還是臨時征召的士兵。
戰力不足為懼。
可是,傳著傳著,關於秦國援軍的消息便變成了,秦國援軍人數過萬,不,是數萬。
秦國援軍也從臨時征召兵,變成了精銳的常備軍。
所以,當吳慶聽到消息時,消息已經變成了,不下五萬的秦國常備軍精銳援軍已經抵達中陽城碼頭。
正在向戰場殺來。
至於說,秦國也沒有能力,在幾天時間內集結五萬精銳的常備軍,這根本不在聯軍士兵的考慮當中。
隨著消息的傳遍和變質,聯軍的軍心崩潰了。
首先陷入大潰敗的是隨軍,鄭組成的聯軍。
本來,在兩萬唐軍和五千秦軍的壓迫下,隨,鄭聯軍就已經身處下風。
當五千多從碼頭登陸的秦軍,烏泱泱的出現在戰場側翼時,隨,鄭聯軍崩潰了。
隨,鄭聯軍的崩潰,讓唐軍得以抽調出寶貴的騎兵部隊,向李言所在地進行支援。
五百多戰騎和陷騎組成的巨大攻擊箭頭,從背後對吳慶發動了突襲。
聯軍騎兵在唐軍騎兵的突襲下,損失慘重。
不但包圍圈被撕開了一道巨大的口子,連吳慶本人,也差點被唐軍戰騎當場斬殺。
而此時,整個戰場,聯軍大部已經潰敗。
剩餘還有組織抵抗的已經沒有多少了。
吳慶知道,自己犯了致命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