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中陽城之戰(八)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眼看李嗣業率領唐軍中軍,取得重大戰果,將超過萬人的聯軍擊潰。
李言便意識到,由鄭國和隨國組成的聯軍已經被擊垮。
盡管此時,聯軍依然還有大量軍隊沒有參戰,可是,要知道,現在投入戰場的軍隊,已經可以算是聯軍當中,野戰能力最強的一批了。
魏國軍隊以騎兵為主,下馬以後雖然依然有不小的戰力,但是,畢竟是騎兵轉步兵,和正兒八經的步兵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
申息軍擅長在山地作戰,對於中陽城這樣的平原戰場,正麵對戰,還以重甲部隊為主的戰場,申息軍並不合適。
至於說遊牧部落的軍隊,除了一千多騎兵,剩下的幾千下馬作戰,能打贏臨時征召的士兵就不錯了。
可以說,一萬隨國重甲步兵,是聯軍手中,最強的野戰軍隊。
而現在,聯軍中軍崩潰,左右兩軍將遭到唐軍中軍的側擊。
這時候,李言如果被率領預備部隊出擊,難道要讓隨國重甲步兵殘餘都跑迴去嗎?
李言此時手中最能打的是兩千七百唐軍。
這個兵力數量,算不得少,和一支兩翼軍或者左右前後軍人數相當。
戰兵人數有一千八百多人。
而李言此時,便帶著這一千八百多唐軍,和中陽城內原有的一千秦軍騎兵,殺出了中陽城。
李言率領著近三千騎兵,直撲聯軍指揮所在。
至於說,中陽城之哪裏來那麽多馬匹,這還要感謝係統給的獎勵。
兩萬兩千七百唐軍,包含的除了軍隊,武器裝備,還包括一個唐軍軍團擁有的戰馬。
唐軍一個軍團擁有的馬匹數量是極其驚人的。
得益於唐朝完善的馬政和周邊勢力的孝敬,唐軍凡馬軍,人支兩匹,一軍征馬二萬五千匹。
意思就是說,但凡是騎兵 可以保證一人雙馬,而整個唐軍軍團,可以有兩萬五千匹馬匹。
當然,實際情況並不算說,一支兩萬人的唐軍軍團可以有兩萬五千匹戰馬。
實際情況是除了少量戰馬以外,其他的馬匹,主要承擔運輸任務,為駝馬,或者是騾子,驢這樣的牲畜。
可不管如何,唐軍當中擁有大量馬匹是不變的事實。
這使的,唐軍不但是騎兵擁有戰馬, 連步兵也擁有馬匹代步。
這也是唐軍行動快速的原因。
而大量馬匹的存在,讓唐軍當中,會騎馬的人數非常多。
不能說一個軍團所有人都會騎馬,但是,至少,唐軍當中,精銳的士兵是擁有不錯的騎術的。
這些士兵也被稱為騎兵步兵。
一般來說,唐軍當中,騎兵的數量,最起碼占到了總人數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一支兩萬人的唐軍軍團,應該擁有騎兵四千人。
而之前,唐軍戰兵占有的戰騎,陷騎,遊騎總數量不過是兩千騎,加上勤務兵當中的騎兵,不過三千騎而已。
而剩下的一千騎,李言特地進行調換 把這一千騎編入了中陽城的預備部隊當中,加上從另外兩千七百唐軍當中選取得騎兵和騎馬步兵。
讓李言擁有了一支人數近三千的騎兵部隊。
李言率領騎兵部隊,直撲吳慶所在地而五千秦軍也加入戰場,開始重點圍剿隨國重甲步兵。
至此,中陽城的全部守軍,近三萬人,已經全部投入戰場。
“將軍,你看!”
吳慶看向遠處,看到了一支規模巨大的騎兵部隊,正在向自己殺來。
而更讓吳慶感到吃驚的是,在這支騎兵部隊的最前麵,居然是黑底金龍王旗。
這代表,秦國皇帝親自帶領軍隊衝鋒了。
“來人,立刻調動所有軍隊,圍住秦皇,隻要拿下秦皇就可以了。”
本來,吳慶打算調派聯軍上前,以優勢兵力,重新拿迴戰場主動權。
可現在,看著秦皇的到來,吳慶改變了主意。
他要拿下秦皇。
至於說,正在陷入苦戰的隨國重甲步兵和鄭國軍隊,現在吳慶哪裏還顧得上他們。
先抓住李言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本來應該投入正麵主戰場的聯軍,被吳慶緊急調動向了側翼,準備圍剿李言。
為此,吳慶親自率領魏軍殘餘騎兵,和草原遊牧部落的騎兵,向李言殺去。
不過,當吳慶脫離指揮以後,楚國的昭波渙並沒有按照吳慶的命令,率領五千申息軍前往李言所在地。
鄭國保留的一萬射弩軍也沒有行動。
吳慶在看到李言時,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一,是放棄了正麵主戰場的指揮。
吳慶現在身邊剩餘的軍隊,主要是五千申息軍和一萬射弩軍,以及數千草原遊牧部落和五千魏軍。
本來,吳慶是要進行向正麵主戰場增兵的,可現在,吳慶把原先應該投入正麵主戰場的軍隊,拉到了側翼去。
放任正麵主戰場的聯軍,被唐軍暴打。
這相當於把一萬五千鄭軍,一萬隨軍,五千申息軍放任不管。
而吳慶自己卻帶領剩餘的魏國和草原遊牧騎兵,圍攻李言去了。
吳慶這樣的做法,相當於是讓隨軍,鄭軍和申息拖住秦軍主力,自己帶著騎兵去搶最大的戰果。
而比第一個問題更嚴重的則是第二個問題。
吳慶作為此次聯軍奇襲部隊的總指揮,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選擇了脫離指揮崗位,親自率領部隊參戰。
這會讓聯軍失去指揮。
本來 聯軍就是多國軍隊組成的,對於指揮官的依賴,比正常情況下要高得多。
現在,吳慶放棄了指揮權,將自己變成了一名衝殺在前的將領,讓聯軍本來就脆弱的配合,徹底沒有了。
所以此時,大多數聯軍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指揮。
進入了各自為戰的狀態。
而在多國軍隊配合的戰場上,陷入各自為戰的境地會非常危險的。
李嗣業敏銳的察覺到了聯軍的變化,於是,在李嗣業的指揮下,唐軍步兵開始重點關照隨軍,而唐軍的戰騎和陷騎,則把目標盯在了鄭軍身上遊騎則利用機動性和騎射,開始圍剿申息軍。
並且,甚至五千秦軍的加入,聯軍的崩潰已經不可避免。
而此時,剩餘的五千申息軍和一萬鄭國沒有加入正麵戰場。
不管是申息軍和鄭國,在失去魏軍騎兵掩護的情況下,是無法進入戰場的。
因為,一旦唐軍戰騎對他們發動進攻,鄭軍和申息軍都無力阻擋。
李言便意識到,由鄭國和隨國組成的聯軍已經被擊垮。
盡管此時,聯軍依然還有大量軍隊沒有參戰,可是,要知道,現在投入戰場的軍隊,已經可以算是聯軍當中,野戰能力最強的一批了。
魏國軍隊以騎兵為主,下馬以後雖然依然有不小的戰力,但是,畢竟是騎兵轉步兵,和正兒八經的步兵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
申息軍擅長在山地作戰,對於中陽城這樣的平原戰場,正麵對戰,還以重甲部隊為主的戰場,申息軍並不合適。
至於說遊牧部落的軍隊,除了一千多騎兵,剩下的幾千下馬作戰,能打贏臨時征召的士兵就不錯了。
可以說,一萬隨國重甲步兵,是聯軍手中,最強的野戰軍隊。
而現在,聯軍中軍崩潰,左右兩軍將遭到唐軍中軍的側擊。
這時候,李言如果被率領預備部隊出擊,難道要讓隨國重甲步兵殘餘都跑迴去嗎?
李言此時手中最能打的是兩千七百唐軍。
這個兵力數量,算不得少,和一支兩翼軍或者左右前後軍人數相當。
戰兵人數有一千八百多人。
而李言此時,便帶著這一千八百多唐軍,和中陽城內原有的一千秦軍騎兵,殺出了中陽城。
李言率領著近三千騎兵,直撲聯軍指揮所在。
至於說,中陽城之哪裏來那麽多馬匹,這還要感謝係統給的獎勵。
兩萬兩千七百唐軍,包含的除了軍隊,武器裝備,還包括一個唐軍軍團擁有的戰馬。
唐軍一個軍團擁有的馬匹數量是極其驚人的。
得益於唐朝完善的馬政和周邊勢力的孝敬,唐軍凡馬軍,人支兩匹,一軍征馬二萬五千匹。
意思就是說,但凡是騎兵 可以保證一人雙馬,而整個唐軍軍團,可以有兩萬五千匹馬匹。
當然,實際情況並不算說,一支兩萬人的唐軍軍團可以有兩萬五千匹戰馬。
實際情況是除了少量戰馬以外,其他的馬匹,主要承擔運輸任務,為駝馬,或者是騾子,驢這樣的牲畜。
可不管如何,唐軍當中擁有大量馬匹是不變的事實。
這使的,唐軍不但是騎兵擁有戰馬, 連步兵也擁有馬匹代步。
這也是唐軍行動快速的原因。
而大量馬匹的存在,讓唐軍當中,會騎馬的人數非常多。
不能說一個軍團所有人都會騎馬,但是,至少,唐軍當中,精銳的士兵是擁有不錯的騎術的。
這些士兵也被稱為騎兵步兵。
一般來說,唐軍當中,騎兵的數量,最起碼占到了總人數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一支兩萬人的唐軍軍團,應該擁有騎兵四千人。
而之前,唐軍戰兵占有的戰騎,陷騎,遊騎總數量不過是兩千騎,加上勤務兵當中的騎兵,不過三千騎而已。
而剩下的一千騎,李言特地進行調換 把這一千騎編入了中陽城的預備部隊當中,加上從另外兩千七百唐軍當中選取得騎兵和騎馬步兵。
讓李言擁有了一支人數近三千的騎兵部隊。
李言率領騎兵部隊,直撲吳慶所在地而五千秦軍也加入戰場,開始重點圍剿隨國重甲步兵。
至此,中陽城的全部守軍,近三萬人,已經全部投入戰場。
“將軍,你看!”
吳慶看向遠處,看到了一支規模巨大的騎兵部隊,正在向自己殺來。
而更讓吳慶感到吃驚的是,在這支騎兵部隊的最前麵,居然是黑底金龍王旗。
這代表,秦國皇帝親自帶領軍隊衝鋒了。
“來人,立刻調動所有軍隊,圍住秦皇,隻要拿下秦皇就可以了。”
本來,吳慶打算調派聯軍上前,以優勢兵力,重新拿迴戰場主動權。
可現在,看著秦皇的到來,吳慶改變了主意。
他要拿下秦皇。
至於說,正在陷入苦戰的隨國重甲步兵和鄭國軍隊,現在吳慶哪裏還顧得上他們。
先抓住李言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本來應該投入正麵主戰場的聯軍,被吳慶緊急調動向了側翼,準備圍剿李言。
為此,吳慶親自率領魏軍殘餘騎兵,和草原遊牧部落的騎兵,向李言殺去。
不過,當吳慶脫離指揮以後,楚國的昭波渙並沒有按照吳慶的命令,率領五千申息軍前往李言所在地。
鄭國保留的一萬射弩軍也沒有行動。
吳慶在看到李言時,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一,是放棄了正麵主戰場的指揮。
吳慶現在身邊剩餘的軍隊,主要是五千申息軍和一萬射弩軍,以及數千草原遊牧部落和五千魏軍。
本來,吳慶是要進行向正麵主戰場增兵的,可現在,吳慶把原先應該投入正麵主戰場的軍隊,拉到了側翼去。
放任正麵主戰場的聯軍,被唐軍暴打。
這相當於把一萬五千鄭軍,一萬隨軍,五千申息軍放任不管。
而吳慶自己卻帶領剩餘的魏國和草原遊牧騎兵,圍攻李言去了。
吳慶這樣的做法,相當於是讓隨軍,鄭軍和申息拖住秦軍主力,自己帶著騎兵去搶最大的戰果。
而比第一個問題更嚴重的則是第二個問題。
吳慶作為此次聯軍奇襲部隊的總指揮,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選擇了脫離指揮崗位,親自率領部隊參戰。
這會讓聯軍失去指揮。
本來 聯軍就是多國軍隊組成的,對於指揮官的依賴,比正常情況下要高得多。
現在,吳慶放棄了指揮權,將自己變成了一名衝殺在前的將領,讓聯軍本來就脆弱的配合,徹底沒有了。
所以此時,大多數聯軍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指揮。
進入了各自為戰的狀態。
而在多國軍隊配合的戰場上,陷入各自為戰的境地會非常危險的。
李嗣業敏銳的察覺到了聯軍的變化,於是,在李嗣業的指揮下,唐軍步兵開始重點關照隨軍,而唐軍的戰騎和陷騎,則把目標盯在了鄭軍身上遊騎則利用機動性和騎射,開始圍剿申息軍。
並且,甚至五千秦軍的加入,聯軍的崩潰已經不可避免。
而此時,剩餘的五千申息軍和一萬鄭國沒有加入正麵戰場。
不管是申息軍和鄭國,在失去魏軍騎兵掩護的情況下,是無法進入戰場的。
因為,一旦唐軍戰騎對他們發動進攻,鄭軍和申息軍都無力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