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唐軍編製與大將李嗣業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耶,太好了!”
看到係統給出的獎勵,李言可謂是喜笑顏開。
係統一下子給自己獎勵了兩萬兩千七百人,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如今的中陽城不過萬餘秦軍而已。
這一下子就增加了兩萬多人,而且,還是兩萬多唐初的府兵。
要知道,唐朝初期,唐軍動不動就滅國,除了那一大票強悍到爆表的武將以外,還因為唐朝擁有眾多戰鬥力強悍的府兵。
唐朝的府兵因為有足夠的土地,所以屬於小地主級別的存在,在保障日常生活的情況下,擁有大量時間來進行軍事訓練。
唐軍的府兵戰鬥力是非常強的。
而兩萬多唐軍府兵,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哦,要知道,唐初唐軍的一個滿編軍團人數為兩萬。
其中,基層指揮軍官是兩千人,戰兵一萬兩千人,勤務兵六千人。
一個兩萬人的唐軍軍團,戰兵的數量可以達到一萬四千人,占到了總人數的百分之七十。
唐初的唐軍編製和以往的軍隊編製有一些區別,以往的軍隊編製一般是五人為一伍,兩伍為一什,然後再是五十人一屯,接著是百人,五百人這樣。
而唐軍在大方麵沒有太大的改變 不過在小編製方麵,卻有了很大的改動,唐初唐軍以三人為一小隊,三個小隊組成一個中隊。
三人小隊會組成一個三角形的隊形作戰,三個小隊又會組成一個三角形,頗有一種三三製的味道。
同時每一個中隊會配一名軍官,五個中隊組成一個五十人的大隊。
另外,每一個大隊會有隊頭一人, 隊副一人,旗手一人,副旗手倆人。
其中,副旗手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旗手,以及旗手手上的軍旗,另外,兩名副旗手當中的一人,還需要充當軍法官兼書記員。
所以,一般來說,副旗手是要有足夠的文化。
而兩萬人的軍團又分為大將率領的中軍,一般處於軍陣中間的位置。
中軍人數為四千人。
其中戰兵人數為兩千八百人,勤務兵為一千二百人。
而兩千八百戰兵又可以進行細分,其中,武器以長槍為主的重步兵一千人,裝備強弩和陌刀的多用途步兵四百人。
是的,唐軍的弩手的近戰武器,並不算唐刀,而是普遍裝備的陌刀,作為近戰武器。
所以,唐軍當中的弩手,也是陌刀軍的成員。
此外,陌刀軍還有充當督戰隊和主將親兵衛隊的作用,所以,是唐軍當中的絕對精銳。
因為唐軍的強弩拉力非常大,需要的力氣絲毫不比弓箭手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唐軍弩手是比弓箭手更精銳的存在。
因為按照唐軍的要求,弩手的要在距離敵人一百五十米時射擊,換算成米的話,大約是二百二十五米,而弓箭手則是距離六十步時射擊,大約是九十五米。
然後是裝備長弓的輕步兵四百人。
這些是步兵,唐軍由於擁有充足的戰馬,所以,騎兵數量非常多。
中軍擁有起碼一千人的騎兵部隊,其中,具裝甲騎的戰騎有兩百人。
重騎兵陷騎有四百人,輕騎兵遊騎四百人。
唐軍當中的騎兵一般分為三種,戰騎,陷騎,遊騎。
其中,戰騎和陷騎,按照裝備來劃分,都可以屬於重騎兵。
不過,兩者的使用方式不同。
戰騎一般在前,陷騎居中,遊騎在後。
如此安排,自然是因為各種騎兵的作用不同,基本上來說,戰騎是負責在敵軍軍陣當中撕開缺口的,所以,是人馬具甲的具裝騎兵,而陷騎是跟著戰騎後麵,擴大缺口,擴大戰果,並負責擊潰敵軍的,所以,是重騎兵,之前就說過,唐朝的重騎兵是人披重甲,而馬不披甲。
至於遊騎,既負責戰場偵查,攔截,也負責在敵軍潰敗以後的追殺。
然後,在中軍兩側分別還有左右兩軍,被稱為團。
分別由虞侯率領,左右虞侯軍各兩千八百人。
每一團下轄重步兵八百人,弩手三百人,輕步兵三百人,戰騎一百人,陷騎兩百人,遊騎兩百人,勤務兵九百人。
接著是前後兩軍,而前後兩軍一般分為左右兩軍,一共四個團。
由押衙指揮。
每軍一共兩千六百人,其中,重步兵八百人,弩手兩百五十人,輕步兵三百人,戰騎一百人,陷騎兩百人,遊騎二百人,勤務兵七百五十人。
這些,便是兩萬唐軍軍團的組成結構了。
李言看著此次係統給的軍隊獎勵,兩萬兩千七百人,一個滿編軍團還多出兩千七百人。
這兩千七百人完全可以當作預備部隊使用。
而更讓李言在乎的是,這次係統還獎勵了一員武將——李嗣業。
對於李嗣業,李言還是有一些了解的。
畢竟,李嗣業也算是十分有名的唐軍將領了。
李嗣業原先是在安西軍當中效力,高仙芝的許多戰功,便是李嗣業打下來的。
在西域,李嗣業被西域諸國稱為神通大將軍。
在怛羅斯之戰當中,唐軍戰敗以後,是李嗣業打頭,為殘餘唐軍殺出一條生路,又是其帶領陌刀軍斷後,擋住了追擊唐軍的大食軍隊,讓千餘唐軍和高仙芝得以完成撤退。
當然,李嗣業最著名的一場戰鬥,便是其在香積寺之戰的表現。
在香積寺一戰當中,可以說,如果不是有李嗣業率領陌刀軍擋住了燕軍騎兵的豬突猛進,指不定在開戰初期,唐軍就被燕軍騎兵突突的大敗了。
香積寺後期,也是李嗣業率領的陌刀軍和迴紇騎兵打配合,打崩的燕軍。
可以說,香積寺之戰,李嗣業居功至偉。
李嗣業曾經一度成為了唐軍軍隊當中的精神支柱。
而李嗣業身高有兩米一。
這個高度不要說在古代,就算是現代,那都是極其少見的。
要知道,需要披幾十斤盔甲,人馬具甲的具裝甲騎的選拔標準是身高一米八。
兩米一的身高,帶來的可不止是高度優勢,還有力量上麵的優勢。
力氣大的人不一定高,但是身高高的人,力氣肯定大。
畢竟,體型帶來的力量差距,不是可以隨便彌補的,不然的話,奧運會摔跤這種項目也不用按照體重來進行劃分了。
可以說,李嗣業加兩萬多唐軍,李言有信心在正麵對決當中,擊潰城外的聯軍。
看到係統給出的獎勵,李言可謂是喜笑顏開。
係統一下子給自己獎勵了兩萬兩千七百人,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如今的中陽城不過萬餘秦軍而已。
這一下子就增加了兩萬多人,而且,還是兩萬多唐初的府兵。
要知道,唐朝初期,唐軍動不動就滅國,除了那一大票強悍到爆表的武將以外,還因為唐朝擁有眾多戰鬥力強悍的府兵。
唐朝的府兵因為有足夠的土地,所以屬於小地主級別的存在,在保障日常生活的情況下,擁有大量時間來進行軍事訓練。
唐軍的府兵戰鬥力是非常強的。
而兩萬多唐軍府兵,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哦,要知道,唐初唐軍的一個滿編軍團人數為兩萬。
其中,基層指揮軍官是兩千人,戰兵一萬兩千人,勤務兵六千人。
一個兩萬人的唐軍軍團,戰兵的數量可以達到一萬四千人,占到了總人數的百分之七十。
唐初的唐軍編製和以往的軍隊編製有一些區別,以往的軍隊編製一般是五人為一伍,兩伍為一什,然後再是五十人一屯,接著是百人,五百人這樣。
而唐軍在大方麵沒有太大的改變 不過在小編製方麵,卻有了很大的改動,唐初唐軍以三人為一小隊,三個小隊組成一個中隊。
三人小隊會組成一個三角形的隊形作戰,三個小隊又會組成一個三角形,頗有一種三三製的味道。
同時每一個中隊會配一名軍官,五個中隊組成一個五十人的大隊。
另外,每一個大隊會有隊頭一人, 隊副一人,旗手一人,副旗手倆人。
其中,副旗手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旗手,以及旗手手上的軍旗,另外,兩名副旗手當中的一人,還需要充當軍法官兼書記員。
所以,一般來說,副旗手是要有足夠的文化。
而兩萬人的軍團又分為大將率領的中軍,一般處於軍陣中間的位置。
中軍人數為四千人。
其中戰兵人數為兩千八百人,勤務兵為一千二百人。
而兩千八百戰兵又可以進行細分,其中,武器以長槍為主的重步兵一千人,裝備強弩和陌刀的多用途步兵四百人。
是的,唐軍的弩手的近戰武器,並不算唐刀,而是普遍裝備的陌刀,作為近戰武器。
所以,唐軍當中的弩手,也是陌刀軍的成員。
此外,陌刀軍還有充當督戰隊和主將親兵衛隊的作用,所以,是唐軍當中的絕對精銳。
因為唐軍的強弩拉力非常大,需要的力氣絲毫不比弓箭手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唐軍弩手是比弓箭手更精銳的存在。
因為按照唐軍的要求,弩手的要在距離敵人一百五十米時射擊,換算成米的話,大約是二百二十五米,而弓箭手則是距離六十步時射擊,大約是九十五米。
然後是裝備長弓的輕步兵四百人。
這些是步兵,唐軍由於擁有充足的戰馬,所以,騎兵數量非常多。
中軍擁有起碼一千人的騎兵部隊,其中,具裝甲騎的戰騎有兩百人。
重騎兵陷騎有四百人,輕騎兵遊騎四百人。
唐軍當中的騎兵一般分為三種,戰騎,陷騎,遊騎。
其中,戰騎和陷騎,按照裝備來劃分,都可以屬於重騎兵。
不過,兩者的使用方式不同。
戰騎一般在前,陷騎居中,遊騎在後。
如此安排,自然是因為各種騎兵的作用不同,基本上來說,戰騎是負責在敵軍軍陣當中撕開缺口的,所以,是人馬具甲的具裝騎兵,而陷騎是跟著戰騎後麵,擴大缺口,擴大戰果,並負責擊潰敵軍的,所以,是重騎兵,之前就說過,唐朝的重騎兵是人披重甲,而馬不披甲。
至於遊騎,既負責戰場偵查,攔截,也負責在敵軍潰敗以後的追殺。
然後,在中軍兩側分別還有左右兩軍,被稱為團。
分別由虞侯率領,左右虞侯軍各兩千八百人。
每一團下轄重步兵八百人,弩手三百人,輕步兵三百人,戰騎一百人,陷騎兩百人,遊騎兩百人,勤務兵九百人。
接著是前後兩軍,而前後兩軍一般分為左右兩軍,一共四個團。
由押衙指揮。
每軍一共兩千六百人,其中,重步兵八百人,弩手兩百五十人,輕步兵三百人,戰騎一百人,陷騎兩百人,遊騎二百人,勤務兵七百五十人。
這些,便是兩萬唐軍軍團的組成結構了。
李言看著此次係統給的軍隊獎勵,兩萬兩千七百人,一個滿編軍團還多出兩千七百人。
這兩千七百人完全可以當作預備部隊使用。
而更讓李言在乎的是,這次係統還獎勵了一員武將——李嗣業。
對於李嗣業,李言還是有一些了解的。
畢竟,李嗣業也算是十分有名的唐軍將領了。
李嗣業原先是在安西軍當中效力,高仙芝的許多戰功,便是李嗣業打下來的。
在西域,李嗣業被西域諸國稱為神通大將軍。
在怛羅斯之戰當中,唐軍戰敗以後,是李嗣業打頭,為殘餘唐軍殺出一條生路,又是其帶領陌刀軍斷後,擋住了追擊唐軍的大食軍隊,讓千餘唐軍和高仙芝得以完成撤退。
當然,李嗣業最著名的一場戰鬥,便是其在香積寺之戰的表現。
在香積寺一戰當中,可以說,如果不是有李嗣業率領陌刀軍擋住了燕軍騎兵的豬突猛進,指不定在開戰初期,唐軍就被燕軍騎兵突突的大敗了。
香積寺後期,也是李嗣業率領的陌刀軍和迴紇騎兵打配合,打崩的燕軍。
可以說,香積寺之戰,李嗣業居功至偉。
李嗣業曾經一度成為了唐軍軍隊當中的精神支柱。
而李嗣業身高有兩米一。
這個高度不要說在古代,就算是現代,那都是極其少見的。
要知道,需要披幾十斤盔甲,人馬具甲的具裝甲騎的選拔標準是身高一米八。
兩米一的身高,帶來的可不止是高度優勢,還有力量上麵的優勢。
力氣大的人不一定高,但是身高高的人,力氣肯定大。
畢竟,體型帶來的力量差距,不是可以隨便彌補的,不然的話,奧運會摔跤這種項目也不用按照體重來進行劃分了。
可以說,李嗣業加兩萬多唐軍,李言有信心在正麵對決當中,擊潰城外的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