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界池!我把它叫做‘陰界池’……”
閻羅帝君給出的答案,讓司徒易有些疑惑,陰司地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還冒出了這個陰雲池,又是什麽東西?
“陰界池,簡單的說就是陰界之力匯聚的地方。天地靈力變異,變化也帶到了森羅大殿,地下湧出了大量陰界之力,匯聚成湖泊,把它們稱之為‘陰界池’。”
用司徒易的理解,這次天下巨變,不僅是陽世間靈力發生了巨變,而且地底陰力也發生了變化,從地底深處噴出了濃烈的陰氣,匯聚成的地方就被叫做‘陰界池’。
陰司地府,是陰氣凝聚的地方,而陰界之力就是其中的精華。
森羅大殿短短幾年,能夠開疆拓土,開辟出更加廣闊的空間,原因便在這裏麵。
“十座大殿每一座都是如何嗎?”
司徒易望向遠處,那聳立的一座座高聳如雲的殿堂,雙眼之間眉宇上閃過了一絲白芒,悄然無息之間,第三隻眼睛開啟。
開天眼,洞虛無!
看穿事物的本質,凝視天地本源,漆黑的天空,陡然間在司徒易的眼中變成了分明的黑白色彩。
平坦的大地深處,無聲無息的裂開了一個個漆黑的洞口,空間一望無際,仿佛通向了無底的深淵,就好像是無底的黑洞。
一波波宛如黑色潮水般的氣流,向上升騰著,噴薄的力量帶動了令人窒息的強大氣息,擴散在陰司天地中,使得這裏的陰氣的濃度在持續的增強與提升。
“天地萬物由道而生,劃分陰陽二極。從陽世通過天空釋放出的陽氣,與地底深處釋放出厚重的陰氣,在這片空間中相互交融,達到了一種平衡的狀態。”
司徒易作為陰陽道之主,天眼看穿虛無。一眼便將陰司之中的玄奧之處,看的是一清二楚。
心底不由的一動,腦海中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
“本來我還準備擴充一下信仰之力,從大地深處挖掘出一些陰氣。打通通向陰氣匯聚之地的通道,讓源源不斷的陰氣融入陰司之中,從而擴充森羅大殿統治範圍,看來時機已到。”
從將‘山煞’宓翰以及手下十三太保的骸骨,通過玄門陰陽的手段。煉製成白骨舍利子,並且塑造為草頭神之後,司徒易便開啟了陰司之地,號令陰兵鬼將,創造森羅大殿,持續到現在,已經差不多過去好幾年的時間。
而在司徒易的手段之下,陰司經過了數次的擴張與升級,威力遠超過創立之初的威力。
現在更是凝聚出十三位地階宗師級別的鬼神騎士,數萬精兵良將。屬於閻羅門最為核心的力量。但是隨著閻羅門掌握住整個清河郡之後,陰司與森羅大殿發展也到了一個瓶頸,就如同一個杯子裏麵已經裝滿了水,如果繼續向著裏麵加水,結果自然向外溢出。
如果想讓陰司可以裝入更多的陰氣陰界之力,唯一的辦法,就是換成一個體積更大的杯子,而司徒易所要的做的,便是重新整合陰司之力,擴大森羅大殿。將禁錮住的體積,向外擴張。
最讓司徒易在乎的一點,就是閻羅天子的實力,已經趕不上天下大勢的變化了。
雖然強如絕世大宗師的層次。曾經以浩瀚的信仰之力將通明劍萬夫心一力鎮壓下去,但是放在天下大亂的天下,已經力有不待。
就如同像是偽天階的白骨老人前來強襲,便是全麵落於了下風。
司徒易不可能一直留在司徒堡中,閻羅天子作為他的本命神,作用尤為的明顯。便是在他有事離開的時候,保留在司徒堡,鎮壓各種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
因此,在紛亂不息的動蕩天地下,想要鎮壓一方,至少需要天階層次的力量。
毫無疑問,閻羅天子遠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這裏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壓製著閻羅天子無法突破,便是森羅大殿的實際掌控者,閻羅帝君也因為陰司的桎梏,沒有達到了突破的層次,限製了境界的突破,同樣也限製了閻羅天子的突破。
“重開祭祀大典!”
司徒易一聲令下,閻羅門上下都開始運轉了起來。
作為相對安寧的一片土地,清河郡成為流離失所的眾多流民的理想的避難,各地家破人亡,一所無有的難民,紛紛逃避入了閻羅門的實力範圍。
通過甄別,預審,這些人分被配到劃分好的區域,那裏準備好了房屋和糧食,並且給流民難民預留下土地,讓他們更重,那些經曆過各種危險災難的難民,全都是感恩戴德。
而閻羅門的要求也非常簡單,便是每日三次參拜閻羅天子的塑像,乞求神靈,降下恩賜,確保人身安全,乞求風調雨順。
其實,在這個時代,不少人家中都供奉著神靈牌位,懇求得到庇護。
因此,閻羅門這點要求,並不顯得多麽的突兀,相比起以前乞求的神靈,這些人在清河郡,在閻羅天子的庇護下才得到了真正的安全,閻羅門不但保護了他們的人身安全,並且賜予了不少的糧食,還有珍貴的土地,隻需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稅收,其餘的收獲便是都是他們的。
剛才是到達的流民,似乎還有些不相信,但是經過了在這裏安定了幾年的居民講述親身經曆,自然是確信無疑,尤其是看到了房屋、糧食,還有土地,更加是篤定了。
可以說,信仰閻羅天子是一種民心所向。
隻有經曆過動亂與災難之後,人才懂得平安與安寧的重要性。
為了保護自己所享受的一切,這些人為了安定的生活做出了自己努力,便是日日祈禱,奉獻上自己的信仰。
信仰閻羅天子,在清河郡已經蔚然成風,不能確定所有人都是閻羅天子的信徒,但是十之七八的比例,還是為閻羅天子早就了大量的信徒。經過幾年的發展,信徒中多出了不少虔誠的信徒。
不但前往廟宇之中,並且在家中供奉了閻羅天子的塑像。(未完待續。)
閻羅帝君給出的答案,讓司徒易有些疑惑,陰司地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還冒出了這個陰雲池,又是什麽東西?
“陰界池,簡單的說就是陰界之力匯聚的地方。天地靈力變異,變化也帶到了森羅大殿,地下湧出了大量陰界之力,匯聚成湖泊,把它們稱之為‘陰界池’。”
用司徒易的理解,這次天下巨變,不僅是陽世間靈力發生了巨變,而且地底陰力也發生了變化,從地底深處噴出了濃烈的陰氣,匯聚成的地方就被叫做‘陰界池’。
陰司地府,是陰氣凝聚的地方,而陰界之力就是其中的精華。
森羅大殿短短幾年,能夠開疆拓土,開辟出更加廣闊的空間,原因便在這裏麵。
“十座大殿每一座都是如何嗎?”
司徒易望向遠處,那聳立的一座座高聳如雲的殿堂,雙眼之間眉宇上閃過了一絲白芒,悄然無息之間,第三隻眼睛開啟。
開天眼,洞虛無!
看穿事物的本質,凝視天地本源,漆黑的天空,陡然間在司徒易的眼中變成了分明的黑白色彩。
平坦的大地深處,無聲無息的裂開了一個個漆黑的洞口,空間一望無際,仿佛通向了無底的深淵,就好像是無底的黑洞。
一波波宛如黑色潮水般的氣流,向上升騰著,噴薄的力量帶動了令人窒息的強大氣息,擴散在陰司天地中,使得這裏的陰氣的濃度在持續的增強與提升。
“天地萬物由道而生,劃分陰陽二極。從陽世通過天空釋放出的陽氣,與地底深處釋放出厚重的陰氣,在這片空間中相互交融,達到了一種平衡的狀態。”
司徒易作為陰陽道之主,天眼看穿虛無。一眼便將陰司之中的玄奧之處,看的是一清二楚。
心底不由的一動,腦海中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
“本來我還準備擴充一下信仰之力,從大地深處挖掘出一些陰氣。打通通向陰氣匯聚之地的通道,讓源源不斷的陰氣融入陰司之中,從而擴充森羅大殿統治範圍,看來時機已到。”
從將‘山煞’宓翰以及手下十三太保的骸骨,通過玄門陰陽的手段。煉製成白骨舍利子,並且塑造為草頭神之後,司徒易便開啟了陰司之地,號令陰兵鬼將,創造森羅大殿,持續到現在,已經差不多過去好幾年的時間。
而在司徒易的手段之下,陰司經過了數次的擴張與升級,威力遠超過創立之初的威力。
現在更是凝聚出十三位地階宗師級別的鬼神騎士,數萬精兵良將。屬於閻羅門最為核心的力量。但是隨著閻羅門掌握住整個清河郡之後,陰司與森羅大殿發展也到了一個瓶頸,就如同一個杯子裏麵已經裝滿了水,如果繼續向著裏麵加水,結果自然向外溢出。
如果想讓陰司可以裝入更多的陰氣陰界之力,唯一的辦法,就是換成一個體積更大的杯子,而司徒易所要的做的,便是重新整合陰司之力,擴大森羅大殿。將禁錮住的體積,向外擴張。
最讓司徒易在乎的一點,就是閻羅天子的實力,已經趕不上天下大勢的變化了。
雖然強如絕世大宗師的層次。曾經以浩瀚的信仰之力將通明劍萬夫心一力鎮壓下去,但是放在天下大亂的天下,已經力有不待。
就如同像是偽天階的白骨老人前來強襲,便是全麵落於了下風。
司徒易不可能一直留在司徒堡中,閻羅天子作為他的本命神,作用尤為的明顯。便是在他有事離開的時候,保留在司徒堡,鎮壓各種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
因此,在紛亂不息的動蕩天地下,想要鎮壓一方,至少需要天階層次的力量。
毫無疑問,閻羅天子遠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這裏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壓製著閻羅天子無法突破,便是森羅大殿的實際掌控者,閻羅帝君也因為陰司的桎梏,沒有達到了突破的層次,限製了境界的突破,同樣也限製了閻羅天子的突破。
“重開祭祀大典!”
司徒易一聲令下,閻羅門上下都開始運轉了起來。
作為相對安寧的一片土地,清河郡成為流離失所的眾多流民的理想的避難,各地家破人亡,一所無有的難民,紛紛逃避入了閻羅門的實力範圍。
通過甄別,預審,這些人分被配到劃分好的區域,那裏準備好了房屋和糧食,並且給流民難民預留下土地,讓他們更重,那些經曆過各種危險災難的難民,全都是感恩戴德。
而閻羅門的要求也非常簡單,便是每日三次參拜閻羅天子的塑像,乞求神靈,降下恩賜,確保人身安全,乞求風調雨順。
其實,在這個時代,不少人家中都供奉著神靈牌位,懇求得到庇護。
因此,閻羅門這點要求,並不顯得多麽的突兀,相比起以前乞求的神靈,這些人在清河郡,在閻羅天子的庇護下才得到了真正的安全,閻羅門不但保護了他們的人身安全,並且賜予了不少的糧食,還有珍貴的土地,隻需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稅收,其餘的收獲便是都是他們的。
剛才是到達的流民,似乎還有些不相信,但是經過了在這裏安定了幾年的居民講述親身經曆,自然是確信無疑,尤其是看到了房屋、糧食,還有土地,更加是篤定了。
可以說,信仰閻羅天子是一種民心所向。
隻有經曆過動亂與災難之後,人才懂得平安與安寧的重要性。
為了保護自己所享受的一切,這些人為了安定的生活做出了自己努力,便是日日祈禱,奉獻上自己的信仰。
信仰閻羅天子,在清河郡已經蔚然成風,不能確定所有人都是閻羅天子的信徒,但是十之七八的比例,還是為閻羅天子早就了大量的信徒。經過幾年的發展,信徒中多出了不少虔誠的信徒。
不但前往廟宇之中,並且在家中供奉了閻羅天子的塑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