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繼續朝上行去,眾人已經發現不下五處他們無法進入的區域,其中有如最開始的無名小樓一般,進入後直接陷入停滯,再無法控製和建立感應的所在。


    也有壓根兒就進不去,如果堅持闖入,還會有陣法保護,稍稍強硬一點,眾人便能感覺到一股極其強橫的力量在隱隱待發。


    那股力量,雖不至於產生碾壓之感,但是眾人明白,也已經超過聞道境界所能承受的極限,或許結合戰陣還能抵擋一二。


    但眼下僅僅是以靈偶一類造物侵入,便受到這般反抗,若是闖得更狂妄些,指不定什麽境界的法陣就要被激活,到時候大家全都吃不了兜著走。


    即便是對內裏的東西非常感興趣,眾人也隻能無奈作罷,畢竟這麽多年下來,雖有一句“撐死膽大,餓死膽小”,不過也還有一句“有命賺沒命花”。


    在這般兇險的古跡之中,一眾修士,唯一恪守的,一直都是小心謹慎,保命為主。


    所以其後,一旦有靈偶,墨影和草精所無法進入或斷開聯係的區域,他們直接調頭便走,不再有絲毫留戀,隻為節約時間。


    大約又過一個時辰的樣子,一行人已然走到臨近山峰山巔的位置,因為有人工開鑿修築的痕跡,越是網上,山勢越平坦,各處的建築也越發密集。


    這次來時,儒家的三名修士,已用一種秘術,將雜家內部流通的文字和行文習慣,錄入各位的靈識之中,算是一種醍醐灌頂的道訣,不過輸入是各種知識。


    所以在場的每個人都能知曉建築上刻字的基本內容,但涉及到複雜些的含義,卻需要史家的司馬氏,來進行解答。


    一路上,他們發現的文字大多是建築之外或之上的碑文牌匾,迄今為止,他們已經路過弟子舍院、外務司處、內務閣、友尋堂……


    所有的場所之中,唯有友尋堂這一處地方,既有名稱,眾人還能無礙進入。


    不過在走進之後,一道再明顯不過的神識探查,就這樣明晃晃地掃過眾人。


    諸位修士當然心中戒備之意陡升,不過考慮到此處應是會客接待,常有外人出入的地方,有這樣的探查術法,也是理所應當。


    眾人靜下心來感受,可以感知到那道探查術法,卻也隻是掃過表麵,沒有再深入,侵犯個人最基本的隱私,想來隻是檢查有無明顯的問題。


    再之後,眾人在友尋堂內,倒是找到不少文字記載的材料,並且還有一些書冊典籍,竟也可以隨意取閱。


    有些內容,大家隻按字麵的意識,便能輕易理解,大概是這位雜家仙人的門庭的一切基本情況,不過還有些內容,較為晦澀難懂,經過史家司馬氏和儒家三位大儒的研討,將其中的內容,翻譯出了些許部分。


    先說此處古跡的前身,也即是原本是仙人門庭所在的一些信息。


    這座山峰道場原先還作為門人弟子的門庭所在時,應是稱為博安峰,此前一直位於聖天域東南方陽天聖域的域外太虛之中,是一座典型的域外道場,不參與尋常的勢力征伐。


    自從這位名為博安居士的雜家仙人,晉升天仙之後,其便開始著手修建這座域外道場,曆時近七千年,才終於將雛形搭建完成,並且不受太虛侵擾,眾弟子得以安心修煉。


    又過五千餘年,博安居士登臨金仙境界,博安峰在附近的聲勢一時無倆。


    因其為雜家修士,修行流派兼修百家,神通法門不計其數,故而吸引各種修行門路的修士前來拜山。


    或有願意拜入博安峰門庭的,也有單純前來交流修行心得體會,當然,會有少許想要壓一壓博安峰的風頭,來找些不痛快。


    不過隻要是從遠方而來的人,在博安峰這裏,皆是以友會之,皆是引至此間友尋堂,不分高低,善心接待。


    如此大家做派,想來也是這位博安居士心中頗有底氣,不懼他人挑戰。


    總之博安峰的一些基本情況就是這些,此外還有些什麽山高幾丈,占地幾畝,方圓多少是博安峰所轄,其下有哪些名人弟子,創下些什麽豐功偉績,其間太多虛虛實實的吹噓之言,眾人覺得不看也罷。


    除了這些,還有部分書籍的內容是晦澀難懂的。


    即便有司馬氏以及三位儒家大賢的共同翻譯理解,但最後大概理出的內容,也有些怪異。


    其中倒不是記錄的什麽天地道理,也並非什麽功法口訣,大概轉譯下來,也是一些博安峰經年來的記事,不過語法那些,甚是複雜,不是常用雜家書文的人,估計怎麽都看不懂內裏寫了什麽。


    一番努力下來,最淺顯的一本,大概記述的,乃是七萬年前的某年事跡:


    第六元第四會第七七四九年,峰主外查太虛,有三尊異虛詭物侵襲域內天地,協破之,此去百日,後有漢皇劉氏前來拜訪,峰主避而不見。


    第六元第四會第七七九九年,峰主受太虛而傷,閉關三十年有餘,期間由左峰峰主攬淮長老,代行峰主職權,此間漢皇劉氏再拜十數次,攬淮長老屢次勸迴後,同閉門不見。


    第六元第四會第八五二六年,太虛之亂漸有聖人出手壓製,以致近來域外太虛安穩,峰主再未重傷而歸,門人修行不輟。


    第六元第四會第一萬零三年,此會之末將至,峰主告誡眾人,非必要莫要外出博安峰,周遭亂象漸起,有下界飛升弟子言說,下界百家嫌隙陡升,不知是否為此會末之小劫。


    第六元第四會第一萬零四年,年初,漢皇劉氏攜聖人卷誨,請峰主出山,峰主無奈應承,離去前,由左峰峰主攬淮長老暫代峰內事務。


    第六元第五會第四四年,峰主曆時數百年,終迴峰內,將峰主之位傳予攬淮長老後,長閉生死關,未有多言。


    第六元第五會第三九三九年,攬淮峰主遭太虛詭物重創,又有數名魔羅族勢力窺探山門地位,博安峰主出關,震懾十方,驅退宵小。


    第六元第五會第七八六四年,屍聖與呂家大羅上仙,相攜降臨峰內,無不敬仰異常!當年,峰主再出峰中,門內大小事務,由右峰峰主清南長老代為管理。


    第六元第五會第七九六四年,年末,峰主百年未歸,天地流言四起,群峰消落,清南峰主承峰主旨意,命眾人自設絕陣,封鎖門內大小樓閣,不日盡數撤離峰中。


    第六元第五會第七九六五年,門人百無存一,皆迴歸域內天地,或入百家,或自成一脈,或再無蹤跡……


    餘空守友尋閣足年,但見各峰門人離去,便是重傷難愈之攬淮長老,也攜其親傳遠遁聖天域內。


    期間又有魔羅族人上前侵擾,且間雜太虛詭物,餘操持大陣,亦難以為繼,擬擇日而離。


    ……


    第六元第五會第七九六六年,餘再無心力,徒有滿腔悲然與留意,卻唯恨而去,但開友尋堂之陣,願後人經此,可知此處一二……


    冬崖子刻錄萬年有記。


    至此,一冊記事典籍便到此結束,再看其它晦澀書籍,大抵也是這類記事的書冊,不過時間更為久遠,從博安居士一路發家記載至門庭衰落,皆是年年有載。


    司馬氏推測,這應是雜家修士的一種修行習慣,現下史家也常有如此做法,便是以記載往來重點,編纂一門一派或一人之史實,作為修道的本心。


    史家的記述形式更加複雜,而且各人修行的法門不一,記錄的重點也便不同,但史家既然傳承自雜家,自然現在看到的博安峰門派記事典籍就是這類修行雛形。


    他們猜測,這位名為冬崖子的修士,當是門中史官一類的角色,同時兼管友尋堂,負責對外接待事務。


    同時此人對博安峰感情深厚,從其最後離開博安峰便能看出。


    但其中也有幾點疑惑,首先是內裏提及的漢皇劉氏、屍聖以及呂氏大羅上仙三人,應是其中關鍵,畢竟博安居士出行,基本都與這三人有關。


    其後博安居士經年不歸,門派直接被清南長老解散,也都是因為屍聖和呂氏兩人的到來,才導致的結果。


    這三人到底是誰,這些大多都和上界有些聯係的眾人,正從記憶深處搜尋這方麵的記憶,大概有些對應的想法,隻待稍後統一整理。


    此外,這座博安峰道場,在記載中常常經受魔羅族以及太虛生靈的侵襲,是否從彼時起,兩者便有勾結,這也是一方麵的重要信息。


    若是兩者勾結時間越長,眼下對仙凡和萬道兩域的形勢便越發嚴峻,魔羅域中必定有諸多因太虛化而實力大進的魔羅修士,他們需要更保險的應對之法。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這冬崖子明明在記載中言說,直到他離開,這博安峰內,再未有一人迴歸,更別說他們的主心骨博安居士,更是毫無音訊可言。


    那這門口的碑文到底是誰來刻,或者就算是博安居士其後迴歸,他不可能不知道友尋堂的封閉陣法未有開啟,他又為何留下此處空缺。


    此間種種,令人疑惑更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永世長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春留著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春留著吧並收藏永世長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