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看山林蕭疏淨,春來地潤花濃。少年衰老與山同。世間爭名利,富貴與貧窮。榮貴非幹長生藥,清閑是不死門風。勸君識取主人公。單方隻一味,盡在不言中。
韓世忠、趙瑗、史浩和陸文龍一進書房,映入眼簾的是影壁之上的一闕《臨江仙》,看那落款處所提“清涼居士”,便知出自韓世忠的手筆。
嶽飛死後,韓世忠也被罷去了兵權,他退隱自保,絕口不言兵,也是無奈之舉。
四人坐定,韓世忠開口道:“此間隻有我們四人,外麵有心腹之人把守,王爺盡可放心,有話但說無妨。”
趙瑗思索片刻,重重說道:“小王隻盼文龍兄能夠北伐中原,複我河山!”
聽到趙瑗這句話,韓世忠和陸文龍都是一驚,他們沒有想到趙瑗竟會如此直言,一時間整個屋子裏寂靜異常。
還是史浩打破沉寂,說道:“兄長,陸將軍切勿疑惑,王爺雖然有些心急,可卻是句句肺腑,蒼天可表。”
韓世忠和陸文龍沒有做聲,對視了一眼,又看向趙瑗。
趙瑗說道:“此行雖是唐突,也實逼不得已,如今我大宋江山內有外殼,已是存亡之秋,還望陸將軍能夠挺身而出,救國於危難。”
陸文龍沉默了,他何嚐不是這麽想的,可如今他是朝廷的眼中釘,是大金國的叛逆仇敵,隻淪落到落草鳳凰山的境地,想要收複中原談何容易。
一邊的韓世忠開口了:“王爺說笑了,文龍不過一山之主,怎有力興北伐之舉?更何況在陛下的心中,忌憚文龍之心更勝金邦。老夫戎馬一生,早已看透這世態炎涼,如今隻盼家人無恙,盡顯天倫之樂,已無他求。”
韓世忠與趙瑗少有接觸,而趙瑗又是高宗趙構派來的,心中還是有所懷疑,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和女婿有任何風險,他要保護陸文龍和韓秀君,更何況二兒子韓彥直還身在臨安。
趙瑗看出韓世忠的意思,直言道:“實不相瞞,父皇早已知曉文龍兄到達江平府,如今命小王前來,便是想問當初抗旨之罪……”
不等趙瑗說完,韓世忠拍案而起,怒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自辭官以來,韓世忠清心寡欲,整日悠閑自在,表麵上已少有心國事,可他為國家征戰多年,一腔愛國熱情豈能輕易冷卻?當陸文龍說出有朝一日起兵北伐之時,他依舊心潮激蕩,他是多麽希望自己的女婿能為他完成最大的心願!正因如此,當得知高宗有意治罪陸文龍的時候,他才這麽憤怒。
陸文龍、趙瑗和史浩也都未見過韓世忠如此動怒。
韓世忠又道:“陛下的心思誰人不知?韓某忠君愛國,從無他心,今日也說些大逆不道的話……”說話間,他平複一番內心,接著說道:“當初我等誓死抗金,可最後又如何?劉元帥被派往荊南,張元帥則往淮西駐防,他們的兵馬也大多被收編,老夫也不得已交了兵權,散了韓家軍,明哲保身,才有幸在這江平府度上閑散時日,最令人悲戚的便是我那嶽飛賢弟,為國為民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那些嶽家軍的兄弟們也被迫害罷免,哪有幾個好下場?老夫與陛下共事多年,陛下怎麽想的自然瞞不過我,當初十二道金牌賺嶽飛,最後秦宰相的一句‘莫須有’,便要了我兄弟的性命。這次又故技重施,降旨召我婿文龍進京,實則陛下早已動了殺心,文龍接旨進京必是兇多吉少,若是不接則是抗旨不尊。哼哼,為了對付愛國將士,真是煞費苦心啊!殊不知若是無有這些人,金邦來犯之時,誰人能夠保家衛國?無有這些人,還談什麽恢複中原,簡直是癡人說夢!”
這番話,韓世忠說得言辭激烈,也是釋放了壓抑已久的抑鬱之情。連他自己也沒想過會這麽說陛下,可為了天理公道,為了秀君和文龍,他也算是豁出去了,以至於說完這番話之後,他還喘著粗氣,胡須也微微的顫抖著。
見老泰山如此,陸文龍也是心緒難平,他默默地扶著韓世忠坐下。嶽飛的死於韓世忠來說,是一個打擊,對陸文龍來說又何嚐不是。至於嶽雲,那可是與陸文龍有八拜之交的手足兄弟,還有那些被迫害的,陸文龍視之為叔伯的嶽家軍將領,這個仇陸文龍是一定要報的。
趙瑗見狀說道:“韓伯父請息怒。小侄亦深感嶽元帥的冤屈,更痛恨那些奸黨佞臣,他朝定會竭力為嶽元帥和嶽家軍平反昭雪!”
“哼哼!”陸文龍冷笑一聲,說道:“難道王爺認為殘害忠良的主使是秦檜、張俊之流?他們不過是待人行事罷了!”
“這個……”趙瑗何等聰明,怎會不知情,隻是那個人畢竟是自己的父皇,他無論如何不敢多言。
陸文龍看得出趙瑗的為難,也不想再糾葛這件事,他還有想弄清楚的事情,就是趙瑗的誠意到底有多少,於是開口問道:“王爺方才之言當真?”
“絕無半句虛言!”趙瑗道。
陸文龍道:“朝中數十萬大軍尚不能阻擋金軍,文龍有何能耐北上伐金?”
史浩聞言說道:“將軍領四山之眾,擊退敵三路大軍,如此本事世間罕有啊?”
陸文龍道:“先生過獎了,我等一心守土保國,護佑百姓,麵對強敵,亦奮勇向前,絕不後退半步,能得此勝,全憑眾兄弟浴血奮戰,文龍一人豈敢貪天之功?況且朝廷自始至終未撥半點糧餉,未派一個救兵,如今王爺要我等北伐,豈不是有悖陛下聖意”
趙瑗也知道自己的有些欠妥,雖然陸文龍領兵擊退了入侵之敵,可是畢竟這幾路義軍一共也就數萬人馬,再加之馬匹裝備、錢糧輜重有限,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光憑他們就想收複中原確實有些不切實際。
可是,他已經做好了打算,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他會竭盡全力。
韓世忠、趙瑗、史浩和陸文龍一進書房,映入眼簾的是影壁之上的一闕《臨江仙》,看那落款處所提“清涼居士”,便知出自韓世忠的手筆。
嶽飛死後,韓世忠也被罷去了兵權,他退隱自保,絕口不言兵,也是無奈之舉。
四人坐定,韓世忠開口道:“此間隻有我們四人,外麵有心腹之人把守,王爺盡可放心,有話但說無妨。”
趙瑗思索片刻,重重說道:“小王隻盼文龍兄能夠北伐中原,複我河山!”
聽到趙瑗這句話,韓世忠和陸文龍都是一驚,他們沒有想到趙瑗竟會如此直言,一時間整個屋子裏寂靜異常。
還是史浩打破沉寂,說道:“兄長,陸將軍切勿疑惑,王爺雖然有些心急,可卻是句句肺腑,蒼天可表。”
韓世忠和陸文龍沒有做聲,對視了一眼,又看向趙瑗。
趙瑗說道:“此行雖是唐突,也實逼不得已,如今我大宋江山內有外殼,已是存亡之秋,還望陸將軍能夠挺身而出,救國於危難。”
陸文龍沉默了,他何嚐不是這麽想的,可如今他是朝廷的眼中釘,是大金國的叛逆仇敵,隻淪落到落草鳳凰山的境地,想要收複中原談何容易。
一邊的韓世忠開口了:“王爺說笑了,文龍不過一山之主,怎有力興北伐之舉?更何況在陛下的心中,忌憚文龍之心更勝金邦。老夫戎馬一生,早已看透這世態炎涼,如今隻盼家人無恙,盡顯天倫之樂,已無他求。”
韓世忠與趙瑗少有接觸,而趙瑗又是高宗趙構派來的,心中還是有所懷疑,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和女婿有任何風險,他要保護陸文龍和韓秀君,更何況二兒子韓彥直還身在臨安。
趙瑗看出韓世忠的意思,直言道:“實不相瞞,父皇早已知曉文龍兄到達江平府,如今命小王前來,便是想問當初抗旨之罪……”
不等趙瑗說完,韓世忠拍案而起,怒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自辭官以來,韓世忠清心寡欲,整日悠閑自在,表麵上已少有心國事,可他為國家征戰多年,一腔愛國熱情豈能輕易冷卻?當陸文龍說出有朝一日起兵北伐之時,他依舊心潮激蕩,他是多麽希望自己的女婿能為他完成最大的心願!正因如此,當得知高宗有意治罪陸文龍的時候,他才這麽憤怒。
陸文龍、趙瑗和史浩也都未見過韓世忠如此動怒。
韓世忠又道:“陛下的心思誰人不知?韓某忠君愛國,從無他心,今日也說些大逆不道的話……”說話間,他平複一番內心,接著說道:“當初我等誓死抗金,可最後又如何?劉元帥被派往荊南,張元帥則往淮西駐防,他們的兵馬也大多被收編,老夫也不得已交了兵權,散了韓家軍,明哲保身,才有幸在這江平府度上閑散時日,最令人悲戚的便是我那嶽飛賢弟,為國為民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那些嶽家軍的兄弟們也被迫害罷免,哪有幾個好下場?老夫與陛下共事多年,陛下怎麽想的自然瞞不過我,當初十二道金牌賺嶽飛,最後秦宰相的一句‘莫須有’,便要了我兄弟的性命。這次又故技重施,降旨召我婿文龍進京,實則陛下早已動了殺心,文龍接旨進京必是兇多吉少,若是不接則是抗旨不尊。哼哼,為了對付愛國將士,真是煞費苦心啊!殊不知若是無有這些人,金邦來犯之時,誰人能夠保家衛國?無有這些人,還談什麽恢複中原,簡直是癡人說夢!”
這番話,韓世忠說得言辭激烈,也是釋放了壓抑已久的抑鬱之情。連他自己也沒想過會這麽說陛下,可為了天理公道,為了秀君和文龍,他也算是豁出去了,以至於說完這番話之後,他還喘著粗氣,胡須也微微的顫抖著。
見老泰山如此,陸文龍也是心緒難平,他默默地扶著韓世忠坐下。嶽飛的死於韓世忠來說,是一個打擊,對陸文龍來說又何嚐不是。至於嶽雲,那可是與陸文龍有八拜之交的手足兄弟,還有那些被迫害的,陸文龍視之為叔伯的嶽家軍將領,這個仇陸文龍是一定要報的。
趙瑗見狀說道:“韓伯父請息怒。小侄亦深感嶽元帥的冤屈,更痛恨那些奸黨佞臣,他朝定會竭力為嶽元帥和嶽家軍平反昭雪!”
“哼哼!”陸文龍冷笑一聲,說道:“難道王爺認為殘害忠良的主使是秦檜、張俊之流?他們不過是待人行事罷了!”
“這個……”趙瑗何等聰明,怎會不知情,隻是那個人畢竟是自己的父皇,他無論如何不敢多言。
陸文龍看得出趙瑗的為難,也不想再糾葛這件事,他還有想弄清楚的事情,就是趙瑗的誠意到底有多少,於是開口問道:“王爺方才之言當真?”
“絕無半句虛言!”趙瑗道。
陸文龍道:“朝中數十萬大軍尚不能阻擋金軍,文龍有何能耐北上伐金?”
史浩聞言說道:“將軍領四山之眾,擊退敵三路大軍,如此本事世間罕有啊?”
陸文龍道:“先生過獎了,我等一心守土保國,護佑百姓,麵對強敵,亦奮勇向前,絕不後退半步,能得此勝,全憑眾兄弟浴血奮戰,文龍一人豈敢貪天之功?況且朝廷自始至終未撥半點糧餉,未派一個救兵,如今王爺要我等北伐,豈不是有悖陛下聖意”
趙瑗也知道自己的有些欠妥,雖然陸文龍領兵擊退了入侵之敵,可是畢竟這幾路義軍一共也就數萬人馬,再加之馬匹裝備、錢糧輜重有限,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光憑他們就想收複中原確實有些不切實際。
可是,他已經做好了打算,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他會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