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同樣飽經北方遊牧民族侵擾,歷史上曾有“四裔為中原患者,莫如北族”之語。雖然但文明一直得以延續,這不得不提及長城的作用。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這樣一段: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公元前221年,嬴政終於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並且向南征服了嶺南。雖然也派大將軍蒙恬帶領軍隊去驅逐匈奴人,但最終還是沒什麽辦法,隻好繼續把各國的已有的長城都連接起來。這樣的話,在中國的北方土地上,便出現了一座壯觀的萬裏長城。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長城的修建和駐守絕對是勞民傷財的工程,它甚至成為秦王朝崩潰的原因之一。(陳勝吳廣就是在去漁陽戍邊的路上造反的。)但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偉大的防禦工程,長城對中華文明的不斷延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後中原王朝相對強大時,便主動出擊,遠征大漠;相對衰弱時,便退守農耕區邊界線。從兩漢到隋唐,中央帝國分別保證了匈奴、突厥被阻攔在長城以北,並控製西域,打通絲綢之路。這種對遊牧民族的強勢政策,甚至迫使匈奴、突厥西遷,影響了歐洲的歷史。
當然,中原地區的內亂,最終還是讓遊牧民族乘虛而入。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逐漸衰敗,並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製。公元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作為條件,兩年後,即公元938年,石敬瑭不僅向遼太宗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竟然還把燕雲十六州獻給他。古代冷兵器時代,長城幾乎是北方民族進入中原不可逾越的障礙。受遼國控製的燕雲十六州恰恰在長城以南。無燕雲十六州,導致中原*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下。所以我把中國的“中世紀”起始時間定為公元938年,這比歐洲晚了400年。
現在,我們經常把沒了長城的宋朝稱為弱宋。宋建國後,收復幽雲十六州是歷代宋朝皇帝的夙願,曾三次北進伐遼(契丹)但都遭到慘敗。最後,不得已,北宋與另一個遊牧民族——金(女真人)達成海上之盟。沒想到,共同滅遼之後,金軍反而於1127年,攻占東京汴梁,擄徽、欽二帝,北宋遂亡。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難。巧合的是100年後,歷史又重演了一遍,金統治後方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崛起,與南宋聯合滅了金。蒙古滅金之後,繼續向南徹底滅了南宋。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為大元,正式即位為皇帝,將首都定在了大都(今北京)。
13世紀的蒙古擴張是遊牧民族勢力發展的頂峰。除了徹底征服中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依仗20萬蒙古騎兵,縱橫馳騁亞歐大陸數十載。從1205年首先征服西夏開始,到1260年大敗於埃及馬木魯克軍隊止,近六十年間,蒙古人占領了西夏、金、南宋,花刺子模,俄羅斯。進軍波蘭和匈牙利,在西裏西亞的利格尼茲大敗德意誌軍三萬人。占領了*世界首都巴格達。從陸路進攻印度*和緬甸,經水路進攻日本等等。其鐵蹄踐踏之處,無不望風披靡。
但蒙古的統治殘暴而短暫,不到100年,漢族就恢復了對中原的治理。1368年,起義軍攻入大都,建立明朝。建國後,吸取自唐末幾百年的經驗教訓, 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
蒙古分裂與退出中原並不代表遊牧民族勢力的最後淪落,在西歐各國悄悄崛起之前,遊牧民族繼續征服著亞歐大陸的傳統文明地區,隻不過此時的他們他們的統治者除了掠奪土地和人口,已漸漸融入農耕文明,學習先進的社會治理經驗,建立起穩固的帝國。
曾被唐朝驅趕的突厥人,有一支進入了小亞細亞。1281年,奧斯曼?加齊成為這個部落的首領,該部落遂被稱為“奧斯曼突厥”或“奧斯曼土耳其”。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占拜占廷(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000多年歷史的拜占廷滅亡。此後多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成為歐亞地區霸主,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領土1000多萬平方公裏。
16世紀,曾被蒙古人壓製的女真部落再次崛起,努爾哈赤起兵,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製度。1635年,皇太極稱帝。而此刻,明王朝正因為內部正在著一係列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此時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順勢投靠了清軍。女真人終於在500年後再次入主中原,從此統治了中國260年。
火藥
17世紀之後,隨著西歐各國興起、奧斯曼帝國衰落、俄羅斯東擴、滿族漢化,縱橫歐亞大陸幾千年的遊牧民族對周邊農耕文明的威脅逐漸消失了。
當然,就戰爭而言,改變形勢的還是火藥在軍事上的應用,槍炮讓騎兵讓出了軍事上的主角地位。其實中國很早已經開始研發各種火器,雖然殺傷力很大,但“即時點火”等一係列問題一直沒有解決。12、3世紀傳到歐洲後,經歷3次重大改良,才發揮出把人類帶入熱兵器時代。
第一次是點火:16世紀,歐洲人發現蘊藏豐富的硫礦石和鋼輪互相摩擦可以產生火花,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這種機械構造具備若幹實用優點,最主要的是其作為武器的時效性。拿起槍,扣住扳機,火藥點火,都很簡便。
</br>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這樣一段: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公元前221年,嬴政終於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並且向南征服了嶺南。雖然也派大將軍蒙恬帶領軍隊去驅逐匈奴人,但最終還是沒什麽辦法,隻好繼續把各國的已有的長城都連接起來。這樣的話,在中國的北方土地上,便出現了一座壯觀的萬裏長城。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長城的修建和駐守絕對是勞民傷財的工程,它甚至成為秦王朝崩潰的原因之一。(陳勝吳廣就是在去漁陽戍邊的路上造反的。)但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偉大的防禦工程,長城對中華文明的不斷延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後中原王朝相對強大時,便主動出擊,遠征大漠;相對衰弱時,便退守農耕區邊界線。從兩漢到隋唐,中央帝國分別保證了匈奴、突厥被阻攔在長城以北,並控製西域,打通絲綢之路。這種對遊牧民族的強勢政策,甚至迫使匈奴、突厥西遷,影響了歐洲的歷史。
當然,中原地區的內亂,最終還是讓遊牧民族乘虛而入。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逐漸衰敗,並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製。公元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作為條件,兩年後,即公元938年,石敬瑭不僅向遼太宗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竟然還把燕雲十六州獻給他。古代冷兵器時代,長城幾乎是北方民族進入中原不可逾越的障礙。受遼國控製的燕雲十六州恰恰在長城以南。無燕雲十六州,導致中原*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下。所以我把中國的“中世紀”起始時間定為公元938年,這比歐洲晚了400年。
現在,我們經常把沒了長城的宋朝稱為弱宋。宋建國後,收復幽雲十六州是歷代宋朝皇帝的夙願,曾三次北進伐遼(契丹)但都遭到慘敗。最後,不得已,北宋與另一個遊牧民族——金(女真人)達成海上之盟。沒想到,共同滅遼之後,金軍反而於1127年,攻占東京汴梁,擄徽、欽二帝,北宋遂亡。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難。巧合的是100年後,歷史又重演了一遍,金統治後方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崛起,與南宋聯合滅了金。蒙古滅金之後,繼續向南徹底滅了南宋。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為大元,正式即位為皇帝,將首都定在了大都(今北京)。
13世紀的蒙古擴張是遊牧民族勢力發展的頂峰。除了徹底征服中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依仗20萬蒙古騎兵,縱橫馳騁亞歐大陸數十載。從1205年首先征服西夏開始,到1260年大敗於埃及馬木魯克軍隊止,近六十年間,蒙古人占領了西夏、金、南宋,花刺子模,俄羅斯。進軍波蘭和匈牙利,在西裏西亞的利格尼茲大敗德意誌軍三萬人。占領了*世界首都巴格達。從陸路進攻印度*和緬甸,經水路進攻日本等等。其鐵蹄踐踏之處,無不望風披靡。
但蒙古的統治殘暴而短暫,不到100年,漢族就恢復了對中原的治理。1368年,起義軍攻入大都,建立明朝。建國後,吸取自唐末幾百年的經驗教訓, 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
蒙古分裂與退出中原並不代表遊牧民族勢力的最後淪落,在西歐各國悄悄崛起之前,遊牧民族繼續征服著亞歐大陸的傳統文明地區,隻不過此時的他們他們的統治者除了掠奪土地和人口,已漸漸融入農耕文明,學習先進的社會治理經驗,建立起穩固的帝國。
曾被唐朝驅趕的突厥人,有一支進入了小亞細亞。1281年,奧斯曼?加齊成為這個部落的首領,該部落遂被稱為“奧斯曼突厥”或“奧斯曼土耳其”。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占拜占廷(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000多年歷史的拜占廷滅亡。此後多個世紀,奧斯曼帝國成為歐亞地區霸主,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領土1000多萬平方公裏。
16世紀,曾被蒙古人壓製的女真部落再次崛起,努爾哈赤起兵,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製度。1635年,皇太極稱帝。而此刻,明王朝正因為內部正在著一係列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此時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順勢投靠了清軍。女真人終於在500年後再次入主中原,從此統治了中國260年。
火藥
17世紀之後,隨著西歐各國興起、奧斯曼帝國衰落、俄羅斯東擴、滿族漢化,縱橫歐亞大陸幾千年的遊牧民族對周邊農耕文明的威脅逐漸消失了。
當然,就戰爭而言,改變形勢的還是火藥在軍事上的應用,槍炮讓騎兵讓出了軍事上的主角地位。其實中國很早已經開始研發各種火器,雖然殺傷力很大,但“即時點火”等一係列問題一直沒有解決。12、3世紀傳到歐洲後,經歷3次重大改良,才發揮出把人類帶入熱兵器時代。
第一次是點火:16世紀,歐洲人發現蘊藏豐富的硫礦石和鋼輪互相摩擦可以產生火花,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這種機械構造具備若幹實用優點,最主要的是其作為武器的時效性。拿起槍,扣住扳機,火藥點火,都很簡便。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