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迴——


    中華大地,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夏商更迭,周朝以繼,春秋戰國,秦風漢月,三國兩晉,南北九朝,隋唐五代。


    四時輪迴,朝代交替,郭威病死於汴京宮中的滋德殿,享年五十一歲。諡號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四月。葬於嵩陵。


    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柴榮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誌。


    在位期間,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製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複蘇。


    對外南征北戰,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遼國,連克三關三州。


    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奪取後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突發疾病,被迫班師迴國,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在位六年。


    諡號睿武孝文皇帝,廟號世宗,葬於慶陵。


    柴宗訓周世宗駕崩後,正式即位,沿用”顯德”年號,年僅七歲,由符太後垂簾聽政,由宰相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重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第二年,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


    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迴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後周滅亡。北宋建立後,降封鄭王,賜予“丹書鐵券”,逝世於房州,時年20歲,諡號為“恭”,歸葬於順陵。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五代結束。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相繼平定了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發動的叛亂,鞏固了政權,趙匡胤已臥榻之處豈能容他人酣睡理由,開始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製,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麵的準備,確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決策,決心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麵。


    荊南、湖南地處長江中遊要衝,南北相鄰,又東臨南唐,西接後蜀,南靠南漢。


    占領荊、湖,即可割裂江南諸國,為各個擊破創造條件。為此,宋廷決定尋機出兵荊、湖。


    建隆三年九月,趙匡胤一麵部署兵力守衛西、北邊境,防止遼(契丹)、北漢南掠;一麵選擇荊、湖為突破口,揮師南下,準備開始統一戰爭。


    十月,武平軍節度使周行逢病死,他年僅十一歲的兒子周保權繼位。衡州刺史張文表乘機兵變,周保權為討張文表,向宋求援。趙匡胤決定以“假道滅虢”的方略,出師湖南、假道荊渚,以達一箭雙雕的目的。


    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漢、武平,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假道滅虢之計,先滅南平國,接著一鼓作氣北宋滅楚國,三月,占領朗州,周保權被俘,湖南遂平。


    九月,群臣為趙匡胤上尊號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皇帝”。


    北宋平荊池後,即部署攻蜀。後蜀皇帝孟昶聞訊,欲依托川陝險要地勢,嚴兵拒守,同時遣使約北漢共同反宋。趙匡胤獲後蜀叛將趙彥韜,得知蜀軍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十一月,趙匡胤命分兵兩路:北路: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率步騎三萬出鳳州(治今-陝-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副都部署,率步騎兩萬出歸州(治今-湖-北-秭-歸),溯長江西進。


    兩路分進合擊,約期會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遠為北麵行營都統,率兵數萬北上扼守利州(治今四-川-廣-元)、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等關隘。十二月,北路宋軍占領利州。


    乾德三年正月,北路軍突破劍門險要,大敗蜀軍,俘王昭遠,繼占領劍閣,東路劉廷讓軍突破巴東咽吭夔州(今奉節東白帝),連克萬州(今四-川-萬-縣)、開州(今四-川-開-縣)、忠州(今四-川忠-縣)、遂州(今-四-川-遂-寧)等地。


    兩路直逼成都,孟昶舉城投降,後蜀滅亡。


    荊湖、後蜀滅亡後,吳越國臣服,趙匡胤以右補闕王明為荊湖轉運使,為南征作物資準備,趙匡胤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長驅南下,中間突破,直趨賀州,潘美聲言沿賀水東取南漢國都興王府(今廣東廣州),以誘殲南漢軍主力。等到劉鋹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溯鬱江、賀水西上增援,宋軍伏擊獲勝,殺伍彥柔,占領賀州。


    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十萬於蓮花峰(今廣東韶關)下,列象陣迎擊,宋軍以強弓勁弩破陣,占領韶州。


    北宋大軍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嶽六萬軍,繼攻陷興王府,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後主李煜,字重光,號鍾山隱士、鍾鋒隱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流水落花春去也,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


    次年,貶損儀製,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


    宋滅南漢後,南唐後主李煜表麵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卻備戰以防宋軍進攻。


    趙匡胤誌在統一江南。經兩年準備,於開寶七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麵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調吳越軍出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應;遣王明牽製湖口(今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十月,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今安-徽-貴-池),占領采石(今安-徽-當-塗北)。


    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


    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今屬江-蘇),繼與十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今江-蘇-南-京-西),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今江蘇-南-京)城。


    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所率十萬援軍,於十一月攻破江寧,李煜投降,南唐滅亡。


    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東京,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三年後李煜死於東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留下作品《南唐二主詞》。


    五代十國的局麵,五代已滅,十國就剩下北漢、武平。


    “先南後北”方略的“先南”部分完成,剩下來的就是北方,趙匡胤曾兩次出兵進攻北漢,都因遼出兵援助,無功而返。


    後主李煜投降,南唐滅亡的第二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趙匡胤被發現在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


    趙匡胤第三次進攻北漢,因其突然去世而結束,後趙光義親自統兵,滅亡北漢。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宣告結束,北宋完成了對全國大部的統一。


    趙匡胤重視圖書建設,平南唐,太子洗馬呂龜祥到金陵收圖書2萬餘卷,又收吳越圖籍萬卷。


    廣泛征集民間藏書,規定凡有獻書者,視其書籍價值,如果是館閣中沒有的,就送此人到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任官職俱委以官職,如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三人獻書1200餘卷,都被賜以科名。


    通過征集和獻書,在開寶年間,官府藏書增至8萬卷。


    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了基礎。


    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納土歸附。


    宋太宗趙光義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而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宋太宗趙光義兩次攻遼,企圖收複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


    在位期間,采取治國馭將方針,明顯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並最終構成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內容。


    後來,趙光義被箭傷所擾,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就此私下詢問寇凖。在寇準的支持下,終於在至道元年,趙光義三子壽王趙元侃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恆。


    趙光義冊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師之人見到太子都歡唿,趙光義卻聞而不悅。


    後趙光義駕崩於萬歲殿,時年五十九歲,在位二十二年。


    皇太子趙恆登基為帝。


    趙光義對遼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均以失敗告終。


    兩次北伐中,軍糧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負;幽州及其周邊遭遇兵燹,軍糧供給受限;軍糧征調地域較廣、轉輸難度大。軍糧供應的困境限製了宋軍的軍事行動,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趙光義兩次北伐的失敗。


    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製了北宋進一步開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宋真宗趙恆,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後李氏,即位為帝後,任用李沆、呂端等為相,勤於政事,促成“鹹平之治”。


    在主戰派宰相寇準的勸說下,禦駕親征,挫敗遼軍於澶淵,達成“澶淵之盟”,實現宋遼百年和平。


    在位後期,身患頭風,任用王欽若、丁謂為相,支持劉皇後聽政。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加深,趙恆駕崩於延慶殿,享年五十五歲。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窯仙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道啟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道啟玄並收藏寒窯仙賦最新章節